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6 16:17:48

文档简介

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年秋季高一年级第一次联考


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得分: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年10月,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

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年代分布统计。据此可用于说明
旧石器
新石器
夏商
西周东周
秦汉至
时期
时代
时代
时期
时期
明清时期

数量
5项
33项
10项
15项
37项
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B.兼容并包自成体系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农耕文明领先世界

2.“夷夏之辨”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观,曾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

但在战国晚期兼并战争中基本被遗弃。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思想观念已逐渐趋同

C.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D.兼并战争具有残酷性

3.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修建的由“亭障”、城墙等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秦
始皇统一六国后,除了保留燕、赵两国长城并加以连贯外,将内地长城与
军事要塞全部拆毁。此举
A.激化了与边境民族矛盾
B.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C.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
D.扩大了地方管理权力
4.下图为西汉前期郡国变迁图。据此可知
文帝后期17国24郡
景帝中元六年25国43郡
A.朝廷与诸侯矛盾渐趋激化
B.王国威胁中央的形势发生转变
C.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D国家行政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
历史试题
第1页(共8页)
5.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盛行。唐朝诗人杜牧写下“南朝四百八
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句应该是描写的哪一城市的景象
A.洛阳
B.扬州
C.杭州
D.建康
6.画像砖(石)艺术是战国晚期至宋元时期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们不仅是美
术作品,也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下图关于中原
人民坐姿变化的画像反映出
汉代宴饮图画像砖图
魏晋垂足而坐石画像图
A.绘画艺术逐渐走向成熟
B.民族交融影响的双向性
C.儒家伦理道德的世俗化
D.佛教盛行影响中原生活
7.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上
启下的朝代。下列不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A.开创科举制,推动选官制度走向成熟
B.确立三省六部制,官僚体制日臻完备
1
C.改革税制,征税时间和税负更加合理
D.开凿大运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8.据《登科记考》、新旧《唐书》等史籍对唐代官员之出身与科举实绩加以详
细统计,详见下表:唐代士庶登科人数对比表。
科出618
650684-
1710-
733756
780-806-
827
847-
874
1:
合计


649
683
709
732
755
779
805
826
846
873
906


3
14
34
32
23
37
45
72
131
128
70
589

2
21
19
7
11
15
21
18
9
132


4
7
18
14
8
11
10
3
0
81


1
3
6
7
2
0
32

13
15
15
6
8
5
7
0
88
14
科庶
2
3
5
36
据此可知
A.科举制稳固并扩大了统治基础
B.科举制成为唐代唯一选官途径
C,科举制推行导致了士族制消亡
D.士族与庶族间矛盾日益公开化
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名校联考联合体2023年秋季高一年级第一次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12345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A CBB D BCA
C
0
B
B
C
B
B
D
1,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年代分布统计,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重大考古发现,说明中华文明发展源远流长,A
项正确。多元一体特征侧重于空间分布特点,排除C项。B、D两项主要是与外部比较呈现的特征。
2.C【解析】材料反映“夷夏之辨”观念在兼并战争中伴随民族交融和诸侯国减少,各民族间界限越来越小,趋向
统一的民族心理逐步形成,华夏认同加强。
3.B【解析】边境把燕、赵长城连接有利于防御匈奴,内部拆除长城与军事要塞有利于加强地方管理,因此秦朝对
六国长城的处置有利于维护统一。
4.B【解析】从地图和郡、国数量的变化可知,越分越多,越分越小,说明诸侯国力量越来越小,对中央直接威胁在
减弱。
5.D
6.B【解析】汉代中原人席地而坐,随着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加深,少数民族的椅子、折凳等坐具陆续传入中原,
中原人民的坐姿逐渐由席地而坐变成坐在椅子上垂足而坐。一方面,中国古代中原先进文化传入边疆,推动其
汉化、封建化;另一方面,从右图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了中原汉民族,因此交融是双向的。
7.C【解析】C项是指唐朝中期实行的两税法。
8.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取士,进士科是最重要的科目,士族也高度重视科举制选拔,因此士族人数
远高于明经和制科,取士人数远高于庶族,但相比于之前九品中正制下以门第为主的选官制度,庶族也有了晋
升高官的通道,因此,科举制一方面得到士族重视,庶族也占了一定比例,扩大了选才范围,因此科举制推行稳
固了士族又得到庶族支持。
9.C【解析】A项为魏碑书写特征;B项形容的是王羲之行书的特点;C项为楷书的特征;D项形容的是唐代草书
大师怀素的风格特点。
10.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设通判制衡知州,监察地方,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限制了地方行政长官
的权力,D项正确。宋朝地方没有形成割据势力,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重文轻武特点,排除B项;强干弱枝
特点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C项。
11.B【解析】两宋时期辽朝实行的南北面官制就是因俗而治、蕃汉分治的制度。
12.B【解析】元杂剧中神化和美化包公形象,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强烈批评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寄托了
人民对人间正义强烈而执着的追求。
13.C【解析】蜀道”是指古代由长安穿越秦岭和大巴山通往蜀地的道路。在中唐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开始
南移,宋以后政治中心东移,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都使得蜀道逐渐走向衰落。
14.B【解析】从材料可知,行省长官都由派出的中书省长官担任,最初主要是出于军事目的,便于统一指挥军队
而设立,多数是朝廷临时派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的机构,没有制度化的明确的职权,后来才逐渐演变为一级
地方行政机构。
15.B【解析】读图可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的魏晋南北朝和两宋时期实际人口与统计人口差距较大;明清之际
由于高产农作物引种可以养活更多人口以及摊丁入亩的实施、人头税废除,隐匿人口现象减少,人口数量激
增。元朝时期,人口增加有限。
16.D【解析】对联意思是:我的学问、道行,传承自南方的濂溪一脉,我是周敦颐的弟子。即便有大江东去的气
象,那也不过是湘水的余波而已。由此可知,他的“道”来自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一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