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怀疑与学问》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6 07:5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穿井得一人
从前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水井,经常有一个人在外面专管供水的事儿。后来他家里打了一口水井,他便高兴地对别人说:“我家里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了他的话,就传播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国君派人去问情况。
丁家的人回答说:“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并中挖出来一个人呀。”
故事中,为什么会闹出这样的笑话呢?
19.怀疑与学问
顾颉(jié)刚
议论文
三要素
中心论点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据:用来证明和支撑论点的材料。
论点: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分论点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文体知识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著述颇丰,为古史辨派创始人之一和主要代表。
代表作品:《秦汉的方士和儒生》(原名《汉代学术史略》)《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等。
知识备查
凶险 视察 轻信 虚妄( )
盲从( )折扣( ) 流俗( )
墨守( ) 停滞( ) 不攻自破
程颐( ) 譬如( ) 腐草为萤( )
懒惰( ) 塾师( ) 大儒( )
wànɡ
mánɡ
zhé


zhì


yínɡ
duò
shú

读读写写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预习检查
1、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仔细思考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整体感知
中心论点:学则须疑(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句,
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学则须疑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第一部分(1、2):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学则须疑”)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梳理文章结构
4.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
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5、分析论证方法
小组合作:
1.找出本文的论证方法并分析作用。
2.分析全文的论证过程。
1、举例论证:举···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论证了···(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分论点或中心论点),从而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4、对比论证:将···和···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分论点或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
“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 —张载
道理论证,引用程颐和张载的话,提出中心论点:学则须疑,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 五帝 ,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於何书? 最先见于何书? 书是何时人著的? 书是何时人着的? 著者何以知道? 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 有什么科学根据?
举例论证,举了“三皇五帝”的传说和“腐草为萤”的记载两个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我们对于传说要经过一番思考,不能随便轻信”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了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增强了说服力。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道理论证,引用孟子的话,论证了我们对于不论那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 ,幼时读朱子的《大学 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 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举例论证,举了清代戴震和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研读第4自然段,给第4段划分层次,说说其论证思路。
梳理论证思路
先对文章或段落进行分层,概括大意,再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启”“承”“转”“合”等关系的词语将各部分串联并陈述出来。注意运用能显示议论文特征的词语,如“分析”、“论证”、“证明”、“提出”等来进行概括。
研读第4自然段,给第4段划分层次,说说其论证思路。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于何书 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 著者何以知道 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
//
首先提出观点:对于“传说”要怀疑,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然后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进行举例论证;最后得出“怀疑可以使一切虚妄的学说不攻自破”的结论。
研读第4自然段,给第4段划分层次,说说其论证思路。
研读第6自然段,给第6段划分层次,说说其论证思路。
首先通过正反对比证明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然后用戴震和笛卡儿等人的例子论证论点。
接着正面论述了一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对文化建设起巨大作用。
最后反面补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
6、语言分析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不绝对。因为作者这里用的“一切”是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因为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第一个“常常”后面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人,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学则须疑”)
分论点
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怀疑与学问
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