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7 10:24:34

文档简介

湛江市霞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发现,三星堆目前出土的青铜器约有一吨,这些青铜器的铸造需要上千吨的铜矿材料。而科学研究显示,其中部分铜矿材料是千里之外的江西瑞昌铜岭矿冶遗址产出的。这一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区域联系的增强B.长途贸易的兴盛C.殷商文化的扩展D.冶金技术的进步
2.《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其中《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这些诗句
①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②揭露了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现实
③表现对社会不公及黑暗腐败现象的忧虑和不满情绪④体现了质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商鞅变法中“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的措施主要符合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 )
①新兴地主阶级 ②奴隶主阶级 ③贵族阶层 ④平民阶层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4.下图中的历史现象从制度建设角度看,其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它体现了
A.中央集权 B.经济统一 C.货币统一 D.市场开放
5.西汉后期丞相的出身如下表,据此可知,当时( )
丞相(人数) 外戚宗室 掾史文吏 经学之士
昭帝朝 3 ★★★
宣帝朝 5 ★★★★ ★
元帝朝 2 ★★
成帝朝 5 ★ ★ ★★★
哀帝朝 5 ★ ★★★★
A.察举选官制度的完善 B.儒学影响力逐渐增强
C.世家大族的逐渐兴起 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
6.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形成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这次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B.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C.加剧了南北方的矛盾 D.加快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
7.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相权由分散演变为相对集中 B.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日益缓和
C.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D.元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8.唐朝统治者具有较为开明的民族思想,坚持“中国既安,远人自服”的民族怀柔政策。在强调“华夷之辨”的中国古代,这种开阔包容的气度更显不易。对周边民族不是一味的武力征服,更多时候谋求的是双方的友好和平。下列关于唐朝“友好和平”统治方式说法正确的是( )
A.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军政 B.唐太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C.唐高宗联合回纥灭东突厥政权 D.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进行会盟
9.下表呈现了有关唐宋时期手工业的部分记载。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唐宋时期
A.新的经济因素已在孕育 B.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异变
C.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文献记载严重脱离实际
10.辽、夏、金、元在学习中原制度的基础上呈现出“因俗而治”的特点,他们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A.完全传承了汉人的政治制度 B.达到了巩固国家统一的目的
C.体现了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D.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11.南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以明道德之善。明代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以“致良知”。据此可知,两者都
A.否定封建专制制度 B.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C.主张“工商皆本” D.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
12.福建省霞浦县东关保留着一座义乌城隍庙。霞浦地处闽浙交界,嘉靖四十六年(1567年)义乌兵荡平倭寇,朝廷特留下部分义乌兵驻守霞浦,他们建起义乌城隍庙。这座城隍庙( )
A.歌颂了福建士兵的事迹 B.祭祀了元朝抗倭的将士
C.蕴含着保国卫民的精神 D.体现出封建王朝的强盛
13.明武宗年间,太监刘瑾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专擅朝政,权倾朝野,时人称他为“立皇帝”,称武宗为“坐皇帝”。然而,明武宗只是一道敕书,刘瑾便被捕入狱,党羽一哄而散。这反映出明朝
A专制体制的稳定性B皇权受到太监钳制C内阁失去辅助功能D中枢机构发生变化
14.清朝从设立台湾府到签订《尼布楚条约》、从平定噶尔丹叛乱到设置驻藏大臣的历史,反映出一个鲜明的主题。以下对这一主题提炼合理的是
A政治的成熟与创新 B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外交的冲突与危机
15.嘉庆《南翔镇志》记载:(明朝时期)嘉定县“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以米充兑。”材料反映出
A.农业生产出现商品化 B.长途贸易得到发展
C.形成实力雄厚的商帮 D.棉纺织业技术精良
16.这是一部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该著作是
A.《本草纲目》B.《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D.《徐霞客游记》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
1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评述战国时代列国各有差异的状况:“分为七国,田畴 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国通过战争消灭六国,建立 了统一的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虽然从秦代到汉初,仍然可以看到不同地域文 化风格的若干鲜明的差异。但是,秦的统一已经为大一统的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 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 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 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 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 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 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为“大一统”奠定基础的措施。(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初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8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和隋朝的共同之处。(6 分)
18.(20分)中国古代人口南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宋之际,北方战乱的影响与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在中国历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的人口优势逐步确立,南方经济明显领先,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确立。元明清时期,这种趋势继续发展。 ——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过去,从在黄土地上进行旱作,到发展出与黄河流域冲积平原灌溉农业相适应的水利技术,耗费了古代中国人数世纪的努力。在约公元前600年以后,中国人在物质技术上、政治上以及传染病的适应方面,都获得了在黄河流域冲积平原生存的能力。
古代中国人在南下潮湿地区时,越往南行进,越受到疟疾、血吸虫病和登革热等疾病带来的威胁,南方湿热的环境可以滋生出更多的寄生物。因此,长期以来,中国人在移居南方这一问题上进展非常迟缓。 ——摘编自威廉·麦克尼尔《瘟疫与人》
完成下列要求:
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8分)
(2)据材料二,指出麦克尼尔在中国古代人口南迁问题上的研究结论,并分析其理由。(6分)
(3)举一例说明中国古代人口南迁产生的历史影响。(4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有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沿革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说明。(要求:提取有效信息,逻辑清晰,表述成文)湛江市霞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A B C A B A A D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C D C A C A D
17.(20分)
(1)措施:确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推广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颁行《秦律》;修建驰道、直道。(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创新:确立三省六部制;改行州县两级制;创立科举制。(4 分,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中枢机构分工合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三省相互牵制,分散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4分,答出两点即可)
(3)共同之处:均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统—;存续时间均较短,二世而亡;均开创多种制度,被后世继承和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
18.(18分)
(1)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或南方的人口优势,劳动力资源增加);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8分,答出四点即可)
(2)结论:中国古代人口南迁进展迟缓。(2分)
理由:在物质技术上、政治上以及传染病的方面,中国人需要长期的适应过程(2分)南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容易产生瘟疫,中国人一时难以适应。(2分)
(3)影响:经济上,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出现“苏湖熟,天下足”);(2分)
教育上,北宋时在科举考试中采取南北分卷制度。(2分)
19.(1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