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四字成语或是诗词名句、俗语谚语吗?春风得意马蹄急
踏花归来马蹄香
浅草才能没马蹄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马说韩愈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马说》解题“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一般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却是人才问题。lè rǔpiáncáolìshí sù dànsìxiànyécè认读字词第一部分字句解释课文翻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伯乐:本名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马。而:连词,表转折,但是。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常:经常。第一段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只:只是。骈,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骈死,并列而死。槽枥,马厩。以:拿。称:著称。
故:因此虽:即使奴隶人:马夫 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课文翻译第一段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之:宾语前置。或:有时食sì:通“饲”,喂养。是:这样虽:虽然一食:吃一顿。千里:动词,日行千里之:的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课文翻译第二段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做普通马来喂养。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见,通“现”。显现且:尚且。等:相等安:怎么,哪里 其:它,代千里马常:普通、平常。得:能(够)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
课文翻译第二段食:吃才美:才能,特长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策:驱使道 :方法材:通“才”,才能。通:通晓。以:按照食:通“饲”喂养 之:音节助词,无实义。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愿,课文翻译第三段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尽:竭尽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其:它的,指千里马的。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临:到(它)跟前呜呼:感叹词,相当于“唉”。其:表推测语气,“恐怕” 其:同“岂”表反诘语气,“难道” 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课文翻译第三段策:马鞭。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邪:同“耶”,相当于“吗”。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思,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全文翻译第二部分课文分析原文回答1 .本文的中心论点。
2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3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5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
6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
7 .表现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
8 .全文的主旨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原文回答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什么人?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了什么?
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原文分析“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
6. 你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原文分析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7.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8.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
原文分析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的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第二部分拓展延伸【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正:只。
1.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 。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
2.针对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译文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答案3.托物寓意;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
4.一个人总会有优点缺点,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解:①安事:要……何用 ②捐:弃 ③ 之:指死马 ④期年:满一年 ⑤诚:真心 ⑥致士:纳贤士 ⑦见事:被侍奉
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 ) 郭隗先生道:“我听说古时的一位人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打扫清洁宫廷的人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死,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返回去把此事回报国君。国君大怒,道:‘所要购求的是活马,怎么带回死马而花去五百金?’涓人答道:‘死马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天下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现在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来了好几匹。现在大王果真想要招揽贤士,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尊奉,何况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会嫌路远而不来燕国吗?”23. 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