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第三十七届基础年段期中联考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答题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3.考生作答时务必将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完成后,将答题卡上交,其它试卷考生自己留存。
第Ⅰ卷 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单选,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下图为“太阳光照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昼夜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黄赤交角的存在 D.地球是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2.图中( )
A.AB是晨线 B.AB是昏线 C.AN是晨线 D.BN是晨线
读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甲、乙、丙、丁四点中目前正繁星满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图中丙点再次位于图中所示的晨昏线时的时间间隔为( )
A.24小时 B.23小时56分4秒 C.1个恒星日 D.365日
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北方为温带,南方为亚热带,植被以森林为主。完成下面5-6小题。
5.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植被分别是( )
A.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落叶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
6.造成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植被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热量 C.光照 D.降水
诗句和谚语里往往蕴含着深奥的地理原理。完成下面7-8小题。
7.与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所描述现象最符合的是( )
A. B.
C. D.
8.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发生时气压变化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天山准静止锋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准静止锋之一,来自西伯利亚和北大西洋的不太强的冷气团进入准噶尔盆地后,先形成冷锋再形成准静止锋。读天山准静止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9-10小题。
9.冷锋转变为准静止锋是由于( )
A.暖气团持续抬升 B.冷气团势力变弱
C.暖空气遇冷下沉 D.冷空气移动受阻
10.受天山准静止锋影响的地区会出现( )
A.降温与升温交替 B.持续阴雾或微雪
C.大风与暴雪天气 D.阳光明媚的晴天
图左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图右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据此完成下面11-12小题。
11.关于图左中岩层与图右字母及岩石类型的对应,叙述正确的是( )
A.甲—A—岩浆岩 B.乙—B—岩浆岩
C.丙—C—沉积岩 D.丁—D—变质岩
12.关于图左中地质构造形成先后的排序,正确的是( )
A.乙——大型化石——断层 B.甲——丁——大型化石
C.乙——断层——恐龙化石 D.丁——甲——断层
流阶地主要分为基岩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完全由基岩组成的阶地叫做基岩阶地,也叫侵蚀阶地;完全由河流沉积物组成的阶地叫做堆积阶地;下部为基岩,上部为河流沉积物的阶地叫做基座阶地。下图示意黄河中游某河段河谷横剖面,该河段西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阶地T1、T2、T3、T4。读图完成下面13-14小题。
13.据图判断,黄河该河段( )
A.流向是自北向南 B.流向是自西向东
C.东岸是曲流凹岸 D.西岸是曲流凹岸
14.河流下切作用最弱的时期是( )
A.T1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3形成时期 D.T4形成时期
下图示意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滨的三根大理石柱在不同历史时期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升降变化。据此完成下面15-16小题。
15.公元79年前后,那不勒斯湾海滨发生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岩浆活动 B.风力搬运 C.海水侵蚀 D.冰川堆积
16.公元79年至15世纪,大理石柱( )
A.受海平面上升,遭陆地生物侵蚀 B.随地壳下降,遭海洋生物侵蚀
C.受海平面下降,遭陆地生物侵蚀 D.随地壳上升,遭海洋生物侵蚀
下图为板块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17-18小题。
17.图中四处中,岩石最新的一般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8.下列地理事物一般在图示板块边界形成的是( )
A.东非裂谷 B.海岸山脉 C.大西洋 D.喜马拉雅山脉
读图,完成下面19-21小题。
19.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 )
A.侵蚀、搬运、堆积 B.搬运、侵蚀、堆积
C.侵蚀、堆积、搬运 D.堆积、搬运、侵蚀
20.图中d农业区和c城区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的名称是( )
A.瀑布、河漫滩平原 B.冲积扇、三角洲
C.三角洲、冲积平原 D.河漫滩平原、冲积扇
21.下列关于图中铁路、农业区、城区的布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处位于山前地带,土层厚、水源丰富,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B.b处附近处于河流沿岸低地,地势平坦,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C.c处位于河流下游入海口附近,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利于城市的发展壮大
D.与公路建设相比,铁路投资少、技术要求低,故图示区域的交通运输方式以铁路运输为主
22.下图是海洋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图中表示南半球寒流的是( )。
A. B. C. D.
2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
A.不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
B.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产生影响
C.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增湿作用
D.在暖流流经的地区,多形成大渔场
水圈是地球上物质迁移、能量转换活跃的圈层之一,水循环也是最具动力的自然循环之一。读下图(图中箭头代表水流补给方向),完成下面25-26小题。
24.甲代表的水体最可能是( )
A.雨水 B.地下水 C.冰川 D.海洋水
25.箭头a代表的补给现象一般发生在( )
A.1~2月 B.3~4月 C.6~7月 D.11~12月
第Ⅱ卷 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共计50分)
26.读北半球某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21分)
图中是 月(1月或7月)(1分)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判断理由 。(1分)此季节我国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为 ,(2分)气候类型为 。(2分)(共6分)
(2)填出图中A气压中心名称:A ,形成原因是 ,该气压中心切断的气压带名称是 。(每空1分)(共3分)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D点盛行 风,C点盛行 风,6个月后,C地盛行 风。(每空1分)(共3分)
(4)D地的气候类型是 (2分),7月盛行 风,(2分)性质是 ,(2分)简述该风的形成过程 (3分)(共9分)
27.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1分)
地球公转处于丙图所示情形时,北半球的节气为 ,日期为 前后,该日汉中市的昼夜长短状况为 ,(每空1分)北京(40°N)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此空2分)(共5分)
当全球处于乙图所示昼夜状况(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时,地球位于甲图中的 (填数字序号)位置;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为 ;此时B地的地方时为 ;C地的昼长为 小时;B地位于五带中的 。(每空2分)(共10分)
(3)丁图为北温带某地楼间距规划图,则甲图中与决定L的合理数据关系最密切的公转轨道位置为 (填数字序号);该位置附近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及变化情况为 ;该日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为 。(每空2分)(共6分)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据考证,现今的渭河平原在地质构造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渭河及其两侧支流也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如图为秦岭、渭河平原剖面示意图。
材料二 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在中国境内称澜沧江,出境后称湄公河,在河口形成巨大的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分布着由湄公河及众支流形成的稠密河网,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平原。
(1)指出秦岭与渭河平原岩层的相互运动关系。(2分)
(3)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湄公河三角洲形成过程。(6分)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第三十七届基础年段期中联考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地理试题答案
【答案】1.D 2.C
【详解】
1.地球是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这就使得任意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从而在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D对。
2.图示为北半球极点俯视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AB是晨昏线。其中,AN是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黑夜进入白昼的晨线;BN是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白昼进入黑夜的昏线,故选C。
【答案】3.D 4.A
【详解】3.只有在夜晚才可能看到繁星满天的情景,图中四点中只有丁点位于夜半球中。
由图可知,丙点正位于晨线上,当其再次位于晨线上时,正好是一个昼夜交替周期,为24小时。
【答案】5.B 6.B
【答案】7.B 8.C
【解析】7.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诗句所描述现象是暖锋天气系统导致的,图A是冷锋,B是暖锋,C是反气旋,D是气旋。B正确,ACD错。故选B。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冷锋造成的,冷锋过境后导致气压上升,③符合题意,C正确。①是气旋过境,②是反气旋过境,④是暖锋过境,ABD错误。故选C。
【答案】9.D 10.B
【解析】9.由材料可知,冷气团进入准噶尔盆地后,先形成冷锋,受天山阻挡,难以向南移动,进而形成准静止锋,故冷锋转变为准静止锋的原因是冷空气移动受阻,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天山准静止锋难以向南移动,造成山前暖气团抬升,使近地面降温的同时出现降水;该准静止锋出现在冬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时节,受其影响该地区以降温为主,因水汽含量较少,所以多阴雾或微雪天气,B正确,A、C错误。准静止锋影响可能带来持续性降水天气,D错误。故选B。
【答案】11.A 12.D
【解析】11.读右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为侵入岩、B为喷出岩、C为沉积岩、D为变质岩。左图中,甲为侵入岩,侵入岩属于岩浆岩,A正确;乙有明显的层理结构,为沉积岩,B错误;丙为变质岩,C错误;丁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为沉积岩,D错误。故选A。
12.断层没有破坏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所在岩层,因此断层出现在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所在岩层之前,A错误;侵入岩甲破坏了丁岩层,因此甲形成于丁之后,B错误;断层破坏了恐龙化石所在岩层,因此断层出现在恐龙化石所在岩层之后,C错误;侵入岩甲破坏了丁岩层,因此甲形成于丁之后,断层破坏了甲之上的沉积岩乙,因此断层形成于甲之后,D正确。故选D。
【答案】13.C 14.A
【解析】13.根据河流剖面图可知,该处河流的东岸为侵蚀岸,是凹岸,西岸为堆积岸,是凸岸,C正确,D错误;黄河位于北半球,自北向南的河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侵蚀西岸,A错误;自西向东的河流分南、北两岸,B错误;故选C。
14.河流下切作用强,就可能切穿基岩,形成基岩阶地或者基座阶地;而堆积阶地的形成主要受流水侧蚀和堆积作用的影响,所以下切最弱的时期是T1,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答案】15.A 16.B
【解析】15.根据材料可知,公元79年前后,该石柱被3.6米的火山灰覆盖,说明该地区发生的主要地质作用是岩浆活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据图可知,公元79年-15世纪,大理石柱被火山灰覆盖的部分下沉,并且其上方2.7米的部分被海生动物钻孔,说明原本矗立在陆地上的大理石柱沉入海底,体现的是该地区地壳下降,使大理石柱也随之下降,并且遭到海洋生物而不是陆生生物侵蚀,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答案】17.A 18.B
【解析】17.图示区域位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消亡边界,距离边界越近,岩石年龄越老,②③处岩石年龄较老,BC错误。④位于大陆板块内部,距离板块张裂处(生长边界)较远,年龄较老,D错误。①位于大洋板块内部,距离大洋中脊较近,岩石年龄较新,A正确。故选A。
18.图示板块边界为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在大陆板块形成海岸山脉,B正确。东非裂谷张裂作用形成,A错误。大西洋是板块张裂的结果,C错误。喜马拉雅山位于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交界处,D错误。故选B。
【答案】19.A 20.B 21.D
【解析】19.根据图中的河流中各个点位置分析,河流a段在上游,地势落差大,水流急,以侵蚀作用为主;b在中游,落差变小,以搬运作用为主;c在下游,地势变缓,流速减小,以堆积作用为主,所以河流a、b、c三处的流水作用是侵蚀、搬运、堆积,A正确, BCD错误。故选A。
20.读图可知,图中的d是在出山口,由于流速减慢,流水堆积形成的冲积扇地貌;c在河流入海口的河口前方,因地势和缓,流速减慢,流水堆积和海浪的顶托作用形成三角洲地貌,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1.d处位于山前地带,土层厚、水源丰,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A叙述正确,故不符合题意;b处附近处于河流沿岸低地,地势平坦,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B叙述正确,故不符合题意;c处位于河流下游入海口附近,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利于城市的发展壮大,C叙述正确,故不符合题意;山区修路时,铁路的建设成本和技术要求都高于公路,故图示区域的交通运输方式以公路运输为主,D叙述错误。依据题意,故选D。
【答案】22.C 23.B
22.C 南半球海洋表层水温自北向南降低,A、D错误;寒流使流经海区水温降低,故等温线应向水温较高的水域凸出,且在南半球,寒流表现为由纬度较高、水温较低的南部海域流向纬度较低、水温较高的北部海域,B错误,C正确。故选C。
23.B 洋流可以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A错误;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海雾,影响海上的能见度,对海上航行产生不利影响,B正确;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不是降温增湿,C错误;寒暖流交汇处和上升补偿流海区多形成渔场,暖流流经地区形成大渔场的可能性很小,D错误。故选B。
【答案】24.B 25.C
24.B 由图可知,甲水体与长江、洞庭湖均存在双向补给,最可能是地下水,B正确;长江、洞庭湖流域内的雨水主要来自于海洋的水汽输送,A错误;长江、洞庭湖水不能直接补给冰川,C错误;海洋水不能直接补给给长江、洞庭湖,D错误。故选B。
25.C 箭头a表示长江水补给洞庭湖,应为长江的丰水期(汛期)。长江主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是雨季,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水位高于洞庭湖,长江补给洞庭湖,C正确,A、B、D错误,故选C。二、综合题
26.【答案】(1) 1 亚欧大陆是高压、海洋是低压 寒冷干燥 温带季风气候
(2)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副极地低气压带
(3)东北 西北 东南
(4)热带季风气候 西南季风 高温湿润 夏季,随气压带、风带北移,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带向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27.【答案】(1)秋分日 9月23日 昼夜平分(或昼夜等长) 50°
(2)① 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8时 24 南温带
(3)③ 较快且逐渐变快 在赤道和南回归线(0°~23°26′S)之间并向北移动
28.答案 (1)秦岭所在岩层上升,渭河平原所在岩层相对下降。
(2)湄公河流经北部高原和山区时,将流水侵蚀下来的大量泥沙搬运到河口地区;由于河口地区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使得河水流速减慢,从上中游携带来的泥沙在此不断沉积形成三角洲。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区是断层,该处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秦岭所在岩层上升,渭河平原所在岩层相对下降。
第(2)题,湄公河上游流经北部山区和高原时,落差大,水流急,侵蚀作用强烈,河流泥沙含量很大。中游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多暴雨,河流冲刷作用强,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很大。下游流经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慢,侵蚀下来的大量泥沙搬运至河口地区沉积,形成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