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学习聚焦)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经》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何为文化: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之历史、艺术、哲学……之总和体。——冯友兰
何为中华传统文化: 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概念辨析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第1、2课)
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3、4、5课)
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
(第6、7、8课)
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10课)
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第11、12、13课)
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15课)
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活动课)
各地域文化的发展
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
文化传承、保护、共享
多样性
交互性
传承性
选修三教材知识体系
高中部编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标要求】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远古——起源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
都是孕育中华文化摇篮。
问题1:图片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何种特点?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先秦——奠基
中原
华夏认同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
商周:青铜文明
春秋战国:华夏认同
(迁徙通婚)民族融合、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帝高阳(黄帝之孙)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血缘认同
华夏认同: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先秦——奠基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问题2: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有哪些?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兴起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宗法制瓦解,争霸兼并战争,各国变法
阶级:士阶层崛起,受到重用
文化:礼崩乐坏,私学兴起
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春秋
孟子 战国
荀子
道家 老子 春秋
庄子 战国
法家 韩非 战国
墨家 墨子 战国
①政治思想:为政以德、仁者爱人②克己复礼;③整理五经
①政治思想:仁政,民贵君轻;②人性善;③重义轻利
①政治思想:礼法并用、君舟民水;②人性恶;③“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道”、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
“齐物”;“逍遥”
以法治国。法、术、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变法革新
“兼爱”“非攻”“尚贤” “节丧”“节用”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先秦——奠基
以人为本,民本思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诸子百家的思想中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相同点:主张重建秩序,实现统一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先秦——奠基
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秦汉——形成
秦:推崇法家
汉: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概念辨析
推崇法家
汉
秦
尊崇儒术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有利于加强君权
“三纲五常”的政治道德标准
——有利于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儒家思想从此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以先秦儒学为基础,吸取融合了道、法、阴阳诸家思想。
约束君权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韩非子·忠孝》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秦汉——形成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问题3: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有: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和匈奴为患。结合下面董仲舒的思想内容分析汉武帝选择独尊儒术的原因。
2.秦汉——形成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
原因: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时代需求。
三纲五常,等级秩序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春秋大一统,独尊儒术
天下失序
儒学失据
因为两汉经学所宣扬的是一种整体秩序规范,缺乏关于个体人格方面的理论……所以一旦社会出现动荡变化,其苍白贫困的本质便立即暴露出来了。
——马良怀《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儒学危机:汉末魏晋动乱时代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概念辨析
玄学盛行,崇尚“自然”
魏晋:
《竹林七贤图》
背景:社会动荡不安,追求精神解脱
南北朝:
佛教、道教广泛传播
唐朝实行三教并重(道先、儒次、佛后)政策,主要从政治需要出发。统治者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要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隋唐:
三教并重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3.魏晋隋唐宋元——发展
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 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宋明理学
包容性
朱熹
朱熹幼时,其父朱松指日说:“此日也。”朱熹问:“日何所附?”朱松回答:“附于天。”朱熹追问道:“天何所附?”
世界的本原是道
终极目标是成仙
材料四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朱子语类》
世界观:
①
②
③
3.魏晋隋唐宋元——发展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节日PPT模板 http:///jieri/
程朱理学
世界观
方法论
人生观
——宋明理学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理”在万物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发明本心”、 “致良知”
去人欲,存天理
积极影响:重视道德气节,激发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消极影响:统治者利用理学扼杀人性,束缚自由,维护专制统治;
陆王心学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作品 《明夷待访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读通鉴论》
主张 ①抨击君主专制 ②工商皆本 ①经世致用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气是唯一实体,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影响
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影响范围十分有限;
清代政治对文化领域之压制最大的影响,是因涟漪效应带来各种文化领域的萎缩、公共空间的萎缩、政治批判意识的萎缩、自我心灵的萎缩,形成一种万民退隐的心态,“非政治化”的心态。政治干预文化领域,不只是积极改造人们怎么想,而且要人们朝着其方向想,或是要人们什么都不想。——王汎森《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
禁锢:清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文化发展。
4.明清——进步与禁锢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4.明清——进步与禁锢
◎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焚书》
明清儒学新发展:提倡个性自由、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经世致用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
林则徐
师夷长技以制夷
康有为
开国会,
君主立宪
孙中山
民主共和
三民主义
陈独秀
民主科学
马列主义
衰落与复兴——近代以来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背景:西方入侵——民族危机、西学东渐
救亡图存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张之洞
在嘉庆、道光年间,西洋的科学基础已经打好了,而我们的祖先还在那里做八股文,讲阴阳五行。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夫所谓道本者,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四维(儒家提倡的礼、义、廉、耻)是也。
——张之洞《劝学篇》
“中学”、“西学”分别指什么?两者地位如何?
中学:封建纲常伦理
西学: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地位:“中学”是根本,“西学”是手段
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想一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
(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
(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
(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5)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
(6)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7)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
(8)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
民为邦本,本固平宁。----《尚书》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 离娄上》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横渠语录》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滕文公下》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国语郑语》
问题5:品读以下材料,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人为本 民本思想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提倡爱国 家国情怀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崇德尚贤 天下为公
和而不同
你还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内涵吗?请列举出来。
与时俱进、脚踏实地 、实事求是、求同存异 ……
义、礼、智、信、忠、诚、敬、孝、廉、俭、耻、宽、正、勤、能……
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的产生与发展、唐朝佛学的繁荣使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道、佛相互渗透,形成了吸收佛道思想阐述儒学的新教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连续性
多样性
凝聚性
包容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本土性
综合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连续性
本土性
凝聚性
包容性
多样性
问题4:请结合表格信息,概括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并予以说明。
概念辨析
材料一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
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发展
动力
一、责任优先于自由
二、义务先于权利
三、群体高于个人
四、和谐高于冲突
——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价值标准
材料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维护中国团结统一
提供治国理政和道
德建设的借鉴
当代
借鉴
1
2
3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课堂小结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天人合一 、 道法自然、和而不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维护国家团结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治国理政、道德建设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