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1 《故都的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1 《故都的秋》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5 16:0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1.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蕴含的悲凉意味;
2.理解作者欣赏蕴含悲凉色彩景物的独特趣味;
3.体会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移情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汉代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战地黄花分外香。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宋玉、刘彻、杜甫皆"悲秋",而刘禹锡、毛泽东则"颂秋",自是源于他们不同的"心灵的世界"。今天,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入郁达夫的心灵的世界,看看他通过对秋天的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二、郁达夫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896年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三岁丧父,1912年夏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翌年进入杭州蕙兰中学,因绝望于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遂回家闭门苦读。
1913年随兄赴日留学,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开始接触西洋文学,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21年,与郭沫若等人成立了创造社。小说《沉沦》为其代表作,深刻地表现了受压迫的留日学生的苦闷与彷徨,并塑造了一个性格忧郁和心理变态的青年形象,具有强烈的反旧礼教色彩,惊世骇俗。1922年毕业回国。主要作品还有《春风沉醉的晚上》、《茑萝集》、《迟桂花》等。
1938年携妻儿抵新加坡,主编《星州日报》等报刊副刊,发表大量战斗性很强的文章声援抗日斗争。曾被日军强迫任翻译七八个月,在此期间暗中保护和营救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岛,年50岁。
三、鉴赏课文
任务1、讨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句话也是本文的文眼。
任务2、作者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找出文中所描绘的五幅画,用四个字来概括每一幅画的内容)
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任务3、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问:现在我们具体来看3—11段,看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具体表现故都秋的清,净,悲凉的,请同学朗诵3-11段,其他同学边听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现在请大家一道去神游故都,也去饱尝故都的秋味。
庭院秋景:色彩——碧空,蓝朵(冷色调)情绪——清闲,寂寞
秋槐落蕊:景——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情——给人寂静的感觉
景——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情——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秋蝉残鸣:冷清 悲凉 寂寞
秋雨话凉:声音——雨:快,利索,不拖泥带水,清爽人:缓慢,悠闲
情绪——悠闲,悲凉,寂寞
秋日胜果:枣子树淡绿微黄的颜色成熟至八九分清秋佳日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二、继续鉴赏
任务4、提问: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北国秋——清、静、悲凉南国秋——慢、润、淡
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
任务5、提问:本文的“形”、“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任务6、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提问: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概括?而上句中的比喻又是从哪几个角度入手的呢?
明确:最大的区别在于:味。四个比喻用了对比手法,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任务6、提问: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任务7、拓展训练
仿照下面这段话,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例:北国之雪比起南国的雪来,正像是白酒之与红酒,米饭之与红薯,白鲸之与海蟹,白猫之与黑犬。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围绕“清、静、悲凉”的特点对故都的秋色、秋声、秋味展开描绘,并以此抒发自己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之情,为了留住故都的秋作者甚至“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表现了浓厚的故都情结。郁达夫还将个人的不幸、政局的动荡都融入到这故都的秋的描绘中,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思。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欣赏它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寻觅与追寻,这种寻觅与追逐将永无止尽……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对比阅读梁衡《姑苏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