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导学单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导学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01 10:18: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编号: 常山二中八(下)语文 姓名 组名 设计: 贵佩雯 审核: 朱国明
21 与朱元思书(一)
【学习目标】
1.疏通全文字音,能熟练朗读全文,要求全文背诵并默写。
2.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3.疏通全文,掌握文意。
4. 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缥 ( ) 湍( ) 泠泠 ( ) 柯( )
嘤嘤( ) 轩邈 ( ) 鸢( )飞戾( )天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从流漂荡 猛浪若奔 互相轩邈
千 转不穷 鸢飞戾天 经纶世务
任意东西 负势竞上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3. 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千转不穷 窥谷忘反
4.词类活用
任意东西
互相轩邈
望峰息心
负势竞上
5.梳理出文中的古今异义
6. 结合课文下注释与词典,自行梳理文意,将不懂的问题罗列此处。
【合作探究】
1. 文章的3个自然段分别写什么?据此划分层次并思考全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2. 读第2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用了什么方法?
3. 读第3段,思考:作者从哪些个方面描写奇山?作者有什么感受?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翻译全文:
21 与朱元思书(二)
【自主学习】
1. 总概本文山水特征的语句是哪一句?
2.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
【中考链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05贵州中考)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从流飘荡 (2)急湍甚箭
(3)猛浪若奔 (4)横柯上蔽
2.翻译上文画横线的句子:
3.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4.下列表达的感情与文章最接近的诗句写在横线上。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
(06苏州中考)
6.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 (4分)( )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谭记》)
C 负势竞上,互相轩邀 D.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储东阳马生序》) 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于园》)
E. 横柯上蔽,在昼扰昏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 6
7.“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2分)
补充练习
8. 本文有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也有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请分别找出两方面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他们的表达效果。
(1)视觉上的对偶句
(2)听觉上的对偶句
(3)表达效果
9.关于本文抒发的思想感情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B.流露了作者否定仕宦生活的心情。
C.作者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有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D.作者为了功名利禄极力攀高,只因太累,寄情山水以放松身心。
【拓展延伸】
答谢中书书
陶宏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 文中写一日之美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
2. 比较本文和《与朱元思书》在写山水景色上的异同。
22 五柳先生传(一)
【学习目标】
1.疏通全文字音,能熟练朗读全文,要求全文背诵并默写。
2.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3.疏通全文,掌握文意。
4.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自主学习】
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造饮辄尽( ) ②箪瓢屡空 ( )
③短褐穿结( ) ④衔觞赋诗 ( )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每有会意: ②造饮辄尽:
③环堵萧然: ④晏如也:
⑤不戚戚于贫贱: ⑥不汲汲于富贵:
3.古今异义。
(1)因以为号焉(古义: 今义: )
(2)每有会意(古义: 今义: )
4.词类活用。
性嗜酒
亦不详其姓字
以乐其志
5.本文是一篇 ,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我们在上学期曾学过他的散文《 》。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2.如何理解“不求甚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但为什么“不求甚解”?
3.“嗜酒”说明了什么 他为什么“常著文章自娱”
4.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引用黔娄之妻的话有什么作用?
5.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6.文中写到“颇示己志”“以乐其志”,两次提到“志”。联系结尾的“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和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谈谈五柳先生的“志”是什么。
【拓展延伸】
翻译全文:
22 五柳先生传(二)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名_________,字_________,号_________,我国_________时期诗人、_________家。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其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和平、生活幸福的理想境界。有关他不阿谀权贵的“_____________”故事也广为流传。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亦不详其姓字 (2)性嗜酒 (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4)曾不吝情 去留 (5)箪瓢屡空,晏如也
(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7)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8)衔觞赋诗 (9)或置酒而招之
3.下列语句中 “其”字指代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亦不详其姓字 B亲旧知其如此 C言兹若人之俦乎 D.以乐其志
4.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或置酒招之 B.黔娄之妻 C.无怀氏之民欤
5.用课文中原句填空。
(1)总写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的句子是:
(2)展现五柳先生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句子是:
(3)展现五柳先生率真放达的个性的句子是:
(4)描述五柳先生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思想的语句是:
6.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赞美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合作探究】
“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说说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拓展延伸】
(一)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①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②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③。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④志,与道污
隆⑤,孰能如此乎! (萧统《〈陶渊明集〉序》)
注:①迹:心迹,内心的真实情况。②跌宕:文章富于变化。③莫之与京:没有人能超过他。京,大。④笃:坚定。⑤污隆:沉浮。污,下降。隆,上升。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跌宕昭彰( ) ②不以躬耕为耻( )
2. 萧统高度赞扬了陶渊明的创作和为人,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选文和你的读书积累,从其诗、其文或其人的任一角度发表见解。
(二)
吕蒙正不计人过
吕蒙正相公①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A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⑤,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因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B时皆服其量⑥。
注:①吕蒙正相公:吕蒙正宰相。相公,古代对宰相的称呼。吕蒙正,北宋人,曾三任宰相,为人正直敢言。②参政知事:副宰相。③朝士:有资格入朝廷的中央官吏。④同列: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事。⑤穷问:彻底追究。穷,穷尽,完结。问,追究。⑥量:度量,气量。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喜记人过( ) ②是小子亦参政耶( )
③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 ④蒙正遽止之( )
2. 下列句中的“之”所指的对象是谁?请用直线连接起来。
①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 A同列
②蒙正遽止之 B朝士姓名
③不问之何损 C吕蒙正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A、B两个句子。
A:
B:
4. 本文赞扬了吕蒙正怎样的品格?从吕蒙正身上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三)
请用自赏自嘲的语言介绍一下自己,可以是个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是一两句,抓住某个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150字左右)
23 马说
【学习目标】
1.疏通全文字音,能熟练朗读全文,要求全文背诵并默写。
2.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3.疏通全文,掌握文意。
4.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重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好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叫“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叹。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祗辱( ) ②骈死( ) ③槽枥( )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3、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或尽粟一石 : ②虽有千里之能 :
③才美不外见 : ④且欲与常马 :
3.下列加点字的含义不同,请加以分辨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策之不以其道
一食或尽粟一石 执策而临之 执策而临之
4.《马说》是一篇 ,作者 (朝代)
(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 手法。
【合作探究】
1. 千里马的处境是怎么样的?千里马受到哪些不公正待遇?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食马者的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 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人?“伯乐与千里马”是什么关系?
4. 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脱颖而出吗?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24 送东阳马生序(一)
【学习目标】
1.疏通全文字音,能熟练朗读全文,要求全文背诵并默写。
2.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3.疏通全文,掌握文意。
4.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执着求学的精神和意志。
【知识链接】
1.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 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送东阳马生序》等。
2. 写作背景: 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辞仕。第二年,宋濂至应天朝见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3. 关于“序”:“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的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或给人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并补充你认为重要的读音。
嗜学( ) 加冠( ) 叩( )问 叱咄( ) 容臭( )
负箧( ) 曳屣( ) 皲( )裂 媵( )人 馁( )
衾( ) 烨( )然 缊( )袍 廪稍( ) 俟(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无从致书以观( )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③尝趋百里外 ( ) ④未尝稍降辞色( )( )
⑤援疑质理( ) ⑥腰白玉之环( )
⑦右备容臭( ) ⑧当余之从师也( )
⑨俟其欣悦( ) ⑩又患无硕师名人游( )
3. 古今含义。
(1)卒获有所闻 卒: 古义: 今义:
(2)录毕,走送之。 走: 古义: 今义:
(3)媵人持汤沃灌。 汤: 古义: 今义: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古义: 今义: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 古义: 今义:
(6)尝趋百里 趋: 古义: 今义:
(10)右备容臭 臭: 古义: 今义:
4.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合舍生皆被绮绣。 (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5. 翻译下列句子。
①弗之怠。
②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③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⑤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 任意写出一句与“磨难”有关的古诗文或名言警句,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合作探究】
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5)写借书的句子:
(6)写抄书的句子:
(7)写还书的句子:
(8)写跋涉之苦的句子:
(9)写冷冻之苦的句子:
(10)写衣食简陋的句子
【拓展延伸】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24 送东阳马生序(二)
【自主学习】
1. 本文中哪些方面叙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
2. 作者勤奋学习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
3.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当堂巩固】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
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
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
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也;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送东阳马生序( )②媵人持汤沃灌( ) ③寓逆旅( )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当余之从师也 B.戴朱缨宝饰之帽
C.岂他人之过哉 D.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3.翻译下列两个短句。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日再食。
4.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表现在哪些方面?
5.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拓展延伸】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①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达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②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③,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④;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注:①遽:仓促。②夺于公论:由公认的见解来定夺。夺,裁定,裁决。③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④节目:木头节子。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 ②复以众说互相诘难( )
③大率徐行却立( ) ④则亦虚心静虑(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②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3.本文介绍的是朱熹六条读书方法之一,请你根据本段文意,概括出本文介绍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并谈谈这种读书方法对今天的学习有什么借鉴意义。
①读书的方法是_______(不超过四个字)。
②借鉴的意义:
25 诗词曲五首(一)
【学习目标】
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知识链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刘禹锡 (772--842)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原是匈奴后裔,后改汉姓。自幼好学,博览百家。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科进士。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推行改革,他与柳宗元同为革新派核心人物,因革新失败,一贬再贬,居外23年。后奉召回洛阳。
2.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赤壁》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
别于少陵,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介绍写作背景: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
之赤壁并非此外,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3.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
【自主学习】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烂柯( )人 侧畔( ) 长(   )精神 折戟(   )
寥(   )落 惶( )恐 宫阙( ) 绮( )户
婵( )娟( ) 踌( )躇( )
2.文学常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____诗人。
(2)《赤壁》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朝诗人,与李商隐被称为“_______”。
(3)《过零丁洋》作者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朝)文学家。
(4)《水调歌头》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_,_____人,___代文学家, “水调歌头”四字,是____________。
(5)《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___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___人,__代散曲作家。“山坡羊”是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4.小结: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____________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谪,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
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
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含义?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5 诗词曲五首(二)
【知识链接】
【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过零丁洋》
1.文天祥(1236~1283),是我国南宋大臣、文学家。公元1275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最后兵败被俘,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市),囚禁了三年。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被俘后写下的名句,表明他丹心报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2.介绍写作背景: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晢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景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轼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其词集名《东坡乐府》,传本甚多,王鹏运四印斋覆刻景元延佑本,朱氏强村丛书编年本俱佳。
2.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从词前小序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自主学习】
《过零丁洋》
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

4.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 词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2. 分别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阙的内容。

3. 词中哪句表现作者在月光下尽情起舞,陶醉其中?

4. 表达词人豁达胸襟的句子是?

5. 请你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5 诗词曲五首(三)
【知识链接】
【曲】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杂剧,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山坡羊 潼关怀古》
1.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2.介绍写作背景: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自主学习】
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2.“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点明本曲中心的句子是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5.这首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引用典故书写作者归来后人事全非,无限悲痛怅惘之感慨的句子是 , 。诗中表现作者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句子是 , 。
2.赤壁是一首咏史诗,诗中感慨机遇对于成就一个人一件事之重要的诗是 。
3.《过零丁洋》中运用比喻修辞写出国难当头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句子是 , 。
4.诗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名族气节的句子是 , 。
5. 《水调歌头》是 写的一首词,词中表达作者美好祝福的句子是
, 。体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词中蕴含深邃的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
6.《山坡羊 潼关怀古》是一支元代散曲, , 。
一句运用拟人修辞化静为动,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突出了潼关险要的军事位置。其主旨句是 。作者触景生情生发感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批判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①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②声动,玉壶③光转,一夜鱼龙④舞。蛾儿雪柳黄金缕⑤,笑语盈盈暗香⑥去。众里寻他⑦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①星,比喻灯。②风箫,箫的美称。③玉壶,比喻月亮。④鱼龙,指鱼形、龙形的灯。⑤蛾儿、雪柳、黄金缕,指女人的装饰。⑥暗香,指美人。⑦他,即她。古时他她不分,通用。
1.这首词的“青玉案”是___________;“元夕”是正月十五日,也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
2.“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朝诗人岑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词句。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代著名爱国词人。我们在第一册,还学过他另一首词:《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的上阙写____________,下阙写____________。
6.这首词的中心思想:____________。
7.写下这首词的韵脚:____________。
8.用“/”来划分下面词句的节奏。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