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 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5 15:5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
1.认写字词
本课要求会认读的生字有14个,多音字“教”的读音要读准。可借助拼音重点认读“捕、迎、顶、披”,需要强调“捕”的声母是b,不要错读成pǔ;“迎、顶”的韵母是ing,是后鼻音。这些字都可在本课的词语中认读,如“池塘、脑袋、灰色、捕食、迎上去、阿姨、宽嘴巴、乌龟、头顶上、披着、鼓着”等,需要强调的是“袋”在“脑袋”一词中读轻声dai,而在“袋子、袋鼠”中读四声dài,可见“袋”在词尾有时读轻声,如“口袋”,有时不读轻声,如“衣袋、麻袋”。借助课文插图,读一读生字,认一认事物,将识字与认识事物联系起来。借助动作演示,识记动词。如认读“捕、迎、披”3个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后,通过演一演的方式,强化识记效果。“顶、鼓”既有动词的词性,也有名词的词性,教学时除演一演外,宜通过组词“头顶”“大鼓”等,加强识记。之后读读课文,找找其他动词,进行动词归类识记,扩大识字量,如“甩、游、蹲”等。字不离词,动词学习还可结合具体的短语完成,如“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甩着长长的尾巴”等。
本课要求书写的字,在掌握基本笔画写法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左右结构的生字。教师需要边范写边提示书写要领:把握这些字的共同特点,即左窄右宽。其中“跳”和“孩”两个字中“足”与“子”作偏旁时,笔画出现变形,教学时宜进行熟字比较。“两、皮”都是独体字,宜让学生整体把握字的结构类型:“两”字形比较方正,要注意“边竖内收对称美,两人摆放空间匀”;“皮”书写时要注意上尖下平,撇、捺舒展,交点对准中线。
2.阅读理解
重点理解“甩、迎、追、披、露、鼓、蹬、跳、蹦”这些动词,理解这些动词要在文本语境中进行,可以采用结合文本情境演一演的方式。对于学生能够理解和说清意思的,可以让学生先结合上下文说说词的意思,然后通过演一演来加以印证。如果这个动词的意思不好理解,教师可以先演一演,让学生通过演来揣摩和体会,然后尝试说一说。
描写外貌的短语也是理解的重点,如“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宽嘴巴”“大眼睛”“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教师可以让学生细品语言并描述自己想象出的画面,让学生比较加上前面的形容词和省去形容词有什么不同,再观察课文插图印证自己的感受。
3.积累表达
通过演一演体会“披、鼓、露、甩”等动词用得准确,并能试着用这些动词说话,如:“超人披着红红的斗篷。”“猪八戒鼓着圆滚滚的大肚子走过来。”“大灰狼露着尖尖的牙齿,凶得很。”“老牛甩着尾巴赶蝇子。”
4.类文迁移
第二课时,在“拓展阅读”环节中,可链接相关科普知识的类文等。如:关于小蝌蚪、青蛙的童谣《小蝌蚪,圆溜溜》,儿歌《小蝌蚪》,故事《小壁虎借尾巴》等。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或者大家感兴趣的内容,读给大家听一听,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更多相关的科普知识,拓宽学生阅读面,构建课内外阅读的联系,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教学目标:
1.学习“塘、脑”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角色的语气、语调。
3.运用汉字学知识,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4.借助图片、关键词句了解课文,按顺序复述故事内容,渗透遇事主动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
5.学写“两、哪”等10个生字,了解左右结构字左窄右宽的特点和笔形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
1. 巩固识字,学习写字。
2.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难点: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学习生字,认识故事主角
一、猜谜导入,读好课题
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小蝌蚪)
二、抓关键词,认识蝌蚪
1.自读课文。
2.交流句子。
出示第1自然段。
3.认读生字。
出示:池塘脑袋黑灰色
(1)“脑袋”的“袋”要读轻声。
(2)“塘”应读准后鼻音。小蝌蚪生活在池塘里,周围都是泥土,所以“塘”带有“土”。池塘里种着荷花,叫作荷塘,养着鱼,可以叫作鱼塘。
4.抓关键词。
你还能从哪里读出小蝌蚪的可爱呢?
(1)如果把“大大的、长长的”删去,好吗?不好,用上叠词,显得更加可爱。
(2)请看“甩”,把“用”中间一竖引长向右弯出,就是“甩”。“甩着”尾巴的小蝌蚪,多可爱呀!请想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事物可以用上“甩”这个动词呢?练习:柳枝甩着_______;_______甩着_______。
(3)从“快活地游来游去”也可以看出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练习:____来____去。
5.朗读指导。
(1)师范读。
(2)小妙招:读的时候,可以根据关键词或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想象小蝌蚪的可爱样子,就更能读出画面感,仿佛小蝌蚪就在眼前。
三、聚焦动词,认识青蛙
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你能找到描写青蛙外形的句子吗?
1.交流句子。
出示:
(1)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2)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3)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2.认读生字。
出示:头顶披着鼓着宽嘴巴
“宽”应注意读准前鼻音。
3.聚焦动词。
(1)请结合插图,再读读第三句,想一想这句关于青蛙外形的描写有什么独特之处?(用上了许多表示动作的词)
(2)你能找出这些动词吗?(蹲、披、露、鼓)你觉得哪些动词用得最准确,最妙?
(3)再读读这句话,可以用上我们刚才学到的小妙招———边读边想象,读出青蛙独特的外表和神气的姿态。
板块二 聚焦动词,感受寻母心切
一、自读回顾,聚焦动词
请你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说一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谁?说了什么话?(分别遇到了鲤鱼阿姨、乌龟,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1.交流句子。
你能从文中找到小蝌蚪遇到鲤鱼阿姨、乌龟和青蛙妈妈时的表现吗?
出示:(1)他们看见鲤鱼阿姨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
的妈妈在哪里?”
(2)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
(3)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叫着:“妈妈,妈妈!”
2.读准生字。
第一句话中的“教”是一个多音字,如何区分两个读音呢?请看“教”的甲骨文“”,左边像小孩正在学习,右边像手持棍棒的样子,合起来表示手持棍棒教导学生学习,读“jiào”,如“教师”。后来又引申指传授知识和技能,读“jiāo”,如“鲤鱼阿姨在教小鲤鱼捕食”。
3.聚焦动词。
(1)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时用“迎”上去,看见乌龟时用“追”上去,看见青蛙妈妈时用“游”过去,动词都不同,三个动词的位置能调换吗?
(出示“”)你们看这像什么?像不像两个面对面的人,这就是“卬”。“辶”表示行走、道路,所以“迎”就有相向而行的意思。你能给“迎”组词吗?(欢迎、迎接)如文中的小蝌蚪和鲤鱼是面对面的,所以用“迎”上去。
“追”与“迎”不同,表示一前一后,紧跟着的意思,文中乌龟在水里游,小蝌蚪只有游得更快,才能追上去。当小蝌蚪看到青蛙妈妈时,就不能用“追”上去,为什么呢?(生说)因为青蛙是蹲在荷叶上,并未移动,所以用“游”过去。三个动词用得多么准确啊,不能随意换。
(2)请你根据这三个动词,想一想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小蝌蚪的话?
(1)小蝌蚪看见小鲤鱼跟着妈妈学捕鱼,于是疑惑自己的妈妈在哪,主动“迎”上去请教,所以读句中小蝌蚪的话时应该语调上扬,读出疑惑的语气。
(2)从第二句中的“连忙”“追”可以看出小蝌蚪的急切心情,所以语速可稍快,语调上扬,读出急切的心情。
(3)第三句中的语气与第二句相似,但可以多一些喜悦和坚定,因为根据鲤鱼和乌龟的提示,小蝌蚪已经很确定青蛙就是自己的妈妈,十分兴奋、喜悦!
(3)找到妈妈的小蝌蚪开心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从小蝌蚪叫妈妈时喊了两声,第二声还带有感叹号,可以看出小蝌蚪的兴奋和喜悦。
(2)“蹬、跳、蹦”三个动词都带有足字旁,都与腿部动作有关,可见小蝌蚪动作敏捷,已基本长成小青蛙,体现了小蝌蚪的兴奋和喜悦。
请联系生活想一想,你们什么时候会蹦蹦跳跳的?(放学时看见爸爸妈妈的时候)
二、自由交流,评价体会
从这些描写中,你看到了一群怎样的小蝌蚪?
1.看到鲤鱼阿姨就主动地迎上去请教,这是一群热情、主动、有礼貌的小蝌蚪。
2.在鲤鱼和乌龟的提示下,主动地观察和寻找自己的妈妈,这是一群主动探索的小蝌蚪。
3.找到妈妈后,就蹦蹦跳跳地回到妈妈身边,这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
板块三 借图复述,体会成长不易
一、自读连线
自读课文,完成课后第2题中的图片连线,并从文中找出与图片相对应的句子。
出示:
1.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2.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
3.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4.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二、赛读体会
谁和老师比赛读读这几个句子,看谁读得更好?
为什么老师读“游哇游”时,将声音延长呢?因为这样能体现出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游的距离之远,时间之久,可以体现出小蝌蚪坚持、不放弃的精神。
三、借图复述
你能借助图片,说一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吗?自己试着说一说,然后说给组内同学听,相互评价一下。
板块四 观察比较,体会书写规律
出示:顶眼睛肚孩跳哪
一、找共同点
都是左右结构,都有左窄右宽的特点。
二、发现笔形变化
“孩”“跳”两个字的左部首与单独写的时候,有什么区别?“子”和“足”的最后一笔都
变成提笔,这样是为了顺势写右边的第一笔,方便快捷。
你还知道哪些作部首后笔形发生变化的字?(土—地;王—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