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期中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2.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本卷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2.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看重‘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郡县”和“封建”之间的最大区别是 ( )
A.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B.按地域划分的行政制度 C.郡守县令官位世袭 D.维护了国家统一
3.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 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
4.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荀子则主张“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据此可知荀子提倡的“义”更加( )
A.重视思想道德规范 B.追求人心内外和谐 C.强调外在制度约束 D.注重社会道义责任
5.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权力运行机制( )
A.有助于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 B.极大地削弱了君主集权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民主观念渗入政治体制
6.孔子说:“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说明孔子
A.主张实行礼治,反对法治 B.对自身修养有极高的要求
C.主张变法革新,积极入世 D.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
7.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欧洲入侵者不能在中国实施分而治之的政策,没有可唆使其反对北京中央政府的独立的地方统治者。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郡县制的普遍实行 B.宰相制度已经被废除 C.军机处的正式设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效能
8.韩非子的主张之所以能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其法治的主张是以广大臣民为对象的 B.在他的主张下国君不受法律的管束
C.他的主张客观上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 D.秦王嬴政正需要使其霸主地位合法化
9.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废除《挟书令》(秦代禁止私人藏书议书的法令),同时大儒家典籍,使儒学的研究和传授活动活跃起来。这些举措表明当时( )
A.思想学术比较活跃自由 B.儒学正统地位正式确立C.法家思想适合当时需要 D.统治者重视思想的统一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据此可知,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侧重( )
A.宣扬清静无为的老庄思想 B.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C.体现儒家思想的纲常伦理 D.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增强
11.下图是盛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北壁壁画“收获图”的简笔摹本。由图片的信息可直接印证当时( )
A.设立河西四郡加快了边疆开发 B.实行轻徭薄赋促进了农业发展
C.农业耕作技术发生了重大改进 D.边疆内地农业生产实现一体化
12.《晋书》记载鲜卑族曾居“洛阳四市”,“改务农业”;同一时期的位于东北集安地区的高句丽墓葬出土了种类较多的铁制农具、工具、车具、锅形生活用具;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了文房四宝;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革中有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之法。这反映出当时( )
A.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B.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
C.农耕文化已取得主导地位 D.吸取了汉族先进生产方式
13.有学者指出,南北朝时期,崔、卢、王、谢子弟,胎毛未干,“已拜列侯”;未离襁被“冠带”。只要有一个“高贵”出身,也就是凭借门第和父亲、祖父的官爵,就可以“平流进取,坐致公卿”。这反映出( )
A.统治者爱惜人才 B.门阀士族享有特权 C.节度使势力强大 D.两晋政治民主倾向
14.学者认为,7世纪以来,中国政制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人不断地进入政府,二是文化深深地融入政治。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这一演进主要是基于( )
A.君士共治天下局面的形成 B.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发展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重文轻武治国思想得以落实
15.在宋朝,(武官)即使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文人)状元登第。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大力提倡文治,崇文抑武 B.军队扩编,军费上升 C.边防压力巨大,岁币沉重 D.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16.史载,忽必烈夺得大汗位后开始“附会汉法”,公元1260年建元中统,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建国号大元。据此可知,忽必烈( )
A.沿袭汉法巩固元朝的统治 B.在立国之初即尊崇儒学
C.推行行省制维护国家统一 D.积极推动各民族的交融
16.近日电视剧《清平乐》热映,口碑不错,其中第15集,宋仁宗赵祯对韩琦说:“祖宗之法,其精髓,便在利国爱民四字上,朝廷是抑商还是重商,都因时而定,但能利国爱民,万法皆祖宗之法。”以下最可能成为宋仁宗采取的措施是( )
A.迁都南京适应经济重心南移 B.政府加快印钞推广纸币流通
C.打破市坊界限顺应经济发展 D.官府不再监管民间商业行为
17.在宋代,先秦时期贵族社会的祭祖礼仪,借助士人的诠释与实践,形成了新的规范,在士人之间传播,并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这可以说明当时( )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纲常伦理 B.宗法观念逐渐淡化出社会生活
C.新儒学兴起并呈现平民化倾向 D.思想界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18.《嘉祐集》中描述到:“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苏洵评论的是( )
A.元代行省制 B.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C.清朝理藩院 D.汉初郡国并行制
19.魏晋时期,僧人多用老庄哲学的概念比附佛经的名词概念,甚至不惜违背佛理解释佛经。这一做法( )
A.引发统治阶层灭佛行动 B.造成三教合一局面的形成
C.源自儒学独尊地位瓦解 D.有利于减少佛教传播阻力
20.日本元正天皇养老二年(718年)制定的《养老令》共十卷三十篇九百三十二条,与唐令作一比较可知是从一千五百多条的贞观令中拣抄出来的。又据《续日本纪》卷二十记载,公元8世纪中叶,天皇下诏“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诵习,倍加教授”。由此得出( )
A.大唐文化的兼收并蓄 B.中华文化是日本社会主流
C.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 D.对外交流丰富了日本文化
21.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 ‘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
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22.宋代农村市场中“布缕菽粟,鸡豚狗彘百物皆售”。每逢春冬农闲季节,农民则“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将自身和技艺作为商品投入市场。这表明,农村市场在一定程度上( )
A.促进了乡村社会的交流 B.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C.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D.说明了长途贩运的兴起
23.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 )
A.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 B.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重大冲击 D.促进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第II卷(非选择题)
本卷均为必考题,共4大题54分。请考生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24.(12分)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制度。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4分)
25.稷下学宫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是我国最早由国家创办的高等学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徐干《中论》记载:“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崇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在稷下学宫,无论诸子持何种学说,是否适合统治阶级的现实政治需要,都能存在和发展。当权者非但不加以干预,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各引一端,上说下教。淳于髡曾两次与齐威王辩论,与相国邹忌也有一次辩论,这三次辩论对齐国的政局有良好的影响。孟子经常同齐宣王辩论,有时使宣王无话可说,只好“顾左右而言他”。无论稷下的哪一学派,从其学术思想中都可以看到其他学派的思想踪影。各家各派注意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形成了融合发展的学风。郭沫若对稷下学宫给予高度评价:“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的一个最高峰的。”
——据王志民《稷下学宫: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观》等整理
(1)围绕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利弊,以不同学派学者的身份写出两段针锋相对的阐释。(8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造成“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的一个最高峰”的原因。(6分)
26.(12分)阅读材料后按要求回答。
材料一 正是由于士族力量的强大。曹氏若想公然取汉室而代之,就不得不对士族妥协,作出让步。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终于接受了陈群的建议,同意实行九品中正制,意在给士族以政治。上的特权,来换取士族对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的同意和支持。
——摘编自张叔宁《士族门阀政治与九品中正制》
材料二 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摘编自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积极影响。(6分)
27.(16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南北交通改善,为技术和贸易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氛围宽松自由,商业空前繁荣,同时在税赋方面大量征收纺织品。这一时期,北方大量人口南徙,为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资金,同时也将北方较为先进的纺织技术传到江南地区。1289年,元世祖又“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布十万匹”。在此情况下,棉纺业在各地广泛兴起,元代棉花已能与丝、麻纺织原料鼎足而立。
——摘编自杨敏《宋元江南纺织手工业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研究》
材料二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战事稀少,社会环境较为安定。在此期间,南方逐渐成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北宋灭亡之后,南宋政权偏安一方,南方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此时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上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已达到一定的发达水平,农业生产甚至超过北方。此外,自唐至宋元,状元的分布有明显向南推移的趋势。到了元代,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甚至开发前所未有、规模浩大的漕运和海运,也足见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和其影响力。
——摘编自商宇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及其影响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纺织手工业发展的社会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对宋元产生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浅谈你对宋元经济发展的启示。(6分)
第7页 共8页 ◎ 第8页 共8页
高一历史答案
1-5BACBB 6-10ACACD 11-15CABBD 16-20ADCCB 21-23DCBC
24.【答案】
(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6分)
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4分,任答两点即可)
(2)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答独尊儒术亦可)(2分)
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巩固了中央集权国家;钳制了思想(或扼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2分,任答一点即可)
25.【答案】
(1)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利弊的阐释
儒家学者:分封制有利于祖先之德的传承。周王乃国之大宗,德高望重,分封承祖制而明礼法。国家地域辽阔,民众众多,东方诸国远离国都,周王鞭长莫及,分封使各地系于礼法,是控制地方的有效方案。周王室能存续数百年要归功于分封制。郡县制下血缘淡薄,礼乐无存,祖先之德何在
法家学者:郡县制更有利于国家治理。如今诸侯争霸,割据混战,祖法崩于前而礼乐毁于后,社稷难以维持分封,分封自会扰乱社稷。郡县制下,官员任免由君王依德才而定,若再加以律法匡正,上下同心,上令下行,举国一致,更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2)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稷下学宫人才济济,形成各派融合发展的学风,学术交流相对自由;当权者较开明,为学术发展创造条件;汉武帝“尊崇儒术”,百家争鸣局面不复存在。
26.【答案】
(1)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很难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求得世家大族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将评议权收归中央。
(2)公平选拔官员的机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
27.【答案】
(1)社会背景:宋元时期,国家实现了统一(或局部统一);南北交通有了较大改善;北方人口南迁;政府重视纺织手工业的发展。
(2)影响:推动了南方地区的开发;助推了南方地区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扩大了漕运和海运的规模。
(3)启示: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对政治、文化发展具有连带性;经济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