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5 21:2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苏联曾经是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然而,它在1991年却解体了。苏联是怎么解体的?东欧国家又发生了怎样的剧变呢?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东欧的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等;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等;拉丁美洲的古巴。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
(二)经济互助委员会
  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苏联在1949年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是继承莫洛托夫计划后的经济合作计划。总部设在莫斯科;1991年经济互助委员会正式宣布解散。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经互会的成立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经互会国家……国民收入占世界的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由于苏联的控制和其他经济政治原因,经互会内部,特别是各成员国与苏联的矛盾日益尖锐。
  苏共还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苏联通过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要求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苏联还在东欧各国进行了无情的大清洗,将包括共产党著名领导人在内的几十万人清除出党,以保证苏联政治路线和外交政策的执行。
(三)中苏建交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帝国主义者算定我们办不好经济。他们站在一旁看,等待我们的失败。
  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要摆官僚架子。钻进去,几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总可以学会的。苏联共产党人开头也有一些人不大会办经济,帝国主义者也曾等待过他们的失败。但是苏联共产党是胜利了,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之下,他们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政治上:
  1.改革内容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开幕,55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团应邀列席大会。赫鲁晓夫代表苏共中央做了总结报告,并为此通过了决议。大会总结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第五个五年计划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方针。在大会闭幕前夕,赫鲁晓夫突然向全体代表做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错误,对斯大林采取全面否定态度。这份报告在世界各国共产党内部和革命人民中引起严重的思想混乱,给全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巨大损失。
  (2)经济上
  农业方面: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2.结果
◎赫鲁晓夫(1894—1971)
  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就不顾苏联的条件如何,强行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这项规定导致灾难性后果。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庄员消极抗拒……赫鲁晓夫的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计划彻底破产。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经济上
  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2.军事上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勃列日涅夫任职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苏联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他推行“有限主权论”,声称当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装干涉。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苏联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连年下降,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力也迅速减弱。
  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是,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
  1.经济上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2.政治上
  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主动放弃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权。
总体效果不佳。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公开性”就是揭露苏联共产党历史的阴暗面;“政治多元化”就是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二)东欧剧变
  1.原因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东欧国家的剧变示意图
  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和平演变”是指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它们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该词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和平演变”成为美国在冷战时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
  2.表现
  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三)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维护原联盟体制,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
  1990年,立陶宛首先宣布独立,拉脱维亚等5个加盟共和国也要求退出苏联。1991年,苏联就是否保留联盟举行全民公决,大多数人主张保留。但是,新联盟条约却要把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
  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在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很困难的,没有先例可循,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不断改革,才能取得成功。中国的改革已经证明这一点。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多
经济互助委员会
中苏建交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