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抓住主要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和细致观察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10 课,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以及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概括的真完整。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叶子的特点,谁再来说说叶子有什么特点?(叶子开始是嫩红的,后来变成嫩绿,叶子很新鲜,铺得很匀称)
这节课我继续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以及它是怎么往上爬的)
二、精读感悟
(一)出示自学指导:默读课文 3-5 自然段,用---画出描写爬山虎脚的语句,用~~画出描写爬山虎怎样爬的语句。抓住关键词语,简单写写体会。
(二)小组交流。
(三)全班交流。
A.交流描写爬山虎脚的语句小组展示,相机出示
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1)引导学生从“嫩红”这个词读懂了爬山虎的脚颜色是嫩红色的。从“脚长在茎上”这里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生长的地方是在茎上。从“枝状”“六七跟细丝”知道了爬山虎的脚形状是枝状的,还很细。
(2)师:你们组很会读书,作者就是从位置、形状、颜色三个方面来写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你能读出爬山虎脚的特点吗?(出示图片)看,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它生长在什么地方?(茎上长叶柄的地方)作者在写位置的时候,还用了一个词,这个词很关键,它就是---反面。是啊,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的细致、用词的准确。(出示图片)这是什么?像不像?作者还用了恰当的比喻来写脚的形状。
(3)指导朗读:谁再来读这段话?谁还想读?我们一起读。
2.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内容感受爬山虎的脚的变化:原来是直的,像蜗牛的触角,后来弯曲了,像蛟龙的爪子。从“连痕迹也没有了”和“逐渐变成灰色”知道了爬山虎的脚触不着墙的慢慢枯萎,后来就不见了,触着墙的就变成了灰色的,感受其颜色和状态的变化。从“相当牢固”和“休想拉下”两个词读出了爬山虎的脚长得很牢固。
(2)指导朗读:你们组太棒了,和作者叶圣陶爷爷一样还关注了爬山虎脚的变化。(板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处语句,感受一下爬山虎脚的变化吧。
(3)指导观察方法:你们的朗读让老师仿佛看到了爬山虎脚的各种变化。要写出这种变化,仅仅靠细致的观察还不够,还需要怎样的观察?(板书连续)
过渡:准确清楚的表达来源于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现在我们对爬山虎的脚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那么这些脚是怎样往上爬的呢?我们继续交流。
B.交流爬山虎怎么往上爬的小组展示,相机出示: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引导从“变成小圆片”“弯曲”这写词知道了爬山虎的脚在往上爬的时候形状会发生变化。从“拉一把”这里感受到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方法,感受语言的有趣。
2.指导朗读。
师:你们组也很会学习。你能把这种有趣读出来吗?
3.多种方式理解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
①其他小组找到这段话了吗?大家注意到没有,在这段话中,为了准确地描写爬山虎是怎么爬的,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相机板书:触、巴、拉、贴你能抓住这些动词读好这段话吗?大家看这个“巴”字?能不能把它换成“挨”或者“粘”?(巴字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紧紧贴在墙上的样子,不能换)谁再来读这一段?我们一起读。
②播放视频,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老师这里还有一段小视频,让我们来看看真实的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吧。观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爬山虎的生命力很顽强,很有趣......)
师:是啊,叶圣陶爷爷用文字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以及怎么往上爬的。让我们读文字如看画面,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生自由说。
师小结:作者经过了连续、细致地观察,用词准确恰当,有的地方还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具体地为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也要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
③尝试背诵出示填空提示,学生练习背诵。
爬山虎的脚(),六七根细丝的头上(),()。细丝原先 ( ) ,现在( ) ,把爬山虎的嫩茎( ),使它( )。爬山虎就是这样( )。
指生背诵。齐背。
三、小练笔
1.出示图片。这是一位同学观察荷花拍摄的几张照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2.展示小练笔。师:你能抓住荷花不同时期的特点,清楚地写出荷花的变化,给你点赞。
3.师:刚才我们写的片段就是一篇观察记录,它是用文字记录的方式完成的。做观察记录还有图文结合、做表格等不同方式,请同学们读一读课后资料袋,感受不同方式的不同特点。
(图文结合:有趣生动做表格:简明扼要)
四、布置作业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植物,连续地、认真细致地观察,把你观察到的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精读课文,是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的一篇名作。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这一课的教学给我留下了许多的思考空间,课后反思又给我许多的启示:
一、尽量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全文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提出自主探究问题的方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的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句子,并和小伙伴进行交流,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而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小组交流并展示汇报,这些地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设计
课堂教学形式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对理论和实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课堂教学形式:运用不同的教学法。通过交流发现孩子们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存在的问题,根据孩子的需求,马上抓住文本重点词语,出示相关图片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这些方法都紧抓儿童年龄特点,通过激发求知欲,铺路搭桥,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三、不足之处
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文章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什么样子,但是,就是因为学生没有读懂第三自然段,因此,有不少学生不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另外,学生对植物的一些知识了解得少,什么是植物的茎 植物的叶柄长在什么位置 部分学生也不清楚。孩子弄不清爬山虎的“脚”与“细丝”的关系。如果细读第三自然段就不难发现:爬山虎的脚就是在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小圆片”只不过是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的变化。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必不可少,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