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5 20:2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由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主的转化过程或转化之后的状态。
工业革命
项 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六十年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领先国家 英国 美国、德国等
主要特点 主要依靠熟练工匠的实践经验 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动力机器 及能源 蒸汽机(煤炭) 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力)
内燃机(石油)
进入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新交通工具 火车等 汽车、飞机等
主要 工业部门 从轻工业(棉纺织业)开始 再扩展到化工、冶金、采矿 和交通运输业等 从重工业开始,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现代材料工业等
回顾旧知:两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最后30年,资本主义世界钢产量从52万吨增长到2800多万吨;石油产量从80万吨增加到2000万吨,增长了24倍;铁路从21万公里增加到79万公里,延长了近3倍。
1870年-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分布比例%
年份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70年 32 10 23 13
1913年 14 6 38 16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回顾旧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控制比重 美国 美孚石油公司 德国 钢业联盟 英国 盐业联合公司 法国
亚麻辛迪加
全国90%石油产量 全国98%钢铁产量 全国91%食盐生产 全国90%麻织品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
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垄断即独占,少数大资本家通过兼并和联合的方式,组成集团,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和市场,赚取高额利润,把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控制在自己手中。这种集团被称为垄断组织。
例如德国的电气工业基本上被电气总公司和西门子公司两个集团所控制,从而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对外:国家可以依靠对外资本输出,让其他国家人民劳动,得到利润,故又称“帝国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一览表
项 目 英 法 德 美
1860年工业产量位次 1 2 3 4
1910年工业产量位次 3 4 2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2 4 5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
欧美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非拉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抢占商品市场,掠夺原料产地。
——《大国崛起》
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形成
工业化国家可能会发生哪些社会变化?
世界人口增长
人口数量
迅速增长
19世纪英国工厂工作的女工
美国宣传画报
工业阶级队伍
不断壮大
妇女走出家庭
成为工业劳动者
劳动力结构发展变化
近代法国课堂
近代英国乡村学校
1802年,法国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1870年,英国法国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下时是精英教育阶段,超过15%时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超过50%时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
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美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
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工业化
城市化
推进
工业
城市
农业
乡村
促进
工业革命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
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
当时的城市环境如何?
早期城市缺乏统一的规划,环境相对较差。
1881年,第一辆由电力驱动的电车德国问世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环境开始得到改善。城市供排水设施建设起来,街头照明日益完善,还出现了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和有轨电车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机器时代的“享受”
1952年12月,伦敦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许多市民出现胸闷、窒息等不适感,当月因这场大烟雾而死的人多达4000人。此次事件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
工业化还可能引发哪些问题?
1867年英国不同阶层家庭在总人口和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图
英国工人破坏机器的场景漫画
环境污染
贫富分化加剧
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流淌出纯金。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
——〔英)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一方面,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大众文化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加快了殖民掠夺的步伐,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如何理解“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
①适时调整人口政策,合理调整好人口结构问题;
②解决好民工进城与治安问题;
③加强城市管理,合理规划城市建设;
④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⑤注意均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合作探究: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过一段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工业化带来的社会进步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推广大众教育,提高欧美各国大众文化水平
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人口迅速增长
环境污染
贫富分化加剧
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社会劳动力结构变化,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促使妇女角色转变,为妇女地位提高创造条件
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工人反抗斗争激烈
工人运动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