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冷 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开始推行冷战政策。冷战开始后,出现了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斗争。为什么美国和苏联从战时的盟友转变为战后的敌手?冷战对世界造成了什么影响?
一、冷战的发生
(一)冷战的含义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双方
冷战时间
冷战状态
美、苏两大集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
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二)冷战的原因
1.美国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摘编自《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美国认为它的制度和观念是最优越的,全世界都应该实行和它一样的制度。
军事
经济
政治
美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
美国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
2.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地向西推移。
苏联还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然也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三)冷战的表现
1.“铁幕演说”
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杜鲁门陪同下前往美国富尔敦发表《和平砥柱》演说,呼吁英美结成同盟,共同对付来自苏联的共产主义的挑衅和危险。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铁幕演说”
丘吉尔认为,欧洲已经被一道“铁幕”分为两部分。“铁幕”以西是资本主义世界,“铁幕”以东是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世界处于苏联的控制之下。
2.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1884—1972)
杜鲁门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45年1月,杜鲁门出任美国副总统。4月,罗斯福总统病故,杜鲁门接任总统。他作出了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的重大决策。1949年,杜鲁门连任总统。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声称希腊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威胁。杜鲁门要求国会拨款援助这两个国家。在演说中,他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
(1)内容
杜鲁门主义的具体内容包括: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两国政府,帮助它们镇压国内的革命运动;美国接替英国,填补地中海东部地区的真空;任何国家的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威胁着国际和平和美国的安全;世界已被分为两个敌对的阵营,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抉择;美国要承担守护“自由世界”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2)影响
3.马歇尔计划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钩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演化和延伸,正如杜鲁门讲的,两者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它回避了杜鲁门主义的挑战性论调,糅合了美国传统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美国关于战后贸易和投资的门户开放的想法;它有促进国内工业生产的念头,也有针对苏联进行遏制的动机。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反应是多方面的。它指责该计划是反苏的,并强迫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放弃加入马歇尔计划的权利,进一步加强对两国的控制,并提出了莫洛托夫计划进行反击。因此,马歇尔计划并未遏制住苏联,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冷战分化。
二、德国的分裂
(一)柏林危机
德国法西斯政权垮台以后,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
◎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示意图
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联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
1948年2月,美、英、法三国计划将占领区合并,准备发行货币,筹建政权,引起苏联的抗议。6月,苏联切断美、英、法占领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煤、电、食品等生活物资,美、英立即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柏林危机”爆发。
当时,苏联没有封锁空中通道,美、英通过空运向西柏林供应物资。美国也没有采取武力手段解除苏联对水陆交通的封锁。双方都留有余地。大约11个月后,美、苏通过秘密谈判达成协议,双方同时解除封锁。
◎“柏林危机”期间的空运
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二)德国的分裂
◎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示意图
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为什么说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等国与苏联的关系发生变化。冷战开始后,德国问题便成为冷战的焦点。美、英、法、苏等国在各自的占领区内推行有利于本国的政策。德国逐渐分裂为两个不同的经济、政治实体。1949年,德国正式分裂。德国的分裂是美、英、法、苏等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德国人民头上的结果,是冷战的产物。
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一)北约
美国把欧洲看作全球战略的重点和遏制苏联扩张的第一线,而尚未复苏的西欧各国也需要美国的援助。
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1.背景
2.成立
第四条
无论何时任何一缔约国认为缔约国中任何一国领土之完整、政治独立或安全遭受威胁,各缔约国应共同协商。
第五条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每一缔约国按照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所承认之单独或集体自卫权利之行使,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协助被攻击之一国或数国以恢复并维持北大西洋区域之安全。此等武装攻击及因此而采取之一切措施,均应立即呈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安全理事会采取恢复并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必要措施时,此项措施应即终止。
——摘编自《北大西洋公约》
3.内容
《北大西洋公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各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二)华约
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简称“华约”。
1.成立
第五条
缔约国各方同意建立它们的武装部队的联合司令部,统率根据缔约国各方协议拨归其指挥的各国武装部队。该司令部将根据共同制定的原则进行工作。缔约国各方并将采取加强它们的防御能力的必要配合措施,以便保障它们的人民的和平劳动,保证它们的疆界和领土的不可侵犯性并确保对可能的侵略的防御。
——《华沙条约》
2.内容
《华沙条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其他缔约国将以一切方式进行援助。华约实际上处在苏联的控制之下。
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
为了抗衡马歇尔计划,苏联加强了对东欧各国的经济援助,同时,苏联以保卫盟国安全为名,在东欧驻扎几十万军队。华约还成立了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总部设在莫斯科,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均由苏联人担任。
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和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20世纪7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订“星球大战计划”。美苏双方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冷战
冷战的发生
冷战的含义
冷战的原因
冷战的表现
德国的分裂
柏林危机
德国的分裂
北约与华约对峙
北约
华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