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植被与土壤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15 17:35:30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植被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素养·目标定位
随堂训练 
素养 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1.结合图文材料,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植被的生态特征
2.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观察,了解当地的植被类型及其生态特征,培养地理实践力
3.正确认识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植被的关系,保护植被,树立人地协调观
知 识 概 览
课前·基础认知
一、植被与环境
1.植被含义
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 植物 的 整体 。
微点拨 判断天然植被与人工植被的方法
(1)天然植被物种相对丰富,人工植被物种比较单一。
(2)天然植被在自然状况下能生长得很好,人工植被需要在人的管理条件下才能很好地生长。
3.与环境的关系
(1)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 土壤 、 水分 等环境条件。
(2)稳定的植被形成 分层 明显的垂直结构。
①原因:争夺 阳光 的生存竞争。
②规律:一般而言,气温 越高 、降水量 越多 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 丰富 。
(3)天然植被一般按 类型 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具有适应 当地环境 的特征。
微拓展 一些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植被特征
二、森林
1.热带雨林
(1)分布: 热带雨林 气候区和 热带季风 气候区。
(2)特征: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 丰富 ,
 垂直 结构复杂,常见 茎花 、板根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
(1)分布:亚热带 季风 气候区和亚热带 湿润 气候区。
(2)特征:森林 常绿 ,乔木多 革质 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 简单 。
3.落叶阔叶林(夏绿林)
(1)分布:温带 季风 气候区和温带 海洋性 气候区。
(2)特征:乔木叶片 宽阔 ,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
(1)分布: 亚欧 大陆和 北美 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2)特征:针叶林以 松、杉 类植物为主,树叶缩小为针状,以 抗寒抗旱 。
三、草原与荒漠
1.草原
(2)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2.荒漠
分布于气候干旱地区,以旱生的 灌木 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 形态 和结构。
课堂·重难突破
一 植被与环境
重难归纳
1.气候对植被生长的影响
气候是影响植被分布最重要的因素,光照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热量和水分对植被分布有显著影响。
2.植被的垂直分层结构
(1)原因。
①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
②自植被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
(2)影响因素。
3.自然环境对植被特征的影响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被,它们在个体形态、生理机能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
(1)水生植物:生长在水域中,如莲花等,叶子硕大,根系不发达。
(2)旱生植物:生长在干旱地区,如骆驼刺、仙人掌等,叶片细小,根系发达。
4.植被对自然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被生长对自然环境长期的依赖作用,使植被产生某些适应性与其生长的环境保持统一,故植被能够指示自然环境的某些特征,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如树冠可指示风向,根系发达可指示干旱环境,植被茂密可指示温暖湿润环境等。
猴面包树又叫波巴布树,
属于大型落叶乔木,分布于
非洲国家,叶集生于枝顶,小
叶长5厘米,长圆状倒卵形,
叶尖,上面暗绿色发亮,无毛
或背面被稀疏的星状柔毛,长9—16厘米,宽4—6厘米;叶柄长10—201厘米。在湿季,猴面包树在枝条上长出3—7片小叶组成的掌状复叶。(下图为不同季节该树的生长状况)
(1)猴面包树生长地区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
(2)猴面包树生长在热带,但其属于落叶乔木,分析其原因。
提示:(1)干、湿季分明,干季干旱,蒸发旺盛,湿季降水较多,终年高温。
(2)这是植被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干季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和蒸腾作用而落叶。
典例剖析
读森林中的植被分层现象图,完成下列各题。
(1)森林中的植被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与哪一因素有关 (  )
A.光照强度 B.温度
C.湿度 D.食物种类
(2)下列地区中,森林植被垂直分层现象最为明显的是(  )
A.刚果盆地 B.撒哈拉沙漠
C.北美洲中央平原 D.俄罗斯西伯利亚
答案:(1)A (2)A
解析:本题以森林植被垂直分层景观图为背景,考查植被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可以根据植被的特征进行分析。第(1)题,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适应一定光照强度的植物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在森林中形成若干层。第(2)题,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水热条件好,森林植被垂直分层最为明显。
学以致用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图是某植物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
A.干旱 B.湿润
C.寒冷 D.炎热
(2)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缩小减少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该植被地上部分矮小,地下根系扎得很深,有利于吸收地下深层的水分。故其生长地区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地表水缺乏。第(2)题,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以获取足够的水分。
二 森林
重难归纳
森林的主要类型
森林 类型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夏绿林) 亚寒带
针叶林
气候 分布 区 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
森林 类型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夏绿林) 亚寒带
针叶林
气候 特征 终年高温,降水丰沛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夏季炎热或温暖,冬季寒冷,降水适宜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森林 类型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夏绿林) 亚寒带
针叶林
植被 特征 森林呈深绿色,植被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各月都有花开;常有茎花、板根等现象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比热带雨林垂直结构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叶片为针状,抗寒抗旱
森林 类型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夏绿林) 亚寒带
针叶林
我国 分布 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西藏东南部、台湾南部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东北北部、新疆北部
一位探险者在其游记中这样写道:
“……进入森林之中,仿佛来到一个梦幻
王国。抬头看一看,只有满眼长着奇异板
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秆上的
花果、巨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
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叮叮作响的小溪、飞泻的瀑布无处不在;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树木汇聚成一座座美丽又绿色的大迷宫,让人寸步难行……” 
(1)这位探险者所游历的是哪种森林 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2)探险者所游历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气候区
(3)我国存在热带雨林这种植被类型吗
提示:(1)探险者游历的应是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植被高大茂密,生物种类繁多,常见茎花、板根现象,垂直结构复杂。
(2)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3)存在。我国南部的海南岛以及云南的西双版纳一带都是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区域,因此这些地区存在热带雨林。
典例剖析
进入秋季,随着气温下降,北京和南京等地银杏树叶由绿转黄。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种
B.银杏树属于灌木
C.秋季南京的银杏树叶先于北京转黄
D.图中城市道路两侧的银杏树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
(2)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光照
答案:(1)A (2)A
解析:第(1)题,秋季银杏树叶由绿转黄,之后逐渐落叶,为落叶阔叶树种;银杏树属于乔木;南京纬度较低,气温高于北京,银杏树叶晚于北京转黄;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的主要作用是美化环境、吸烟滞尘、降低噪声等。第(2)题,由材料可知,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气温。
特别提醒 自然植被与气候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受人类活动影响,人工栽培的植被可能会与当地自然植被的类型存在明显差异。
学以致用
读某植被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植被枝叶呈针状的原因是(  )
A.气候寒冷 B.气候干旱
C.土壤贫瘠 D.地形平坦
(2)此类植被广泛分布的国家是(  )
A.中国 B.美国
C.加拿大 D.澳大利亚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图示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它分布于较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树叶为针状有利于抗寒。第(2)题,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三 草原与荒漠
重难归纳
1.草原
以草本为主的植被称为草原,主要在热带和温带降水较少的半干旱地区。
类型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气候 分布区 热带雨林南北两侧,热带草原气候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气候 特征 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
植被 特征 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可见矮小的灌木
我国分布 无 内蒙古高原
2.荒漠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较少。下图示意内蒙古植被类型分布及其在我国的位置。
(1)判断A、B、C三种植被类型。
(2)描述内蒙古植被的分布规律。
(3)指出影响内蒙古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
提示:(1)A为森林,B为草原,C为荒漠。
(2)森林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地区,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荒漠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地区。
(3)水分(降水)。
典例剖析
下图为某种植被类型在我国的分布统计图(数字为面积占全国的比例,单位:%)。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草原 B.落叶林
C.荒漠 D.阔叶林
(2)该植被的类型和产量取决于(  )
A.气温
B.降水量
C.地表形态
D.人类活动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排除落叶林和阔叶林。荒漠面积最大的地区应为新疆,而该植被分布最广的地区为西藏,故为草原。第(2)题,降水量决定了草场的类型,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草场的产量,如我国内蒙古高原自东向西的变化。
学以致用
读下面的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甲景观分布的地区为(  )
A.热带雨林气候区 B.热带草原气候区
C.温带草原气候区 D.地中海气候区
(2)下列叙述符合乙地景观特点的是(  )
A.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植被高大茂密
B.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植被为草原
C.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植被以草原为主
D.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植被以荒漠为主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图中甲景观以草原为主,散生着乔木和灌木,因此为热带草原植被,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第(2)题,乙景观以草原植被为主,草木矮小,没有高大乔木或灌木,因此为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随堂训练
植被的生长受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中,对植被生长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为气候。植被对自然环境也具有指示作用,可反映自然环境的某些特征。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热量
C.光照 D.降水
2.下列植被中,能指示干旱环境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东北地区降水多,植被以森林为主;西北地区降水少,植被以荒漠和草原为主。第2题,读图可知,甲为胡杨林,可指示干旱环境;乙为苹果树,可指示晴暖环境;丙为苔藓,可指示阴湿环境;丁为甘蔗,可指示湿热环境。
下图为一张反映“有孔叶片排水”现象的照片。读图,完成3~4题。
3.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4.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
A.长白山天池湖畔
B.重庆嘉陵江沿岸
C.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D.武夷山九曲溪边
答案:3.A 4.C
解析:第3题,图示为热带雨林景观,常年出现在热带雨林。第4题,我国西双版纳澜沧江畔纬度低,且位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是热带季风气候,有热带季雨林分布,夏季会出现图示现象。
下表为我国两个自治区的省级行政中心部分地理资料。读表,完成5~6题。
5.甲所在自治区植被类型主要是(  )
A.温带荒漠 B.温带草原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6.乙所在自治区植被分布特点是(  )
A.东部以温带草原为主,西部以温带荒漠为主
B.东部以温带荒漠为主,西部以温带草原为主
C.北部以温带荒漠为主,南部以温带草原为主
D.北部以温带草原为主,南部以温带荒漠为主
答案:5.A 6.A
解析:第5题,据表中经纬度可知,甲为乌鲁木齐,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的植被类型主要是温带荒漠。第6题,据表中经纬度可知,乙为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东部植被以温带草原为主,西部以温带荒漠为主。
7.读非洲植被类型分布图,
完成下列要求。
(1)植被类型A的名称是
        ,
其特点是        。
植被类型C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
(2)植被类型D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在南半球与它相对应的植被类型是    (填字母),该植被类型分布的南半球部分雨季出现在    月。
(3)植被类型B为        ,其特点是      。植被类型E为          。
答案:(1)热带雨林 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热带沙漠气候
(2)地中海气候 F 7
(3)热带草原 湿季葱绿,干季枯黄,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热带荒漠
解析:A地区的植被类型是热带雨林,其特点是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B植被类型是热带草原,其特点为湿季葱绿,干季枯黄,散生着乔木和灌木;C、E是热带荒漠;D、F地区是地中海气候,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共68张PPT)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素养·目标定位
随堂训练 
素养 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了解野外观察土壤的内容,识别自然土壤剖面及耕作土壤剖面,培养地理实践力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及各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培养综合思维
3.结合实际案例,理解土壤的功能及保护措施,树立人地协调观
知 识 概 览
课前·基础认知
一、观察土壤
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 肥力 ,能够生长 植物 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矿物质、 有机质 、水分和 空气 。
3.野外观察内容
(1)土壤颜色:如黑土、红壤等是以颜色来命名的。
(2)土壤质地。
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一般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①砂土:通气、透水性强,保肥性能弱,易 耕作 。
②壤土:蓄水、保肥性能强,是 农业生产 理想的土壤质地。
③黏土:通气、透水性 差 ,保肥性能好,但质地 黏重 ,不易耕作。
(3)土壤的剖面构造。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 基本 也是最 活跃 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 有机质 。 生物循环 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3.气候:(1)岩石风化的 强度 和 速度 与温度、降水量呈 正相关 。
(2)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 土壤 的分布规律。
微拓展1 气候与土壤的形成
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故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另外,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气湿度、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可通过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影响气候。
4.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5.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 越厚 、 土层分化 越明显。
6.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深刻。
微拓展2 人类活动与耕作土壤
耕作土壤是人类生产活动的结果。由于施肥、灌溉、耕作等农事活动,带来大量新的物质,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土壤的层次和土壤肥力发展的方向、方式和速度,因而,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是耕作土壤形成中的主导因素。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
(1)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 有机界 和 无机界 的关键环节。
(2)为 植物生长 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促使地理环境以至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3)具有重要的 蓄水 、 保水 功能。
(4)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的 自然资源 。
2.利用与保护
(1)对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2)注重 种养 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 高效肥力 的能力。
微思考 人类活动会对土壤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不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使土壤退化,如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等。
微拓展3 休耕与轮作
(1)休耕:农场主通过与政府签订合同的方式,自愿对生产严重过剩的农产品所使用的耕地实行休耕。有时候休耕并不一定是停止一年,也有可能是许多年,在这些年中,去别的土地耕作,直到这块土地恢复肥力。
(2)轮作: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如一年一熟的大豆—小麦—玉米三年轮作,这是在年间进行的单一作物的轮作;在一年多熟条件下既有年间的轮作,也有年内的换茬,如南方的绿肥—水稻—水稻—油菜—水稻—小麦—水稻—水稻轮作,这种轮作由不同的复种方式组成,因此,也称为复种轮作。
课堂·重难突破
一 观察土壤
重难归纳
1.土壤组成与其肥力之间的关系
2.土壤质地分类
3.森林土壤剖面的各土层特点比较
4.耕作土壤的分层及特点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右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
(1)指出土壤中固相、液相和气相的含义。
(2)指出影响土壤容重的因素。
(3)观察土壤时,主要观察哪些要素
(4)说明土壤剖面的组成。
提示:(1)固相:有机质,矿物质。液相:水分。气相:空气。
(2)有机质含量,土壤孔隙,矿物质等。
(3)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等。
(4)自然土壤由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组成。耕作土壤由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组成。
规律总结 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四大肥力因素有养分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1)养分因素:指土壤中的养分贮量、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矿物质及有机质的数量和组成。
(2)物理因素:指土壤的质地、结构状况、孔隙度、水分和温度状况等。它们影响土壤的含氧量、氧化还原性和通气状况。
(3)化学因素:指土壤的酸碱度、阳离子吸附及交换性能、土壤还原性物质、土壤含盐量以及其他有毒物质的含量等。
(4)生物因素: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及其生理活性。
特别提醒 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但并非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肥力就越高。
典例剖析
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读自然土壤结构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C层是(  )
A.腐殖质层 B.淋溶层
C.淀积层 D.母质层
(2)图中D层的特点是(  )
A.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B.矿物质淋失,含量较小,颜色较浅
C.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D.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组成
答案:(1)B (2)C
解析:本题以自然土壤垂直结构示意图考查自然土壤的结构。第(1)题,自然土壤剖面自上而下依次是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第(2)题,图中D层是淀积层。由于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因此淀积层质地比较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特别提醒 自然土壤的剖面结构主要有六层,但这六层结构并非所有土壤都具有。如干旱少雨的干旱荒漠地区的自然土壤只有腐殖质层、淀积层和母质层三层。
学以致用
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图2
(1)图1中甲为(  )
A.有机层 B.淀积层
C.耕作层 D.犁底层
(2)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甲位于淋溶层和母质层之间,为淀积层。第(2)题,由图可知,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低。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
二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重难归纳
1.土壤的形成过程
2.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1)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图所示。
(2)气候与土壤。
(3)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①生物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②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对土壤肥力产生重要影响。
(4)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人类活动与土壤。
东北地区的土地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1)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3)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1)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
(2)黑土都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3)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典例剖析
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使得氧化铝、氧化铁在土壤中富集所形成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在我国分布广泛,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2)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答案:(1)B (2)B
解析:第(1)题,由题目材料可知,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影响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第(2)题,气温较高的湿润地区易形成富铝土,再结合图示可知,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
学以致用
牙刷草是找铜矿的指示植物。“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有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  )
A.生物 B.气候
C.地形 D.成土母质
(2)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
B.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C.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D.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物逐渐加厚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本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除氮外)的最初来源。第(2)题,陡峭的山坡受重力影响,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三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重难归纳
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我国常见土壤类型的分布、问题及养护措施
土壤类型 分布 问题 措施
黑土 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肥力下降、水土流失 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土壤培肥(秸秆还田)
黄土 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水土流失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
红壤 主要分布在东南丘陵、云贵高原 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低 种植绿肥作物、撒熟石灰、掺入沙子
3.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
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农业区 主要土壤 种植作物
南方农业区 红壤、砖红壤 水稻、油菜、甘蔗等热带和亚热带作物
北方农业区 棕壤、褐土 小麦、玉米等谷类作物及棉花、各种蔬菜
东北农业区 黑土、黑钙土 小麦、玉米、甜菜等
西北农业区 荒漠土 沙棘、枸杞
青藏高寒农业区 高寒荒漠土 青稞
4.土壤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黑土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多分布在地势平缓辽阔的漫岗。黑土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腐殖质含量较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对黑土地的大规模开垦以及在农业生产中频繁翻耕,土壤结构发生了变化,耕作层下方形成一层紧实的犁底层(下图),黑土肥力下降明显。有专家建议,采用“少耕深松”的耕作方式以保护黑土。
(1)分析东北黑土肥力下降的人为原因。
(2)分析“少耕深松”对保持黑土肥力的作用。
提示:(1)坡地开垦、频繁翻耕连续耕种,造成黑土土壤肥力流失;长期施用化肥,导致土壤结构发生变化;犁底层导致土壤通透性变差。
(2)减少土壤表层扰动,减轻水土流失;深层疏松,增强透气性。
典例剖析
山东禹城北丘洼曾经是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地区,盐碱化土壤占耕地总面积的91%。这里频繁旱涝,导致土壤盐碱化极其严重,但自1986年开始,中科院地理科学与研究所在此建立综合试验站,对盐碱地进行了综合治理,实现了粮食高产。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北丘洼盐碱地土壤盐分的特点是(  )
A.春秋季节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
B.冬季返盐,夏季淋盐,春秋季节相对稳定
C.夏季返盐,冬季淋盐,春秋季节相对稳定
D.春秋淋盐,冬季返盐,夏季相对稳定
(2)北丘洼综合试验站对盐碱地的综合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
①引淡淋盐 ②井灌井排 ③覆盖 ④营造防护林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北丘洼盐碱地受气候的影响强烈,表现为雨季淋盐,旱季返盐的特征,故该地区春秋季节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第(2)题,该地区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的方法主要有引淡淋盐、井灌井排、覆盖、农业生物措施等。
学以致用
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壤表层中盐分的流失。下图为江南丘陵某研究区红壤在不同措施(①—作为对照,坡地整体裸露,②—牧草覆盖坡地,③—坡地改梯田种树)下(均不施肥)的实验结果。读图,完成下题。
该实验结果表明,与处理措施①相比(  )
A.处理措施②使土壤有机质增多,利于保持水土
B.处理措施③使土壤酸性增强,利于积累有机质
C.处理措施②导致水土流失增强,土壤酸性减弱
D.处理措施③导致水土流失减弱,土壤酸性增强
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与处理措施①相比,处理措施②③均使土壤有机质增多、土壤酸性减弱,加强了坡地的植被覆盖率,利于保持水土。相对来说,处理措施②比处理措施③减轻土壤酸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效果更明显。
随堂训练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右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土壤容重越大,(  )
A.有机质含量越低 B.土壤孔隙度越高
C.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轻 D.越利于作物生长
2.下列四种土壤中,土壤容重最小的是(  )
A.东南丘陵的红壤 B.松嫩平原的黑土
C.三江平原的沼泽土 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
3.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  )
A.引水灌溉 B.秸秆还田
C.深耕土地 D.红壤掺沙
答案:1.A 2.B 3.A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土壤容重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孔隙度越低,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重,越不利于作物生长。第2题,由材料可知,土壤越肥沃,土壤容重越小。第3题,秸秆还田、深耕土地、红壤掺沙都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引水灌溉使得土壤物质紧实,可能会提高土壤容重。
土壤微生物量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土壤微动物体内所含生物的总量。它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导因子,对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岷江上游河谷各类植物土层在1—10厘米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量分布。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土壤微生物量的分布特点是(  )
A.春夏季多,秋冬季少 B.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C.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D.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5.与春季相比,秋季土壤微生物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有大量凋落物进入土壤
B.高温多雨,微生物繁殖快
C.气温回升,生物生长旺盛
D.土壤温度和湿度高
答案:4.C 5.A
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土壤微生物量的分布特点是夏秋季多,冬春季少。第5题,与春季相比,秋季土壤微生物量高的主要原因是秋季树木落叶,枯枝落叶最多,生物的分解量最大,因此微生物量大。
6.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A层称    层,它是在气候、
    相互作用和    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B层称    层,C层称
      层。
(2)A土层在形成过程中,主要是        参与了成土过程,从而形成了高产、稳产的农业土壤。
(3)此种土壤如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类型是    土,这是一种优良的土壤,为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通常可以使用     、      、       、广施农家肥等方法。
答案:(1)耕作 生物 人类 犁底 自然土
(2)人类活动
(3)水稻 休耕 种植绿肥 作物轮作
解析:从图中禾苗判断为耕作土壤,耕作土壤是在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和人类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耕作土壤上层为耕作层,中间为犁底层,下层为自然土层。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的水稻土是一种典型的耕作土壤。为保持土壤持续利用,通常可以使用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措施。(共19张PPT)
章末核心素养整合
专题归纳突破
知识体系构建
知识体系构建
专题归纳突破
专题一 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要素 影响
地 貌 地貌对 植被 ①山地阳坡和阴坡植被不同,马尾松生长在阳坡,而冷杉生长在阴坡。
②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山区植被呈现垂直分异特征。
③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草原和荒漠;天山北坡为森林,南坡则没有
植被对 地貌 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状态
要素 影响
水 文 水文对植被 水文条件影响植物的数量、种类
植被对水文 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促进水循环,减小河流含沙量,降低径流量的变化幅度
土 壤 土壤对植被 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耐酸怯碱,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
植被对土壤 植物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如大豆可以固氮
【典型例题1】植物对气候的反应最为敏感,孢粉(孢子和花粉的简称)因其体积小、质量轻、产量大、易保存等特点,成为人们了解古气候的重要媒介。下图为距今240万年以来华北地区某地地层四类植物孢粉带图谱。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在孢粉带Ⅰ中发现大量松属类花粉,则孢粉带Ⅰ时期该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是(  )
A.针阔混交林—草原 B.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2)图中能够反映该地区寒冷干旱的是(  )
A.孢粉带Ⅰ B.孢粉带Ⅱ C.孢粉带Ⅲ D.孢粉带Ⅳ
(3)在孢粉带Ⅲb中发现了大量的现仅存于高海拔山地的云杉(乔木)花粉,说明孢粉带Ⅲb时期该地区气候(  )
A.寒冷湿润 B.温暖湿润 C.寒冷干旱 D.温暖干旱
答案:(1)A (2)B (3)A
解析:第(1)题,据图分析,孢粉带Ⅰ时期该地区以草本植物和乔木植物花粉为主,同时,该孢粉带中还有大量的松属类花粉,而松属于针叶林植被,说明此时期该地区植被多为针阔混交林和草类植物,主要的植被类型是针阔混交林—草原。第(2)题,乔木多为生长在温暖湿润气候下的木本植物,灌木多为半旱生植物,草本为旱生植物,蕨类多属湿生或水生植物。据图分析,距今240万年以来该地区在孢粉带Ⅱ中草本植物孢粉含量比其他植物孢粉带高,蕨类植物孢粉含量较其他植物孢粉带偏低,说明该时期气候寒冷干旱,地表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
第(3)题,云杉是湿冷气候环境下的典型乔木植被类型,现在仅分布于高海拔的山地林带。该地层中发现大量的云杉花粉,说明孢粉带Ⅲb时期气候寒冷湿润。
专题二 土壤问题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四种物质组成,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通常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土壤肥沃”的答题思路为“有机质来得多、去得少”,有机质的来源主要是枯枝落叶和动物遗体,有机质损失主要靠微生物的分解、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外力作用。
分类 答题思路
植被 植被茂盛(草类茂盛、森林丰富),多枯枝落叶(腐殖质),积累大量的有机质
微生物分 解作用 纬度高(或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弱,有机质含量高
外力作用 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
人类活动 人工培育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如秸秆还田、施用农家肥等
【典型例题2】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由13 000多个岛屿组成,火山众多,物种仅次于巴西,居世界第二位,人口居世界第四位,一些岛屿上,刀耕火种式的热带迁移农业依然存在。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印度尼西亚物种丰富的原因。
(2)热带迁移农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土壤贫瘠,简述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
答案:(1)地处赤道附近,热量丰富;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沛;海陆兼备,海洋生物物种丰富;地域范围较大,陆地地形起伏较大,增加了环境的多样性;岛屿彼此分隔,使得生物进化方向不同,增加了生物的独特性。
(2)热带雨林降水多,淋溶作用强烈,矿物质养分易流失;气温高,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养分易分解;植物生长快,消耗地力(养分)多;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解析:第(1)题,可以从气候、地形、地势、面积、隔离程度等角度分析。第(2)题,主要原因是养分积累少,流失多,分解快,吸收多,再加上人为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