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图文转换
【命题趋势探秘】
命题
规律
考查类型
图(漫画、框架图)
表(表格、柱状图表)
考查热度
☆☆☆☆
☆☆☆☆
考查题型
简答题(3套卷)选择题(1套卷)
简答题
本题分值
6分(5套卷)、4分(2套卷)、3分(1套卷)
命题
趋势
1.图表并重。2014年共有8套卷考查本考点,其中4套卷以图案设题,4套卷以表格设题。
2.分值略有提高。2013年只有广东卷分值6分,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1、卷2,全国大纲卷、广东卷、辽宁卷等5套卷均赋分6分。
3.题型看好简答题,2013年考查本考点的7套卷均是简答题,2014年江苏卷改为选择题,成为一枝独秀。
4.要求越来越具体明确,通常有简明、连贯、修辞手法和字数等方面的要求;总体来看,有一定的难度。
【高频考点聚焦】
◇考点 图文转换
【基础知识梳理】
1.考点要求
“图文转换”就是要求考生将图表内容按命题者要求用准确而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把图表内容转换成文字。
2.主要题型
就目前所见高考试题而言,“图文转换”常见的有三类情况:
(1)标志类
标志是经设计而用来传递信息或吸引注意力并具有综合解决信息传递、识别和形象传递等功能的图案。
标志类图文转换题多半是要解读标志的内涵。我们可以根据标志的功能类别如社会活动标、生活公益标、徽标、商标、企业标、文化标、交通标、环境标、服务表等将其分类;然后再根据不同标志的功能来考虑标志图案如何体现这种功能,抓住标志的各种构成要素如字母、数字及其变形图案等以及整体构图发生来思考标志内涵。
(2)漫画类
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或幽默功能的绘画。一般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绘制幽默、诙谐的画面,以表达批评或表扬的意图。
漫画类图文转换题设题角度通常为:描绘画面内容和提炼漫画内涵或二者择其一。描绘画面内容,只要按一定的说明顺序有序描绘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提炼内涵相对困难些。一定要认真观察画面,推导其中的比喻义、借代义,从形象意义推断抽象意义。
(3)图表类
图表(含框架图、示意图、关系图和各种表格)是一种直观展示事物间内在联系及数量变化的通用形式。
图表类图文转换试题一般要求用文字表达图表所包含的信息,有的还要求分析原因或推导结论。解题时,一读(认真阅读图表信息特别是表头或表注)、二比(对图表中的信息特别是数字信息进行比较,关注两头尤其是变化情况)、三析(对图表信息进行分析,描述变化或推测原因或推导结论)。
【核心考点讲练】
图文转换解题三大策略
图文转换题因其能综合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整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受到一些命题者的重视。虽然大家经常把这考点试题分为三类,但“题异解题方法不异”,一般有三种:
1.明确题干指向。三类“图文转换”题的命题指向肯定不同,每道题的具体要求也不会相同,如2014年高考试题“图文转换”题,新课标全国卷I卷是“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辽宁卷是“补充下面文段中空缺的内容”,而广东卷则是“给另两幅图配上文字”,等等。因此,答题前一定要认真审题,看清题干答题指向和具体的答题要求。
2.提取有效信息。仔细研读图表,全面了解所能寻找到的全部(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为准确解说画面内容、揭示画面寓意和准确概括图表内容、分析图表反映的情况以及图表反映出的事物间的关系等做好准备。如2014年高考广东卷“图文转换”题,②中“当你越过平衡点”为显性信息。其实还隐含着①是“当你未达到平衡点”的隐性信息,只有读出这隐性信息,才能准确答题。
3.转换有效信息。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用最简单语言确切无误地将提取的有效信息转换为文字信息;一些有其它(如字数、语境)要求的试题应按相关要求准确组织答案。像2014年高考全国大纲卷“图文转换”题答案,只要答出“2008年至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均逐年增加”(有效信息)并不要求读出增加多少(无关信息)。
第四步:看要求,组织答题。
【典例1】(2014·山东卷)右图是俄罗斯女摄影师艾琳娜·舒米洛娃拍摄的儿子与小兔子在一起的画面。
请仔细观察,对画面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要求:使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描写”,这限制了答案的表达方式。这就要求答案不是简单地介绍说明画面的构成,而是要通过联想、想象对画面进行准确、生动的描述。具体描写时,要把重点放在小孩的表情和动作上。体现的主旨应是人与动物的和谐,体现出一种阳光般的温暖。另外,要特别注意修辞手法和字数的要求。
答案(示例):一片翠绿闪耀的树木前,一个金发男孩,脑袋微扬,嘴角溢满微笑,鼻尖轻触着被自己双手托起的一只小兔。在男孩的手中,,小兔如同一个可爱的娃娃,是那么安静、幸福。
【技巧点拨】
第一步:审读画面,观察构成要素。特别关注题干解说。
第二步:合理想象,丰富画面信息。在仔细揣摩画面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如人物背景景物等。
第三步:展开联想,拓展画面内容。可根据课本知识和社会生活常识多方面想像,如人物表情、动作以及小动物神态等。
第四步:根据要求,运用适当修辞,组织答案。
【典例2】(2014·大纲版全国卷)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将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特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首先要认真审题,抓住题干及表头的提示信息——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特点,然后分析比较表格之间数据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看到城乡居民间横向的数字变化,还要看到城乡居民间纵向的数字变化。
答案 图表显示,2008年至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均逐年增加,而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增幅大于农村居民,二者的差距在逐年加大。
【技巧点拨】
第一步:看题干,明确要求。
第二步:看整体,了解大意。全面观察表格(包括表格上面的小标题或表格下面的“注”),明确大主题或大方向。
第三步:看变化,揣摩内涵。表格数据变化常常说明一些问题,而这可能就是材料的要害之处,往往也是结论的主要根据。
(2013年全国课标卷Ⅱ)下面是我国的“国家节水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国家节水标志”由水滴、手掌和地球变形而成。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为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水和手的结合像心字的中心部分(去掉两个点),且水滴正处在“心”字的中间一点处,说明节约用水需要每一个人牢记在心,用心去呵护,节约每一滴珍贵的水。由于有字数限制,可以在此基础上筛选关键信息,进行整合。
答案 图标由水滴、手掌和圆形组成,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水能保护地球生态;手掌托着水滴,象征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掌又像一条河流,象征滴水成河。
专题热点集训4 图文转换
(45分钟)
一、选择题
1. (2014·江苏卷)阅读右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
A.人如果不用眼睛看,而只用耳朵听,肯定会受骗上当。
B.人生一般总是在两种互相矛盾的真理之间寻找中庸。
C.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D.我们不仅希望我们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他人幸福。
二、非选择题
1. (2014·新课标全国卷I)下面是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答:
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下面是某班级春游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答:
3.(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根据其中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空缺的内容(不得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1)您希望开设礼仪教育的课程吗?
A.非常希望 B.希望 C.不希望 D.无所谓
调查对象选项
学生
市民
A
19.08%
11.90%
B
68.79%
59.52%
C
5.20%
5.95%
D
6.94%
22.62%
(2)您认为礼仪教育的承担者应该是(多项选择)
A.家庭 B.学校 C.社会 D.以上都是
调查对象选项
学生
市民
A
20.23%
22.62%
B
9.83%
15.48%
C
8.67%
13.10%
D
65.32%
58.33%
调查显示,学生与市民对礼仪教育的认识有诸多相同之处。在是否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的问题上,学生与市民中① 。在礼仪教育承担者的问题上,学生与市民中② ;同时,也都认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家庭是最重要的礼仪教育承担者,然后依次为学校和社会。但学生与市民的认识也存在差异,例如对礼仪教育的需求,③ 。
4. (2014·广东卷)阅读下面三幅图,联系第二幅图的文字,给另两幅图配上文字,要求前后内容相关,逻辑严密。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答:
5.(2014·湖北卷)右边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展现了画家和书法家心中的奔马的神韵。请用诗或文的形式描绘你心中的奔马。要求:①必须原创;②运用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③不超过60字。(4分)
答:
6. (2013?新课标全国卷I)下面是我国颁布的“中国环境标志”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答:
7. (2013·江苏卷)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
结论:
专题热点集训4 图文转换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1.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具体考查对漫画寓意的理解。从漫画的组成和细节来看,应该是左边一线挂一条稍大的“金鱼”,右边是一线挂着四条稍小的“金鱼”,中间是一个人。而这个人一手拿着“一线四鱼”,还转头望着“一线大鱼”,而且一只手还伸了过去。A项漫画中没有表现耳朵的地方,此选项属于主观臆断;B项过于抽象,与漫画内容不吻合;C项结合漫画的组成和细节,此寓意比较适合;D项幸福这一内容在漫画中体现不出。故选C。
二、1.答案 本次瑶族村三日行考察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阅资料,了解瑶族概况,备好所需行装;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以及与村民联谊,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
解析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图是构思框架,表述时依照一定的顺序;先总后分注意事件的开展顺序,先准备后实施,不要丢落信息,再调整保持连贯。
2.答案(示例) 本次春游全班分为五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准备所需物品,要求人人参与,组长协调,各组拿出美食进行班级评比,并参加游艺活动。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化能力。首先要整体把握全图,抓住特点,然后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进行表述与说明;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连贯。注意春游活动的构思框架图的总分关系,活动分“小组”和“班级”两块,“小组”这一块有三个要求“物品准备”、“人人参与”、“组长协调”,“班级”范围内要开展“美食评比”和“游艺活动”。要把这些内容条理清楚地写出来。
3.答案 ①多数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②多数认为礼仪教育的责任应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③学生比市民更加强烈。
解析 本题考查表文转换的能力。做这类题,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表中数据。解答第一空,上文提示是“学生与市民”的共同点,读表可知,其共同点在“选项B(希望)”数据均为最大,故推出“多数希望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的结论;其余以此类推。拟写答案时还要注意本题要求所补内容不能出现数字。
4.答案 ①当你踏上等臂杠杆的一端时,前路是越走越高的,走起来也非常艰难;③因此,我们需要找到平衡点并保持状态,才能永立不败之地。
解析 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题的解题提示在②,②“当你越过平衡点”,那意味着①是“当你未达到平衡点”;②“以为还会越走越高”中的“还”字暗示①的内容包括“越走越高”,②中的“惊讶地发现在走下坡路了”可推导①“上升慢,进步快”。
5.答案 示例一:奔跃气如虹,昂首啸长空。龙马抖精神,奋蹄疾如风。 示例二:哒哒哒哒,蹄声敲醒草原;萧萧长嘶,鸣声激荡群山!啊,草原的精灵,大地的骄子,迅疾如风,快似闪电!骏马奔驰,一往无前。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这道题不同于一般的图文转换,出题人没有要求依据图画写答案,而是写出自己“心中的奔马”,但是可以从图画出发来描写,只是要注意不要写成说明性的文字,运用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要符合字数要求。
6.答案 图形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十个环环环紧扣,表示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环境。(或中心的山、水、太阳代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十个环环环紧扣,表示公众齐心协力保护环境。)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第一步:辨认图案。从图中不难看出:图中心是由 水、山、太阳组成的;三者外围是十个环。水、山、太阳,是人类生存离不开的环境。外围的十环,组成一个圆,围着环境,应为环境的屏障。第二步:揣摩寓意。怎样保护环境呢?只能是全民联合起来,有意识地保护环境,环环相扣,表示大众团结。“十环”的“环”与“环境”的“环”相同,可以理解成为保护环境而联合。十环相扣,表示大众团结。或理解为保护环境而联合。第三步:组织答案,注意字数要求。
7.答案 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第一步:读题干,明要求。题干明确告知两个信息:一是此表统计的是200多位作家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二是作家渐至成熟。所以,要清楚,“不成熟”指的是“处女作”,“成熟”指的是“代表作”。第二步:读数据,辨信息。表格数据分成两块:一块是发表处女作的年龄,一块是发表代表作的年龄。发表处女作主要集中在25岁前,发表代表作人数主要集中在 30岁。细分析,“成熟”的作家要比“不成熟”时晚上十年左右。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来推断结论就可以了。第三步:组织答案,注意字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