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1.4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1.4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专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11-15 15:2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题
1.如图所示,“疯狂物理”小组课后对“测量平均速度”这个实验进行了深入探究。
(1)实验中用 测量小球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量运动的时间;
(2)该实验的原理是 ;
(3)如图甲所示,小佳将小球从左侧斜面的最高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使其滚下,然后正确测量出小球从斜面底端A点滚上右侧斜面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小球在AD段运动的时间如图乙所示,为 s;
测量的物理量 AB段 AD段
路程/cm 40 80
时间/s 2.0
(4)由实验数据可知:小球在BD段的平均速度为 cm/s:通过计算可知,小球在AB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BD段的平均速度;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停表,如果在小球到达C点时就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AD段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
(6)下图能描述小球从A到D的运动的是 。
2.频闪拍摄是研究物体运动的方式之一。某科创小组用频闪拍摄的方法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如图甲所示,他们用相机每隔 0.5s 曝光一次,拍摄了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频闪照片。请根据照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A 点到D点的距离 sAD= cm;
(2)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所用时间tAC= s,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cm/s;
(3)根据照片信息可判断下列能大致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图 。
(4)另一小组用秒表测量时间,如图乙所示的秒表示数为 s。同样利用图甲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用秒表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AB段距离sAB= cm,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vAC= m/s;
(3)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
(4)实验过程中,由于小车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可以通过使斜面的坡度变 (选填“陡”或“缓”)的方式,改变小车的运动时间,达到便于测量时间的目的;
(5)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
4.暑假,硕硕同学去游乐场玩了“滑草”的项目,从滑道上滑下来速度越来越快,玩的特别开心。他想知道物体从斜面上下滑时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于是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测量了小车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如图所示,实验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2)刚开始实验时发现小车下滑的速度很快,不便于测量时间,此时应该 (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坡度,改正实验后继续实验;
(3)如果测得小车从A滑到C的时间tAC=2.4s,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AB=1.6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BC= m/s;
(4)在测量时间时,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B、C点计时均准确,则所测的平均速度vAB、vBC、vAC中准确的是 ;
(5)图乙中能大致描述小车从A点到C点运动情况的s-t图像是 (填序号)。
5.如图是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A点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应该控制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 ;
(3)如果测得小车从A点到达B点的时间tAB=1.6s,从A点到达C点的时间tAC=2.4s,则AB段的平均速度为 m/s,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4)在测量tAB时,如果在小车到达B点之前,就按表停止了计时,这样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5)能正确反映小车在下滑过程中运动情况的s—t图像是 (选填字母)。
6.暑假,小赵去水上游乐场游玩,从滑道上冲下来的感觉太刺激了,他想知道物体从斜面上下滑时的速度怎样变化,于是他利用带有刻度的斜面、小车和电子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该实验用到金属挡板,则下列不属于金属挡板的作用是 ;(单选)
A.使斜面保持一定的角度
B.让小车在一定的位置停下来
C.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
(3)实验中,测得全程所用时间,上半程时间,对于如何获取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下列方法最好的是 ;
A.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与路程,计算得到
B.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再测量路程,计算得到
C.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下半程时间,下半程路程,再计算得到
(4)实验中全程的平均速度,上半程的平均速度,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三者间的大小关系由大到小排序是 ;
(5)图选项中可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
(6)若小车释放瞬间立即按下秒表开始计时,但小车在挡板处撞停时,由于测量者不够专注,提前按下秒表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 (均填“偏大”或“偏小”)。
7.在测量木块沿斜面下滑过程中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华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如下测量:
①用刻度尺分别测出AB、AC间距离、。
②将木块从斜面顶端A点由静止释放,并同时开始计时,木块经过B点时计时器的示数为,到达C点时计时器的示数为。
(1)木块从A下滑至C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1= 。(用题中所给符号表示)
(2)木块经过BC段的平均速度v2= 。(用题中所给符号表示)
(3)若木块沿斜面做加速运动,v2 v1。(选填“>”、“=”或“<”)
(4)若在测量过程中,木块在到达斜面底端前就停止计时,会导致测量的平均速度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8.如图是小明设计的“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的原理是 ;需要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 ;
(2)为了方便测时间并减小误差,在实验中应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倾斜程度;
(3)在测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起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时间偏 ,所测平均速度偏 ;
(4)如图,若秒表每格为1s,实验中秒表指针旋转不足一圈,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 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通过分析可知v1 (选填“>”、“=”或“<”)v2。
9.在探究气泡速度的实验中,小红选取一只长约80cm,内径10mm的均匀直玻璃管,管内注满水,留一个小气泡,玻璃管两端密封,如图甲所示。
(1)实验中测量气泡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需用到的测量仪器有 和 ;
(3)小红倒转玻璃管,保持竖直,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
从某一时刻开始,每隔2秒在玻璃管上用记号笔记录小气泡的位置,用米尺测量每次气泡相对记录起点的路程,并绘制出气泡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乙)。据此可知气泡速度大小为 ;
(4)综合分析实验过程可知,气泡做 运动。
10.小明同学想测量一辆小车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当小车前端经过A点时开始计时,请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回答问题:
测量的物理量 AB段 AC段
路程s/cm 40 90
时间t/s 2 3
(1)该实验测量原理是 ;
(2)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3)以上信息可以判断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是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4)小丽认为可以将木块平移到B位置下方进行实验,你认为小丽和小明谁的做法好?为什么? 。
11.如图是“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 ;实验中应使斜面坡度 (选填“大”或“小”)一些;
(2)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路程为sAC= cm,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是vBC= 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3)为了测量小车下半程BC的平均速度,某同学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下半程BC的平均速度,他这样做是否正确? (选填“正确”或“错误”);
(4)某同学测量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的时间时,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计算所得的上半程AB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5)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s-t图,图中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 B. C。 D。
12.小明和同学们利用棉线、刻度尺、停表、火柴、一盘新蚊香、蚊香架等器材测量蚊香燃烧的平均速度,他们设计了如下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1) ;
(2)将蚊香放在蚊香支架上并点燃5min(即t1)。如图
(3)熄灭蚊香,用棉线与剩下的蚊香重合,测出剩下的蚊香的长度L2 ;
(4)用速度公式求蚊香燃烧的平均速度,其表达式为v= ,接下来他们进行讨论;
(5)根据蚊香燃烧的速度能否算出剩余蚊香还能燃烧多长时间?如果能,其字母表达式t2= ;
(6)根据测量能否计算出从晚上10点到早上6点需燃烧多少盘蚊香?如果能,其字母表达式为n= 。
13.如图所示,这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实验时斜面的倾角要适当减小,这样做可以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得 (选填“快”或“慢”)一些,其目的是减小测量 所带来的误差;
(2)段的距离如图所示,测得小车通过段的时间,则小车通过段的平均速度是 ;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所测小车在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某同学计算A至C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采用了下列两种方法计算:
方法1:
方法2:
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方法1”、“方法2”或“两种方法都可以”);
(5)另一位同学想利用计算B至C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但是他考虑到小车不是在B点静止释放的,因而他认为这样算出的平均速度 。(选填“偏大”、“偏小”或“没有影响”)
14.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下图显示了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示数(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B点是AC的中点。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应适当调整坡度较小,其目的是便于测量 ;
(3)根据图中信息回答,vBC=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填“大”或“小”)
(5)小芳看到医生在给病人输液时,手指轻弹输液管,有气泡向上运动,但他发现气泡在不同位置上升的快慢是不同的,小芳猜测:液管倾斜角增大时,气泡运动的速度随之减小。为了探究气泡运动速度与液管倾斜角的关系,小芳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测出玻璃管在不同倾斜角下气泡从管底运动至管顶所需的时间,情况如表:
液体:自来水液柱长度:30cm气泡直径: 4.1mm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度 85 75 65 55 45 35 25 15 5
气泡运动时间t/s 32.3 20.0 15.3 12.5 11.6 11.8 12.5 14.5 19.5
平均速度v/(cm·s-1)
根据上表数据,小芳发现自己的猜测有误,请你写出气泡运动速度与液管倾斜角的关系: 。
15.小明在做“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小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计时器;
(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目的: ;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 BC段小车通过的路程 sBC= cm;AC段的平均速度vAC=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
(5)为了测量小车在AC段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
(6)如图所示的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小车下滑运动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A.B.C. D.
16.小明去水上游乐场游玩,从滑道上冲下来的感觉太刺激了,他想知道物体从斜面上下滑时的速度怎样变化,于是利用带有刻度的斜面、停表以及小车完成“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的原理公式是 ;
(2)该实验用到金属挡板,则下列不属于金属挡板的作用是 ;
A.使斜面保持一定的角度
B.让小车在一定的位置停下来
C.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
(3)实验时为了使运动时间延长便于测量时间,斜面坡度应较 (选填“大”或“小”);
(4)图中测得上半段距离s2= cm;时间t2=2s则上半段平均速度v2= m/s;
(5)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v3下列方法中最好的是
A.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t3与路程s3,计算得到v3
B.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t3,再测量路程s3,计算得到v3
C.不测量,利用全程和上半程的路程s1、s2,时间t1、t2,求得s3=s1-s2,t3=t1-t2,再计算得到v3
(6)通过实验,得到小车通过下半程所用的时间t3=1s,则图中可大致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

(7)为了改善民生,政府为许多老旧小区加装了电梯。根据规范要求:5层及以下无机房电梯的平均速度不得高于1m/s。小伟想测试自己家楼中(最高为5层)加装的电梯运行速度是否符合要求,请你设计实验帮小伟进行判断。
实验器材:秒表、绳子和皮尺;
实验步骤:
①取一根足够长的绳子,让绳头A从5楼的地面竖直落到1楼地面,记录绳子与5楼地面相平的位置B,用皮尺量出A、B之间的距离,记为s;
②坐上电梯, :
③用速度公式算出电梯运行时的平均速度。
实验结论:若v>1m/s则不符合要求,若则符合要求。
17.小王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停表指针未超过一圈,每格)。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小车所在斜面坡度要尽量小些,目的是便于测量 ;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 开始下滑;
(4)图中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的路程是 ;小车通过全程段的平均速度 ;
(5)为了测量实验中小车下半程运动的平均速度,小王让小车从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点的时间,这样的做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18.如图所示,某同学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AB段距离sAB= cm,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vAC= m/s;
(3)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下半程sBC的平均速度vBC,下列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tBC与路程sBC,计算得到vBC;
B.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再计算得到vBC;
C.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tBC再测量路程sBC,计算得到vBC;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5)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选填“大”或“小”)。
19.实验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根据实验原理 ,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路程和 ;
(2)现有的实验器材有小车、金属片、带有刻度的长木板和木块,还缺少的测量器材是 ,其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可以及时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组装器材时,将带有刻度的长木板一端用木块垫起来,使它保持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准确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
(4)实验中如果还没放开小车就已开始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 ;
(5)实验结束后,小明调整装置利用位置传感器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计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屏幕图像如图乙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像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 (选填“匀速"或“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 m/s。
20.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某兴趣小组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速度,如图;
(1)要测定纸锥下落的速度,需要用的测量工具有 和 ;
(2)在测量过程中,发现时间较难测出,我们可采用增加测量次数或换用锥角较 (选填“大”或“小”)的纸锥进行测量。
21.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斜面坡度不能太大的原因是 ;
(2)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vAC= m/s;
(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由实验看出,小车下滑过程中是在做 直线运动(选填“变速”或“匀速”),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图 ;
A.B.C. D.
(5)小球在AC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AC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sAC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 v2(选填“>”“<”或“=”);
(6)实验完成后,学习小组分别得到了小车全程的运动速度v3,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和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2。根据学过的运动学知识可知道v1、v2、v3从大到小依次是: ;
(7)小明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3= (用字母v1和v2表示);
(8)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
22.小博同学观察石头由静止落地的自由落体运动后,想知道石头运动的规律。但是石头落地的时间太短,不容易测量,不便于研究。通过思考,他发现斜面上滚下的物体可能与自由落体运动类似,于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斜面来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以下是小博同学做“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摘要),请你将其报告中的问题补充完整。
测量的物理量 AB段 BC段 AC段
路程s/cm 25 75 100
时间t/s 2.0 2.0 4.0
平均速度/(cm·s-1) ① ② 25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
【实验器材】小车、刻度尺、 、斜面、金属挡板、长方体木块。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并完成表格内容:表格空白处数据依次为① ,② 。
【实验分析】
(1)小车全程是做 运动的(选填“匀速”或“变速”);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 斜面的坡度(选填“增大”或“减小”);
(3)金属挡板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4)开始进行实验时,小博同学由于对时间的测量不够熟练,导致当小车运动一段时间后才开始计时,则最后测量的全程平均速度将偏 ;
(5)小博同学增大木板与地面的倾斜角度继续实验,发现也同样存在相同的规律。他突发奇想进行推理:如果一直增大角度到90°,那肯定也应该有这样的运动规律。该实验中,小博同学运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
23.如图是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图片,图中是小车到达A、B、C三处电子表显示。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应适当调整坡度 (选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便于测量时间;
(3)该次实验中,小车的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m/s;
(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5)小明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 (用字母v1和v2表示)。
24.小明同学想测量一辆小车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当小车前端经过A点时开始计时,t=4s时小车前端经过B点,t=6s时小车前端经过C点。AB段距离为80cm,AC段距离为160cm。请回答问题:

(1)该实验测量原理是 ;
(2)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3)图所示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

(4)小丽认为应将木块平移到B位置下方进行实验。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你认为木块放在 (选填“A”或“B”)位置下方更合适,理由是 ;
(5)小明发现公路旁每隔一段距离就立着一个标记公里数的里程碑,他想利用里程碑估测自行车的行驶速度。测量步骤如下:①从某一地点出发,并按下计时器开始计时;②到达某一个里程碑,记下里程碑上的数值s1、计时器上的时刻t1;③到达另一个里程碑,记下里程碑上的数值s2、计时器上的时刻t2。则自行车在这两个里程碑之间路段行驶的平均速度v= (用题中物理量符号表示)。
25.打点计时器是实验室测量 的工具(填写物理量的名称)。通电时,振针每秒钟上下振动50次,每次向下打1个点,这样相邻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 秒。图甲、乙是一位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两条纸带(部分),其中甲纸带从A点到E点所用的时间为 秒;甲纸带上A点到E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乙纸带上A点到E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此空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由图可知,纸带上打出的相邻两点所用的时间与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大小 (此空选填“有关”或“无关”)。
26.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车长)停表、木块。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选填“大”或“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3)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选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选填“大”或“小”)。
(4)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
(5)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 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27.为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学校物理活动小组决定举行一次自制“降落伞模型”比赛,如图所示,请思考:
(1)本次活动需要用的测量工具有 和 ;
(2)在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中,较难测出是 ,因此在比赛时可以让降落伞统一从 (选填“较高”或“较低”)的楼层飘下,记录降落伞从开始飘下到着地的时间,即可判断哪个降落伞下落得慢。这是通过 的方法来判断降落伞下落的快慢;
(3)降落伞下落时,若以伞为参照物,地球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8.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更 (选填长或短);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 cm,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 m/s;
(4)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
(5)下列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图 ;

(6)小车在AC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中点时的速度为,经过路程中点时速度为,则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7)有位同学用同一张纸片对着小球运动的路径每隔0.1s拍一次照,得到了图示照片,则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
A.0.25m/s B、0.2m/s C.0.17m/s D、无法确定

参考答案:
1. 刻度尺 6.0 10 大于 大 D
【详解】(1)[1]该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量小球滚动通过的路程。
(2)[2]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3)[3]由图乙所示的秒表可知,小表盘示数为0min,分针没有过半,大表盘示数为6s,则AD段运动的时间为6.0s。
(4)[4][5]由表可得,小球在BD段的路程
sBD=sAD-sAB=80cm-40cm=40cm
tBD=tAD-tAB=6s-2s=4s
则小球在BD段的平均速度
小球在AB段的平均速度
小球在AB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BD段的平均速度。
(5)[6]如果在小球到达C点时就停止计,则测量的时间会偏小,根据公式可知,测量的速度会偏大。
(6)[7]小球从A运动到D是上坡减速过程,图像A表示物体静止,B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C表示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D表示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故选D。
2. 1 75.0 1 40.0 B 337.5 偏大
【详解】(1)[1]由图可知,该刻度尺最小一格对应长度为1cm,故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2]长度测量是必须要带一位估读值,故从A点到D点的距离为
sAD=80.0cm-5.0cm=75.0cm
(2)[3]每隔0.5s曝光一次,共曝光2次,时间为tAC=1s。
[4]从A点到C点的距离为
sAC=80.0cm-40.0cm=40.0cm
故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3)[5]根据照片信息,在相同时间内,小车滑行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4)[6]秒表的中间小表盘上,每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指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小表盘的读数为5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每个小格代表0.1s,因为小表盘偏向“5”一侧,所以大表盘指针的读数为37.5s,秒表的读数为
5min37.5s=337.5s
[7]如果在A点时,先释放小车,后按下秒表开始计时,则计时晚了,时间t变短,由公式可知,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大。
3. 40.0 0.3 B 缓 大
【详解】(1)[1]该实验是通过测量路程和时间来间接计算平均速度,所以该实验原理是。
(2)[2][3]由图知,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点刻度为10.00dm,B点刻度为6.00dm,所以AB段的路程
sAB=10.00dm-6.00dm=4.00dm=40.0cm
小车在AC段运动时间
tAC=15∶35∶23-15∶35∶20=3s
由图知,由图可知,A点刻度为10.00dm,C点刻度为1.00dm,所以AC段的路程
sAC=10.00dm-1.00dm=9.00dm=0.9m
则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
(3)[4]小车在AB段运动时间
tAB=15∶35∶22-15∶35∶20=2s
则小车在AB段平均速度
小车在BC段路程
sBC=6.00dm-1.00dm=5.00dm=0.5m
在BC段所用的时间
tBC=15∶35∶23-15∶35∶22=1s
则小车在BC段平均速度
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由上述可知vBC>vAB,说明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直线运动,即变速直线运动;
A.由图可知,随时间增加,速度保持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随时间增加,速度也均匀增加,是加速直线运动,故B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随时间增加,路程无变化,说明是处于静止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在s—t图象中是倾斜直线,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5]为了方便计时,让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尽可能长一些,所以需要斜面的坡度就应该缓一些。
(5)[6]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所测量的时间会偏小,而AC段路程一定,由可知测得AC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4. 1cm 停表 减小 0.5 vBC ③
【详解】(1)[1][2]由图可知,实验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实验原理是,路程可以从刻度尺读出,还需要测量时间,实验室测量时间的仪器是停表,故还应该有的测量器材是停表。
(2)[3]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些,这样小车运动的慢些,便于准确计时。
(3)[4] BC段的时间为
BC段的路程为,所以BC段的平均速度为
(4)[5]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B段和AC段的时间都会偏短,但BC段的时间仍然准确,所以所测的平均速度中vBC是准确的。
(5)[6]由实验可知,小车做加速运动,①表示做减速运动,②表示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能大致描述小车从A点到C点运动情况的s-t图像是③。
5. 小 时间 0.25 0.5 偏大 C
【详解】(1)[1] 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该实验原理是。
(2)[2][3]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
(3)[4]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点对应刻度为80.0cm,B点对应刻度为40.0cm,则AB段长度为40.0cm,则AB段的平均速度
[5]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C点对应0刻度,B点对应刻度为40.0cm,则BC段长度为40.0cm,从B到C运动时间
tBC=2.4s-1.6s=0.8s
所以BC段的平均速度
(4)[6] 在测量tAB时,如果在小车到达B点之前,就按表停止了计时,则tAB偏小,根据可得,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5)[7]根据分析可知,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是在做加速运动;
A.s—t图像是倾斜程度不变的直线,因此是匀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s—t图像是倾斜的的倾斜程度越来越小,表示速度在减小,故B不符合题意;
C.s—t图像是倾斜的的倾斜程度越来越大,表示速度在增大,故C符合题意;
D.s—t图像是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A C C 偏大
【详解】(1)[1]实验中,通过测量通过的距离及对应的时间来求速度,原理是。
(2)[2]小车冲到B或C位置时,不易确定,则对应时间不易测量,在B或C位置放置金属挡板,小车撞击挡板发出声音,听到声音便可确定小车到达,便于测量时间。故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3]A.小车由A点出发时,到达B点,其速度不为0,则小车B点静止释放,测出通过BC的时间,不是小车由A点出发通过BC对应的时间,故A不符合题意;
B.小车由A点出发,经过B点时,开始计时,经过B点的时机不易把握,测得的时间有较大误差,故B不符合题意;
C.实验中,已测得通过AB段的时间,及AC段的总时间,则BC段时间为AC段的总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用下半段路程与对应的时间之比,即为对应的平均速度,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4)[4]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所以通过下半段的时间比上半段的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比上半段的大,即v22t3,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所以v3>v1>v2。
(5)[5]A.图像中,s-t图线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图像是v-t图像,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图像是v-t图像,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增大而增大,做加速运动,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6)[6]小车撞击挡板时,提前按下秒表,停止计时,则测得的时间偏小,据知,测得的速度偏大。
7. > 偏大
【详解】(1)[1]由题意可得,木块从A下滑至C过程的距离为s2,从A下滑至C所用时间为t2,则平均速度
(2)[2]BC段的距离
sBC=s2-s1
通过BC段所用的时间
tBC=t2-t1
木块经过BC段的平均速度
(3)[3]将木块从斜面顶端A点由静止释放,木块做加速运动,所以
v2>v1
(4)[4]如果木块在到达斜面底端前就停止计时,所测量的时间会偏小,路程一定,由可知,会导致测量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8. 刻度尺 减小 小 大 0.2 <
【详解】(1)[1]该实验通过测量小车的路程与时间,再由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原理是。
[2]需要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测量路程的刻度尺。
(2)[3]为了方便测时间并减小误差,在实验中应 减小斜面倾斜程度,增大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
(3)[4][5]在测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起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时间偏小,而路程测量准确,由得,所测平均速度偏大。
(4)[6]如图,若秒表每格为1s,实验中秒表指针旋转不足一圈,小车通过全程的时间为5s,平均速度
[7]由图得,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所用时间大于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时间,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由得,通过分析可知
9. 刻度尺 停表 匀速直线
【详解】(1)[1]速度等于路程和时间的比,所以实验原理为。
(2)[2][3]由速度公式可知,要求速度,需要用刻度尺测量距离,用停表测量时间。
(3)[4]由乙图可知,气泡10s内运动了75cm,即0.75m,所以速度为
(4)[5]由乙图可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
10. 0.5 变速 小明,因为木块在A位置下方,斜面较缓,小车运动时间较长,测量时间误差小
【详解】(1)[1]实验中需要测量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然后计算速度,因此实验测量原理是。
(2)[2]由表中信息可知,BC段通过的路程为
sBC=sAC-sAB=90cm-40cm=50cm=0.5m
通过BC段所用时间为
tBC=tAC-tAB=3s-2s=1s
小车通过BC段的平均速度
(3)[3]由表中信息可知,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
所以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大,是变速运动。
(4)[4]如将木块平移到B位置下方,斜面坡度较大,小车运动速度较快,时间较短,不易测量;而木块在A位置下方,斜面较缓,小车运动时间较长,测量时间误差小,因此小明的做法更好。
11. 小 80.0 0.2 大于 错误 偏小 D
【详解】(1)[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需要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然后用公式计算出小车的速度,实验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为了减小时间的测量误差,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让其运动的慢些。
(2)[3][4][5]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路程为sAC=80.0cm,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运动的时间tAC=5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小车在BC段的路程sBC=40.0cm,小车在BC段所用的时间tBC=2s,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因此实验中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大于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3)[6]该同学的方法中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并且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因此该同学的方案是错误的。
(4)[7]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所测AB段的时间偏大,根据可知,所测的AB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5)[8]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速度越来越大。
A图是s-t图像,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图是s-t图像,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B不符合题意;
C图是s-t图像,曲线的倾斜程度越来越小,表示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小,是减速运动的图像,故C不符合题意;
D图是s-t图像,曲线的倾斜程度越来越大,表示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是加速运动的图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2. 见解析
【详解】(1)[1]用细线沿蚊香的纹理绕完,用刻度尺测出细线的长度即蚊香的长度L1。
(4)[2]蚊香燃烧的平均速度
(5)[3]可以求剩余蚊香燃烧的时间,剩余蚊香燃烧的时间
(6)[4]已知燃烧一盘蚊香的时间,可求燃烧蚊香盘数,则燃烧蚊香盘数
13. 慢 时间 25cm/s 偏小 方法1 没有影响
【详解】(1)[1][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以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得慢一些,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从而减小误差。
(2)[3]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点对应的刻度为80.0cm,B点对应的刻度为40.0cm,AB的长度为
80.0cm-40.0cm=40.0cm
小车通过段的平均速度是
(3)[4]如果小车到达B位置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停止计时的时刻推迟,会导致记录的时间偏大,由速度的公式可知,在路程一定时,速度会偏小。
(4)[5]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方法1符合题意,而方法2是速度的平均值,并不能准确反映运动的情况,故正确的是方法1。
(5)[6]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知道某段路程的距离和所用时间,即可得到平均速度。BC的路程可以从刻度尺上读出,经过BC段的时间等于AC段时间减去BC段时间,由即可求出平均速度。小车不是在B点静止释放的,计算出的平均速度没有影响。
14. 时间 大 见解析
【详解】(1)[1]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再用计算平均速度。
(2)[2] 实验中使用的斜面应适当调整坡度较小,运行速度较慢,运行时间长,便于测量时间。
(3)[3] B点是AC的中点,所以
时间,所以速度为
(4)[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测量时间偏小,根据可知,测得的速度会偏大。
(5)[5]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当夹角为45度时,气泡运动的时间最短,速度最大,因此随角的减小,气泡运动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15. v= 刻度尺 小 便于计时 50.0 0.3 大 不正确 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 C
【详解】(1)[1][2]该实验利用刻度尺测路程,利用停表测时间,再由可求平均速度。
(2)[3][4]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减小误差,小车在斜面上运动得慢一些,斜面的坡度应较小。
(3)[5]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lcm,C点对应的刻度为l0.0cm,A点对应的刻度为l00.0cm,则
sAC=l00.0cm-10.0c m=90.0cm
B点对应的刻度为60.0cm,则
sBC=60.0cm-10.0cm=50.0cm
[6]AC段运动时间
tAC=l5:35:23-15:35:20=3s
(4)[7]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故所计时间偏小,由可知计算出的平均速度偏大。
(5)[8][9]小车在斜面做加速运动,在B点时有速度,而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导致测出小车在BC段的时间不准,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所以这样的做法不正确。
(6)[10]因为小车在斜面做加速运动,速度一直增加,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 A 小 40.0 0.2 C B 见详解
【详解】(1)[1]该实验通过测量路程和对应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速度的,故其原理公式是。
(2)[2]A.使斜面保持一定的角度是通过垫木块来实现的,与金属板无关,故A符合题意;
BC.由于测量时间时难以确定小车到达终点的时刻,该实验将金属挡板固定在终点处,可以在听到撞击声时停止计时,便于测量时间。故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3]实验时由于小车在斜面运动的时间过短,测量误差较大,为了使运动时间延长便于测量时间,斜面坡度应较小。
(4)[4][5]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测得上半段距离为
s2=80.0cm-40.0cm=40.0cm=0.400m
时间t2=2s,则上半段平均速度为
(5)[6] A.实验中,由于小车在经过B点是运动的,静止释放不符合实际情况,故A不符合题意;
B.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测量时间的起点很难确定,误差较大,故B不符合题意;
C.由于实验已经测量出了全程和上半程的路程s1、s2,时间t1、t2,则下半程的路程和时间可以直接计算,即s3=s1-s2,t3=t1-t2,再计算得到v3,不用再重新测量,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6)[7]通过实验,得到小车通过下半程所用的时间t3=1s,如图所示,s3=0.400m,则下半程的速度为
则,表明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
A.如图,随着时间变化,速度不变,为匀速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如图,随着时间变化,速度不断增加,为加速运动,故B符合题意;
C.如图,随着时间变化,路程不变,为静止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
D.如图,路程与时间成比正,即路程与时间的比为定值,为匀速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8]根据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应分别测量出路程和时间,则步骤如下:
①取一根足够长的绳子,让绳头A从5楼的地面竖直落到1楼地面,记录绳子与5楼地面相平的位置B,用皮尺量出A、B之间的距离,记为s;
②坐上电梯,测量出从第一层到第五层的运行时间t:
③用速度公式算出电梯运行时的平均速度。
实验结论:若v>1m/s则不符合要求,若则符合要求。
17. 时间 由静止 40.0 0.16 不正确
【详解】(1)[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所以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为
(2)[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些。
(3)[3]实验中多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故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4)[4]由图知道,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从A点运动到B点的路程是
[5]由图知道,AC间的距离
sAC=80.0cm=0.8m
小车在AC段的运动时间tAC=5s,小车通过全程AC段的平均速度
(5)[6]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到达B点的速度并不为零,所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的时间,并不等于下半程的时间,故他的做法不正确。
18. 40.0 0.3 B 偏小 时间 大
【详解】(1)[1]测平均速度的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
(2)[2]由图示可知,AB段距离
[3]小车在AC段路程
所用时间
则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
(3)[4]A.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到达B点的速度并不为零,所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的时间,并不等于下半段的时间,计算得到vBC结果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
B.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
再计算得到vBC,这样得到的结果准确,故B符合题意;
C.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tBC再测量路程sBC,计算得到vBC,这个方案误差很大,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5]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知,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5)[6]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为了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斜面坡度应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7]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相同时间内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由可知,其平均速度越大。
19. 时间 机械停表 较小 时间 小 加速 0.8
【详解】(1)[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即。
[2]在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出物体的路程,用机械停表测出物体的运动时间。
(2)[3]实验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此时路程用带有刻度的长木板可测量,缺少测量时间的工具,所以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机械停表。
(3)[4][5]长木板一端用木块垫起来,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目的是使小车以较小的速度从斜面滑下,以便能较准确地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4)[6]实验中如果小车还没放开就已开始计时,时间的测量值偏大,根据可知,速度的测量值偏小。
(5)[7]通过图像可以看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增加而增大,做加速运动。
[8]小车到达坡底时,所用时间最长,通过图像可知,对应的速度为0.8m/s。
20. 刻度尺 秒表 大
【详解】(1)[1][2]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之比,所以实验中需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高度和下落的时间,故需要用刻度尺和秒表。
(2)[3]由于纸锥下落较快,下落时间短,不易测量,可以换用锥角较大的纸锥进行实验,纸锥受到的空气阻力增大,纸锥下落的时间增长,方便测量时间。
21. 见解析 0.03 偏大 变速 B < v2>v3>v1 不正确 见解析
【详解】(1)[1]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样可以减慢小车下滑的速度,使小车运动时间长一些。
(2)[2]由图可知AC段的路程为
sAC=10.00cm-1.00cm=9.00cm=0.09m
AC段所用时间为
tAC=15∶35∶23-15∶35∶20=3s
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
(3)[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所测量的时间会偏小,而AC段路程一定,由可知测得AC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4)[4][5]AB段距离为
sAB=10.00cm-6.00cm=4.00cm
小车经过AB段所用时间为
tAB=15∶35∶22-15∶35∶20=2s
小车在AB段平均速度为
BC段距离为
sBC=6.00cm-1.00cm=5.00cm
小车经过BC段所用时间为
tBC=15∶35∶23-15∶35∶22=1s
小车在BC段平均速度为
因为
vAB所以小车做的是加速运动,故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B。
(5)[6]已知小球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即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时间的中点在路程中点的上方,则到达时间tAC中点时未到达路程sAC中点,则
v1(6)[7]由实验中的数据可知
vBC>vAC>vAB
小车进行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下半程速度v2最大,上半程速度v1最小,故
v2>v3>v1
(7)[8]设全程的路程为2s,则前半程所用时间,后半程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8)[9][10]小车在斜面做加速运动,在B点时有速度,而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导致测出小车在BC段的时间不准,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所以这样的做法不正确。
22. 秒表 12.5 37.5 变速 减小 方便计时(防止小车冲出桌面) 大 实验推理法
【详解】[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需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故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路程,用秒表测时间,所以还需要的器材是秒表。
[3]①处时小车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小车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4]②处时小车B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小车在B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1)[5]根据①②两处的数据可知,小车从A运动到C的全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小车做变速运动。
(2)[6]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应减小斜面的坡度,这样可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
(3)[7]挡板的作用是使小车由运动变为静止,停下来,防止小车冲出桌面,同时可以测出小车全程运动的时间。
(4)[8]当小车运动一段时间后才开始计时,会使测量时间偏小,根据可知,最后测量的全程平均速度将偏大。
(5)[9]小博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推理,所以小博同学运用到的实验推理法。
23. 较小 0.24 0.3 大 变速
【详解】(1)[1]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再用计算平均速度。
(2)[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下滑的速度就越大,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就越短,不便于计时,因此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较小。
(3) [3]由图知道,车的全程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分别是

故小车的全程的平均速度
[4]由图知道,下半路程的距离和所用时间分别是

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
(4)[5]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导致测量时间偏小。根据知道,速度偏大。
[6]由于小车的全程的平均速度与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不相同,说明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
(5)[7]由于车的全程是
前半程时间
前半程时间
则全程平均速度为
24. v= 0.4 C A 斜面坡度较小,测量时间误差较小
【详解】(1)[1]该实验先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时间,再通过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工作原理是。
(2)[2]小车通过BC段的路程
时间为
平均速度为
(3)[3]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直线运动。
A.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向上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s-t图像是一条水平的直线,表示物体静止不动,故B不符合题意;
C.v-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向上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C符合题意;
D.v-t图像是一条水平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4][5]实验中为了便于时间的测量,减小测量时间误差,要降低斜面的坡度,因此木块放在A位置。
(5)[6]依题意得,自行车在这两个里程碑之间路段行驶的路程
运动的时间
平均速度
25. 时间 0.02 0.08 等于 无关
【详解】[1]打点计时器是测量时间的工具
[2]因为打点计时器每秒钟打点50次,所以每次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3]A到E点的时间间隔为
4×0.02s=0.08s
[4]甲同学纸带上A点到E点的时间间隔为
t1=4×0.02s=0.08s
乙同学的纸带上从A点到E点的时间间隔为
t2=4×0.02s=0.08s
故可知时间间隔相等。
[5]因为每次间隔所用时间相同,从甲、乙两条纸带的间隔距离就可以看出纸带上打出的相邻两点所用的时间与相邻两点之间的距离大小无关,乙纸带两点间的距离比甲纸带两点间的距离大,说明乙同学纸带拉得快些。
26. 小 时间 大 大 0.25 7
【详解】(1)[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原理为。
(2)[2][3]实验中,斜面的倾角尽量小,使小车运行的时间会更长一些,这样误差会更小。
(3)[4][5]小车在运动过程中,从静止出发,速度会越来越大,这样通过的路程越长,平均速度越大;通过相同的路程,倾角越大,小车速度增加的更快,所以平均速度更大。
(4)[6]小车长15.00cm,所以两个车长的距离
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5)[7]由于木板是120cm,车长是15cm,木板相当于8个车长,所以最多可以测量7组数据。
27. 刻度尺 秒表 降落伞下降的高度 较高 相同路程比时间 运动
【详解】(1)[1][2] 由可知,要测量降落伞的下落速度,要测量下落高度和所用时间,因此需要的测量工具由刻度尺和秒表。
(2)[3][4][5]在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中,较难测出是降落伞下落的高度,因此为了准确测量出时间,比赛时可让降落伞统一从较高的楼层飘下,记录降落伞从开始飘下到着地的时间,此时可以看做降落伞通过的距离相同,通过时间长短即可判断哪个降落伞下落得慢;这是通过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来判断降落伞下落的快慢的。
(3)[6]降落伞下落时,若以伞为参照物,地球相对于降落伞的位置发生变化,因此地球是运动的。
28. 小 长 80.0 0.27 偏大 B 小于 C
【详解】(1)[1]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需要知道小车运动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通过速度公式计算得到小车的速度,故实验的原理是。
(2)[2][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小车下滑速度慢一些,因此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更长。
(3)[4]图中刻度尺分度值为1cm,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小车在A点对应80.0cm,在C点对应0,因此AC段距离为
[5]小车经过AC段所用时间为
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
(4)[6]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测量的时间会偏小一些,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在路程不变时,时间偏小,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5)[7]小车经过AB段所用路程为
小车经过AB段所用时间为
小车经过AB段的速度
小车经过BC段所用路程为
小车经过BC段所用时间为
小车经过BC段的速度
因此
小车做加速运动。
A.小车速度恒定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小车速度逐渐增大,做加速直线运动,故B符合题意;
C.小车的的路程一直不变,处于静止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
D.小车的s-t图像是一条斜直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8]已知小球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即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时间的中点在路程中点的上方,则到达时间中点时未到达路程中点,则。
(7)[9]小球通过的路程为
6cm-1cm=5cm=0.05m
所用的时间为0.3s,小球的平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