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三十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三十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5 19:1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乌市第三十六中学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 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正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如何让《红楼梦》这部古代作品融入当代读者中,从而激活经
期中语文试卷 高一年级 问卷
典呢?
(时间:120 分钟;分值:100 分)
首先,使《红楼梦》“融进去”,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所谓“融进去”,就是让《红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5小题,共 12 分)
楼梦》这部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融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融入当代社会中去,而不
材料一:
仅仅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记者:《红楼梦》是一部经典小说,它被置放在一个非常高的地位,甚至与民族的文
的一扇窗子,通过《红楼梦》的阅读和学习,可以让读者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看清历史的
化自信联系在一起,您认为呢?
沧桑与人间的正道。要将《红楼梦》融入人们的生活,把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当
张庆善: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名字,就是一个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精神的
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让读者进入传统文化的辉煌殿堂,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
象征,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力有着重要作用。曾雪芹与《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
的自豪感,进而增强读者的文化自信。
傲,在世界文学史上,《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共
其次,让《红楼梦》“活起来”,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所谓“活起来”,就是重拾
同矗立在世界文学的顶峰。《红楼梦》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讲述了一
红学经典,深入挖掘《红楼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习近平强调,
个贵族家庭的衰落和贾宝玉及年轻女子们的悲剧,充分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美被毁灭的悲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
愤。这种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正是《红楼梦》200 多年来为何一直打动人心,让人产
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加强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普及,让这部经典“活
生心灵共鸣的根本原因,看到了这一点,你就走进了《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起来”,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增加对其他传统文化的了解,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适
记者:今天的年轻人,应从什么价值角度来读《红楼梦》?
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这定将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张庆善:我认为欣赏、审美、感悟,是年轻人阅读《红楼梦》的主要追求。首先要把
此外,让《红楼梦》“走出去”,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所谓“走出去”,就是让《红
《红楼梦》当成一部文学作品阅读,而不要总是去猎奇、猜测是不是映射当时的政治,甚
楼梦》在海外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一部优秀的文学经
至将其当成了“清宫秘史”,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其次,对当代读者来讲,伟大文学经典
典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也是一个伟大的文化使者,一个展示国家和民族的窗口。在讲
给予你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即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阅读《红楼梦》
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伟大的文学经典尤其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不能
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情世故的认识,可以提高你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
缺席。在 2017 年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中,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道:
养。当然,也不要把《红楼梦》仅仅看作是一部爱情小说,尽管它描写了缠绵的爱情故事。
“伟大的文学经典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打开了《红
(摘编自《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红楼梦>:一幅完备的社会历史画卷》)
楼梦》艺术的大门,你就会进一步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因此《红楼梦》及其红学不仅应
材料二:
该而且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今日“文化自信”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的底气尽管来自多方面,但不可否
《红楼梦》的当代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红学研究者应当积极适应时代发展
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来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红楼梦》
的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用战略性的发展眼光调整研究路径,更新研究方法,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第 1页,共 12页 第 2页,共 12页
{#{QQABYYYUogiIQBJAAQhCQwXSCgGQkBACCAoORBAAsAABQRFABAA=}#}
开辟红学发展的新道路、新视界和新境界。 C. 文章第三段引用习近平的话目的是为了强调要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
(摘编自李响《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当代价值思考及传播策略》) 化自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D. 文章第四段运用引用论证,引用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的话强化观点,使论证更
A. 《红楼梦》讲述的贵族家庭的衰落和年轻人的悲剧是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也是它 有说服力。
经久不衰的原因。 4.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红楼梦》的当代价值。(3分)
B. 作为一部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作品,《红楼梦》曲高和寡,目前只能处于理论呼 ——————————————————————————————————————
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 5. 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红楼梦》?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实践谈谈你
C. 更广泛地普及并深入研究《红楼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有 的看法。(3分)
助于坚定文化自信。 —————————————————————————————————————
D. 《红楼梦》是民族的骄傲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读懂《红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小题,共 10 分)
梦》,就读懂了中国。 老妈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王愿坚
A. 张庆善认为年轻人要把《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审美和感悟,而不是 我问:“刚才那个女同志是谁?”
一味去猎奇和猜测。 旁边的同志说:“同志们都管她叫老妈妈。算咱这个医院的副队长,又是政委、看护
B. 基于《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价值,《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是当下值得 员、炊事员、采购员……反正这洞里的事她一手包干。人倒是个好人,就是年岁大了,腿
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脚不灵,嘴又啰唆………”听着听着,我不知不觉又睡着了。
C. 《红楼梦》不能缺席中外文化交流,让《红楼梦》“走出去”,就会得到更多海外读 天放亮的时候,外面的联络员传过消息:“外面到处是敌人,在找伤员。”一听这情
者的喜爱和认同。 况,洞里顿时乱了起来。旁边的老刘第一个放大嗓门儿喊:“唉!这下子可完了,完了……
D. 《红楼梦》当代传播的多元性趋势给红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红学研究应当与时 “我也急得不知怎么是好。
俱进不断更新。 正在这时,老妈妈忽然霍地站了起来,走到老刘跟前,厉声地说:“老刘呀,什么完
3. 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了,完了!你想想,你说这话能对得住长征路上的那些同志不?……”她从腰里摸出一件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述,在逻辑上逐层递进,条理清晰,层次 什么东西,用力抖了抖,里面铮铮作响,“这是特委留下的钱,我可以偷着下山买米给你
分明。 们做饭吃;钱花光了,我就是下山讨饭,也不能让你们饿着……”
B. 文章从三个层面分析《红楼梦》的传播策略,分别是使其“融进去”“活起来”和“走 她说完话,洞里鸦雀无声。
出去”。 山上的松涛呼啸着,风,把早晨的浓雾一团团地刮进洞里来。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第 3页,共 12页 第 4页,共 12页
{#{QQABYYYUogiIQBJAAQhCQwXSCgGQkBACCAoORBAAsAABQRFABAA=}#}
休息了一会儿,老妈妈欠起身,低声叫道:“主力上下来的张同志,你能到外面来吗?” 她一进洞口,就忘记了劳累,挤在人堆里,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像多久不见的亲人
洞外,是一块光坪。太阳已经露脸了。从弥漫的大雾里看去,像个通红的大火球。她搀着 一样。她摸着年龄最小的和伢子的手,抱歉地说:“孩子,饿坏了吧;上了几岁年纪,走
我向一棵大树走,忽然自言自语地说:“大妈,有开水吗?我可要开的。” 道不利索,真是……来!”说着,解开了包包。这个包包简直是个杂货摊,里面有约莫十
听到这句话,我不由得一怔。迎着朝阳,我眯着眼睛仔细地打量起了她。苍老的脸上, 来斤的一小袋术,有打糕,有窝窝、红薯、干红薯丝子,有一块豆腐,有一个小南瓜,还
刻着一条条深深的皱纹,门牙也残缺不全,在她的左眼下,有一个黄豆大的疤痕……噢, 有几卷各种颜色的布——大概是给我们包伤口用的。她把可吃的东西按人们的伤情轻重分
想起来了。三年前秋天,我奉命到潮汕地区去和一个新成立的组织接头。这是我们约定好 了分。
的联络暗语。她就是我的联络人。她比三年前老多了,看上去约有六十岁的样子,嘴角上 同志们饿了一天,现在每人都拿着一样东西吃起来。大家有说有笑,洞里的空气顿时
添了皱纹,鬓角也花白了。 活跃了。正吃着,忽然和伢讶子喊了声:“老妈妈哪里去了?”
她把我扶到树下一块石头上坐好,收敛了笑容,说:“老张,这里就咱两个在党,得 我连忙跑出洞来找,只见她老人家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两手捧着一样东西在吃呢,
把这担子担起来。” 见我去了,忙把手里的东西掖在衣服底下藏起来。我好奇地抢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块草根、
我们把事情商量好了,又回到洞里。大概因为我是主力上来的,又是个干部,大家都 菜叶、红薯丝、烂南瓜杂拌的窝窝。我眼眶子一热,一把抱住她:“妈妈,你……”
同意我暂时负责。我拿过那支驳壳枪来挥着。这工夫,老妈妈早已趁着雾大、不会暴露目 “别嚷,别嚷,别叫同志们听见。”
标的时候,点上了火,烧了开水;她把开水舀出来一些,冲了盐水;又把米下到锅里。然 我硬把自己手里的一块煮红薯和她换过来。这天夜里,我被老妈妈的行动感动着,久
后,端着一茶缸盐水,挨个给伤员擦洗、包扎伤口。她这一切做得那么仔细,那么沉着, 久不能入睡。第二天清晨,老妈妈早早做好了饭,换完了药,又下山了。
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似的。这种镇定的情绪感染着洞里的所有人,大家都安定下来 一个白天,我把老妈妈下山讨饭的经过和她瞒着大家吃的东西给大家说了说。最爱嚷
了,人们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嚷的老刘也怔怔地沉默了一天,最后才对我说:“老张,我的伤势轻,有什么事只管叫我
老妈妈把事情弄完了以后,抄起一根竹杖,对我说:“我去了。” 干,要不,我对不住妈妈呀!”……
时间真难熬啊,太阳已经落了,还不见老妈妈回来。我出去眺望了好几次,除了遍山 日子过得飞快,我已经康复了。黄昏,我收拾停当,就要上路了。走出了好远,回转
荒草、大树、怪石,什么也看不到。更难的是粮食没有了,同志们都在忍着饿呢! 头来看时,只见老妈妈还站在岭头上向我张望,她那花白的头发,迎着山风,微微地飘动
黄昏时分,我决定顺着山路去找找看。我沿着小路往下爬才约摸半里路,实在爬不动 着。
了。我靠着一棵大树,四下瞭望了一下,远远地看见路旁草丛里好像有一个人影在蠕动, 1955 年 10 月 8 日(有删改)
我警惕地掏出了枪,问了声:“谁?”一个微弱的声音回答:“是我。”我走上去一看,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正是老妈妈。只见她脸上、手上满是血迹,两肘两膝上的衣服也破了。她趴在地上,头前 A. “我”在老妈妈暗语的提示下,又通过辨认她的容貌,认出她是当年的联络人。
放着一个包包,她用手和头顶着那个包包,正吃力地往山上爬。我连忙跑上去,激动地叫 B. 老妈妈铮铮作响的钱袋子,既说服了同志们,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了声:“妈妈!”她见我来了,咧开干燥的嘴唇笑了笑。我用一只手拎着东西,她扶着我, C. 老妈妈拿回的食物包,种类丰富,让同志们吃得开心,而她自己累得没有胃口。
就上了山。 D. 老妈妈为了上山,头顶着包,用爬的方式爬山,是因为搞粮食太累,身体衰弱。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第 5页,共 12页 第 6页,共 12页
{#{QQABYYYUogiIQBJAAQhCQwXSCgGQkBACCAoORBAAsAABQRFABAA=}#}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 小说写老刘这个人物面对敌人来找伤员时慌乱、悲观、不知所措,目的是与老妈妈这 A.兜鍪 满座 樯橹 芣苢 B.豪杰 峰火 依依虚里烟 元嘉草草
个人物构成对比衬托的关系。 C.契阔谈宴 仓惶 桑树颠 峥嵘岁月 D.周郎 公谨 浪涛尽 雄姿英发
B. 小说写“我”回忆三年前跟老妈妈接头时她的相貌与现在的相貌形成对比,既丰富了 1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下列画横线字的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2 分)
文章内容,又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A.天姥( mǔ) 天台(tāi) 渌( lǜ)水荡漾
C. 小说叙写老妈妈点火、烧开水、冲盐水、擦洗、包扎伤口等一系列行为,主要是为了 B.剡溪(shàn) 訇然中开(hōng) 惟觉( jiào)时之枕席
突出老妈妈身体衰老的特点。 C.瀛洲(yíng) 虹霓(ní) 殷岩泉(yǐn)
D. 小说收笔写头发花白的老妈妈站在岭头为“我”深情送别的画面,不仅生动感人,同 D.魂悸(jì) 长嗟(jiē) 水澹澹(dàn)
时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 1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选出画横线字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2 分)
8. 小说中两处划线都是景物描写,请简要说明各有什么效果?(3分) A.向天横(遮断) 势拔(超出)五岳 B.因(因为)之梦吴越 清(凄清)猿啼
—————————————————————————————————————— C.列缺(缺少) 鸾回(回旋)车 D.觉(睡觉)时 失向来之烟霞(助词,不译)
9. 小说中为什么没有写老妈妈下山讨饭的情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0 分)
—————————————————————————————————————— 《琵琶行》并序(节选 2、3、4、5 段)
三、课内古诗词阅读。(每小题 2分,共 6小题,共 12 分)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
10、下列对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
A.“大江 ”指长江,词人由流逝的江水联想到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感慨万千。 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 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
C.“小乔初嫁了 ”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出词人年轻有为,风流倜傥。 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
D.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 以大手笔描写了赤壁大战的恢弘场面。 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
11、曹操《短歌行》中,下列画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A.唯有杜康 杜康:这里代指酒。 B.青青子衿 子衿:衣领。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
C.鼓瑟吹笙 鼓:弹奏。 D.山不厌高 厌:厌恶。 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
12、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 分) 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
A.误落尘网中 B.开荒南野际 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
C.马之千里者 D.狗吠深巷中 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第 7页,共 12页 第 8页,共 12页
{#{QQABYYYUogiIQBJAAQhCQwXSCgGQkBACCAoORBAAsAABQRFABAA=}#}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 C.“弟走从军阿姨死”,家庭的变故使琵琶女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而这成了她人生的转
折点,从此遭冷落,不得已“嫁作商人妇”。
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
D.诗人把全部情感和慨叹凝结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现出诗人对
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
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
歌与村笛,呕哑嘲咋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
19、翻译句子(4分)
翻作琵琶行。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
——————————————————————————————————————
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五、20. 古诗词理解性填空(本题共 5小题,每空 1分,共 10 分)
(1)曹操《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
16、“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
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与开头一段写到的“夜”“船”“月”相呼应。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写回归田园的愉悦之情的句子:“__________,
B.用夜静和月色惨淡烘托琵琶女身世凄凉。
__________。”
C.与写琵琶女自述身世之苦宕开一笔,写环境使行文有波澜,又层次分明。
(3)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
D. 烘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烘托悲凉的氛围。 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列关于《琵琶行》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4)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凭吊英雄人物,壮志难酬,苦闷难言,只好以一杯清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予出官二年”中的“出
酒祭月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官”是指京官外调,一般指被贬谪。
(5)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景象,
B.“初为《霓裳》后《六幺》”中的《霓裳》和《六幺》均为唐代的乐曲名,相传为唐
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玄宗所制。
六、语言文字运用。(每题 2 分,共 3题,共 6 分)
C.“歌行体”是古体诗形式之一,由鲍照所创,“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
长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实际上,不仅长江庇佑了我们这个民族,也滋养
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D.“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是指黑色单衣,唐代八九品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哺育了无数生灵,是一个叹为观止的生态宝藏。然而,如今的长江,在无节制的开发利用
六七品官服绿,四五品官服朱,三品以上服紫。 之下,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益严峻,白鳍豚、白鲟相继 。江豚、中华鲟等
18、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也岌岌可危,随时都可能从地球上“消失 ”。有关专家表示,用目前世界通用的 1IBI(生
A.“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说明琵琶女不愿见官员,她虽曾为 物完整性指数)来 , 长江已经到了“无鱼 ”的程度,“无豚之江、无鱼之江 ”
歌伎,却仍不失女子的羞怯。
早已不是 。
B.第二段没有写对话。其实人们之间肯定有交谈,关于琵琶女也只是用“欲语迟”“千
一直以来,对长江鱼类的“酷捕滥捞 ”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 ),
呼万唤”带过,这样处理是为了集中描写琵琶女的演奏。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第 9页,共 12页 第 10页,共 12页
{#{QQABYYYUogiIQBJAAQhCQwXSCgGQkBACCAoORBAAsAABQRFABAA=}#}
更不用说还有电捕、炸鱼、滚钩、迷魂阵等非法捕捞的层层鬼门关。为此,长江十年禁渔 但有时青春也可以不必那么张扬,不必总在追求高光时刻,青春可以是潜伏的,可以
的计划于 2020 年 1 月 1 日启动。长江鱼类还面临筑坝、航运、沿岸开发、环境污染、 是蓄势待发的,可以是韬光养晦的,贴近大地,丈量大地,做一个翻匐前进的孤勇者,这
填土挖沙等成胁,因此保护长江鱼类,除禁渔外,更需综合治理,实行 保护。 是低姿匍匐的青春。那么,什么样的青春是值得过的?
2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A.绝迹 估量 危言高论 系统性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B.绝迹 估量 危言耸听 针对性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C.灭绝 衡量 危言耸听 系统性
D.灭绝 衡量 危言高论 针对性
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
A.高强度的捕捞使得许多鱼类种群苟延残喘
B.许多鱼类种群因为高强度的捕捞而苟延残喘
C.许多鱼类种群的苟延残喘便是因高强度的捕捞
D.捕捞的高强度使得许多鱼类种群苟延残喘
23.文中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不仅长江哺育了我们这个民族,也滋养庇佑了无数生灵,是一个叹为观止的生态宝藏。
B.长江不仅庇佑了我们这个民族,也滋养哺育了无数生灵,是一个叹为观止的生态宝藏。
C.长江不仅滋养庇佑了无数生灵,更哺育了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生态宝
藏。
D.长江不仅哺育了我们这个民族,也滋养庇佑了无数生灵,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生态宝
藏。
七、24. 写作(40 分)
有人说,青春无非是两个动作:一个是体能动作“引体向上”,一个是战术动作“低
姿匍匐”。
青春本来的属性是向上的,就像沐浴着阳光生长的幼苗,有一种力量拔着自己向上生
长,可以热烈,可以张扬,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这是引体向上的青春。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第 11页,共 12页 第 12页,共 12页
{#{QQABYYYUogiIQBJAAQhCQwXSCgGQkBACCAoORBAAsAABQR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