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6《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6《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5 18:2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一、学与教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是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经典作品之一,通过“我”(若瑟夫,一个小孩)的视角,讲述了我们一家人对待父亲的弟弟于勒的情感态度变化,展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因金钱而漠视亲情的辛酸与无奈。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小说单元,由鲁迅名篇《故乡》、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片段《孤独之旅》组成,展现了社会不同群体在生活当中遇到的苦涩和无奈。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应学会梳理小说情节,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确立自我意识,更好地成长。
(二)学情分析
通过《社戏》、《故乡》、《孤独之旅》等小说的学习,初三的学生已大致掌握了小说类文体阅读的基础知识,能从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三要素切入进行小说阅读,大致把握小说的主题。但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学生在理解人物形象时会比较片面,无法全面立体地剖析人物的深层性格。因此,这部分是教学中应着重把握的。
在第一课时,我将继续夯实学生基础,扫清字词障碍,并且介绍莫泊桑相关文学常识,带领学生梳理本文的基本情节。第二课时,我将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分析于勒这一人物形象,并且设置情境,引入采访环节,让学生通过问答的方式感知菲利普夫妇的处境,走进其内心,深度解析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本文主题。
二、教学目标
1. 默读整体感知文章,梳理小说故事情节。
2.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内心。
3. 多角度理解主旨,联系生活实际,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内心。
难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把握小说的主题。
四、教学方法
1.学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2.教法:问答法、讲授法、疑问引导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理情节:概括故事
教师活动:
1.展示ppt:简要回顾情节,用以下形式完成:
( )于勒—( )于勒—( )于勒—( )于勒
2.板书学生生成。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回顾情节。
明确:
赶于勒—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快速把握故事情节的能力。
(二)究缘由:探讨变化,发现原因
教师活动:
1.提问:是什么让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产生了由赶到盼的变化?
2.展示第二封信,师读。
提问:这封信中有没有一些地方让你们看到于勒的变化?请同学们四人小组讨论分析这封信中隐藏的信息,并简要概括。
3.提问:所有的这些隐藏信息在什么时候完全暴露了出来?
明确:在船上遇到于勒时。
4.提问:这时的于勒是什么样子的呢?PPT展示若瑟夫所看到的于勒及其心里独白:“这是我的叔叔……。”
5.提问:看到苍老、落魄的于勒,菲利普夫妇为什么会躲?明确:因为钱。
6.生成板书铜钱,引出拜金主义。
学生活动:
1.学生快速跳读文本,寻找导致态度由赶到盼的变化缘由。
明确:于勒的第二封信。
2.师范读,学生感受;全班齐读,带着问题找“盼”的缘由。
3.生读第二封信,四人小组讨论,深入挖掘信中的隐藏信息。
预设:(1)于勒为何旅行就无法写信?(2)为何发财不继续做生意?
4.师生深情朗读若瑟夫的内心独白: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逐步寻找小说主题。
2.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深入分析文本,感知人物心理。
(三)探主题:角色扮演,深度感悟
教师活动:
1.提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转变似乎只和钱有关,这种拜金主义是我们应当批判的。菲利普夫妇漠视与于勒之间的亲情,除了钱使然,还有没有一些其他的因素?
2.设置情境:教师扮演记者,采访菲利普夫妇、若瑟夫。
展示采访提纲:
菲利普:从确认于勒身份、读信感受、行为探究、生活变化等方面设置问题。
菲利普夫人:从行为探究、心理预测等角度设置问题。
若瑟夫:从行为反思等角度设置问题。
3.出示本文的创作背景:
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
4.根据学生回答生成板书。
学生活动:
1.学生快速阅读文本、思考并接受采访。
2.结合时代背景,四人小组讨论:
从刚才的采访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认为作者创作这篇小说想表达什么?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在情境中设身处地感受人物命运,揣摩人物心理,多角度感悟小说主题。
(四)引深思:联系实际,思考人性
教师活动:
1.小结: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行为应该批判,但更应该批判的是当时的社会状况。个人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才是导致亲情消失的罪魁祸首。小说的一大特点是通过塑造典型来表达主旨。菲利普夫妇是当时社会中小人物的缩影。
2.展示删掉的开头、结尾。
提问:作者设置这样的开头结尾有何意图?
学生活动:
1.谈一谈作者为何要设置这样的结尾?
预设:引导学生思考这是成年后的约瑟夫在通过向乞丐施舍的方式来弥补早年对于勒叔叔的愧疚。
2.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主题。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深入思考问题,加深对生活和身边人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莫泊桑作品《项链》;
2.完成学评16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