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新余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或中和之美。
C.材料二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服用“冷香丸”造成了宝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扭曲了宝钗的真实心性。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答案】1.B
2.A
3.C
4.①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
②主体部分运用例证法,论证了“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有可商榷”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
③主体两段都运用假设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来证明论点,先承认对方的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其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
④文章论证时有破有立,既批驳了“指责宝钗‘奸’”这一不合理的观点,又树立起“宝钗性格是复杂的”“作者塑造宝钗的成功性”的观点。
5.①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
②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
③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论证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2)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特点的能力。包括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5)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错误,由原文“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可知,是“有些女子”和“另一些女子”,选项范围扩大。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由材料二“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可知,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内容在材料二第四段。选项内容在材料二第二段“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与胡菊人先生的见解不同,可见,这种解释不是胡菊人先生的。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C.“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错误,原文材料三第三段“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材料三第一段“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明确作者观点,后面分开论述;“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总结全文。两个“比如”“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这是是典型的举例论证,论证了“有待商榷”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主体两段都运用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来证明论点,先承认对方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文章有破有立。“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属于作者要驳倒的观点,“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属于立论,先承认对方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
故答案为:①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②主体部分运用例证法,论证了“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有可商榷”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③主体两段都运用假设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来证明论点,先承认对方的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其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④文章论证时有破有立,既批驳了“指责宝钗‘奸’”这一不合理的观点,又树立起“宝钗性格是复杂的”“作者塑造宝钗的成功性”的观点。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材料一“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这是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角度,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而是具有复杂性。材料二“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可见立场不同,评价不同。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材料三“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可见作者的写作手法也影响了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故答案为:①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②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③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2023高二上·新余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林冲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早来到草料场外,推开门,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差拨说道:“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时交割。”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分付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老军都点见了堆数,又引林冲到草厅上。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
林冲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那雪正下得紧。
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钱纸。”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林冲径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原来如此。”店主道:“即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依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的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卫宿一夜,等到天明,却做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入的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 ”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得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文本二:
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讲故事,而故事的好坏主要是由故事的情节决定的。好听的故事该有精彩的情节,有出其不意的发展,一个意外接一个意外,最主要的是通过所有的冲突,一个个人物活起来了。
文学作品的“真”指向文艺作品的内容真实、态度真诚,它是对文艺作品可信度的反映。艺术立足生活真实,反映时代要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精神,优秀文艺作品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折射时代精神的镜子,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
(摘自李昕撰《优秀文艺作品的评判标准》)
6.下列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军临行之际将日常所用之物留给林冲,酒店老板赠送林冲酒肉,这些小人物之间的温情为当时黑暗的社会增添了一抹亮色。
B.作者将林冲手刃仇敌的地方选在山神庙,既是故事情节合情合理发展的需要,也暗含了作者的某种思想,是作者匠心独具之所在。
C.“拨将过来靠了门”“轻轻地把石头搬开”,一“拨”一“掇”两个动词,将林冲初入山神庙和听到阴谋时的不同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D.文中采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各种细节描写,将一个屡遭迫害、最终被逼走向反抗道路的形象立体地塑造了出来。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祝福》中,都有对雪景的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暗示人物命运上有相同之处。
B.《变形记》最突出的艺术特征是整体荒诞而细节真实,中心事件荒诞,陪衬中心事件的环境真实,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相反。
C.林冲在雪夜被逼上梁山和蒲松龄《促织》中成名因促织而家破人亡的深层社会原因有相通之处,都表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D.《水浒传》作为“侠义小说”的源头以及“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塑造了以林冲、武松等为代表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形象。
8.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人物道:“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靮。”在节选的文字中,林冲手刃仇敌时动作的“粗鲁”展现了他怎样的内心?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文本二提出了优秀文艺作品应具备的重要品质。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分析文本一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些品质。
【答案】6.D
7.B
8.(1)林冲的粗鲁是英雄末路的悲愤。如听到三人阴谋后,忍不住一枪一个将仇敌戳倒在地,后又将仇敌的头割下来,将三个人的头发结做一处。这些行为都是他忍无可忍、英雄末路的悲愤的体现。(2)林冲的粗鲁是遭遇陷害后亲手杀敌的快意。如杀死陆谦时,将他“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看似血腥粗鲁的行为,实则是对无行小人的痛恨,以及亲手诛杀敌人的快意。
9.(1)故事情节的精彩。风雪夜山神庙手刃仇敌,故事层层铺垫,处处设伏,时时有意外,逐步将故事推向高潮。(2)创作内容的真实和创作态度的真诚。文章以大量心理、动作、环境描写,讲述了林冲幸运躲过谋害并报仇雪恨的经历,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被逼上梁山的形象。(3)时代精神的折射。以林冲被逼无奈而走上反抗道路的经历为线,从人物命运的变化上反映了“官逼民反”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古代白话小说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评价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肖像”错,文中所运用的细节描写中没有肖像描写。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并进行比较鉴赏的能力。B.“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相反”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出自元末明初施耐庵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小说的中心事件和陪衬中心事件的环境都具有一定真实性,不具有荒诞特征。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言行是人物的自塑,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外在形式,林冲手刃仇敌时动作的“粗鲁”,一是体现在他手刃仇敌时的简单直接,杀死三个仇人一气呵成、毫不手软:“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倒差拨”“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倒了”“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这种“粗鲁”是林冲东岳庙被辱以来的无限酸楚和满腔义愤,更是对死有余辜的奸贼的罪行判决和道德审判。二是体现在他手刃仇敌时的痛快淋漓:“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表现了林冲对无行小人的痛恨,以及亲手诛杀敌人的快意。故答案为:(1)林冲的粗鲁是英雄末路的悲愤。如听到三人阴谋后,忍不住一枪一个将仇敌戳倒在地,后又将仇敌的头割下来,将三个人的头发结做一处。这些行为都是他忍无可忍、英雄末路的悲愤的体现。(2)林冲的粗鲁是遭遇陷害后亲手杀敌的快意。如杀死陆谦时,将他“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看似血腥粗鲁的行为,实则是对无行小人的痛恨,以及亲手诛杀敌人的快意。
9.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评价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从故事情节看,林教头接管草料场,表面上的平静掩盖着一场生死搏斗,预示着矛盾即将进入高潮,为后文埋下伏笔。凑巧听见门外陆谦、富安和差拨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差点被害死。恼怒中,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并将陆谦剖腹剜心。“风雪夜山神庙复仇”完成了林冲性格转变,将故事推向高潮。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体现了故事情节的精彩。从创作内容和创作态度看,作者塑造林冲的形象,对雪景的描写,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暗示人物命运上给人真实可信之感;“拨将过来靠了门”“轻轻地把石头搬开”,一“拨”一“掇”等动词,将林冲初入山神庙和听到阴谋时的不同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采用语言、动作、心理等各种细节描写,将一个屡遭迫害、最终被逼走向反抗道路的形象立体地塑造了出来。这些都体现了创作内容的真实和创作态度的真诚。从时代精神看,解析部分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表现了林冲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突出“官逼民反”这个时代主题。这样的主题折射了时代精神。故答案为:(1)故事情节的精彩。风雪夜山神庙手刃仇敌,故事层层铺垫,处处设伏,时时有意外,逐步将故事推向高潮。(2)创作内容的真实和创作态度的真诚。文章以大量心理、动作、环境描写,讲述了林冲幸运躲过谋害并报仇雪恨的经历,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被逼上梁山的形象。(3)时代精神的折射。以林冲被逼无奈而走上反抗道路的经历为线,从人物命运的变化上反映了“官逼民反”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新余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专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次曰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次曰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次曰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次曰丞相高平侯魏相,次曰丞相博阳侯丙吉,次曰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次曰宗正阳城侯刘德,次曰少府梁丘贺,次曰太子太傅萧望之,次曰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
(节选自《汉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B.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C.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D.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古代常用山塌下来作为比喻天子死,故帝王的死为“崩”或“山陵崩”。
B.朔:古代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日子有特定名称,称每月最后一日为“朔”。
C.祭酒,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成为学官名,有博士祭酒、国子监祭酒。
D.坐,有“以……为罪名”或“因……犯罪”的意思,文中指因犯罪被处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回到汉朝后,上官桀之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参与了上官安的谋反,苏武受牵连被捕。
B.昭帝去世,苏武因为曾以原二千石的身份参与朝臣迎立宣帝登基之事,被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和三百户的食邑。
C.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出使不辱命,昭帝遗言也讲到这些,宣帝又启用苏武任右曹典属国一职。
D.苏武获得了朝中许多任的敬重,如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舅舅平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②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
14.汉宣帝的哪些做法体现了对苏武这位节操显著的老臣的优待、关心与尊敬?
【答案】10.B
11.B
12.A
13.①(苏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
②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
14.①宣帝让苏武只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
②宣帝关心苏武有无子嗣,在知道苏武有一子留在匈奴后,想办法让苏武的这个儿子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并让他做了郎官。
③宣帝令人将苏武像画在麒麟阁上,将苏武与那些辅佐自己、有美德的大臣一样看待,来表彰他的卓著功勋和高尚品德。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 本题考查把握文中主人公道德品质、人物形象的能力。找到主人公所经历的事迹,认真理解的基础上探究其品质,另外也需要注意文中直接出现的展现其品质的句子。
【参考译文】
苏武回来的第二年,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与上官安有密谋,犯罪被杀。起初,上官桀、上官安父子与大将军霍光争权,多次逐条记录霍光的过失,送给燕王,让燕王上书昭帝,告发霍光。又扬言说苏武只因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来才授予典属国之职,霍光的长史没有功劳,却任搜粟都尉,霍光专权,肆意妄为。等到燕王等因谋反被杀,穷究与他们同谋的人,苏武平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交情,燕王也曾就苏武为国立功之事多次向皇帝申诉过,苏武的儿子又参与谋反,因此廷尉上奏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这个奏章压下,只免除了苏武的官职。几年以后,昭帝去世,苏武因曾以原来的二千石的身份参与朝臣迎立宜帝的计谋,被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和三百户的食邑。过了很长时间,卫将军张安世(向皇上)推荐苏武,说他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宣帝立即征召苏武在宦者署听候命令,苏武多次进见宣帝,又任右曹典属国。因为苏武是以有节操著称的老臣,宣帝命令他每逢初一、十五入朝,给予祭酒的尊号,非常优容、尊宠他。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苏武年事已高,儿子苏元又犯罪被杀,宣帝很同情他,就询问左右大臣:“苏武在匈奴那么长时间,难道没有生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当初从匈奴动身回来时,我的匈奴妻子正好生下一个儿子,叫苏通国,刚好有音信传来,希望能通过使者用财物把他赎回来。”宣帝同意了。后来苏通国随使者回来,宣帝任命他为郎。又任用苏武的侄子为右曹。苏武八十多岁,在神爵二年病死。甘露三年,单于开始朝拜汉朝皇帝。宣帝思念那些辅佐自己的大臣的美德,于是令人在麒麟阁上画上那些人,仿照他们的形体相貌,并注明他们各自的官职、爵位和姓名。只有霍光不注名字(以示尊崇),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氏,以下依次为: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丞相高平侯魏相,丞相博阳侯丙吉,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宗正阳城侯刘德,少府梁丘贺,太子太傅萧望之,典属国苏武。这些人都功勋卓著品德高尚,为当世人所熟知,因此画名臣图来表彰他们。
10.句意为:等到燕王等因谋反被杀,穷究与他们同谋的人,苏武平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交情,燕王也曾就苏武为国立功之事多次向皇帝申诉过,苏武的儿子又参与谋反,因此廷尉上奏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这个奏章压下,只免除了苏武的官职。“燕王等”作主语,“反诛”作谓语,故“反诛”之间不能停顿,排除AD。“霍光”作主语,“寝其奏”“免武官”作谓语,故应在“霍光”前停顿,排除C。故答案为:B。
11.B.“称每月最后一日为‘朔’”错,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称为“晦”;“朔”应为农历每月的第一日”。故答案为:B。
12.A.“苏武受牵连被捕”错。原文是“霍光寝其奏,免武官”,可见,苏武只是被免官而未被捕。故答案为:A。
13.①“奉使”,奉命出使;“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这作为;“遗言”,古训。译文:(苏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②“尽”,全部;“施予”,赠送;“昆弟”,兄弟;“故人”,老朋友。译文: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故答案为:①(苏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②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
14.本题考查把握文中主人公道德品质、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概括:宣帝让苏武只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根据“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概括:宣帝关心苏武有无子嗣,在知道苏武有一子留在匈奴后,想办法让苏武的这个儿子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并让他做了郎官。根据“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次曰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次曰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次曰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次曰丞相高平侯魏相,次曰丞相博阳侯丙吉,次曰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次曰宗正阳城侯刘德,次曰少府梁丘贺,次曰太子太傅萧望之,次曰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概括:宣帝令人将苏武像画在麒麟阁上,将苏武与那些辅佐自己、有美德的大臣一样看待,来表彰他的卓著功勋和高尚品德。故答案为:①宣帝让苏武只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②宣帝关心苏武有无子嗣,在知道苏武有一子留在匈奴后,想办法让苏武的这个儿子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并让他做了郎官。③宣帝令人将苏武像画在麒麟阁上,将苏武与那些辅佐自己、有美德的大臣一样看待,来表彰他的卓著功勋和高尚品德。
(2023高二上·新余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镟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②愁胡:胡人深目,状似悲愁。形容鹰眼色碧而锐利。③绦镟:这里指系鹰用的丝绳和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用“风霜”体现画面的肃杀之气,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颔联通过描写画鹰耸身观望的动作和侧目而视的神态来刻画鹰的形象。
C.颈联写如果解开画鹰的绳环它就会高飞,就是轩楹也阻挡不了它的气势。
D.诗歌章法严谨,从“画作殊”写起,具体描绘后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
16.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
16.表层含意:什么时候能够让它搏击那些凡鸟,让凡鸟的皮毛血肉酒在平原上呢?深层含意:①诗人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云霄搏击凡鸟;②表现了诗人疾恶如仇、鄙视平庸的思想和青年时代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15.C.“就是轩楹也阻挡不了它的气势”错误,颈联上旬写解开画鹰的绳子和圆环,画鹰就能够飞翔;下句说的是悬挂在轩楹的画鹰神采飞扬,好像呼之欲出。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最后两句大意为,何时让它搏击凡鸟,我们就会见到凡鸟血洒草原的壮观景象。这里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故答案为:表层含意:什么时候能够让它搏击那些凡鸟,让凡鸟的皮毛血肉酒在平原上呢?深层含意:①诗人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云霄搏击凡鸟;②表现了诗人疾恶如仇、鄙视平庸的思想和青年时代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
17.(2023高二上·新余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性格直率,冉有比较谦虚,从冉有述志时说“ , ”中可以看出。
(2)借古讽今是古代文人创作时常用的手法之一,如苏洵在《六国论》的开头先用“ ”归纳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又在结尾处用“ ”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3) 在《阿房宫赋》中,阿房宫中像“ ”一样的建筑极其众多,用杜牧的话说就是“ ”。
【答案】(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2)弊在赂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俟、赂、劫、涡、矗。故答案为:(1)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2)弊在赂秦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蜂房水涡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二上·新余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80年代,“洋葱新闻”在美国诞生。“洋葱”以 ① 的姿态致力于提供第一手的假新闻。这些“假新闻”故意歪曲事实,借讽刺的手法表达对世界的观感。“洋葱新闻”流行了很久,在世界各地被模仿,在中国也有自发的“分舵”,而且很活跃。
前几日,“八达岭老虎伤人事件”谣言四起,当初“女子吵架冲动下车被老虎叼走,不作就不会死”的说法,不知从何而来。说该女子“情绪化”,还真不是最恶毒的传言。事件发酵之时,社交媒体上还曾说这家人是“医闹”,甚至连孩子都被编排进了各色离奇的故事里。事情还没搞明白呢,就以窥探的姿态,号称“剥开事情的本质”、其实是在对受害者施加二次伤害。这样蹭热点,姿态是不是太猥琐了点?就好比剥开一颗坏洋葱,呛人一脸闹心的眼泪,最后发现它的心还是烂的。
那些未经证实的流言为什么能够大肆扩散?为什么每当有名人出轨这样的丑闻出来,吃瓜群众便 ② ?这是卑劣的人性使然。许多营销号不分青红皂白地炒作,正是在撩拨人的阴暗面,以夺人眼球、获得利益,根本不管社会价值。可是以夸大的信息宣传悲情,无异于加剧群体撕裂、挑动对立,只会导致更糟糕的结果。
在不幸的个体遭遇面前, ③ 的流言尤为有害。它侵蚀了悲悯,颠倒了基本的价值取向,让同情心随意被猎奇和激愤占领,让整个社会陷入无意义的不安之中。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①一本正经 ②趋之若鹜 ③耸人听闻
19.①文中把“剥开事情的本质”比作“剥开坏洋葱”,使语言表达形象生动;②该行为对当事人残忍地实施了二次伤害,表达了作者对假新闻炮制者猥琐心态的厌恶之情。
20.可是以夸大的信息渲染悲情,无异于挑动对立、加剧群体撕裂,只会导致更糟糕的结果。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解答时,要仔细读画线句子,结合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分析句子结构,结合上下文文意综合分析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及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要求考生熟练掌握高考命题辨析病句的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根据类型的特征去排查病因。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形容“洋葱新闻”表面郑重的姿态,带有贬义,可用“一本正经”。一本正经:显出很规矩、很庄重的举止或外表。有时含讽刺的意味。②语句形容吃瓜群众对丑闻的追逐,可用“趋之若鹜”。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③语句形容流言夸大事实害人,可用“耸人听闻”。耸人听闻:指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到了感到震惊。故答案为:①一本正经 ②趋之若鹜 ③耸人听闻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就好比剥开一颗坏洋葱”运用比喻,本体是“剥开事情的本质”,喻体是“剥开坏洋葱”,生活中剥开坏洋葱会呛人出眼泪,而剥开一颗坏洋葱,最后才发现它的心还是烂的,这就是对人进行二次伤害。假新闻就具有类似的效果。这种比喻生动形象,取材生活,真实而贴切地表现出假新闻对受众的伤害,表达了作者对假新闻炮制者猥琐心态的厌恶之情。就好比剥开一颗坏洋葱,呛人一脸闹心的眼泪,最后发现它的心还是烂的。
故答案为:①文中把“剥开事情的本质”比作“剥开坏洋葱”,使语言表达形象生动;②该行为对当事人残忍地实施了二次伤害,表达了作者对假新闻炮制者猥琐心态的厌恶之情。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宣传悲情”动宾不搭配,将“宣传”改为“渲染”;二是语序不当,按照逻辑,应将“加剧群体撕裂、挑动对立’改为“挑动对立、加剧群体撕裂”。
故答案为:可是以夸大的信息渲染悲情,无异于挑动对立、加剧群体撕裂,只会导致更糟糕的结果。
(2023高二上·新余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全民健身运动如火如荼。许多人选择了一种既防病强身,又简单易行的健身方式——健步走。一些人为了在运动圈排行榜名列前茅,努力刷步数,以“日行万步”作为目标。那么真的是走的步数越多就越健康吗?
健步是确实可以提升骨骼强度,延缓膝关节衰老。但作为群众性体育运动,健步走并不需要达到专业竞技比赛的强度。从专业的角度看,运动时间持续30分钟以上,步频110~140步/分钟,心率不超过120 次/分钟,就可以达到健身效果。 ① ,运动完微微出汗就可以达到锻炼目的了,并不需要追求“万步”。而每天上下班、在室内小范围的间歇性行走,即使超过了一万步, ② ,是起不到健身效果的。
盲目追求步数还会造成运动损伤。一些平时缺少运动的人士,尤其是老年人,通常肌肉力量不足,又缺少专业指导,强行走上万步会造成肌肉酸痛,甚至腿部关节损伤。专家建议,开始健步走运动时,不要一味关注步数, ③ ,逐步增加行走的时间和距离。除此之外,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合理安排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放松,也可以避免长时间行走带来的伤害。
21.下列句子中的“刷”和文中加点的“刷”,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本届世界杯东道主卡塔尔队状态低迷,发挥欠佳,第二轮就被刷了下去。
B.有的同学试图依靠刷题在短时间内提高语文成绩,这种方法不值得提倡。
C.神舟十四号飞船顺利返回的消息在朋友圈迅速刷屏,受到广大网友关注。
D.刷脸支付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新技术实现的支付方式。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B
22.①并不追求大汗淋漓;②大多也是无效步数;③应从短时间近距离开始。
【知识点】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
21.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
画线句子处的“刷”是“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步数),以增加数据”的意思。A.“淘汰”。B.“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题目),以增加数据”。C.“短时间内发送大量的(信息)”。D.“识别(磁卡)信息”。故答案为:B。
2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从专业的角度看,运动时间持续30分钟以上,步频110~140步/分钟,心率不超过120次/分钟,就可以达到健身效果”“运动完微微出汗就可以达到锻炼目的了,并不需要追求万步”可知,健步走满足一定的时间、步频与心率即可达到健身效果,不需要追求大汗淋漓,故可填入“并不追求大汗淋漓”。②根据“即使超过了一万步”“是起不到健身效果的”,强调这样的步数是起不到效果的,故可填入“大多也是无效步数”之类的语句。③根据“不要一味关注步数”“逐步增加行走的时间和距离”,可知,参与健步走运动时,应从较短的时间与较近的距离开始,故可填入“应从短时间近距离开始”。故答案为: ①并不追求大汗淋漓;②大多也是无效步数;③应从短时间近距离开始。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二上·新余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若玉”“君子若水”和“君子若兰”是儒家比喻君子美好品德的三种譬喻,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君子若玉”重于美好品德的外现,强调君子品德像玉一样熠熠闪光;“君子若水”重于美好品德的实践,强调君子像奔腾不息的流水一样普惠社会;“君子若兰”重于美好品德的养成与坚守,强调君子即使在困难环境中也要像兰花那样“独善其身”“不以无人而不芳”。
如果把这三种譬喻进行不同的排序,可能获得不同的关系、意义和境界。比如,有人把三者排序为“君子若兰、君子若水、君子若玉”,认为美好品德养成之后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自己的美好品德在造福社会中光彩闪耀。
那么,你对这三种譬喻是怎样排序的?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坚守美德,知行合一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颓废、享乐之风盛行,“丧文化”大行其道,“怀疑一切”理论甚嚣尘上。然而正如卢新宁所言:“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传统美德。”青年人不仅传承并发扬,而且要时刻践行,在社会中实践。
“朝霜暮雪,不改英雄意气。”对于真正的强者,知其难,反而会坚定他们的信念,将事情做成功。知科技创新之难,华为公司聚员工信念之力,终于研发出领先于全球的5G技术;知黄土高原水土治理之难,朱显谟立下让黄河水变清的理想,奋斗几十年,最终使黄河入沙量减少了60%!反之,一个人如若沉溺于灯红酒绿的生活之中,难免会被眼前闲适安逸的表象所迷惑,失去了对现实的准确认知,也丧失了奋进的勇气。跳出自我设置的舒适圈,直面社会现状,是每个国民,特别是青年人的当务之急。
青年一代,怀着一腔孤勇踏上人生的旅途,不论遭遇何等挑战与挫折,都不要失去信仰。培根说:“不相信明天的青年,是对自己的背叛。”信仰之可贵,一在于它让我们永不失对将来的希望,二在于它还能为我们的前行之旅提供方向和力量。有信仰的马斯克倾尽家财研制纯电高速的汽车,而没信仰的国内某商人却以造车为名,将从股市收刮的金钱带到国外挥霍享受:两人的境界高低其实是信仰的有无决定的。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知其难,信其力,说到底便是为了行其艰。
天津大学校训“莫从纸上逞空谈”教育一代代学子于实处用力,从实践出发,克服艰难困苦,如果只有主观认识,只有一腔孤勇,理想再好,信仰再美,成功也只是黄粱美梦。“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新时代领路人之语令人醍醐灌顶,告诫着每一位中华儿女脚踏实地,用行动去开创美好未来。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我们应牢记“筑室道谋,则三年不成”的警示,带着对现状的清醒认识,怀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以昂扬之姿,以无畏之志,去行动,去奋斗。
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青年一代并非垮掉的一代,而是充满希望的一代。知而后信,信而后 转到“ 激活 行,不自我束缚,不妄自菲薄,不纸上谈兵,实干笃行,则中华之强盛,可指日而待也。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关键句——君子若兰、君子若水、君子若玉。先理解这三句的深层含义:君子若兰强调美好品德的养成与坚守,君子若水强调美好品德的实践,君子若玉强调好品德的外现。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思考美好品德在养成与坚守、实践、外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找准这些基本要点,我们就可以去完成试题任务——对“三喻”进行排序;并在排序的基础上亮明自己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解读自己对“三喻”排序的根据和理由。如“君子若玉——君子若水——君子若兰”这一排序,可阐述美好品德不能之藏于心中,而是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展现出来才能惠及社会,并且我们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必须要坚持下去;如“君子若兰——君子若水——君子若玉”,可认为美好品德只有通过不断养成,并在不断坚持着的社会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为人所知、为社会所用。这“三喻”之间,并没有上下高低之分,我们只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排序,并阐述清楚自己对排序的理解即可。在写作时,要有时代观念和责任担当,谈“三喻”及其排序时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青年身份,结合青年人的责任担当进行论证。
立意:
1.君子若玉、君子若水、君子若兰——美好品德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展现,并且需一直坚守。
2.君子若水、君子若兰、君子若玉——美好品德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养成,并得以外现。
3.君子若兰、君子若水、君子若玉——美好品德在养成后需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其光彩闪耀。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江西省新余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新余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或中和之美。
C.材料二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服用“冷香丸”造成了宝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扭曲了宝钗的真实心性。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2023高二上·新余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林冲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早来到草料场外,推开门,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差拨说道:“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时交割。”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分付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老军都点见了堆数,又引林冲到草厅上。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
林冲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那雪正下得紧。
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林冲顶礼道:“神明庇佑!改日来烧钱纸。”又行了一回,望见一簇人家。林冲住脚看时,见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林冲径到店里。主人道:“客人那里来?”林冲道:“你认得这个葫芦么?”主人看了道:“这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的。”林冲道:“原来如此。”店主道:“即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包了那两块牛肉,留下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怀内揣了牛肉,叫声“相扰”,便出篱笆门,依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的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卫宿一夜,等到天明,却做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入的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 ”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得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文本二:
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讲故事,而故事的好坏主要是由故事的情节决定的。好听的故事该有精彩的情节,有出其不意的发展,一个意外接一个意外,最主要的是通过所有的冲突,一个个人物活起来了。
文学作品的“真”指向文艺作品的内容真实、态度真诚,它是对文艺作品可信度的反映。艺术立足生活真实,反映时代要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精神,优秀文艺作品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是折射时代精神的镜子,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
(摘自李昕撰《优秀文艺作品的评判标准》)
6.下列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军临行之际将日常所用之物留给林冲,酒店老板赠送林冲酒肉,这些小人物之间的温情为当时黑暗的社会增添了一抹亮色。
B.作者将林冲手刃仇敌的地方选在山神庙,既是故事情节合情合理发展的需要,也暗含了作者的某种思想,是作者匠心独具之所在。
C.“拨将过来靠了门”“轻轻地把石头搬开”,一“拨”一“掇”两个动词,将林冲初入山神庙和听到阴谋时的不同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D.文中采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各种细节描写,将一个屡遭迫害、最终被逼走向反抗道路的形象立体地塑造了出来。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祝福》中,都有对雪景的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暗示人物命运上有相同之处。
B.《变形记》最突出的艺术特征是整体荒诞而细节真实,中心事件荒诞,陪衬中心事件的环境真实,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相反。
C.林冲在雪夜被逼上梁山和蒲松龄《促织》中成名因促织而家破人亡的深层社会原因有相通之处,都表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D.《水浒传》作为“侠义小说”的源头以及“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塑造了以林冲、武松等为代表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形象。
8.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中人物道:“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靮。”在节选的文字中,林冲手刃仇敌时动作的“粗鲁”展现了他怎样的内心?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文本二提出了优秀文艺作品应具备的重要品质。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分析文本一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些品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新余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专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次曰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次曰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次曰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次曰丞相高平侯魏相,次曰丞相博阳侯丙吉,次曰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次曰宗正阳城侯刘德,次曰少府梁丘贺,次曰太子太傅萧望之,次曰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
(节选自《汉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B.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C.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D.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古代常用山塌下来作为比喻天子死,故帝王的死为“崩”或“山陵崩”。
B.朔:古代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日子有特定名称,称每月最后一日为“朔”。
C.祭酒,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后成为学官名,有博士祭酒、国子监祭酒。
D.坐,有“以……为罪名”或“因……犯罪”的意思,文中指因犯罪被处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回到汉朝后,上官桀之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参与了上官安的谋反,苏武受牵连被捕。
B.昭帝去世,苏武因为曾以原二千石的身份参与朝臣迎立宣帝登基之事,被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和三百户的食邑。
C.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出使不辱命,昭帝遗言也讲到这些,宣帝又启用苏武任右曹典属国一职。
D.苏武获得了朝中许多任的敬重,如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舅舅平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
②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
14.汉宣帝的哪些做法体现了对苏武这位节操显著的老臣的优待、关心与尊敬?
(2023高二上·新余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镟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②愁胡:胡人深目,状似悲愁。形容鹰眼色碧而锐利。③绦镟:这里指系鹰用的丝绳和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用“风霜”体现画面的肃杀之气,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颔联通过描写画鹰耸身观望的动作和侧目而视的神态来刻画鹰的形象。
C.颈联写如果解开画鹰的绳环它就会高飞,就是轩楹也阻挡不了它的气势。
D.诗歌章法严谨,从“画作殊”写起,具体描绘后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
16.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17.(2023高二上·新余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性格直率,冉有比较谦虚,从冉有述志时说“ , ”中可以看出。
(2)借古讽今是古代文人创作时常用的手法之一,如苏洵在《六国论》的开头先用“ ”归纳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又在结尾处用“ ”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3) 在《阿房宫赋》中,阿房宫中像“ ”一样的建筑极其众多,用杜牧的话说就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二上·新余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80年代,“洋葱新闻”在美国诞生。“洋葱”以 ① 的姿态致力于提供第一手的假新闻。这些“假新闻”故意歪曲事实,借讽刺的手法表达对世界的观感。“洋葱新闻”流行了很久,在世界各地被模仿,在中国也有自发的“分舵”,而且很活跃。
前几日,“八达岭老虎伤人事件”谣言四起,当初“女子吵架冲动下车被老虎叼走,不作就不会死”的说法,不知从何而来。说该女子“情绪化”,还真不是最恶毒的传言。事件发酵之时,社交媒体上还曾说这家人是“医闹”,甚至连孩子都被编排进了各色离奇的故事里。事情还没搞明白呢,就以窥探的姿态,号称“剥开事情的本质”、其实是在对受害者施加二次伤害。这样蹭热点,姿态是不是太猥琐了点?就好比剥开一颗坏洋葱,呛人一脸闹心的眼泪,最后发现它的心还是烂的。
那些未经证实的流言为什么能够大肆扩散?为什么每当有名人出轨这样的丑闻出来,吃瓜群众便 ② ?这是卑劣的人性使然。许多营销号不分青红皂白地炒作,正是在撩拨人的阴暗面,以夺人眼球、获得利益,根本不管社会价值。可是以夸大的信息宣传悲情,无异于加剧群体撕裂、挑动对立,只会导致更糟糕的结果。
在不幸的个体遭遇面前, ③ 的流言尤为有害。它侵蚀了悲悯,颠倒了基本的价值取向,让同情心随意被猎奇和激愤占领,让整个社会陷入无意义的不安之中。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23高二上·新余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全民健身运动如火如荼。许多人选择了一种既防病强身,又简单易行的健身方式——健步走。一些人为了在运动圈排行榜名列前茅,努力刷步数,以“日行万步”作为目标。那么真的是走的步数越多就越健康吗?
健步是确实可以提升骨骼强度,延缓膝关节衰老。但作为群众性体育运动,健步走并不需要达到专业竞技比赛的强度。从专业的角度看,运动时间持续30分钟以上,步频110~140步/分钟,心率不超过120 次/分钟,就可以达到健身效果。 ① ,运动完微微出汗就可以达到锻炼目的了,并不需要追求“万步”。而每天上下班、在室内小范围的间歇性行走,即使超过了一万步, ② ,是起不到健身效果的。
盲目追求步数还会造成运动损伤。一些平时缺少运动的人士,尤其是老年人,通常肌肉力量不足,又缺少专业指导,强行走上万步会造成肌肉酸痛,甚至腿部关节损伤。专家建议,开始健步走运动时,不要一味关注步数, ③ ,逐步增加行走的时间和距离。除此之外,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合理安排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放松,也可以避免长时间行走带来的伤害。
21.下列句子中的“刷”和文中加点的“刷”,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本届世界杯东道主卡塔尔队状态低迷,发挥欠佳,第二轮就被刷了下去。
B.有的同学试图依靠刷题在短时间内提高语文成绩,这种方法不值得提倡。
C.神舟十四号飞船顺利返回的消息在朋友圈迅速刷屏,受到广大网友关注。
D.刷脸支付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新技术实现的支付方式。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二上·新余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若玉”“君子若水”和“君子若兰”是儒家比喻君子美好品德的三种譬喻,但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君子若玉”重于美好品德的外现,强调君子品德像玉一样熠熠闪光;“君子若水”重于美好品德的实践,强调君子像奔腾不息的流水一样普惠社会;“君子若兰”重于美好品德的养成与坚守,强调君子即使在困难环境中也要像兰花那样“独善其身”“不以无人而不芳”。
如果把这三种譬喻进行不同的排序,可能获得不同的关系、意义和境界。比如,有人把三者排序为“君子若兰、君子若水、君子若玉”,认为美好品德养成之后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自己的美好品德在造福社会中光彩闪耀。
那么,你对这三种譬喻是怎样排序的?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3.C
4.①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
②主体部分运用例证法,论证了“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有可商榷”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
③主体两段都运用假设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来证明论点,先承认对方的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其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
④文章论证时有破有立,既批驳了“指责宝钗‘奸’”这一不合理的观点,又树立起“宝钗性格是复杂的”“作者塑造宝钗的成功性”的观点。
5.①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
②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
③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论证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2)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特点的能力。包括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5)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错误,由原文“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可知,是“有些女子”和“另一些女子”,选项范围扩大。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由材料二“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可知,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内容在材料二第四段。选项内容在材料二第二段“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与胡菊人先生的见解不同,可见,这种解释不是胡菊人先生的。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C.“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错误,原文材料三第三段“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材料三第一段“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明确作者观点,后面分开论述;“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总结全文。两个“比如”“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这是是典型的举例论证,论证了“有待商榷”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主体两段都运用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来证明论点,先承认对方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文章有破有立。“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属于作者要驳倒的观点,“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属于立论,先承认对方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
故答案为:①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②主体部分运用例证法,论证了“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有可商榷”这一观点,进而证明曹雪芹塑造宝钗这一形象的特点与成功。③主体两段都运用假设让步思维和转折思维来证明论点,先承认对方的观点有道理,再转而阐述其观点的不合理性,以退为进,说理严密。④文章论证时有破有立,既批驳了“指责宝钗‘奸’”这一不合理的观点,又树立起“宝钗性格是复杂的”“作者塑造宝钗的成功性”的观点。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材料一“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这是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角度,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而是具有复杂性。材料二“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可见立场不同,评价不同。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材料三“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可见作者的写作手法也影响了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故答案为:①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②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③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答案】6.D
7.B
8.(1)林冲的粗鲁是英雄末路的悲愤。如听到三人阴谋后,忍不住一枪一个将仇敌戳倒在地,后又将仇敌的头割下来,将三个人的头发结做一处。这些行为都是他忍无可忍、英雄末路的悲愤的体现。(2)林冲的粗鲁是遭遇陷害后亲手杀敌的快意。如杀死陆谦时,将他“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看似血腥粗鲁的行为,实则是对无行小人的痛恨,以及亲手诛杀敌人的快意。
9.(1)故事情节的精彩。风雪夜山神庙手刃仇敌,故事层层铺垫,处处设伏,时时有意外,逐步将故事推向高潮。(2)创作内容的真实和创作态度的真诚。文章以大量心理、动作、环境描写,讲述了林冲幸运躲过谋害并报仇雪恨的经历,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被逼上梁山的形象。(3)时代精神的折射。以林冲被逼无奈而走上反抗道路的经历为线,从人物命运的变化上反映了“官逼民反”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古代白话小说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评价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肖像”错,文中所运用的细节描写中没有肖像描写。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并进行比较鉴赏的能力。B.“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相反”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出自元末明初施耐庵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小说的中心事件和陪衬中心事件的环境都具有一定真实性,不具有荒诞特征。故答案为: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言行是人物的自塑,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外在形式,林冲手刃仇敌时动作的“粗鲁”,一是体现在他手刃仇敌时的简单直接,杀死三个仇人一气呵成、毫不手软:“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倒差拨”“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倒了”“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这种“粗鲁”是林冲东岳庙被辱以来的无限酸楚和满腔义愤,更是对死有余辜的奸贼的罪行判决和道德审判。二是体现在他手刃仇敌时的痛快淋漓:“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表现了林冲对无行小人的痛恨,以及亲手诛杀敌人的快意。故答案为:(1)林冲的粗鲁是英雄末路的悲愤。如听到三人阴谋后,忍不住一枪一个将仇敌戳倒在地,后又将仇敌的头割下来,将三个人的头发结做一处。这些行为都是他忍无可忍、英雄末路的悲愤的体现。(2)林冲的粗鲁是遭遇陷害后亲手杀敌的快意。如杀死陆谦时,将他“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看似血腥粗鲁的行为,实则是对无行小人的痛恨,以及亲手诛杀敌人的快意。
9.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评价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从故事情节看,林教头接管草料场,表面上的平静掩盖着一场生死搏斗,预示着矛盾即将进入高潮,为后文埋下伏笔。凑巧听见门外陆谦、富安和差拨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差点被害死。恼怒中,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并将陆谦剖腹剜心。“风雪夜山神庙复仇”完成了林冲性格转变,将故事推向高潮。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体现了故事情节的精彩。从创作内容和创作态度看,作者塑造林冲的形象,对雪景的描写,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暗示人物命运上给人真实可信之感;“拨将过来靠了门”“轻轻地把石头搬开”,一“拨”一“掇”等动词,将林冲初入山神庙和听到阴谋时的不同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采用语言、动作、心理等各种细节描写,将一个屡遭迫害、最终被逼走向反抗道路的形象立体地塑造了出来。这些都体现了创作内容的真实和创作态度的真诚。从时代精神看,解析部分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表现了林冲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突出“官逼民反”这个时代主题。这样的主题折射了时代精神。故答案为:(1)故事情节的精彩。风雪夜山神庙手刃仇敌,故事层层铺垫,处处设伏,时时有意外,逐步将故事推向高潮。(2)创作内容的真实和创作态度的真诚。文章以大量心理、动作、环境描写,讲述了林冲幸运躲过谋害并报仇雪恨的经历,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被逼上梁山的形象。(3)时代精神的折射。以林冲被逼无奈而走上反抗道路的经历为线,从人物命运的变化上反映了“官逼民反”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
【答案】10.B
11.B
12.A
13.①(苏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
②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
14.①宣帝让苏武只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
②宣帝关心苏武有无子嗣,在知道苏武有一子留在匈奴后,想办法让苏武的这个儿子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并让他做了郎官。
③宣帝令人将苏武像画在麒麟阁上,将苏武与那些辅佐自己、有美德的大臣一样看待,来表彰他的卓著功勋和高尚品德。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 本题考查把握文中主人公道德品质、人物形象的能力。找到主人公所经历的事迹,认真理解的基础上探究其品质,另外也需要注意文中直接出现的展现其品质的句子。
【参考译文】
苏武回来的第二年,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与上官安有密谋,犯罪被杀。起初,上官桀、上官安父子与大将军霍光争权,多次逐条记录霍光的过失,送给燕王,让燕王上书昭帝,告发霍光。又扬言说苏武只因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来才授予典属国之职,霍光的长史没有功劳,却任搜粟都尉,霍光专权,肆意妄为。等到燕王等因谋反被杀,穷究与他们同谋的人,苏武平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交情,燕王也曾就苏武为国立功之事多次向皇帝申诉过,苏武的儿子又参与谋反,因此廷尉上奏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这个奏章压下,只免除了苏武的官职。几年以后,昭帝去世,苏武因曾以原来的二千石的身份参与朝臣迎立宜帝的计谋,被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和三百户的食邑。过了很长时间,卫将军张安世(向皇上)推荐苏武,说他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宣帝立即征召苏武在宦者署听候命令,苏武多次进见宣帝,又任右曹典属国。因为苏武是以有节操著称的老臣,宣帝命令他每逢初一、十五入朝,给予祭酒的尊号,非常优容、尊宠他。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苏武年事已高,儿子苏元又犯罪被杀,宣帝很同情他,就询问左右大臣:“苏武在匈奴那么长时间,难道没有生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当初从匈奴动身回来时,我的匈奴妻子正好生下一个儿子,叫苏通国,刚好有音信传来,希望能通过使者用财物把他赎回来。”宣帝同意了。后来苏通国随使者回来,宣帝任命他为郎。又任用苏武的侄子为右曹。苏武八十多岁,在神爵二年病死。甘露三年,单于开始朝拜汉朝皇帝。宣帝思念那些辅佐自己的大臣的美德,于是令人在麒麟阁上画上那些人,仿照他们的形体相貌,并注明他们各自的官职、爵位和姓名。只有霍光不注名字(以示尊崇),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氏,以下依次为: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丞相高平侯魏相,丞相博阳侯丙吉,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宗正阳城侯刘德,少府梁丘贺,太子太傅萧望之,典属国苏武。这些人都功勋卓著品德高尚,为当世人所熟知,因此画名臣图来表彰他们。
10.句意为:等到燕王等因谋反被杀,穷究与他们同谋的人,苏武平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交情,燕王也曾就苏武为国立功之事多次向皇帝申诉过,苏武的儿子又参与谋反,因此廷尉上奏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这个奏章压下,只免除了苏武的官职。“燕王等”作主语,“反诛”作谓语,故“反诛”之间不能停顿,排除AD。“霍光”作主语,“寝其奏”“免武官”作谓语,故应在“霍光”前停顿,排除C。故答案为:B。
11.B.“称每月最后一日为‘朔’”错,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称为“晦”;“朔”应为农历每月的第一日”。故答案为:B。
12.A.“苏武受牵连被捕”错。原文是“霍光寝其奏,免武官”,可见,苏武只是被免官而未被捕。故答案为:A。
13.①“奉使”,奉命出使;“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这作为;“遗言”,古训。译文:(苏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②“尽”,全部;“施予”,赠送;“昆弟”,兄弟;“故人”,老朋友。译文: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故答案为:①(苏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②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
14.本题考查把握文中主人公道德品质、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概括:宣帝让苏武只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根据“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概括:宣帝关心苏武有无子嗣,在知道苏武有一子留在匈奴后,想办法让苏武的这个儿子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并让他做了郎官。根据“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唯霍光不名,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次曰卫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次曰车骑将军龙额侯韩增,次曰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次曰丞相高平侯魏相,次曰丞相博阳侯丙吉,次曰御史大夫建平侯杜延年,次曰宗正阳城侯刘德,次曰少府梁丘贺,次曰太子太傅萧望之,次曰典属国苏武。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概括:宣帝令人将苏武像画在麒麟阁上,将苏武与那些辅佐自己、有美德的大臣一样看待,来表彰他的卓著功勋和高尚品德。故答案为:①宣帝让苏武只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②宣帝关心苏武有无子嗣,在知道苏武有一子留在匈奴后,想办法让苏武的这个儿子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并让他做了郎官。③宣帝令人将苏武像画在麒麟阁上,将苏武与那些辅佐自己、有美德的大臣一样看待,来表彰他的卓著功勋和高尚品德。
【答案】15.C
16.表层含意:什么时候能够让它搏击那些凡鸟,让凡鸟的皮毛血肉酒在平原上呢?深层含意:①诗人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云霄搏击凡鸟;②表现了诗人疾恶如仇、鄙视平庸的思想和青年时代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15.C.“就是轩楹也阻挡不了它的气势”错误,颈联上旬写解开画鹰的绳子和圆环,画鹰就能够飞翔;下句说的是悬挂在轩楹的画鹰神采飞扬,好像呼之欲出。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最后两句大意为,何时让它搏击凡鸟,我们就会见到凡鸟血洒草原的壮观景象。这里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故答案为:表层含意:什么时候能够让它搏击那些凡鸟,让凡鸟的皮毛血肉酒在平原上呢?深层含意:①诗人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云霄搏击凡鸟;②表现了诗人疾恶如仇、鄙视平庸的思想和青年时代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
17.【答案】(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2)弊在赂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俟、赂、劫、涡、矗。故答案为:(1)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2)弊在赂秦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蜂房水涡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18.①一本正经 ②趋之若鹜 ③耸人听闻
19.①文中把“剥开事情的本质”比作“剥开坏洋葱”,使语言表达形象生动;②该行为对当事人残忍地实施了二次伤害,表达了作者对假新闻炮制者猥琐心态的厌恶之情。
20.可是以夸大的信息渲染悲情,无异于挑动对立、加剧群体撕裂,只会导致更糟糕的结果。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解答时,要仔细读画线句子,结合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分析句子结构,结合上下文文意综合分析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及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要求考生熟练掌握高考命题辨析病句的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根据类型的特征去排查病因。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形容“洋葱新闻”表面郑重的姿态,带有贬义,可用“一本正经”。一本正经:显出很规矩、很庄重的举止或外表。有时含讽刺的意味。②语句形容吃瓜群众对丑闻的追逐,可用“趋之若鹜”。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③语句形容流言夸大事实害人,可用“耸人听闻”。耸人听闻:指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到了感到震惊。故答案为:①一本正经 ②趋之若鹜 ③耸人听闻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就好比剥开一颗坏洋葱”运用比喻,本体是“剥开事情的本质”,喻体是“剥开坏洋葱”,生活中剥开坏洋葱会呛人出眼泪,而剥开一颗坏洋葱,最后才发现它的心还是烂的,这就是对人进行二次伤害。假新闻就具有类似的效果。这种比喻生动形象,取材生活,真实而贴切地表现出假新闻对受众的伤害,表达了作者对假新闻炮制者猥琐心态的厌恶之情。就好比剥开一颗坏洋葱,呛人一脸闹心的眼泪,最后发现它的心还是烂的。
故答案为:①文中把“剥开事情的本质”比作“剥开坏洋葱”,使语言表达形象生动;②该行为对当事人残忍地实施了二次伤害,表达了作者对假新闻炮制者猥琐心态的厌恶之情。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宣传悲情”动宾不搭配,将“宣传”改为“渲染”;二是语序不当,按照逻辑,应将“加剧群体撕裂、挑动对立’改为“挑动对立、加剧群体撕裂”。
故答案为:可是以夸大的信息渲染悲情,无异于挑动对立、加剧群体撕裂,只会导致更糟糕的结果。
【答案】21.B
22.①并不追求大汗淋漓;②大多也是无效步数;③应从短时间近距离开始。
【知识点】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
21.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
画线句子处的“刷”是“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步数),以增加数据”的意思。A.“淘汰”。B.“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题目),以增加数据”。C.“短时间内发送大量的(信息)”。D.“识别(磁卡)信息”。故答案为:B。
2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从专业的角度看,运动时间持续30分钟以上,步频110~140步/分钟,心率不超过120次/分钟,就可以达到健身效果”“运动完微微出汗就可以达到锻炼目的了,并不需要追求万步”可知,健步走满足一定的时间、步频与心率即可达到健身效果,不需要追求大汗淋漓,故可填入“并不追求大汗淋漓”。②根据“即使超过了一万步”“是起不到健身效果的”,强调这样的步数是起不到效果的,故可填入“大多也是无效步数”之类的语句。③根据“不要一味关注步数”“逐步增加行走的时间和距离”,可知,参与健步走运动时,应从较短的时间与较近的距离开始,故可填入“应从短时间近距离开始”。故答案为: ①并不追求大汗淋漓;②大多也是无效步数;③应从短时间近距离开始。
23.【答案】坚守美德,知行合一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颓废、享乐之风盛行,“丧文化”大行其道,“怀疑一切”理论甚嚣尘上。然而正如卢新宁所言:“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传统美德。”青年人不仅传承并发扬,而且要时刻践行,在社会中实践。
“朝霜暮雪,不改英雄意气。”对于真正的强者,知其难,反而会坚定他们的信念,将事情做成功。知科技创新之难,华为公司聚员工信念之力,终于研发出领先于全球的5G技术;知黄土高原水土治理之难,朱显谟立下让黄河水变清的理想,奋斗几十年,最终使黄河入沙量减少了60%!反之,一个人如若沉溺于灯红酒绿的生活之中,难免会被眼前闲适安逸的表象所迷惑,失去了对现实的准确认知,也丧失了奋进的勇气。跳出自我设置的舒适圈,直面社会现状,是每个国民,特别是青年人的当务之急。
青年一代,怀着一腔孤勇踏上人生的旅途,不论遭遇何等挑战与挫折,都不要失去信仰。培根说:“不相信明天的青年,是对自己的背叛。”信仰之可贵,一在于它让我们永不失对将来的希望,二在于它还能为我们的前行之旅提供方向和力量。有信仰的马斯克倾尽家财研制纯电高速的汽车,而没信仰的国内某商人却以造车为名,将从股市收刮的金钱带到国外挥霍享受:两人的境界高低其实是信仰的有无决定的。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知其难,信其力,说到底便是为了行其艰。
天津大学校训“莫从纸上逞空谈”教育一代代学子于实处用力,从实践出发,克服艰难困苦,如果只有主观认识,只有一腔孤勇,理想再好,信仰再美,成功也只是黄粱美梦。“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新时代领路人之语令人醍醐灌顶,告诫着每一位中华儿女脚踏实地,用行动去开创美好未来。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我们应牢记“筑室道谋,则三年不成”的警示,带着对现状的清醒认识,怀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以昂扬之姿,以无畏之志,去行动,去奋斗。
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青年一代并非垮掉的一代,而是充满希望的一代。知而后信,信而后 转到“ 激活 行,不自我束缚,不妄自菲薄,不纸上谈兵,实干笃行,则中华之强盛,可指日而待也。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关键句——君子若兰、君子若水、君子若玉。先理解这三句的深层含义:君子若兰强调美好品德的养成与坚守,君子若水强调美好品德的实践,君子若玉强调好品德的外现。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思考美好品德在养成与坚守、实践、外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找准这些基本要点,我们就可以去完成试题任务——对“三喻”进行排序;并在排序的基础上亮明自己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解读自己对“三喻”排序的根据和理由。如“君子若玉——君子若水——君子若兰”这一排序,可阐述美好品德不能之藏于心中,而是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展现出来才能惠及社会,并且我们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必须要坚持下去;如“君子若兰——君子若水——君子若玉”,可认为美好品德只有通过不断养成,并在不断坚持着的社会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为人所知、为社会所用。这“三喻”之间,并没有上下高低之分,我们只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排序,并阐述清楚自己对排序的理解即可。在写作时,要有时代观念和责任担当,谈“三喻”及其排序时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青年身份,结合青年人的责任担当进行论证。
立意:
1.君子若玉、君子若水、君子若兰——美好品德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展现,并且需一直坚守。
2.君子若水、君子若兰、君子若玉——美好品德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养成,并得以外现。
3.君子若兰、君子若水、君子若玉——美好品德在养成后需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其光彩闪耀。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