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气象灾害
第一课时 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素养·目标定位
随堂训练
素养 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1.运用资料,描述洪涝灾害的分布,分析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培养综合思维
2.收集现实中关于干旱灾害的相关资料,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
3.利用相关材料,分析影响中国的旱涝灾害及其影响,培养地理实践力
知 识 概 览
课前·基础认知
一、洪涝灾害
1.概念
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 短时强降水 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 低洼土地 ,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微点拨 洪水不等同于洪灾
洪灾是由洪水造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洪水都能造成灾害。只有当洪水发生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害时才可以称之为洪灾。
2.分布
微思考1 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什么气候区 为什么
提示: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季风气候区,因为季风具有不稳定性。
微拓展 洪涝灾害的分类
类型 洪水 涝渍
成因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
形成 条件 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流量大,水位高 蒸发弱,排水不畅,地势低洼
联系 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完全区分,统称为洪涝 3.危害
洪水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 人员伤亡 、 农作物减产 、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二、干旱灾害
1.概念
干旱是因长时间 无降水 或 降水异常偏少 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 生活和生产 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微思考2 干旱和旱灾有什么区别
提示:干旱是一种自然现象,当对自然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时才成为旱灾;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而旱灾却不同,它具有偶发性的特点。
2.分布
3.危害
(1)农业:干旱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2)畜牧业: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 草场退化 和沙漠化。
(3)水资源: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稳定。
课堂·重难突破
一 洪涝灾害
重难归纳
洪涝灾害是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使洪水入境而造成的灾害。
1.洪涝灾害的因素及影响
2.洪涝灾害的防治
结合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对洪涝灾害的防治主要针对“容水”和“去水”过程,采取如下措施:
(1)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2)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
(3)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4)建立洪水预警系统。
(5)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传说在尧帝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组织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的方法,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围堵障”为“疏顺导滞”,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
(1)黄河中下游流域易发洪涝灾害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2)过去治理洪水,鲧采用了“堤工障水”的方法,禹采用“疏顺导滞”的方法。试问,“疏顺导滞”是不是一定比“堤工障水”的方法有效呢
(3)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对黄河、海河、淮河是如何进行综合整治的 归纳大江大河防治模式。
提示:(1)黄河中下游流域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中下游地势较为平坦,河流流速减缓易发洪涝。
(2)不一定。治理洪水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
(3)综合整治措施:在黄河上游修建水库,中游治理水土流失,下游疏浚河道、加固堤防;在海河、淮河各大支流上游修建水库,中游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挖掘入海新河,分散水流。防治模式:上游修建水库,中下游整治河道,加固堤防,开辟分洪区,调整、扩大洪水出路。
典例剖析
夏季,我国南方多地易遭受洪涝灾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南方多地发生洪灾的原因主要有( )
①地形以平原为主 ②持续的强降水
③农业用水少 ④城市地区排水设施落后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长江干流易发生大洪水的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
A.人口、城市密集
B.支流众多,河道弯曲
C.流域内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D.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持续的强降雨是发生洪灾的主要原因,同时城市地区排水设施落后加剧了洪涝灾害。第(2)题,长江干流易发大洪水,与河道特征、支流分布状况、流域内的地形和植被情况等自然因素有关,但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流域内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学以致用
下图为我国主要滞洪区(滞纳洪水的地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滞洪区主要分布在( )
A.河流中下游地区
B.河流上游地区
C.河谷地带
D.北方地区
(2)我国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稀少 B.降水较少
C.河网密度小 D.平原面积小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图中A、B、C、D四区域分别为海河下游、黄河下游、淮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故滞洪区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流中下游地区。第(2)题,与东部地区相比,我国西部地区地势较高,降水较少,洪涝灾害发生频率较低,故我国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分布。
二 干旱灾害
重难归纳
1.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形成旱灾的自然原因
2.干旱的危害与治理措施
(1)危害。
①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②影响畜牧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③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④诱发次生灾害:沙尘暴、森林火灾、虫灾等。
(2)治理措施。
①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
②改进耕作制度,发展节水农业。
③改变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
④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
⑤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
南非政府在2018年3月12日宣布干旱是“国家灾害”,当时第二大城市开普敦正在经受着持续三年的干旱,南部和西部地区也是久旱缺水。此次干旱影响了南非中南部的多个地区,西开普是此次干旱的重灾区,开普敦的旱情更是“四百年一遇”。
干旱能成为“国家灾害”足以说明干旱危害的严重性,干旱能带来哪些危害
提示:①干旱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②干旱是危害农牧业生产的第一灾害,气象条件影响作物的分布、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而水分条件是决定农业发展类型的主要条件。③干旱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气候暖干化造成湖泊、河流水位下降,部分干涸和断流;干旱导致草场植被退化;气候干旱加剧土地荒漠化进程。④气候暖干化引发其他自然灾害。
典例剖析
干旱等效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降水相对变率是降水平均偏差(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实际降水量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是衡量降水稳定程度的指标。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等效频度分布示意图,下表为开封和武汉两城市不同时段降水相对变率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城市 4—5月 7—8月 全年
开封 0.47 0.35 0.20
武汉 0.27 0.56 0.19
(1)影响武汉和开封干旱等效频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气温
C.降水 D.河流
(2)开封发生旱灾的最主要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开封发生干旱的次数为35—40次,武汉发生干旱的次数约为30次。读表可知,开封全年降水相对变率较大,特别是4—5月最明显,说明降水稳定程度较差,导致干旱等效频度大。故影响武汉和开封干旱等效频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降水。第(2)题,读表可知,开封的降水相对变率在4—5月最大,说明开封春季旱灾最严重。
学以致用
某年春季,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严重干旱,1 371万人饮水困难,春耕生产形势严峻。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次旱灾( )
A.重旱区主要位于云、桂两省级行政区
B.主要由夏季风登陆晚造成
C.对云南花卉、油菜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D.属突发性灾害,给监测、预报带来困难
(2)为防范旱灾,该地区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兴建蓄水工程 ②推广人工增雨技术
③改进灌溉技术 ④实施跨流域调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此次旱灾对云南花卉、油菜产量造成严重影响。由图得出广西重旱区面积很少。由于受西南干热风的影响,降水少,蒸发旺盛。旱灾属渐发性灾害。第(2)题,兴建蓄水工程、改进灌溉技术为该地区应采取的主要措施;人工增雨要看天气条件;实施跨流域调水是缓解旱灾的有效措施,而不是防范旱灾的主要措施。
随堂训练
读下面的景观图,完成1~2题。
1.图中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 B.泥石流
C.风暴潮 D.地震
2.易发生该种自然灾害的气候
类型不包括(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亚热带湿润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的是地表积水,淹没房屋、街道的景观。第2题,易发生洪涝灾害的气候类型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干旱影响的范围极广,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部分大陆。据此完成3~5题。
3.干旱发生的原因是( )
A.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
B.受寒潮影响的时间长
C.短期内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
D.长时期处在低压的控制下
4.非洲旱灾多发区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地中海气候
5.我国华北地区历史上多发旱灾的原因是( )
A.夏季太阳高度大,蒸发量大
B.地形多低山丘陵
C.位于季风区,降水不稳定
D.北方常年降水较少
答案:3.A 4.B 5.C
解析:第3题,干旱是长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第4题,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变率大,容易发生旱灾。第5题,华北地区在历史上多发旱灾,主要是因为地处季风区,深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集中在夏季。当夏季风势力较弱、长时间停留在南方而到达不了北方时,多出现南涝北旱的现象。
6.辽宁省是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省级行政区之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曾经,辽宁省东部的山区为追求经济利益,在山上开采矿石或毁林种田等。一些地区侵占河道建房或种植作物,乱倒建筑、生活垃圾,造成河道阻塞。
材料二 辽宁省地理简图(图1)和辽宁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图2)。
图1
图2
(1)简述辽宁省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2)从气候角度分析辽宁省夏季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3)读图,分析甲地成为辽宁省受洪灾影响最大地区的自然原因。
答案:(1)分布不均,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2)受夏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在夏季,且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
(3)辽宁省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部低,地表径流易往中部汇聚,甲地有多条河流汇集;甲地地处辽河平原,地势低平,水流不畅,易造成河水泛滥。
解析:第(1)题,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从图2即可得出。第(2)题,题干强调从气候角度分析洪涝灾害的原因。第(3)题,甲地成为受洪灾影响最大地区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支流方面分析。(共47张PPT)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气象灾害
第二课时 台风灾害和寒潮灾害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素养·目标定位
随堂训练
素养 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1.结合卫星遥感资料,分析台风灾害的组成和危害,培养综合思维
2.收集关于寒潮灾害的相关资料,分析其分布和危害,培养区域认知
3.收集资料,分析台风灾害和寒潮灾害的防治措施,树立人地协调观
知 识 概 览
课前·基础认知
一、台风灾害
1.台风
(1)概念:在 热带 或 副热带 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
(2)特点: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3)频发海域: 西北太平洋 。
2.灾害危害
3.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 东南 沿海地区,多发于 夏秋 季节。
微拓展1 台风与飓风的异同
相同点:台风和飓风都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一定强度的热带气旋,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不同点:发生地点不同,称呼不同。发生在太平洋西部称为台风,大西洋西部的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习惯上称之为飓风,印度洋上则称之为旋风。
二、寒潮灾害
1.成因: 强冷空气 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 冻害 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活动特点:北半球 中高纬度 地区的深秋到 初春 时节。
4.对我国的影响: 冬半年 主要的气象灾害;主要发源于蒙古、 西伯利亚 地区。
微拓展2 寒潮的标准
寒潮在气象学上有严格的定义和标准,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寒潮标准是不同的。一般而言,我国北方寒潮标准是24小时降温10 ℃以上,或48小时降温12 ℃以上,同时最低气温低于
4 ℃。南方寒潮标准是24小时降温8 ℃以上,或48小时降温
10 ℃以上,同时最低气温低于5 ℃。
微拓展3 我国寒潮影响的地区差异
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会受到寒潮影响。东北发生频次最高,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
微思考 寒潮灾害主要发生在深秋、隆冬和初春时节,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是什么时节
提示:深秋和初春时节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因为深秋是作物收获的时间,而初春是作物开始生长的时间,所以寒潮影响大,而隆冬时节农作物进入休眠期,影响小。
课堂·重难突破
一 台风灾害
重难归纳
1.台风及其成因
2.台风的结构
从中心向外,依次是台风眼、旋涡风雨区和外围大风区。
台风结构示意
3.台风的危害
2022年第12号台风“梅花”先后4次分别登陆浙江、上海、山东和辽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9月登陆浙江象山港以北最强台风。台风“梅花”具有登陆强度强、影响范围广、大风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等特点,给浙江东部、上海、江苏东部、山东半岛、辽宁东部等地造成严重风雨影响。其中,浙江绍兴、宁波舟山及山东青岛等地部分地区降雨量达250至500毫米,最大降雨量为浙江余姚夏家岭707毫米,共2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降雨量突破9月极值。浙沪沿海及部分岛礁风力达12至15级,最大阵风出现在浙江舟山徐公岛(16级,53.6米/秒)。
台风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台风的实质是热带气旋。
特别提醒 台风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比较高的海洋温度;二是充沛的水汽。台风常常产生在洋面温度在26—27 ℃以上的地区。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使地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台风。
典例剖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飓风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往往给沿海人民带来生命与财产的巨大损失。了解飓风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特点,有利于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1)飓风一般发生在什么季节
(2)简述飓风的危害。
答案:(1)发生在夏秋季节。
(2)飓风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并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狂风能够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解析:解答本题时应把握的关键点:飓风和台风都属于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发生在大西洋的强烈气旋称为飓风。
学以致用
2020年第2号台风“鹦鹉”造成我国局部地区出现大到暴雨,给我国带来较大的影响。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影响我国的台风的生成地分布在( )
A.西北大西洋海区
B.北印度洋海区
C.西北太平洋海区
D.南太平洋海区
(2)我国沿海地区采取紧急预警措施主要是防范台风带来的
( )
①强风 ②风暴潮 ③暴雨洪涝 ④严重干旱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1)C (2)C
解析: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来自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不会出现严重干旱。
二 寒潮灾害
重难归纳
1.寒潮及其成因
2.寒潮的影响
2021年,共有10次寒潮天气过程影响我国,次数较常年明显偏多,1月份和11月份灾情相对较重。11月4—9日的寒潮天气为2021年最强,具有降温幅度大、雨雪范围广、极端性强等特点,华北、东北等地普降暴雪或大暴雪,局地出现特大暴雪。
寒潮灾害是不是“百害而无一利”
提示:寒潮灾害能带来农业、畜牧业损失,影响交通、通信等设施,但是寒潮并非百害而无一利,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常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冬季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寒潮带来的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可大量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寒潮还可带来风力资源。
典例剖析
有诗云:“寒潮滚滚自天来,大地今朝暴雪裁,北国冰封千万里,江南路塞几多垓。”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寒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在冬季出现
B.影响的范围不大,但可能导致多种灾害同时发生
C.会带来低温、大风、暴雪天气
D.在冬季暴发的寒潮对农作物影响最大
(2)寒潮对农业的危害主要是( )
A.风害 B.沙尘暴
C.雨雪 D.冻害
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寒潮指强冷空气入侵所带来的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在冬半年发生,可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季和秋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影响最大。第(2)题,寒潮对农业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其中冻害对农作物的影响最大。
特别提醒 减轻作物冻害的基本方法
防御冻害,一方面要设法提高越冬作物和经济果木抗御低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降低寒潮的影响,减小降温强度。防御冻害的有效措施:
(1)培育耐寒品种,提高抗冻能力。
(2)利用局地小气候环境,实时避冻栽培。
(3)露天增温法。
提高近地层大气温度,如布设烟堆、安装鼓风机等,打乱逆温层,对近地层大气有显著的增温效果,其中熏烟一般能提高近地层大气温度1—2 ℃。
(4)覆盖法。
利用覆盖物保护植物体的地上或地下怕冻部位,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御寒潮侵袭,从而起到防寒作用。
(5)浇水法。
寒潮来临之前,对农田进行浇灌,增加土壤比热容,减小降温幅度。
学以致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2023年3月19日10时33分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预计今天白天至明天夜间,塔城地区北部、阿勒泰地区、昌吉州东部和哈密市北部等地的部分区域最低气温将下降8 ℃以上,出现寒潮,请加强防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此次寒潮对新疆北部的主要危害是( )
①危害人与牲畜 ②危害冬小麦 ③电信、电力中断
④交通受阻 ⑤海上翻船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①③④
(2)预防寒潮的首要工作是( )
A.发布准确的寒潮信息和预警
B.随时做好防寒准备
C.海上的船只在寒潮来临时及时回港
D.为牲畜提前准备饲料
答案:(1)D (2)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寒潮灾害的危害及其防御措施。第(1)题,新疆北部地区无冬小麦,也没有海。第(2)题,只有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信息和预警,人们才能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减轻或避免寒潮带来的危害。
随堂训练
台风“梅花”在菲律宾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其中心位于(13.4°N,136.1°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1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98百帕。读台风“梅花”移动路径及影响范围示意图,完成1~2题。
1.从26日到29日,关于“梅花”移动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直向东北 B.一直向西北
C.先向东北,后向西北 D.先向西北,后向东北
2.下列关于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定会带来财产的损失
B.发源于中高纬度的海区
C.台风中心一定是低气压
D.强度一定是随时间减弱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台风中心的移动方向是先向西北后向东北。第2题,台风是热带气旋,台风中心一定是低气压;台风多生成于热带、副热带海区,台风强度的变化是由弱到强再减弱;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但不是所有台风都一定会带来财产损失。
据中国天气网报道,2019年3月19日至22日,一股较强冷空气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沙尘、雨雪、强对流、大风等天气一个都不少。本次寒潮强度较强、影响范围广且降温猛烈,局地降温近20 ℃,三天跨三季,可称之为“换季式”寒潮。据此完成3~5题。
3.此次寒潮给华北地区带来的天气可能有( )
①大风、降温天气 ②扬沙、沙尘暴天气
③暴雨天气 ④干旱天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此次寒潮对东北地区的危害主要有( )
①危害人及牲畜 ②不利于冬小麦返青生长
③电信、电力中断 ④交通受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寒潮天气有利于( )
①污染物的扩散 ②温室大棚的花卉生长
③羽绒服销量的增加 ④生活用电、用气量的减少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3.A 4.D 5.A
解析:第3题,寒潮会带来大风、降温天气;春季华北地区空气干燥,易产生沙尘天气;不会产生暴雨;干旱是降水少、需水量大造成的,与寒潮无关。第4题,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种植春小麦。第5题,寒潮天气伴有大风现象,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降温不利于温室大棚的花卉生长;大幅降温,羽绒服销量增加,生活用电、用气量增加。
6.读热带气旋图,该气旋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以上。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该气旋在西北太平洋上称 ,在大西洋上称 。
(2)A、B、C三区域中,A区域的天气状况是 ,最大风速、最强暴雨出现在 区域,C区域称为 区。
(3)该气旋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是 。
(4)该气旋灾害主要由 、 和 造成。
答案:(1)台风 飓风
(2)碧空无云、风和日丽 B 外围大风
(3)西北太平洋
(4)狂风 暴雨 风暴潮
解析:该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2级以上,是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大的一级。在西北太平洋称台风,在大西洋称为飓风。图中A、B、C为台风中心附近的环状区域,A为台风眼,B为旋涡风雨区,C为外围大风区。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台风灾害主要是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共49张PPT)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素养·目标定位
随堂训练
素养 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1.了解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相关概念及分布区域,培养区域认知
2.通过典型案例阐述地震、滑坡、泥石流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培养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学会分析某区域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培养地理实践力
知 识 概 览
课前·基础认知
一、地震
1.发生机制
积累起来的 地应力 超过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岩层发生断裂或错位→能量急剧释放→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衡量指标
(1)震级:地震 能量 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 一个 震级。
(2)烈度。
①含义: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 破坏程度 。
②特点:一次地震可有 多个 烈度。
③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 地质构造 、地面建筑等。
3.主要危害
(1)造成房屋倒塌,破坏 道路 、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2)导致 人员伤亡 和财产损失。
(3)诱发 崩塌 、滑坡、 泥石流 、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4)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
心理健康 。
4.分布
(2)中国。
①特点:发生范围广、 频度高 、强度大、灾情严重。
②频发地区: 台湾 、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发生机制。
(2)分布特点: 岩体 比较破碎,地势 起伏 较大, 植被覆盖度 较差的山地 丘陵 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2.泥石流
(1)含义: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3.滑坡与泥石流的危害
(1)滑坡破坏或掩埋 农田 、道路和建筑物, 堵塞 河道。
(2)泥石流摧毁 聚落 ,破坏 森林 、农田、道路,淤塞江河。
(3)可能造成重大的 人员伤亡 。
4.我国分布:山区面积广大,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 西南 地区最为多发。
微点拨 滑坡原因的分析思路
(1)组成山体的岩石是一些古老的岩系,如千枚岩、片麻岩等,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破碎严重,容易发生滑坡。(2)岩层的倾斜方向和山坡方向一致,往往会造成顺岩层滑坡的现象。(3)地下水和地表水浸湿坡面物质,使其软化,降低了黏聚力,所以在大雨后和地下水丰富地区容易发生滑坡。此外,风化作用、人为因素和地震等也会促使滑坡发生。
课堂·重难突破
一 地震
重难归纳
1.地震的成因及分布
2.震级和烈度
(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能有多个烈度。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级和烈度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2)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
3.分布: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原因如下。
据统计,2019年2月,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8次4级以上地震,其中5级以上地震1次。其中,四川荣县4级以上地震损失相对较重,造成数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严重。
(1)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2)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哪些
提示:(1)我国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省级行政区。
典例剖析
2020年2月19日13时27分,在台湾省花莲县发生里氏4.3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3.87°,东经121.59°。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台湾多有地震发生,原因是其位于( )
A.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B.环太平洋地带
C.大西洋地带
D.东非裂谷地带
(2)在本次地震中,关于花莲县和台北市所受到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地的震级和烈度不同
B.花莲县的烈度与台北市相同
C.两地的震中距不同
D.台北市的损失高于花莲县
答案:(1)B (2)C
解析:本题以台湾地震为背景材料,重点考查地震灾害的分布及其影响。第(1)题,台湾省多地震灾害,主要是因为台湾省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极不稳定。第(2)题,两地的震中距不同,烈度不同。
学以致用
下图为某地某次地震烈度分布图,结合下表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震中距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可能位于震中附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和表格信息可知,①处烈度最小,震中距应最大。第(2)题,图中④处烈度最大,可能位于震中附近。
二 滑坡和泥石流
重难归纳
1.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滑坡、泥石流都主要是地球外力作用导致的地质灾害,都具有突发性特点,是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滑坡、泥石流灾害十分频繁。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分布、特点如下图。
2.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
3.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2020年9月7日15时,云南省有关部门发布地质灾害橙色预警,昭通、曲靖、楚雄、迪庆、丽江、怒江、大理、德宏、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红河、文山及昆明局部发生滑坡、泥石流的风险较高,需加强防御。
(1)泥石流、滑坡会造成哪些危害
(2)我国泥石流、滑坡的主要分布区在哪里
(3)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季节有什么不同
提示:(1)人员伤亡,冲毁交通设施、建筑设施等,阻塞河道,摧毁农田等。
(2)主要发生在山区。
(3)滑坡表现为常发性,泥石流表现为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典例剖析
下图示意某年我国某地质灾害发生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类灾害主要是( )
A.地震 B.滑坡、泥石流
C.水土流失 D.崩塌
(2)该年该地质灾害发生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
A.横断山脉和秦岭 B.太行山和雪峰山
C.大巴山和巫山 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该类地质灾害在云、贵、陕、青、冀、川等省级行政区出现次数最多,主要是滑坡、泥石流灾害。第(2)题,根据6个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判断,该年该地质灾害发生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横断山脉和秦岭,这两处山地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且夏季降水集中,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
学以致用
读某区域等高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各地最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 )
A.甲处 B.丙处
C.戊处 D.壬处
(2)甲处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 )
①地形平坦 ②地形陡峻 ③松散物质丰富 ④松散物质稀少 ⑤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⑥短时间内无大量水流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泥石流是特殊的洪流,容易发生在陡峻的沟谷。甲处等高线密集,又位于河谷处,符合泥石流发生的条件。第(2)题,甲处自然灾害为泥石流,其形成条件为地形陡峻、松散物质丰富、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随堂训练
读等震线图,完成1~2题。
1.关于甲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震源 B.在震中附近
C.烈度最小 D.震级最大
2.若甲地为震中,则( )
A.震级a>b>c
B. 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大
C.在②处比①处先感受到地震
D.甲为地震烈度最高区
答案:1.B 2.D
解析:等震线是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点所连成的线,震中一般是地震烈度最高区,位于等震线的中心位置。在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距离越远,烈度越小。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多少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读我国特大、较大型滑坡、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完成3~4题。
3.西南地区是特大、较大型滑坡、泥石流发生最多的地区,最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量大,经常有山洪暴发
B.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植被破坏严重
C.地形崎岖,地质条件复杂
D.地势高峻,位于阶梯交界处
4.一般而言,泥石流在我国的发生频率是( )
A.夏季大于冬季 B.北部多于南部
C.西部少于东部 D.春季大于秋季
C
A
解析:第3题,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与地形有关。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条件复杂,降水丰富,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第4题,考查泥石流发生条件。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我国夏季降水多,所以夏季泥石流发生频率大于冬季。
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完成5~6题。
5.上图表明该库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
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6.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概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 )
A.流速减小 B.流速加大
C.水位涨落幅度增大 D.水位稳定
答案:5.B 6.C
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降水与滑坡发生次数呈正相关,且滑坡发生最多的季节为夏季,故该库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夏季降水多。第6题,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由于水库库岸水位比修建水库前涨落幅度增大,沿岸地区土质变疏松,因此发生滑坡的概率增大。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甲图为我国某滑坡区域坡度与概率分布图,乙图为该滑坡区域土质分布图。
(1)据图说明该区域什么坡度、土质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2)该区域滑坡多发,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答案:(1)坡度15°左右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最大;砂质土壤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2)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修建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加强监测与预警预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坡度在15°左右时滑坡概率最大,砂质土壤发生滑坡的比例最大。第(2)题,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可减少滑坡发生;加强监测与预警预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可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等可减少滑坡的发生。(共51张PPT)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三节 防灾减灾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素养·目标定位
随堂训练
素养 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1.结合区域图文材料,针对具体灾害确定具体的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措施,培养综合思维
2.通过模拟各种自然灾害,进行各种自然灾害防避的演习训练,培养地理实践力
3.结合具体的自救与互救的事例,运用人地关系思想,分析不同灾害的自救与互救方法,树立人地协调观
知 识 概 览
课前·基础认知
一、防灾减灾手段
1.指导方针:以 防 为主, 防抗救 相结合。
2.主要手段
(1)灾害监测。
建立自然灾害 监测 系统,对自然灾害进行 动态 监测。
(2)灾害防御。
(3)灾害救援与救助。
(4)灾后恢复。
①恢复灾区群众的 生产和生活 。
②促进灾区 经济 和 社会 的恢复和发展。
③帮助重建区增强 防灾能力 。
微拓展1 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的三个环节
灾前准备、灾中应急、灾后恢复是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具体图示如下。
二、自救与互救
1.概念
2.灾前准备
(1)对可以较准确预测的灾害,做好灾前准备对 保护 生命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2)对于突发的、较难准确预测的灾害,做好灾前准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 减少 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微点拨 判断一个国家灾前准备是否到位的方法
(1)物资储备基地的选择是否符合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全国主要的灾区的原则。
(2)救灾物资数量是否充足,种类是否因不同的灾种、时间而准备不同。
(3)救灾人员是否在灾害第一时间到达灾区进行抢险、救灾。
3.灾中救助
(1)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按照预先设计好的 逃生路线 进行撤离。
(2)如不能逃脱或被掩埋,尽可能地进行自我保护,并寻找合适的时机和方法进行 自救 或向他人求救。
4.灾后自我保护:自然灾害过后,还需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微拓展2 震后自救
人们从开始感到晃动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左右的时间,这是最宝贵的自救机会,一般称为12秒自救机会,或黄金12秒预警时间。除此之外,还需要了解以下自救知识。
①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
②谨防烟尘呛闷窒息,用毛巾、衣袖捂住口鼻。
③保存体力,减少体力消耗,寻找水和食物。
④与外界进行联系,联系救援人员。
⑤要有生存的勇气和毅力,挑战生命极限。
课堂·重难突破
一 防灾减灾手段
重难归纳
1.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2)工程性防御措施
通过修建防灾工程,从各个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沙尘暴等
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
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耕地
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防洪抗旱
加固房屋建筑,增强抗震性能
2.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凡是通过规划、法律、管理及教育等途径达到减灾、防灾目的的防御,就是非工程性防御;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关键是修建防灾工程。故二者的区别就是“硬件”和“软件”的差别。
(2)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2021年11月7日7时3分,辽宁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发布暴雪红色预警信号。受寒潮过程影响,内蒙古东南部、辽宁中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雪或特大暴雪。内蒙古通辽局地积雪厚度超过50厘米。
截至11月10日16时,辽宁全省受灾养殖场(户)1.16万个,畜禽舍及附属设施倒塌面积676.16万平方米,畜禽死亡640.50万头(只)(禽类死亡为主),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以上。辽宁省农业农村厅迅速成立6个灾情核查指导组,分赴灾情较严重的地区开展调研指导,实地了解各地受灾情况和抗灾救灾工作安排。
(1)为了减轻雪灾对辽宁的危害,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2)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大幅提高,为什么
(3)从地理角度,你对辽宁灾后恢复有什么建议
提示:(1)加强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快速实施灾中救援与救助,积极稳妥地安置灾民,通过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积极防御自然灾害,加强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提高当地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救助能力等。
(2)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程,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积极实施各种防御措施;经济水平提高,救灾物资充足;防灾减灾技术水平提高;居民文化素质提高,防灾意识加强等。
(3)加强灾害成因调查,为灾后重建进行科学规划;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恢复不等同于恢复原貌;对灾害造成的环境变化,寻求新的利用方式;对灾后环境进行科学论证,制定新的保护方案和灾害防御措施等。
典例剖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在山区公路和铁路旁经常可以看到下图所示具有蜂巢结构的水泥防护工程建设。
(1)写出两种图中防护工程所能防御的自然灾害。
(2)请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说明边坡上网格状装置具有的防灾减灾功能。
答案:(1)崩塌、滑坡、泥石流。(任选两点即可)
(2)边坡上的水泥结构可以抑制原裸露山体遭受进一步的风化剥蚀;加固山体坡面,具有稳定边坡的作用;蜂巢结构不会大面积破坏和改变坡面原有地貌形态和植被生长条件,绿色植物能够在其开放的空间上自由生长;可以有效地保证地下水的下渗和自由排泄,避免由于地下水压力的升高而引起边坡失稳;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与坡面防护系统结为一体,从而抑制坡面破坏和水土流失,从而有效地防止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
解析:第(1)题,注意图中该工程的位置,对于防止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作用较大。第(2)题,水泥结构可以加固边坡,蜂巢结构不会大面积破坏原有地貌,为植被生长提供条件,从而有效防止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学以致用
暴雨往往会致使道路损毁中断,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暴雨发生后为减少损失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
A.预警、预报
B.抢修道路
C.植树造林
D.修护坡工程
(2)为减轻该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下列措施中不可取的是( )
A.建设防护林生态工程 B.建立健全救灾体系
C.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 D.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据材料信息“致使道路损毁中断”可知,灾害发生后为减少损失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抢修道路。第(2)题,在灾害多发区,人们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等,可以避免和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是可以在此居住的。
二 自救与互救
重难归纳
1.应对地震灾害的正确方法
(1)地震发生时,保障安全的关键三点。
(2)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具体图解如下所示。
2.洪水灾害的自救与互救
(1)防洪准备。
(2)洪水中的救助。
①逃脱与否该如何做。
②自救和互救。
(3)洪灾过后的自我保护。
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的热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3.其他常见自然灾害的自救与预防
(1)龙卷风的自救。
(2)滑坡、泥石流中的自救。
①发生的时间: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
②发生的地点:山区、半山区的村庄。
③自救方法。
a.发现迹象马上转移疏散。
b.设法同外界联系,求得救助。
c.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上跑,切忌顺着泥石流方向往山下跑。
d.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e.扎营时,不要选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3)大雾和沙尘暴灾害的预防。
①灾害特点。
大雾和沙尘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一方面大雾和沙尘暴天气均使大气污染加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另一方面还会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导致交通阻滞或交通事故的发生。
②预防措施。
a.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
b.如果遇到沙尘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2021年7月17—23日,河南省遭遇历史
罕见特大暴雨,引发特大暴雨洪涝灾害,
受灾范围广、人员伤亡多、灾害损失
重。7月中下旬至8月,山西晋城、湖北
随县、陕西蓝田等地出现极端强降雨,引发严重城市内涝、山洪和地质灾害。9—10月,长江上游和汉江、黄河中下游、海河南系等流域相继发生罕见秋汛,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受灾区域与主汛期洪涝灾区重叠,加重了灾害影响。
(1)当得知周末可能有暴雨时,应提前做好哪些防范措施
(2)城市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出现洪涝时,可采取哪些应急措施
(3)山区居民发现上游来水突然浑浊时,需要防范哪种自然灾害
提示:(1)准备好雨具、生活必需品等,尽量避免雨中外出。必须外出时,提前关闭门窗,选择安全出行方式和线路。
(2)可因地制宜采取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措施;将家中电器移至高处,房屋进水时,及时切断电源。
(3)泥石流。
典例剖析
地震是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方法对于减少灾害损失至关重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地震时若不幸被压埋在废墟下,下列自救方法正确的是
( )
A.不停地大声呼救
B.通过睡觉来减少体力消耗
C.不停地哭泣
D.用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烟尘
(2)遇到突然到来的地震,正在十楼教室里上课的学生应采取的最佳逃生方式是( )
A.沿楼梯快速跑下楼
B.原地待命,听从指挥
C.通过电梯快速下楼
D.双手抱头,就近避震
答案:(1)D (2)D
解析:第(1)题,不停地大声呼救会导致体力的大量消耗;睡觉可能错过营救机会;用毛巾捂住口鼻,可减少烟尘的危害;不停地哭泣无助于自救。第(2)题,遇到突然到来的地震,正在十楼教室里上课的学生应迅速双手抱头,就近在课桌旁躲避,等到稳定后,再快速从楼梯下楼,走到开阔的地方;原地待命可能会错过逃生机会;地震后,电梯容易出现故障。
学以致用
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熟悉一些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洪水中互救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向落水者抛救生圈
B.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
C.划船、游泳去救人
D.等洪水过后再去救人
(2)被巨大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 )
A.抱紧电杆 B.在巨石边躲避洪水
C.通过游泳上岸 D.利用大树逃生
答案:(1)D (2)D
解析:第(1)题,发生洪水后,应及时抢救被洪水围困的人员。第(2)题,抱紧电杆易触电;可在巨石上躲避洪水,在巨石边无法躲避洪水;巨大洪水,难以游泳上岸;可利用大树躲避洪水,洪水退后及时逃生。
随堂训练
自然灾害的防御就是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或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造成的危害。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属于非工程性防御工作的是( )
A.建防护林
B.退耕还林及打坝筑堤
C.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D.通过多种方式,分别对不同人群进行防灾减灾知识教育和技能的培训
2.下列防护林工程以保持水土为主要目的的是( )
A.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B.沿海防护林体系
C.平原防护林体系 D.“三北”防护林体系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完善法律法规与灾害管理体系,进行减灾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是非工程性措施。第2题,沿海防护林体系主要是防台风、风暴潮;平原防护林体系是保护农田;“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主要目的是防风固沙,减少风沙危害。
3.在渤海沿岸,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是( )
A.完善预警系统
B.围海造田
C.修筑沿海堤坝
D.建防护林
答案:C
解析:风暴潮的危害主要是由大风和巨浪导致海水涌向陆地引起的,所以修筑沿海堤坝是有效抵御风暴潮的重要措施。
下图为我国某山区四个聚落的航空照片,框线内为居民密集区。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不容易发生泥石流和洪灾的聚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下列应对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正确的是( )
A.在较陡山体凹坡处建临时躲避棚
B.逃生时向沟岸两侧较高的山坡跑
C.顺沟谷向上游或下游逃生
D.加强泥石流沟谷下游的监测工作
答案:4.C 5.B
解析:第4题,对照四幅图中的聚落,甲、乙、丁处的聚落上部正好是沟谷,当沟谷中山洪暴发时容易形成泥石流;而丙处的聚落在山谷一侧较高的平坦处,不易发生泥石流和洪灾。第5题,当泥石流灾害发生时,逃生的正确做法是向沟岸两侧较高的山坡跑。(共62张PPT)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素养·目标定位
随堂训练
素养 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1.运用资料,描述遥感技术的特点,分析遥感技术的应用,培养综合思维
2.结合实际,掌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组成和特点,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培养地理实践力
3.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培养地理实践力
知 识 概 览
课前·基础认知
一、遥感技术
1.概念
遥感技术是利用装在 航空器 或航天器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 远距离 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
微拓展1 遥感用英文表示是remote sensing,简称RS。把遥感器放在高空气球、飞机等航空器上进行遥感,称为航空遥感。把遥感器装在航天器上进行遥感,称为航天遥感。
2.特点
遥感技术具有探测范围 大 ,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条件限制 少 等优势,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 动态 监测。
微思考 如果把遥感技术比喻成人体的一部分,应该是什么器官
提示:遥感技术是人的视力的延伸,相当于人的眼睛,是“千里眼”。
3.应用
(1)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 形成过程 ,进行准确的预报、预警。
(2)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为灾情统计、 灾害救援 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概念:是一种地理信息技术,它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 导航 。
微拓展2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用英文表示是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GNSS,也称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2.组成:卫星星座、 地面监控 系统和 信号接收 系统。
3.用途: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4.特点:全球性、 全天候 、连续性和实时性。
5.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利用信号接收设备,可以进行精确
定位 ,帮助用户发出求救信号,及时报告 位置 和受灾情况,有效缩短救援搜寻时间。
三、地理信息系统
1.概念
对地理数据进行 输入 、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输出等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查询与分析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目的对相关数据进行 叠加分析 。
微拓展3 地理信息系统的英文是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
2.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在防灾减灾领域,地理信息系统利用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提供的 地理数据 ,进行自然灾害 动态监测 、预报预警、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受灾情况,为制定 减灾预案 、评估灾害损失和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依据。
课堂·重难突破
一 遥感技术
重难归纳
1.遥感技术的工作流程
2.运载工具飞行高度对遥感探测效果的影响
3.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1)除了能看到电视屏幕上的常规大气云图外,还可以看到沙尘暴、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
(2)利用遥感影像可以迅速地发现一些突发性自然灾害,如森林火灾等。
(3)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可展现遥感技术作为灾害监测“千里眼”的优越性。
(4)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受灾后,对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进行监测。
在抗击汶川大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时,遥感系列卫星通过实时对地成像观测,为地面指挥、抗灾救助、灾情核实、恢复重建等提供了大量支持信息。
(1)遥感技术为什么能在灾害救助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遥感技术要借助飞机、飞船、卫星等运载工具,试分析运载工具的运行高度会对遥感探测效果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1)遥感技术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快、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大的特点,所以应用领域十分广阔。
(2)传感器运载工具的飞行高度对遥感探测的范围、速度、周期、分辨率等影响很大。一般来说,运载工具飞得越高,探测的范围越大,获得资料的速度越快,周期越短,但地物的分辨率越低。
典例剖析
2020年1月,美国夏威夷岛上的基拉韦厄火山发生多次喷发,黑烟滚滚。炽热岩浆遇到海水,升腾起有毒的烟云,笼罩了整个岛屿。下图是卫星在火山喷发后不久拍摄到的影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要获取火山喷发的卫星影像图,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
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2)如果利用卫星对火山灰进行监测,通过分析多幅火山灰图片,可以获得( )
①火山灰喷出的起始位置 ②火山灰飘浮速度 ③火山灰影响的范围 ④火山灰飘浮的方向 ⑤此时段当地的风向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火山喷发的卫星影像图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得的。第(2)题,从火山喷发卫星影像图上可以看出火山灰的实时状况,获得火山灰喷出的起始位置、移动方向、速度、影响范围、此时段当地的风向等。
学以致用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是为了满足我国气象预测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而建设的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在监测大范围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时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数字地球
(2)“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具有的优点不包括( )
A.探测范围大 B.受地面限制小
C.速度快、周期短 D.全球性、连续性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环境与灾害监测是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第(2)题,遥感技术的特点是探测范围大、受地面限制小、速度快、周期短等。全球性、连续性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特点。
二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重难归纳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兼具短信报文通信能力。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并称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2011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试运行服务。2020年7月31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
北斗导航卫星应用战略图
(1)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2)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
(3)你认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防灾减灾中将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1)由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信号接收系统组成。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2)定位、导航。
(3)交通导航、紧急救援、精确定位等。
典例剖析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北京市地质灾害点实现全覆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于北京市泥石流灾害的预警,是因其能( )
A.及时发现地面变动,并传输位置信息
B.实时发布灾情信息,有利于救灾减灾
C.分析灾害的成因,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D.根据灾害特点,模拟灾害发生的过程
答案:A
解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及时发现地面变动,并传输位置信息,但不能及时发布灾情信息,也不能模拟灾害发生过程。
学以致用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55颗导航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不属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成部分的是( )
①信号接收机 ②导航卫星 ③传感器 ④车载移动电话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从2012年年底,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为( )
①登山爱好者提供具体的经纬度位置 ②农业生产测评农作物的产量 ③地质工作者提供某地的海拔 ④比赛者提供汽车的运行速度 ⑤工业生产测评水质污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3)在下列选项中,可以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检测的是( )
A.山体位移 B.地震震级 C.震源深度 D.地震烈度
答案:(1)D (2)B (3)A
解析:第(1)题,卫星导航系统由卫星星座(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系统(用户部分)组成。第(2)题,北斗导航系统属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具体的经纬度和海拔、运行速度和时间等信息。第(3)题,考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震相关概念的理解。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能动态捕捉地表目标物的空间位置,可以用于检测山体位移。
三 地理信息系统
重难归纳
1.地理信息系统解决的基本问题
与分布、位置有 关的基本问题 解决与“地点”和“状况”有关的查询
趋势分析 能通过了解某地物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分析该地物的发展趋势
模式问题 通过模式分析,揭示各种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模拟问题 利用已掌握的规律建立一定的模型,模拟某个地区如果具备某种条件时将出现的结果
2.地理信息系统的图像判读
地理信息系统的图像判读通常是通过叠加分析图的方式进行。叠加分析图是将同一地区的两层或多层地图要素重叠在一起进行图层和属性运算,产生新的图层或属性的过程。
万安县地处赣中偏南,是著名的优质早稻和脐橙产区。该县根据气候、地形和土地利用等因素,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气候区划方法,对早稻和脐橙种植区进行综合气候区划,使农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万安县脐橙种植区划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哪些功能
(2)除气候要素外,你认为该农业区划数据库的建立还需要哪些地理图层
提示:(1)分析、模拟与统计功能。
(2)地形图层、水文图层、土地利用图层和土壤图层。
方法技巧 判别地理信息技术的方法
(1)“点”与“面”判断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对象——“面”。在地理信息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如果是“面”则选用遥感技术或地理信息系统。
(2)“想”与“看”区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遥感技术。
典例剖析
面对雪灾,社会各界众志成城。某公司宣布紧急推出春运交通图,意在帮助身在异地的人们及时了解国内交通情况。在春运交通图上标出了主要的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如果铁路或公路被“加红加粗”,那就说明它可能处于封路或受阻状态。点击后即可了解滞留人数、目前情况、持续时间等信息。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春运交通图主要应用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虚拟技术
(2)运用春运交通图所示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在抗雪救灾中还可以( )
A.及时获得各地积雪的范围 B.对受困人员进行精准定位
C.为施救车辆选择合理线路 D.分析预报未来各地的天气
答案:(1)B (2)C
解析:由材料可知,从春运交通图中可以看出主要的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的状态,点击后可了解滞留人数、目前情况、持续时间等信息。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是获取信息,分析与管理信息,查询信息。因此春运交通图主要应用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及时获得各地积雪的范围和分析预报未来各地的天气主要依靠遥感技术;对受困人员进行精准定位依靠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可以了解各路线的交通状况,可以为施救车辆选择合理线路。
学以致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科研人员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相关技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A.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B.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全面的资料
C.能对遥感信息进行处理和判断分析
D.能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
(2)如果将地理信息系统新技术用来监测森林、草场火灾,可以( )
A.用来分析、判断引起森林火灾的原因
B.用来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和灭火所用的大致时间
C.用来预测森林火灾造成的后果
D.及时知道火灾地点、范围,预测分析火势蔓延的方向,尽快制订灭火方案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全面的资料是遥感的功能,能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功能。第(2)题,地理信息系统能及时知道火灾发生的地点、范围,预测分析火势蔓延的方向,尽快制订灭火方案。
随堂训练
遥感技术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一条认识地球的重要途径。可以这样说,遥感是碧空中的慧眼,有了它,人类就可以看得更广、更深。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遥感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遥感技术是人们利用肉眼在遥远的宇宙空间对地面事物进行感知
B.遥感技术是人们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遥远的宇宙事物进行感知
C.遥感技术的关键装置是航空器或卫星
D.遥感技术能监测洪涝灾害的发展变化,便于人们及时安排防灾、救灾工作
2.传感器的主要作用是( )
A.只接收地面物体反射的电磁波
B.只记录和接收地面物体辐射的电磁波
C.接收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
D.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遥感技术是人们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技术。遥感技术的关键装置是传感器。遥感技术是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第2题,传感器的主要作用是接收地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
图中的甲、乙、丙表示地理信息技术,①表示提供定位信息的功能,②表示反馈信息处理结果的功能。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运用甲技术可以确定在印度洋中被海盗劫持船舶的精确位置
B.运用乙技术可以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进行动态监测
C.运用丙技术可以分析容易发生泥石流区域的分布情况
D.嫦娥二号卫星利用甲技术获取月球表面的信息
4.在山洪泥石流救灾过程中可以利用遥感技术( )
A.为救援车辆定位、导航
B.提供灾区实时影像资料
C.为救灾车辆设计行车路线
D.确定人口伤亡数量
答案:3.A 4.B
解析:解答本组题的关键是确定甲、乙、丙代表的地理信息技术类型。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定位信息的功能,由①表示提供定位信息的功能可知,甲表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反馈信息处理结果的功能,由②表示反馈信息处理结果的功能可知,乙表示地理信息系统,故丙表示遥感技术。第3题,确定印度洋中被海盗劫持船舶的精确位置需要使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进行动态监测需要使用遥感技术;分析容易发生泥石流区域的分布情况需要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嫦娥二号”卫星获取月球表面的信息需要使用遥感技术。
第4题,地理信息技术在救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受灾地区的实时影像,了解受灾状况;可以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救援车辆提供定位、导航;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为救援车辆设计行车路线,对受灾情况进行模拟分析和评估,对救灾物品进行跟踪管理等。人口伤亡的数量只能是通过有关人员的统计上报汇总获得。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第23次南极科考活动利用我国自主创新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在南极长城站首次绘制了1∶1 000数字化大比例尺地形图,并将这些成果建成空间数据库。
据悉,本次南极科考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制图公司采取赠送方式向南极科考队提供该软件,并在科考过程中免费提供技术服务。该系列软件已广泛应用于国土、交通、民航、房地产、电力、电信等众多领域。
(1)本次科考利用了我国自主创新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次考察利用的地理信息系统,需要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进行数据支持
B.此技术是一种快速但准确度不太高的技术
C.利用此技术可以替代人对南极无人区进行数据分析
D.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伸
(2)长城站数字地图绘制成功后,下列对该地图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方便查阅南极地区的三维地图及地图信息
B.可以对附近地区冰川、海岸线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
C.为防止极冰融化提供治理的技术
D.对地物的相关信息的分析采用数字化处理
(3)监测海岸线变化最适宜利用的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科技人员实地测量计算
D.现代技术还无法分析
(4)地理信息技术在对南极地区进行勘探研究中,除了上述应用外还有哪些用途 试举两例。
答案:(1)B
(2)C
(3)A
(4)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测量观测点的海拔,确定科考队员的位置;利用遥感技术探测资源状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绘制资源分布图等。(任举两例即可)
解析:第(1)题,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采集、存储、处理、分析、管理、显示、输出地理信息的系统,是一种快捷、准确的技术。第(2)题,地理信息系统不能提供治理极冰融化的技术,但能为进一步治理极冰融化提供有用的分析数据。第(3)题,遥感技术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快、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大的特点。第(4)题,结合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南极地区勘探研究的有关问题。(共32张PPT)
章末核心素养整合
专题归纳突破
知识体系构建
知识体系构建
专题归纳突破
专题一 洪涝灾害的分析方法
1.洪涝灾害成因的分析方法
2.长江和淮河的洪灾成因对比
【典型例题1】读中国多年平均日降水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日数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洪水的时空分布与暴雨的时空分布存在相关性
B.干旱、半干旱地区没有洪灾发生
C.东北地区没有洪灾是因为降水较少
D.平原地区较山区洪涝少,山脉东坡和南坡较多
(2)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在每年的( )
A.4—9月 B.5—11月
C.7—8月 D.6—8月
答案:(1)A (2)A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降雨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日数东部地区较多,西部地区较少。暴雨可以导致暴雨洪水,因而洪水的时空分布与暴雨的时空分布存在相关性。洪水的成因还有融雪洪水和冰凌洪水,西北地区易发生融雪洪水,东北三种洪水均可发生。平原洪水多于山区。第(2)题,受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在每年4—9月。
专题二 地理信息技术与防灾减灾
1.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地理信息技术既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更新、分析、表达等。三者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图中①②表示遥感技术提供影像信息功能,③④表示地理信息系统反馈信息处理结果功能,⑤⑥表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空间定位信息功能。
2.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地理信息技术 主要功能 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遥感 技术 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速度快。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 ①除了能看到电视屏幕上的常规大气云图外,还可以看到沙尘、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
②利用遥感影像可以迅速地发现一些初发时人眼难以察觉的突发性灾害,如森林火灾、赤潮等;
③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可展现遥感技术作为灾害监测“千里眼”的优越性;
④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对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进行监测
地理信 息技术 主要功能 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地理信 息系统 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地理信 息技术 主要功能 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 系统结合 信息获取和空间分析结合 灾前:圈定危险区,对危险程度作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
灾中: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
灾后:评价损失,指导救灾活动
【典型例题2】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发生里氏7级地震,此次地震6秒后,中国地震预警系统向全国用户发送地震预警信息,其中成都市提前71秒收到预警信息,汶川县提前44秒收到预警信息,为人们逃生赢得时间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地震预警系统应用的主要原理是( )
A.电磁波的速度比地震波快
B.该系统在震前作出了预报
C.成都较汶川地质构造稳定
D.横波的传播速度比纵波快
(2)专家指出,此次地震所处的位置为岷江断裂带与东昆仑断裂带东部交会地带。要监测断裂带的微小移动,需要借助地理信息技术中的( )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遥感技术
D.虚拟现实技术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慢于电磁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一般来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几千米,而电磁波的速度为每秒30万千米。因此,如果能够利用实时监测台网获取的地震信息,以及对地震可能的破坏范围和程度的快速评估结果,就可利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的短暂时间发出预警。第(2)题,监测断裂带的微小移动,需要地理位置的准确获取,因此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专题三 主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1.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措施
灾害种类 防灾减灾措施
台风 加强监测、预报;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和护坡工程,加固堤防;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寒潮 提前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
灾害种类 防灾减灾措施
干旱 农牧林结合,营造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跨流域调水;循环用水,节约用水;改进耕作制度等
暴雨洪涝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非工程措施:监测、预报;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2.地质灾害减灾防灾措施
灾害种类 防灾减灾措施
地震 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地震);护坡固坡,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滑坡、泥石流)
滑坡 泥石流 【典型例题3】读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读图,分析我国雨涝区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2)传说鲧、禹父子治水成败在于“堵”“疏”之别,我国数千年的治水实践证明:“堵”“疏”都是重要的治水之策。应根据江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全面研究,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顺应自然,因势利导,辨证施治。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分别列举几例生活中常用的治理洪涝灾害的“堵(截流或防泄)”和“疏(引洪)”的措施。
答案:(1)我国雨涝区分布大体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原因是我国的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
(2)“堵”:①在干支流中上游地区修建水库以截流蓄洪;②全流域性植树造林以增强自然环境的截流蓄洪能力;③在中下游地区加固堤防以防止洪水外泄。“疏”:①疏浚和拓宽中下游河道以增强河道行洪能力;②利用中下游地区的天然洼地或湖泊修建分洪、蓄洪区;③对于下游入海通道狭窄甚至缺失天然入海通道的河流,开挖人工入海河道以提高河流下游泄洪能力;④流域内修建跨区域调水工程,调水的同时分洪、减洪。
解析:第(1)题,由图示内容可以看出我国雨涝区分布大体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主要原因是我国的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降水多的地区雨涝容易发生;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容易发生涝渍。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从“堵”和“疏”两方面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