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7张PPT。(清)张岱湖心亭看雪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 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目标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杭州西湖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西湖景区由以下景点构成。
一山(孤山)
两堤(苏堤、白堤)
三岛(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
十景(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苏堤春晓、双峰插云、三潭印月)西湖孤山蘇堤白堤阮 公 墩小瀛洲花港观鱼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锋夕照柳浪闻莺南屏晚钟平湖秋月曲院风荷三潭映月双峰插云西湖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山阴人。明亡后隐居,著述。著有《西湖梦寻》《快园道古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作者简介朗读感知:
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听读课文湖心亭看雪(明)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参照注释
疏通文意疏通文意小组质疑、解疑:
我来问
你来答1、这是一篇游记,请你说说本文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作者。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那些内容需要你去挖掘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课 文 要 素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湖心亭)余及金陵二人看 雪景物描写: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些景物描写是否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加以修饰?有什么特点?写作手法: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用简练朴实的文字,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
事物形象的方法。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 少用形容
词和修辞,只抓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
地方,作如实的交代。白描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
的图画,使人如身临其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
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
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
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白描手法写人范例: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弢《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背诵课文
赛一赛1、余挐一小舟 (撑,划 )3、雾凇沆砀 (冰花一片弥漫) 2、上下一白。 4、长堤一痕 (全白)(一道痕迹) 一、请说出下列带横线的字词的意思。(一棵小草,这里形容船小)5、与余舟一芥 7、焉得 更有此人(哪能)(还)8、客此6、及下船(等到)(客居,作动词用)二、试译下列文句。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赛一赛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诗词积累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饮湖上初晴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小结: 作业: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