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 3023-2024学年 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6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 3023-2024学年 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6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6 23:00:27

文档简介

(共11张PPT)
单元核心素养整合
专题归纳突破
知识体系构建
知识体系构建
专题归纳突破
1.世界遗产
(1)世界遗产的内涵: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代替的财富,是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
(2)世界遗产的三种类型: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专题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2.《世界遗产公约》
(1)背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2)主要内容:
①确立了在人类生存环境里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指导原则。
②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以利用国际援助与合作。
③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原则是保护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提供经费与技术援助。
(3)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址的标准:
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④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的影响下容易损坏。
⑥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3.确认文化遗产原则
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是确认世界遗产的重要原则。
【典型例题】 平遥古城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特性是
(  )
A.与自然环境契合 B.天人合一的理念
C.安土重迁的观念 D.家族中心的传统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自足封闭”“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特性是家族中心的传统,故D项正确。(共42张PPT)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素养·目标定位
素养 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1.通过对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的发展概况的了解,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
2.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古代中国的主要教育形式及其作用
3.理解学校教育、留学、印刷书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人类文明发展与交流中的作用
知 识 概 览
课前·基础认知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1)概况:
①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官学与 私学 。
②官学:汉朝设立的 太学 ,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③私学:产生于 春秋 时期。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书院 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朝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2)影响: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官学与私学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2.大学教育的推广
(1)欧美大学教育:
①法国:拿破仑建立的“ 大学区 ”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②德国:洪堡秉持“ 研究教学 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③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 商业化 。
(2)中国近代的大学教育:
①京师大学堂:戊戌维新运动中创建,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北京大学成为 新文化 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②清华学堂: 1911 年创办,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3.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2)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3)“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断十年的 高考制度 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4)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 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5)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 科教兴国 ”发展战略。
(6)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高校年毕业生人数从16.5万增长到820万,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4.影响
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 文化 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微思考 材料 中古时期的欧洲兴起了一大批大学,如萨莱诺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布拉格大学等。
中古时期欧洲大学的建立是偶然现象吗 查阅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提示:判断:不是偶然现象。原因: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兴起并争取自治权,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自由的氛围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
二、印刷书的诞生
1.书籍的雏形
(1)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 纸草 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2)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 简策 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2.印刷书的诞生
(1)造纸术的改进: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 植物纤维 制成的纸。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2)印刷术的进步: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 活字 ,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 新一代的书籍 ”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3)影响:有助于文化的 大众化 ,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图书馆的成长
1.西方图书馆的成长
(1)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这里收藏有约25 000块泥版文书,几乎囊括了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
(2)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 公共 图书馆。
2.中国图书馆的成长
(1)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2)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 京师图书馆 。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地点 地位、备注
亚历山大博物馆  公元前290年前后 托勒密· 索托 埃及 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阿什莫林博物馆  1683年 牛津 大学 英国 第一个具有 近代特征的博物馆(向公众和学者开放)
自然历史博物院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法国人 韩伯禄 上海 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概况
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地点 地位、备注
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十九世 纪六七 十年代 英国 亚洲 文会 上海 —
南通博物苑 1905年 张謇 南通 中国人 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国立历史博物馆 1926年 民国 政府 教育部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 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
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地点 地位、备注
国立中央博物院 1948年 蔡元培 等 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1925年 — 北京 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959年 中华人 民共 和国 北京 中国 第一个综合类 军事博物馆
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地点 地位、备注
中国国家博物馆 2003年 中华人 民共 和国 北京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2.博物馆建立的意义
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同时,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课堂·重难突破
【材料一】 汉朝的官学主要是太学,而太学的教育目的在于“养天下之士”,然后“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汉书·董仲舒传》),为培养封建官吏服务。教育目的的单一性局限了官学的教育内容,使官学不仅不能活跃学术思想,形成新的学术流派,促进科技进步,甚至连自身的师资也不得不求诸官学之外。
一 古代中国的主要教育形式及其作用
立于官学的各家今文经学虽曾显赫一时,也终于被时代所淘汰。私学的教育内容除了儒家今古文经学之外,还广泛涉及医学、数学、天文、法律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争鸣和科技进步,较官学为优。
——摘编自李军《论秦汉时期的私学——兼论
私学与中国传统官学制度》
【材料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书院,作为教育机构中重要的一环,培养了许多人才。由于书院实行自由讲学,讲求相互辩论,一些名儒往往在书院就各种学术问题展开讨论,这对宋朝学术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书院对学生入学不做限制,一些贫困学生甚至可以寄读,这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从中央到地方对教育的重视,使得宋朝各类学校众多,管理规范,既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促进了宋朝文化的繁荣。
——摘编自游彪《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官学与私学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书院的地位、教育特点、作用。
提示:(1)差异:汉朝官学主要是太学,侧重培养封建官吏,师资力量有限;私学教育内容全面,在促进学术和科技发展方面的优势比官学大。
(2)地位:宋朝书院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特点:盛行自由讲学,提倡学术争鸣,学术氛围浓厚;不限定入学条件。作用:书院增加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促进了宋朝文化的繁荣。
核心归纳
古代中国的主要教育形式及其作用
1.官学教育:指中央朝廷和地方官府直接创办和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历代学校教育体系。最高学府一般是太学和国子监。
2.私学教育:产生于春秋时期,是与官学相对而存在的,并在中国教育史上居于重要地位。它打破了“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下移”,扩大了教育对象,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3.书院教育:从本质上讲,也是私学教育。宋朝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宋朝书院教育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范围,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学以致用
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当时的自由讲学(  )
A.均主张社会变革
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
C.否定了传统观念
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并不全主张社会变革,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仅体现了齐国设置稷下学宫容纳学者自由讲学,说明齐国对自由讲学的支持,但不能体现各诸侯国均支持自由讲学,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未体现出否定传统观念,故C项错误;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各派思想论争,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故D项正确。
【材料】 印刷术简史大事年表(古代近代部分)
868年,唐代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
11世纪,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13世纪左右,雕版印刷术传入欧洲。
1456年,德国人谷登堡改良技术用移动金属活字排版印刷42线《圣经》。
二 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1456—1487年,谷登堡活字印刷术由德国传播到意大利、法国、荷兰、比利时、波兰、西班牙、英国、瑞典、挪威、葡萄牙等欧洲各国。
15世纪末,仅威尼斯就有417家印刷厂。
到1500年,西欧约印刷了900万册图书。
到1600年,机器印刷书的总量已经超过两亿本。
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开设印刷所,1815年,创办《察世俗》月刊,随后谷登堡的铅活字印刷技术被引入仍停留在活字印刷初期的中国。
1810年,凯尼格制作了第一台蒸汽动力印刷机。
1846年,费城建造了第一台轮转印刷机,大大促进了报纸时代的来临。
1882年,随着公共供电体系普及,打开了光与电的时代,印刷业也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
——摘编自曹盛楠《技术中介论视野中
印刷术的演化分析》等
问题探究: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提示:观点:文明的交流推动社会发展。
论述: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率先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13世纪左右,印刷术传播到欧洲,经过改良与创造,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在欧洲广泛传播,影响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推动近代欧洲社会转型。
随着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扩张,谷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又传到了中国,促进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其影响,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变。
总结:综上所述,文明的交流促进技术的进步,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社会进步,从而使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核心归纳
印刷术推动社会进步
(1)在中国古代的传统社会中,印刷术促进中国文字的连续性和普遍性,成为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工具。
(2)在西方,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激发欧洲各民族的理智思潮,促进民族语言和文学的发展,鼓励民族主义和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
学以致用
印刷术使快速、便宜且大量地生产文本成为可能。到11世纪,印制的佛经和儒学经典、日历、农书以及大众书籍在社会上大量出现。这反映了(  )
A.技术进步有助于文化传承
B.中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技术进步强化了社会秩序
D.印刷术促进了宋代社会转型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印制的佛经和儒学经典……在社会上大量出现”说明印刷术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反映B、D两项,故均排除;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印刷书籍大量出现,与社会秩序无关,故C项错误。(共30张PPT)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素养·目标定位
素养 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1.了解非洲、欧洲及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及历史遗迹
2.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而掌握国际社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所作出的努力
3.通过讲解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知 识 概 览
课前·基础认知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历史上的文物保护
(1)在古代世界,收藏文物,往往是从艺术珍品开始的,成为人们拥有财富与 权力 的体现。
(2)在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和教会中,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
(3)中国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 金石学 还发展成为专门之学。
2.政府立法保护文物
(1)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就制定了 法律 。
(2) 1964 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3)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物保护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 专业化 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2) 1982 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
(3)建立历史 文化名城 保护制度。
二、《世界遗产公约》
1.《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
(1)必要性: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
(2)制定: 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3)世界遗产的分类
《世界遗产公约》确定了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不仅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2.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
(1)加入《世界遗产公约》:
①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
 缔约 国。
②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 非物质 文化遗产公约》。
③2006年审议通过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 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④2011年,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影响: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 文明大国 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代表性的古代文明遗迹
孟菲斯及其墓地 金字塔 、阿布辛拜勒神庙、雅典 卫城 、古罗马城等。
2.近代著名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 文艺复兴 的重要文化遗产。
3.中国的世界文化遗迹
(1)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
(2)截至2020年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 42 个。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2014年共有1 372项。
微思考 材料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摘编自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志
编纂委员会《钱清镇志》
你认为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原因: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流通和对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杰出成就。
课堂·重难突破
【材料】 1989年希腊的奥林匹亚遗址群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在古代奥林匹亚曾召开奥林匹克竞技会。
宙斯神崇拜是希腊地区的重要信仰。古希腊人为纪念宙斯在奥林匹亚建造了规模巨大的神庙。该神庙很早就被列入“古代世界七大奇迹”。神庙内原有宙斯神像,是希腊古典时期著名雕刻家菲迪亚斯的作品,骨架为木质,外覆黄金和象牙。该雕像于公元475年毁于大火。在现存宙斯神庙遗址的东、西山墙有精美的浮雕。
一 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在东山墙所有浮雕都是静止的,力量呈现平衡;在西山墙冲突的力量已经爆发,好似正经历一场肉搏战。古希腊人在这里举行祭祀宙斯的庆典,同时举行盛大的体育竞技会(古奥运会)。这一竞技活动是古希腊各城邦之间广泛交流的盛会,虽未能将各邦国统一成一个大希腊,但具有凝聚全体希腊人的作用。目前在奥林匹亚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留下的一些运动设施,有运动场、训练场和摔跤学校等。
——摘编自傅朝卿《西洋建筑发展史话》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奥林匹亚遗址群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奥运会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
提示:(1)理由:奥林匹亚是古希腊宗教崇拜的中心;在古代世界有重要地位;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艺术水平高;古今奥运会有传承关系。
(2)影响:现代奥运会是在恢复古奥运会的基础上兴起的;现代奥运会在奥林匹亚遗址采集火种;展示综合性运动会的竞技样式;体现各国参与的合作精神;倡导奥林匹克运动的和平理念。
核心归纳
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1.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无比珍贵的教科书。
2.世界文化遗产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促进了解、相互学习的宝贵资源。
3.世界文化遗产是进行学术研究,尤其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学以致用
敦煌壁画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1989年被联合国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证书。它属于《世界遗产公约》所定义的“文化遗产”中的(  )
A.建筑群  B.古迹 C.遗址 D.文物
答案:D
解析:根据《世界遗产公约》所定义的“文化遗产”的含义,即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都属于文物,可知选D项。
【材料一】 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二 文化遗产的保护
【材料二】 1930年2月16日,纽约百老汇第四十九街剧院梅兰芳赴美演出鸣锣,这是京剧艺术首次在美国剧院出现的记载。……梅兰芳的演出在美国刮起一股旋风,《纽约时报》评论说:“梅兰芳身穿华丽的戏装在舞剧中的表演,犹如中国古瓷或挂毯那样优美雅致,使观众觉得自己是在跟一个历史悠久而成熟的奇妙成果相接触。”纽约记者俱乐部举办的欢迎宴会,出席人数达5 000,可谓盛况空前。
——摘编自刘祯《梅兰芳与文化传播》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要保护世界遗产。
(2)梅兰芳在美国的成功表演有什么重要意义
提示:(1)原因:世界遗产遭到威胁和破坏的程度日益严重;世界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国际社会有责任保护世界遗产,并且是国家行动的有效补充。
(2)重要意义:传播戏曲文化和东方文明。
核心归纳
保护世界遗产的原因
1.必要性:世界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突出的普遍价值,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2.紧迫性:世界遗产不断遭到破坏和威胁。
3.可能性:历史的教训使人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互相依存,文化与自然是不可分割、密切相连的,两者必须协调一致。
学以致用
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是对代表着人类文明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管理的一整套机制和行为。当今,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治理其他领域资源的参与;世界文化遗产本身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治理的其他领域,如气候问题、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该材料说明(  )
A.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B.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C.各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遗产的责任
D.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有全球化思维
D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所保护的遗产具有普世性(人类共同性、全球性),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运用全球其他领域的资源,世界文化遗产本身也在参与全球化问题的治理,这体现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个过程,从理念到操作都具有全球性,故 D 项正确。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