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广州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5 16:2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州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论开始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要将这些思考引向深入,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别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胁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胁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开始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开始这么做。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近期威胁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别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中,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这点很容易理解,《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因此,我们对这一威胁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更加发人深省。这种威胁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阿西薯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注意的重要观点是,所有依赖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他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颈、没落而奄奄一息。"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这里排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未来人工智能可承担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整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如果真是这样,用不了多久,人类的机能和智力都将迅速退化,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毫无意义。这是更可怕的威胁。
(摘编自江晓原《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
材料二:
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文学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娱乐(比如下棋和转魔方),就在于文学长于传导价值观。好作家之所以区别于一般“文匠”,就在于前者总能突破常规俗见,创造性地发现真善美,守护人间的情与义。而技术主义者恰恰在这里严重缺弦。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但他们忘了,人类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其中一部分颇有几分古怪,倒像是“缺点”。比如,人必有健忘,但电脑没法健忘;人经常糊涂,但电脑没法糊涂;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这样一来,即便机器人有了遗传算法(GA)、人工神经网络(ANN)等仿生大招,即便进一步的仿生探索不会一无所获,然而,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灵感、下意识、跳跃性思维,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有时候竟让2+2=8或者2+2=0甚至重量+温度=色彩的特殊能力(几乎接近无厘头),如此等等,都有“大智若愚”之效,只能让机器人迷糊。
在生活中,一段话到底是不是“高级黑”;一番慷慨到底是不是“装圣母”;一种高声大气是否透出了怯弱;一种节衣缩食是否透出了高贵;同是一种忍让自宽,到底是阿Q的“精神胜利”,还是庄子的等物齐观;同是一种笔下的胡乱涂抹,到底是艺术先锋的创造,还是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胡来……这些问题也许连某个少年都难不住,明眼人更是一望便知。这一类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显示出人类具有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其实不过是依托全身心互联与同步的神经响应,依托人类经验的隐秘蕴积,选择了一个几无来由和依据的正确,有时甚至是看似并不靠谱的正确——这样做很平常,就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属于瞬间事件。但机器人呢,光是辨识一个“高级黑”的正话反听,可能就会导致全部数据库瘫痪。
(摘编自韩少功《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人机大战”这样的事件所引发的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论,必须拓宽视域,厘清思路,善用底线思维,才能真正抓住问题的要害。
B.如果盲目研发军用人工智能,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即使处于人类控制之中,对人类也是一种威胁。
C.阿西莫夫等人所谓人工智能的终极威胁,不是机器人的失控和反叛,而是人工智能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最终灭亡。
D.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以及同时处理各种矛盾信息的能力,都属于人类智能特有的形式逻辑。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局部看,工业人工智能取代工人有利于一些工厂提高经济效益;但如果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可能会危及社会的稳定。
B.《黑客帝国》《未来战士》等科幻影片,设想了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情节,文章以此为例,说明人工智能的远期威胁。
C.如果加强机器人的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等仿生大招,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
D.文学中保存了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这是与其他领域相比,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更难取得突破的重要原因。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一群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观的作品。
B.文学中的那些“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汤显祖语),字里行间非常微妙,其复杂性非任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尽。
C.某网站售价15元的“写作软件”,简直是最廉价的抄袭助手,已成为时下一些网络作家的“另一半”甚至“另一大半”。
D.“宫斗”神剧总是王痴、妃狠、暗下药,“武侠”神剧总是秘籍、红颜、先败后胜,人机合作能有效支持这些类型化写作。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快有十年不见面了。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使我想起在阜平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
他这身衣服的颜色,在天津是很显得突出,也觉得土气。但是在阜平,这样一身衣服,织染既是不容易,穿上也就觉得鲜亮好看了。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
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整。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蹬在那块石头上。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洗菜的人也恼了,说: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为什么不脏?”
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蹬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注】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做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
“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
“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
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得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
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
“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象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选自《白洋淀纪事》,1949年12月,有删改)
【注】踢倒山:旧时山区农村常穿的老式布鞋。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想给农民代表买几匹布,是出于对他粗陋衣着的怜悯,同时也包含了对他当年给予自己慷慨帮助的感激。
B.“我”到河边砸冰洗脸,遭到女孩子的训斥,一番争吵之后,女孩子主动表示做一双袜子送给“我”表达歉意,让“我”感动。
C.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当早饭,房子被日本鬼子烧过两三回,反映了抗战时期的人民生活的苦难和艰辛,也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D.小说写到买布做旗,戛然而止,读来余韵缭绕。从“送袜子”到“做国旗”,也反映了时代的伟大进程。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小说以倒叙的方式叙述故事,由华平乡下来的一位农民代表的穿着引发回忆,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的起点接着叙述,结构完整。
B.小说用“……烧过两三回”“……也许五年……”描写战争,写出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正面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持久。
C.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女孩妞儿是本文的主人公,她和铁凝笔下的香雪都是战争年代“美”与“善”的化身。
D.小说中的“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又是故事的叙述者,这种笔法不仅使小说具有真实感,还能让读者更好地体会“我”的情感。
8.铁凝说“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这篇小说中,女孩子身上有哪些“美好的东西”?请结合小说概括分析。(4分)
9.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和铁凝的《哦,香雪》,因其独特的风格,被归为“诗化小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文体特征的理解。(6分)
三、古诗文阅读(本题共9小题,4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甲午,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已未朔,李纲至行在,奏曰:“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甲子,以李纲兼御营使。纲入对,言曰:“今国势不逮靖康间远甚,至于所当急而先者,则在于料理河北、河东。料理稍就,然后中原可保,而东南可安。”帝善其言,问谁可任者,纲荐张所、傅亮。时帝手诏择日巡幸东南。纲言:“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防,犹当且适襄、邓,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帝乃谕两京以还都之意。已而帝意复变,纲又极言其不可,且曰:“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若委中原而弃之,岂惟金人将乘间以扰内陆,盗贼亦将蜂起为乱,跨州连邑,陛下虽欲还阙,不可得矣,况欲治兵胜敌,以归二圣哉!况尝降诏,许留中原,人心悦服,奈何诏墨未干,遽失大信?”帝然之。而汪伯彦、黄潜善阴主扬州之议。或谓纲曰:“外论汹汹,成谓东幸已决。”纲曰:“国之存亡,于是焉分,吾当以去就争之!”乙亥,召河东经制副使傅亮还行在。纲言:“圣意必欲罢亮,乞付黄潜善施行,臣得乞身归田里。”泣辞而退。或曰:“公决于进退,于义得矣,如谗者何?”纲曰:“吾知尽事君之道,不可则全进退之节,祸患非所恤也。”适侍御史张浚劾纲以私意杀宋齐愈,且论其招军买马之非,潜善、伯彦等复力排纲,请帝去之,遂罢纲为观文殿大学士。浚论纲不已,乃落职提举洞霄宫。凡在相位七十七日。
《宋史纪事本末·李纲辅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B.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C.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D.金人不道/专以诈谋取胜/中国不悟/一切堕其计中/赖天命未改/陛下总帅于外/为天下臣民所推戴/还二圣/抚万邦/责在陛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朔,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朝菌不知晦朔”的“朔”与文中的“朔”同义。
B.巡幸,旧时帝王巡视各地。文中是对高宗害怕金军入侵而逃跑的委婉说法。
C.车驾,本指马驾的车,也指帝王所乘之车,因用为帝王代称,文中指高宗。
D.两京,两个京城的合称。有多种说法,文中指宋东京开封府和西京河南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纲兼任御营史后,与高宗谈论当下形势。他认为抗金的第一要务是任用有能力的人如张所、傅亮负责管理好河北、河东。
B.面对宋高宗想巡幸东南,李纲认为即使不能选择上策去关中,也应该到襄、邓二州,以示不忘故都,来维系天下人的心念。
C.李纲忠君爱国,不计个人得失,当皇帝还都之意发生变化时,李纲据理力争,当皇帝想罢免傅亮,李纲不惜以辞职来进谏。
D.李纲担任右相期间,因与黄潜善、汪伯彦的政见不合,就将不停地弹劾自己杀宋齐愈和招兵买马的张浚降职为提举洞霄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国之存亡,于是焉分,吾当以去就争之。(4分)
(2)公决于进退,于义得矣,如谗者何?(4分)
14.请结合文本,概括李纲极力反对迁都东南的理由。(3分)
(二)古诗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日梓州登楼①(其二)
杜甫
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
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
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
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
【注】①这首诗写于公元763年,此时史朝义被平定,安史之乱结束,梓州,在四川东北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在写登楼远望看到故园的满园春色,以及诗人想离开蜀地的心情。
B.“定”是对客观形势的介绍,“存”是表明对国家形势发展的乐观判断。
C.“冷”与“繁”、“厌”与“思”构成鲜明对比,写出了诗人许多经历。
D.尾联是诗人的想象,两句连接紧密,一气贯注,诗人的感情也达到高潮。
16.本诗与写于公元767年的《登高》都是杜甫的登高之作,但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课内文言文(本题共1小题,9分)
17.翻译以下句子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分)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3分)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2)韩愈在《师说》中推崇从师的优良学风,其中总结全文,并点明写作《师说》的直接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观在《鹊桥仙》里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胜过人间凡俗之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的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应用(本题共2小题,9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
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
众所周知,茶叶中含有令人兴奋的咖啡因,喝茶能提神, ① ?研究表明,红茶冲泡后不仅有咖啡因溶出, ② 。红茶前两次冲泡时,γ—氨基丁酸的出率明显高于咖啡田,只是到第三泡后,咖啡因才高于γ—氨基丁酸。故而正确地饮用红茶,可以改善睡眠。另外,红茶中的L—茶氨酸还对改善骨质疏松、降低血压、预防老年痴呆等有益。红茶的生产技术和饮用文化均源自中国,但与欧、美、俄以喝红茶为时尚不同,从返璞归真、道法自然的文化角度出发,中国人一直偏爱喝绿茶。然而, ③ ,国人不应让红茶的价值再被“埋没”下去。
五、作文(本题共1小题,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来,“卖崽青蛙”迅速在网络中走红,其蠢萌的造型和有趣的互动吸引了大批粉丝。一些支持者认为,这种行为为城市增添了趣味和活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愉悦和欢乐。然而,也有人认为“卖崽青蛙”对行人和环境造成了干扰,应该加以制止。更有一些“卖崽青蛙”或直接穿着青蛙装束骑电动车,或戴着青蛙头套在人流密集地区后空翻以及直播,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近日,某市的城管依法对“卖崽青蛙”进行了驱逐。
“卖崽青蛙”的行为是否合法,罚还是不罚,引发了大量讨论。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州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1.(3分)D D项对应的答题阅读区间在材料二。材料二第一自然段末提到了这两种能力,“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完全照搬文中说法。“把各种矛盾信息不由分说一锅煮的能力”这是形象的说法,命题者用抽象的方式改变了说法,“同时处理各种矛盾信息的能力”与原文形象的说法是一致的。我们只需要判断这两种能力属不属于“形式逻辑”就可以了。什么是“形式逻辑”?材料二第一自然段提到过“形式逻辑”,“他们一直梦想着要把感情、性格、伦理、文化以及其他人类表现都数据化,收编为形式逻辑,从而让机器的生物性与人格性更强,使其创造力大增,最终全面超越人类。”从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读到形式逻辑最大的特点就是“数据化”,从材料二整体的意思来看,这两种能力恰恰很难数据化,根据这个我们就可以判断这项是不正确的,作为选项。
2.(3分)C C项,对应的答题阅读区间在材料二的第一自然段。“只能让机器人迷糊”一句,就可以知道作者认为机器人不能超越人,可以判断这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作为答题选项。且材料二作者对机器人持的是否定态度。
3.(3分)B A项,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都难以辨别诗歌由谁创作的,表现的是人工智能的强大,跟材料二观点是相反的。B项,汤显祖语“恍惚而来,不思而至”就是作者的灵感,这是人类的优势,不是人工智能可以达到的,这个适合作为支撑材料二观点的论据。C项,表明人工智能软件受欢迎的程度,不能作为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论据。D项,是突出宫斗神剧的套路化,人机合作写出套路化的剧情是可以的,这个是为了突出人工智能的作用,不能作为支撑材料二观点的论据。
4.①对比论证,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好作家与“文匠”、人与电脑或机器人进行对比;
②举例论证,以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为例,论证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
③比喻论证,把人类的心领神会比喻为“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对比论证,对应:将文学与一般娱乐,好作家与文匠,人与电脑或机器人进行对比,此三点答出其一即可。
(2)举例论证,对应:以生活中很多日常现象为例,论证人类具有的特殊能力;只答出第一、第二段中相关内容如人类同步利用错误和兼容悖谬的能力,人类常有的心领神会,人类具有超强的价值观的能力其中一例即可。
(3)比喻论证。把人类的心领神会比喻为“像对付一个趔趄或一个喷嚏那样自然”。
5.示例一:同意。
①材料一是悲观的,认为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威胁,在对待人工智能问题上,必须树立底线思维;
②材料二是乐观的,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面超越人类,人类超强的处理价值观的能力是机器人无法比拟的。
示例二:不同意。
①两者关注的领域不同,材料一讨论的是科技发展领域的人工智能,材料二讨论的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人工智能;
②因为关注领域不同,即使两者态度有所不同,也不构成截然相反的关系。
评分参考: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理由是否充分、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给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B.“女孩子主动表示做一双袜子送给‘我’来表达歉意”错误,原文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由此可见是“我”主动道歉,不是女孩主动向“我”道歉。故选B。
7.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她和铁凝笔下的香雪都是战争年代‘美’与‘善’的化身”错误,根据原小说香雪是改革开放后的乡村少女,不是战争年代的人物。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任选两点作答得4分】
①心直口快、泼辣直率。妞儿刚出场时,小说就通过对她语言的描写,如“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等话语表现了她心直口快、泼辣直率的性格。
②淳朴善良,热情慷慨。女孩子看到“我”没有袜子穿,替“我”做袜子;“我”与大伯一起背枣时女孩子给我们准备了比平时更好的食物,表现了她淳朴善良以及对战士的热情慷慨。
③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女孩要求买织布机织布,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可见心灵手巧,勤劳能干。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任选三点作答得6分】
①淡化故事情节。小说多以“我”与女孩子、我与女孩父亲的对话展开,没有完整的情故事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用一连串的生活片段串联情节。
②人物形象虚化,具有“诗意美”。虽是抗战题材的作品,但文章塑造的是普通人妞儿善良单纯的美好形象,发掘她内在的美好品质。
③语言自然亲切,抒情性强,使所叙述的家常闲话、纺纱织布、运枣卖枣等极其普通的生活琐事饱含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④主题淡化苦难,赞美人性。小说不着力揭示战争之恶,而是生动表现了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军民鱼水深情,赞美了纯朴真挚的人情。
⑤手法上以小见大。文章是抗战背景,却并没有写战争的硝烟战火,而是描写饶有趣味的日常生活场景,通过敌后百姓们过着的艰苦却依然乐观的生活,来反映抗战必胜的信心
10.D
【解析】
“不道”意为“不讲道义”,“金人”为“不道”主语,故“道”后当断;“专”意为“专门”,修饰“以诈谋取胜”;“中国”是“不悟”的主语,故不能断开;“天命未改”是主谓短语,“陛下”是“总帅”的主语,而非“未改”的宾语。故正确答案应为D项。
本题考查考生借助句读知识,整体理解文意,剖析重点语句结构的综合能力。
11.A
【解析】
A项,“朔,农历每月的末一天”错误,朔,是农历每月第一天。
本题考查考生借助文本语境推断正误能力,借助教材已知知识推断未知常识的能力。
12.D
【解析】
D项“张浚降职为提举洞霄宫”错误。根据原文可知,是李纲被降职为提举洞霄宫。
本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理解掌握信息和整合梳理信息的能力。
13.
(1)国家的保存和灭亡,在此可见分晓,我当用辞去官职去力争这件事。
(2)先生在出仕和退隐上很果决,(虽然)是得到了道义,(但)如何对付进谗言的人呢?
【解析】
(1)关键点,各1分:“于是”,在此;“去就”,离去或留下,担任或辞去职务,此处偏向“不担任官职”“离职”“抛弃官职”“辞去官职”;“争”,力争,抗争;大意1分。关键点,各1分:“决”,果断、果决:“得”,得到,获得;“如……何”,固定结构,对(把)……怎么样。大意1分。
(1)第一个“之”,主谓间助词,可不译;“焉”,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可不译)本题考查准确锁定关键词语,翻译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14.
①精兵健马尽在西北,起于西北则足以占据中原而领有东南,反之则不行;
②若放弃中原,则内忧外患,东南也不得安宁;
③曾经降诏,应许留在中原,迁都东南则失信于天下。
【解析】每点1分,共3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核心人物、主要事件及影响等关键信息的整合运用能力。
【参考译文】
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甲午日,召李纲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初一日,李纲到达皇帝巡幸所居之地(应天府),上奏说:“金人不讲道义,专用诈谋来取胜,我们不省悟,一切都落入他们的计策之中,幸亏天命没有改变,陛下统帅大军在外,受到全国臣民的拥护爱戴,迎接徽、钦二帝回朝,安抚周边各国,这个大任就由陛下担任了。”甲子日,以李纲兼任御营使。李纲入对说:“现在的国家形势远不如靖康年间,至于当务之急应优先去做的,就是管理河北、河东。管理稍有就绪,这样之后中原可保全,东南可以安定。”高宗认为李纲讲得很好,问谁可以出任两河职务,李纲推荐张所、傅亮。
当时高宗亲笔诏书选择日期巡幸东南。李纲说:“陛下巡幸常驻的地方,以关中为最好,其次是襄阳,建康为最不好。陛下即使不能采用上策,也应当暂且到襄、邓二州,用以表示不忘故都汴京,来维天下人的心念。”高宗便将还京的旨意告谕东、西二京(即东京开封府和西京河南府)。不久高宗的旨意又发生变化,李纲又极力劝说道:“自古以来中兴的君主,都起兵于西北,这样完全可以占据中原而控制东南地区,起兵于东南则不能收复中原而控制西北,因为天下的精兵健马都在西北。如果放弃中原,岂只是金人将乘机骚扰内地,盗贼也将纷纷起兵作乱,敌兵和盗贼所占据的地盘将跨州连县,陛下要想回到京城,也不可能了,况且想治理军队战胜敌人,迎接徽、钦二帝回朝!更何况陛下曾经下诏,答应留驻中原,百姓都十分高兴敬服,为什么诏书的墨迹未干,就马上失去天大的信用!”高宗认为他说得对。但汪伯彦、黄潜善暗中主张迁都扬州。有人对李纲说:“外面议论纷纷,都说已决定巡幸东南了。”李纲说:“国家的保存和灭亡,在此可见分晓,我当用辞去官职去力争这件事。”
乙亥日,召河东经制副使傅亮归还行在,李纲说:“圣上的意思必定是想罢免傅亮,请交付黄潜善执行,我请求辞职回家种地。”李纲落泪告辞离去。有人对李纲说:“先生在出仕和退隐上很果决,(虽然)是得到了道义,(但)如何对付进谗言的人呢?”李纲说:“我只知竭尽全力侍奉君主的方法与道理,不被任用时要保全进退的节操,至于祸患并非是我所顾虑的事情。”适逢侍御史张浚弹动李纲以个人的意见杀宋齐愈,并且控告他招兵买马的罪过,黄潜善、汪伯彦又极力排斥李纲,请高宗把他调离朝廷,于是罢免李纲为观文殿大学士。张浚依然不停地控告李纲,于是(皇上)将李纲降职为提举洞宫。李纲在相位共七十七日。
15.A(“看到故园的满园春色”错,“随春入故园”是作者在想象故乡的情景。)
16.①《春日梓州登楼》写于安史之乱刚结束,诗人对未来充满了希冀,如首联“随春入故园”,想象家乡洛阳春色满园,战乱结束,内心是喜悦的。
②《登高》写的是诗人悲秋之感,“艰难苦恨繁霜鬓”写尽了诗人的各种愁苦,功业未成,老病孤独,漂泊无依,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解析】《春日梓州登楼》写杜甫登楼而生发了离开蜀地的想法,前四句,遥望故园。下四句,追思吴会。这首诗写故园之春,想象家乡洛阳,战乱结束,当已平静,思理舟下峡返乡。写于安史之乱刚结束,诗人对未来充满了希冀,内心是喜悦的。
《登高》表达了诗人身逢战乱、时值悲秋、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七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翻译】
天涯之地登楼远望,眼随春景转向故园。
战乱今天终于平定,移栽的柳树或更易生存。
已厌烦蜀地,交游太少。忆起吴地,美景甚多。
看来要准备整理船只,长啸一声,乘船直下荆门。
17.(1)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踩分点:水:名词作动词,游泳(1分);绝:横渡(1分)。句意(1分)
(2)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比圣人差得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踩分点:耻:以…为耻(1分);学于师:状语后置,向老师学习(1分)。句意:(1分)
(3)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方面向老师学习,有的方面却不像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
踩分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1分);或:有的(1分)。句意:(1分)
18.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9.【答案】B 画波浪线的句子是比喻,本体为“它的内部和种子”,喻体为“有生命流动的鲜血”,相似点为鲜红色。
A.拟人,把“花”比拟人,流泪原本是人的行为、动作。
B.比喻,把拉弓时弓弦的响声比喻类特别响的雷声。
C.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夸张说蜀道的高险。
D.借代或互文,“管弦”借代指音乐,“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互文。
20.解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本题文段主要讲述红茶有助于睡眠、有利于健康的功效。第①处根据后文“故而正确地饮用红茶,可以改善睡眠”来填写。②处,根据“红茶前两次冲泡时,γ—氨基丁酸的溶出率明显高于咖啡因,只是到第三泡后,咖啡因才高于γ—氨基丁酸”来组织答案。③处,与前文“从返璞归真、道法自然的文化角度出发”对应。
答案:①但你是否知道喝红茶还能助眠 ②还会溶出有利睡眠的γ—氨基丁酸 ③从科学和健康的角度出发
21.作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