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小说主题训练:美丽乡村建设(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小说主题训练:美丽乡村建设(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5 22:5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主题训练-------美丽乡村建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牛背上的少年
邓建华
爷爷将小漫从牛背上抱下来时,小漫就在爷爷耳朵边说了一句悄悄话。爷爷一听,抱着小漫亲个不停。小漫被爷爷硬胡茬扎得哇哇直叫,哎哟呢,不要不要……
马三爷见了,就问,你家大孙给你说了什么话啊,让你发癫?
爷爷就爽朗大笑,道,我家老大说了,他长大了一定要将爷爷接进城享福!你看你看,带孙还是有用吧?
小漫最喜欢看爷爷在水田里做犁耙功夫。爷爷扶犁倒耙,上十里下十里是一流的。一条老水牛和他配合得天衣无缝,一丘丘水田被爷爷整得像一片片书页。
水牛耕完田,爷爷就将它牵到池塘洗干净,尔后,将牛绳交给小漫,说,骑着你的马回家吧!
小漫看见水牛皲裂的肩,在一群牛蚊子的侵袭下血迹斑斑,就有点不忍骑。
爷爷就笑,看看我孙心有多善啊!骑吧,别心疼它,它和你爷爷一样,有人磨着才快乐呢!再说,你才多重啊?两三百斤的笨牛,你骑上去,顶多就像多粘着一只绿头苍蝇!
小漫就骑了。
水牛好像也很乐意,头一甩一甩地,慢慢悠悠,在夕阳的余晖里回家。
没多久,村里的建筑老板回来了,买了十台拖拉机,十台收割机,十台插秧机,还有这样的机那样的机,牵头成立了农机合作社,村里组里的田都转包给了他。
爷爷的犁把功夫,一夜之间就给废了。被废了功夫的,当然,还有老牛,爷爷的老牛,这个村子里最后一条耕牛。
小漫对爷爷说,在城里,爸爸每天用小车接送我上学,我在这里,要爷爷每天用老牛驮着我上学,行不行啊爷爷?
爷爷没有说话。
爷爷心里说,哦,老牛啊我的老伙计,我们都有事做了,你又派上大用了!
村子里,有了一个每天骑牛上学、放学的孩子。
这个牛背上的孩子,成绩也一直那么牛。
这个牛背上的孩子,一直有一个梦,那就是拼命地学习,以后将老牛一样的爷爷,接到城里去享福!
爷爷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开心过。
爷爷觉得,能够看见牛背上健硕的孙子,一天天长大,就是享福;能听见孙子这么直朴的表白,就是享福。不是每一个还没有做爷爷的,或者是做了爷爷的,都能有的福利啊。
没多久,县里来了一班子人,通知家家户户的户主去开会。
爷爷也去了。爷爷回后就不停地念叨,有这么好的政策,这么好的运气吗?我为什么想要什么,就真的来了什么呢?
小漫听见老樟树上的大喇叭在播着“乡村振兴”“美丽村庄建设”什么的,小漫虽然听不大明白,但从左邻右舍逢年过节一样的神态,就知道,这肯定是个好事,是这个村子里的大喜事。
接下来的日子,小漫在摇摇晃晃的牛背上,看着这个村庄变美变靓。
村民的房子装修得个性十足。爷爷垛墙边废弃多年的瓜架,都给改成了两个爬满青藤的生态车位。房前屋后进行了彻底的清扫整理,竹林子成了健身场所,县里的室外健身器材都送来三批。一个个花圃建好了,五颜六色的花开旺了,彩蝶翻飞。茅屎屋都改成了水冲厕所,蚊子少了许多。入户道路铺上了油砂。路灯齐扎扎亮了起来。长满杂草的老队屋禾场,铺上了地板砖。村妇女主任带着一班婆婆姥姥,跳起了广场舞。
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一对对、一群群回来了。暮气沉沉的村子又变得生机勃勃!
城里艺术学院的美术生隔三差五来村头写生。有天,学生们刚刚摆开画架,爷爷背着一把锄头路过。一个女生叫道,哇,好有型!学生们就叽叽喳喳闹开了。有个学生搬来凳子,一定要请爷爷做模特。爷爷不知道什么是模特,等弄明白了,就开叫,那搞不得呢,我都是条老丝瓜了,一脸皱一脑壳的白头发!学生们哪里肯放他走,硬劝软磨,还把他按在老樟树下,描画了老半天。爷爷看了几张自己的画像,小声嘟哝了一句,是还不错啊,怪不得当年……学生们听出了端倪,又闹开了,您说什么啊,当年怎么了,有什么故事吗,您给说说啊!吓得爷爷赶紧跑。
爷爷都没有被放过,骑牛的小漫自然是当模特次数最多的了。每次画完,美术生们就围着小漫问这问那。好多的女孩子就喊天,我的天啊你太不公平了,我怎么就没有爷爷在村里啊,要是有个乡下的亲戚就好了!小漫一听,心里咯噔了一下。
牛背上的小漫,又给爷爷说悄悄话了,他说,爷爷我有一个梦。爷爷说,我知道的你要接爷爷进城享福,爷爷正盼着呢!
小漫说,爷爷那是我以前的梦!
哦,我的孙子现在梦都不一样了?爷爷笑道。
我现在有个梦,我要在这里,一直在这里,和爷爷一起在乡里享福。长大了也不走了,我也可以办农业公司,我也可以当乡长,我也可以当拖拉机手,我要守着这里的老树老藤,这里的水车风车,这里的屋场蛇,这里的山雀子叫,这里满山跑的野猪,这里的所有山歌,这里吹得脸红脖子粗的唢呐……小漫望着青翠的山坡,描绘着他的梦。
爷爷什么都没说,静静地听着小漫的讲述。夕阳下爷爷与老牛的影子渐渐地融为了一体。
过了许久,爷爷心底一声感叹,我的村子长大了,我的孙子长大了,我的梦也长大了!
(选自《中国作家》(文学版)2023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漫与爷爷相依为命,有着深厚的感情,祖孙二人虽然生活贫苦却精神富足。
B.受到时代冲击,乡村里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因此爷爷感到非常失落。
C.“乡村振兴”、“美丽村庄建设”使乡村的外在环境和内在精神都发生了改变。
D.城里的美术生的话让小漫的想法发生了变化,使他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牧童。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大量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刻画出小漫的孝顺懂事和爷爷的开明爽朗,使得二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B.“一丘丘水田被爷爷整得像一片片书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漫心中对读书的渴望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为后文小漫骑牛上学做了铺垫。
C.本文语言质朴典雅,“发癫”、“有人磨着才快乐呢”、“老伙计”、“老丝瓜”等充满乡土味的词汇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富有生活气息的乡村美景图。
D.小说里村子的外在环境“变美变靓”了,与先前脏乱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借此表现了小说的另一主题——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3.小漫和爷爷都有“梦”,他们的“梦”分别是什么?请概括分析。
4.“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中,牛是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象征”,在本文的语境中老水牛和爷爷也是一体的,他们身上是否能体现这几种精神?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水井村纪事
陈晓
“水井村两口井,读书没有影”,自陈老太公在丰水河畔开村拓土几百年来,一直走不出一个读书人,连个秀才都没出过,更别说举人进士。有好事者一次趁醉酒后胡言,说是村上千不该万不该挖了两口水井,两口井为哭,淹了文脉,能出得了读书人吗?还煞有介事口占了这么羞辱人的两句,在方圆十里八乡就慢慢传开了。好不容易到了民国年间,陈氏十五世孙立人考取了国立中山大学,总算堵了一下世人的口,不过好景不长,没几年迎来了解放,因立人祖上留有十数亩耕地,给划为地主富农阶级,属于专政的对象,遣送了回来。
七叔公那个时候也才40岁挨边,虽比立人大上二十岁,两人却是同一辈分,小时候也读过两年私塾,终因天赋不够,让先生客客气气送了回来,之后就是娶亲生子,一口气生了七个孩子,五男二女,让村上人羡慕得不得了,说他家有福气,多少人家想这样吉利数字的孩子而不得。
这七叔公和立人家祖上是一家,不知到哪一代时闹了纠纷,而且还很激烈,加上七叔公这一家逐渐没落,两家就一直没有了来往。立人考上中山大学时,七叔公是很不屑又眼红,说立人不过是走了狗屎运。哪料想一解放,上面清查阶级,立人让人退了学,那就不是什么大学生的身份了,也是自己料事在先,说他走了狗屎运,你立人也不想想,狗屎运就是霉运,能好到哪去?
立人退学回来的第三年,七叔公的大孩子上高中,七叔公不止一次对着孩子说,虽说他立人上过大学,但终究没毕业回来,是肆业,按老祖宗的说法,这不算是读出了书,儿呀,你苋菜籽都要钻个眼,考个好学堂给村上的人看看,也破破“水井村两口井,读书没有影”这个魔咒。
听多了几次,他老婆忍不住呛了他两句,说别给孩子这么大的压力,孩子能读出来是好事,万一读不出也是命中注定。再说这个读书不是每个人都能读得出来的,要是读得出,你当年为啥不读下去考个学堂,为啥你们老陈家几百年出不了一个读书人,让人们看你们几百年的笑话?
老婆的讥讽让七叔公气得七窍生烟,破口大骂老婆头发长见识短,娶了你这样的女人真是上辈子鬼打得魄叫!
七叔公两夫妻这边吵得不可开交,那边他们的孩子并没有从这吵架声中汲取什么精神力量,不紧不慢,混了个高中毕业,灰溜溜地回到家里来,七叔公只得长叹一声。五男二女,多少人羡慕,指望着老大能开个好头,族谱上好浓墨重彩地记上一笔,当年他立人考取中山大学。自己一直找各种理由没在族谱上记录,为的是有朝一日是自己家的孩子开这个好头。
“看来问题硬是出在这两口井上。”七叔公每天有事没事都要绕着村禾场那两口井转转。他想起了小时候祖父给他讲这两口井的一些传说,说老太公的两个儿子平日不怎么爱读书,却最喜欢充斯文刁难人,一日在水井边打水,见一年轻人翩翩而至,向他们讨杯水喝。兄弟俩相视一笑,说喝水可以,得拿文采来换,以井为题,写一首诗喝一口水,年轻人说使得,略一沉思,一挥而就,写出了十首诗。就在年轻人呈上诗稿来时,兄弟俩反悔,说十首诗只能喝一口。年轻人一听,心中不快,说你们不能这样反悔,所谓“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兄弟俩虽自知理亏,却态度生硬,说就是十首诗换一口水,不写拉倒。只见年轻人口中念念有词一番后,拂袖而去。事后兄弟俩听人说,那个年轻书生是天上文曲星下凡,路过此地,让这兄弟俩得罪了,文曲星作法,村上人从此读不出书。虽说传说有点荒诞,但村上几百年来没有一个读出书却是事实,两口为哭,那个好事者说得有些道理。
他找到村长,说要把村东边那口水井填埋起来,理由就是那口水井正对着村上的宗祠,坏了村上的风水,看看几百年来村上没有一个人读出书来就知道。填埋水井毕竟是大事,村长不敢作这样的主,说不如哪天召集大伙开个会,征求他们的意见。
开会的这天,到会的村民很少说话,大多沉默,谁都不肯出这个头,都在心里打着自己的小九九。要是塞了这口井,村上还是一只鞋(俚语,依旧的意思),没有人读出书咋办?到时同意填埋水井的责任就会落到自己的头上,那可是一辈子都撒不脱的事儿。再个吃水也是大事,一餐不吃饭没多大事,几个小时不喝水那就会渴得慌。尤其是住在村东这口水井附近的十几家村民更不乐意填埋这口水井,总不能舍近求远跑到村西边那儿去挑水?
七叔公提议的这件事不了了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水井村和其他地方一样也是经历了发生在这个社会大大小小的事情,唯一没变化的仍是没能从村子里走出一个读书人,大多数是初中毕业后就回到村里,少部分上了高中的,没能再进一步。七叔公的额上爬满了长短不一且深深的皱纹,头发白得找不出一根青丝来,步履蹒跚,尽显老态,终于油尽灯枯,一病不起。自知来日无多的他,这天挣扎着坐起来,断断续续,像留遗言似的对围在身边的人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自己活到这么长的寿年,也知足了,但有生之年没能看到你们这些后人争口气,让我在族谱上自豪地记下我们这家读书人的事迹终是心有不甘。说来说去还是那两口水井的问题,难道真的是“水井村两口井,读书没有影”吗?
两口水井依旧静静地坐在村东和村西两头,只是这些年光顾它们的村民少了好多,大多都把房子建在通往县城公路的两侧,普遍安装了压水井,还有些用上了自来水。而原先偌大的村子,慢慢地变成一个空壳村,极少有人住在那儿,陪伴这两口水井的只是村民们留下来的老旧房子。由于少有人来,用来做井栏的两块大圆石,长满了一层又一层的青苔,早已不见当年光滑的模样,井沿四周的石板地上,厚厚的一层灰尘,而井里的水面上,也是一层厚厚的树叶。让人惊异的是,昔日维持不变的井水水位线,近年来下降不少,都快见底了。
村里在搞秀美乡村建设,村中央那些大大小小的旧房子很快就被拆除一空,腾出了一大块空阔的土地,而村两头的那两口水井,更显得孤单,也显得多余,总不能在一大片空阔的场地上那两个井栏还独独地竖着?终于说话有分量的村民一锤定音,塞了。
也就是在那两口水井被填塞的当年,立人家传来喜讯,他的曾孙子金榜题名,考取浙江大学。
(选自《作家》)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叔公一直致力于填塞水井,并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好学堂”,打破魔咒,表现了七叔公为村民着想的急切心情。
B.立人上了大学却又被遣送回来,作者借此说明人难以摆脱命运,印证了水井村流言的准确。
C.小说主要以时间为叙事线索,从解放前后写到秀美乡村建设,村里终于出了“读书人”,作者是为了表现时代的进步。
D.七叔公的孩子们终究没能“读出书”,而当两口井终于被填塞时,立人家传来喜讯,这种戏剧性的处理达到讽刺的效果。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尽量采取客观的态度、平静的口吻来叙述水井村事,却暗含对水井村人愚昧、冷漠、自私的讽刺,寓态度于叙事之中。
B.小说多次出现“水井村两口井,读书没有影”的传言,使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更为吸引读者。
C.小说多用短句,语言质朴,可读性强,同时在围绕“填井”情节上左右摇摆,引人入胜,整体语言风格质朴中不失绮丽。
D.文如看山不喜平,文中插入关于两口井的传说,看似闲笔;却使文章节奏更为跌宕有趣。
7.陈晓的小说擅长营造一种真实的情境,虽是传奇,却不失真,从而起到震撼的效果。试结合本篇小说分析作者如何营造“真实情境”。
8.乡村文学的写作,历来有着“人性批判”的主题,在鲁迅那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这篇小说中也有人物的不幸与不争。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有嘉木
村姑
在老家和母亲坐着闲话,丁零零,丁零零,细碎而清亮的铃声传来。母亲说:“木瓜来收垃圾了。”
木瓜负责我们这条街的清洁工作。他每天傍晚时拉着板车,在这街面上走一趟,收一遍各家的垃圾,第二天早上再打扫一遍。
木瓜不会吆喝,他自有他的办法。他在车把上系一个铜铃,像牛脖子上系的那种,只是稍大一些,车一动,铜铃就清脆地响。一串串简单而轻灵的音节在街巷的墙壁上、树木间碰撞,回荡,像阳光一样跳跃,铜铃不时地闪过一缕金色光泽。有时,他会特意摇一摇,那是谁家门前没有放垃圾、主人也没有走出来送垃圾的时候。像过去走街串巷的货郎摇拔浪鼓、换油的敲梆子,他摇起了铜铃,也摇醒了逝去的时光。
木瓜的板车旧了,木板却是干净的。有人提着垃圾桶出来,跟他打招呼,他总是憨厚地一笑,接过来,高高拎起,手探到板箱里倒,不让烟尘飞起来。
他的清扫也是有职业感的。他一下一下按着苕帚,把垃圾与灰尘压在下面,省得呛人。那些沾在路上的碎屑,他也总是动手清理干净。盛夏有时尘多,他还先洒洒水。在他身后,水泥街道,门前的月季、局葵、木林花和路边的树也在阳光中闪着洁净的光,乡村美好而恬静。乡村的街,很难要求时时干净。塑料袋、莱帮子、鸡狗粪、孩子们撕碎的纸……最难扫的当然是瓜子壳、花生壳——偏偏这条街上的闲人从来没有想到要把壳吐到塑料袋里,还没有那样的习惯。有的人家勤快,自扫门前路,但更多的人顾不上,或者想不起来。在这条街上做清洁工,实在是考验人的修养和韧性的。
这几年,上面提出要建设美丽乡村,村里安排专人打扫街道,一天十元钱。懒人呢,有时干,有时不干,大家有意见。勤快人又看不上这十元钱,或者不愿干这脏活儿。组长去找木瓜。木瓜就这么一直做下来了。
木瓜收垃圾,是自己做主的。媳妇不让他去:“一辈子出力,不该歇歇吗?”孩子也反对:“俺们都长大了,还能让你再去干那活儿?”在村里,木瓜家的经济条件算中上等,孩子们也都孝顺,但木瓜硬是不声不响地拉起了板车。
“木瓜”其实不是他的本名,只因为他从小沉默寡言,在生产队里和别人一起干活儿时像老牛,光吃亏。他妈骂他:“真是个木瓜。”于是大家就“木瓜”“木瓜”地叫开了。木瓜也不恼,还是憨厚一笑。
木瓜当过木匠,后来没人做家具了,他就跟着建筑队打工。别人砌墙,他拎灰,大家都争着要跟他搭伴儿。如今年龄大了,地里没多少事可做,他就天天把自己家门前打扫得像镜子,有时顺手把邻居家门前也扫了。下雪时,他会把连接两条街的路铲扫干净。大家都说,组长找他,真找对人了。
木瓜一辈子没跟人吵过架,从不往人前头站,几乎让人意识不到他的存在,却娶了一个漂亮能干的媳妇。据说,当初木瓜到一家做木匠活儿,不知休息,不执食,活儿干完了,还把地扫得干干净净,那家的姑娘就看上他了。那时聚在一起纳鞋底的女人好瞎操心,猜测着,木瓜和媳妇在一起时,是不是也像木瓜一样嘴笨,像牛一样憨?
我总是会想起这个我内心一直隐秘地尊崇着的普通人,想起他拉着板车,或是扫着地,安静而笃实。道路一次次变脏,又一次次被他清扫。在乡村,鸡毛蒜皮、闲言碎语、生存的欲望,与发自天然的热心肠全都纠缠在一处,有着烟火人间的种种特质。但是因为他,一切都安静起来,清洁起来,亲切起来。
木瓜的大名,叫“嘉木”。南方有嘉木。其实嘉木如好人,是不分地域的。
拎着垃圾出门,知道他回应我的只是一个憨厚的笑脸,我也把垃圾高高拎起,轻轻倒进木板车里,笑着跟他打招呼:“嘉木叔,辛苦你了!”
(有删改)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瓜收垃圾时摇响铜铃,“像过去走街串巷的货郎摇拨浪鼓、换油的敲梆子”,把读者带到过去农村特有的生活场景中。
B.因为乡村的道路一次次变脏,又一次次被木瓜清扫干净,所以“我”一直打心底尊崇木瓜这个普通人。
C.“我”也把垃圾高高拎起,轻轻倒进木板车里,可见木瓜的职业感对“我”产生了深深的影响。
D.小说结尾,“我”称木瓜为“嘉木叔”,既表达了“我”对木瓜的尊崇之情,也凸显了小说尊重劳动者的主题。
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到“丁零零,丁零零,细碎而清亮的铃声”,母亲说“木瓜来收垃圾了”,人物出场描写具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B.“一串串简单而轻灵的音节……像阳光一样跳跃”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铜铃声的清脆悦耳,给人美好的感觉。
C.小说描写木瓜时,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从动作、神态等方面细腻传神地塑造了木瓜的形象。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有助于内心活动的描写、思想感情的抒发,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11.村里推荐木瓜参加县里举办的“感动乡村优秀人物”评选活动,请结合文本简要陈述推荐理由。
12.巧立标题亮人眼,你怎样理解本文标题的“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 头
肖建国
晚风从东江里吹上来,天就黑了。
村头约我,出去走走。
这是我驻村的第一天,这地儿叫吊鸭沥回眸村,我上午想找村长了解下情况。妇女主任盼娣说,村头不在,晚上才能回来。
我一愣。盼娣笑着解释,村头就是村长,就好比包工头一样。
听她这样一说,我也乐了。我问,其他地方也叫村头吗?盼娣说,不,只有这里。
村头叫吴贵,一米八。南方人普遍稍矮,吴贵是个例外。他说话声音有点苍老,像敲铜锣后捂住的回呴。
来之前,我从多篇新闻报道中看到过关于他的报道。
吴贵当过兵,退伍后开加工厂,做板材生意。他的板材用木板压成,很实在。不像有些厂家,用锯末压,看起来挺漂亮,遇水一浸,就粉了。
吴贵生意做得顺风顺水。仅七八年的光景,就住进别墅、开起大奔。没想到前几年,他扔下城里的生意,回到生他养他的小山村,当起村头。上任两年多的时间,就为村里捐了一百多万。修村道、铺沥青、装路灯,还开挖了下水道,雨污分流,把乡村当成城市来打造。老婆骂他,图啥?村民们也有很多疑惑,怕他放长线钓大鱼,是预留先手棋。我也想问问,他那厚实胸膛里的真心话。
吊鸭沥紧依东江边,“沥”是指水沟。村名的意思,就是有水沟能放鸭子的地方。可后面为什么要附个回眸村呢?
吴贵说,是晚清一位老族长改过来的。那老族长曾中过举人,算是半个官老爷。一来,他嫌这名字的谐音太粗俗,有损村人形象。二来,这村子是从后面一个村子分出来的。他们原本瞧不起后村人,可后村人争气,无论经商做生意,还是读书做学问,都比前村强。老族长盛怒之下,让年轻人在每月祭祖时,都扭头向后看。看看后村人的荣耀,自己的衰败。久而久之,这村就叫“回眸村”了。但这是口头叫,所以,就有了现在这个名。
吴贵说,那老族长,就是他高祖爷。
我俩顺着村道向外走,新铺成的沥青路面充满弹性,落脚无声。两旁的民房很多已租赁出去,有办民宿的,也有开书吧、咖啡厅的。各家的招牌很有意思,像云中客栈、邂逅时光、一品花堂等,给人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
吴贵说,四年前,他回到村里,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垃圾成堆。年轻人都外出谋生,留下的是孤寡老人和孩子,很多土地被抛荒,让人倍感恓惶。他在村里转了三圈,总想寻找点什么。最后在村小学停住脚。小学早已合并,校舍无人照管,像萎缩多病的老人。当年他上学时,因交不起书杂费,校长就说,那你每天来值日,为同学们敲敲钟吧。他敲钟很认真,当——当——当——,预备铃声均匀、悠长,送到每家每户。村民、学生一听,就知道要上课了。那时他就想,要是能敲一辈子钟,多好。
那棵香樟还在,可树上的铁钟已不见踪影,只留下铁环摩挲的印痕。院内荒草满园,蒌蒿、藤萝、芭茅、艾草,旺旺地长。他蹲下来,奋力扯着荒草,为自己扯出一片空净之地。那一晚,他把奔驰车开进校园内,打开顶窗,让星星伴月光洒进来。他在车里呆了一宿。吴贵说,就是那个晚上,让他决定回来。
过年祭祖,趁年轻人都在祠堂,他当着大家的面说,要回来当村头,让回眸村旧貌换新颜。
话没讲完,就引来一阵哄笑。他让大家尽情地笑,待笑够了、笑累了,才缓缓地说,这是我们的家,这是我们的根,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会回来。我希望当我能力用尽时,你们能帮上一把。
一席话,说得祠堂内一片寂静。
挑起村头的担子,吴贵才知道什么是艰难。修村道,修到潘茂才门口。老人出来了,拄着拐杖,不准修。
吴贵说,潘爷,不用你花钱,把泥巴路修成沥青路,好走。
潘茂才摇摇头,寸土不让。动了风水,会死人的!老人坚持自己的理由。吴贵费尽口舌,并找人来劝说,都无济于事。
那真叫一个难啊!吴贵仰天长叹。
听说,老人还拿出军刀对抗。我小声问。
吴贵苦笑着摇摇头。
出了村庄,外面就是一片片稻田。习习凉风送来阵阵稻香,顿觉神清气爽。原有的田埂已被吴贵替换成木质栈道,在田间诗意地穿梭。
吴贵说,呆在学校的那晚,他想了很多。其中有一项,就是要让城里的高跟鞋,在乡野间敲响。
我问,值吗?
吴贵说,你听——
田野间,有人在黑暗中唱歌。那都是抽空钻出来的城里人,他们拥抱着这没有灯光的夜色,大口呼吸着青草芳香,看星星眨眼,听虫萤伴唱。他们笑,他们闹,惹得村里的小狗也跟着一起汪汪地叫。
夜色渐浓,有蛙声鸣起。先是一声,再接一声,声声呼唤,立即便响成一片。吴贵反问我,你这样下来,值吗?
没想到他有这样一问。刹那间,我俩一起笑了。
笑声伴着稻香,在夜色中迅速荡漾开来。
(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祭祖时扭头看后村”的情节,意在表达老族长对后村取得成就的嫉妒。
B.吴贵愿意在学校敲一辈子钟,说明这座学校给他的温暖和培养让他感觉很幸福。
C.吴贵在祠堂说了回村当村头的意愿时众人哄笑,说明他的想法太荒唐不切实际。
D.潘茂才坚持自己的理由寸土不让,说明吴贵工作冒进,侵犯了群众的切身利益。
1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写吴贵用木板压成的板材“很实在”,一语双关,表现了他的人品,后文他在祠堂里说的一番话也印证了这一点。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疑惑、妻子的不理解,从反面衬托了吴贵回到生他养他的山村无私奉献、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高尚。
C.小说的语言简洁晓畅又不乏生动形象,如“那都是抽空钻出来的城里人”中的“钻”字,表达了城里人到农村生活的渴望。
D.小说情节安排巧妙,以“我”和村头沿着村道出去走走为线索,通过谈话和穿插介绍,交代了吴贵回村原因和取得的成绩。
15.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16.结尾处我和吴贵都问对方“值吗?”,小说中未直接回答,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了答案。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巧妙地写出来的。
参考答案:
1.C 2.D 3.小漫:(1)接爷爷进城享福:小漫拼命学习的目的是要接爷爷进城里去享福。(2)建设美丽家乡:小漫的新梦想是长大后建设美丽家乡。
爷爷:(1)陪伴孙子健康长大:能够看见孙子一天天长大就是享福;能听见孙子直朴的表白,就是享福。(2)建设美丽家乡:爷爷想着把村子建设好。(小漫、爷爷的梦言之有理即可) 4.(1)无私奉献:照顾孙子,不求回报;把孙子的成长和表白当做享福;(2)开拓进取:能紧跟时代,建设美丽乡村;给美术生当模特;(3)吃苦耐劳:扶犁倒耙,把水田整得像书页;觉得有人磨着才快乐。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到“相依为命”、“生活贫苦”。
B.“爷爷感到非常失落”错,原文“爷爷回后就不停地念叨,有这么好的政策,这么好的运气吗?我为什么想要什么,就真的来了什么呢?”说明爷爷是希望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
D.“使他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牧童”错,小漫的理想不是想成为牧童。小漫过去是想接爷爷去城里住,听到美术生的话之后是想要留在乡村“我要在这里,一直在这里,和爷爷一起在乡里享福。长大了也不走了,我也可以办农业公司,我也可以当乡长,我也可以当拖拉机手,我要守着这里的老树老藤……”。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文中没有“神态描写”。有语言描写“我家老大说了,他长大了一定要将爷爷接进城享福!你看你看,带孙还是有用吧?”,动作描写“水牛耕完田,爷爷就将它牵到池塘洗干净,尔后,将牛绳交给小漫”,外貌描写“一脸皱一脑壳的白头发”,心理描写“小漫一听,心里咯噔了一下”。但没有神态描写。
B.过度解读,“一丘丘水田被爷爷整得像一片片书页”只是表现爷爷的勤劳能干,既不能体现小漫的渴望,也不构成铺垫。
C.文本语言及后面的例子都不能用典雅概括,这些都是质朴的带着泥土气息的语言。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小漫:
由“爷爷就爽朗大笑,道,我家老大说了,他长大了一定要将爷爷接进城享福!”“这个牛背上的孩子,一直有一个梦,那就是拼命地学习,以后将老牛一样的爷爷,接到城里去享福!”可知,小漫最初的梦想是接爷爷进城享福:小漫拼命学习的目的是要接爷爷进城里去享福。
由“我现在有个梦,我要在这里,一直在这里,和爷爷一起在乡里享福。长大了也不走了,我也可以办农业公司,我也可以当乡长,我也可以当拖拉机手,我要守着这里的老树老藤,这里的水车风车,这里的屋场蛇,这里的山雀子叫,这里满山跑的野猪,这里的所有山歌,这里吹得脸红脖子粗的唢呐……”可知,小漫后来的梦想是建设美丽家乡:小漫的新梦想是长大后建设美丽家乡。
爷爷:
由“爷爷觉得,能够看见牛背上健硕的孙子,一天天长大,就是享福;能听见孙子这么直朴的表白,就是享福”可知,爷爷的梦想是陪伴孙子健康长大:能够看见孙子一天天长大就是享福;能听见孙子直朴的表白,就是享福。
由“爷爷回后就不停地念叨,有这么好的政策,这么好的运气吗?我为什么想要什么,就真的来了什么呢?小漫听见老樟树上的大喇叭在播着‘乡村振兴’‘美丽村庄建设’什么的”可知,爷爷的梦想是建设美丽家乡:爷爷想着把村子建设好。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形象及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无私奉献:爷爷“你看你看,带孙还是有用吧?”“爷爷觉得,能够看见牛背上健硕的孙子,一天天长大,就是享福;能听见孙子这么直朴的表白,就是享福”,照顾孙子,不求回报;把孙子的成长和表白当做享福。老水牛犁田时“和他配合得天衣无缝”,老水牛帮助爷爷耕田种地,却只吃草。
开拓进取:爷爷“爷爷回后就不停地念叨,有这么好的政策,这么好的运气吗?我为什么想要什么,就真的来了什么呢?小漫听见老樟树上的大喇叭在播着‘乡村振兴’‘美丽村庄建设’什么的”“爷爷不知道什么是模特,等弄明白了……硬劝软磨,还把他按在老樟树下,描画了老半天。爷爷看了几张自己的画像,小声嘟哝了一句,是还不错啊”,爷爷能紧跟时代,建设美丽乡村;给美术生当模特。
吃苦耐劳:爷爷“爷爷扶犁倒耙,上十里下十里是一流的。一条老水牛和他配合得天衣无缝,一丘丘水田被爷爷整得像一片片书页”,爷爷扶犁倒耙,把水田整得像书页;老水牛“骑吧,别心疼它,它和你爷爷一样,有人磨着才快乐呢!”,觉得有人磨着才快乐。
5.D 6.C 7.①小说的题目《水井村纪事》显得真实;②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真实。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地点叫做“水井村”,还有条河叫“丰水河”,此外文中提到大学的名称“国立中山大学”,都给人真实之感。③小说背景真实。文中涉及到放映时代特点的词语,如“解放”“划为地主富农阶级”“专政”,“秀美乡村建设”等,富有时代特色,给人真实之感。④小说中的细节真实。如写七叔公夫妻吵架,符合人物的身份和语气;开会时村民的心理描写真实,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自私自利,符合村民的特征。 8.通过对人物“不幸”与“不争”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性批判”。
①不幸:
井水村几百年来都没有出个读书人,这是整个村子的不幸;孙立人好容易考取国立中山大学,结果因为被“专政”,遣送回来,这是人物在当时时代下命运的不幸。
②不争:
七叔公期盼儿子有出息,能够考上大学,但儿子并不争气,直道七叔公去世,后人也没有考上大学;村子几百年都没有出过读书人,但村民却并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小利益,村民的自私、冷漠让他们不愿做出改变,村子还是老样子。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表现了七叔公为村民着想的急切心情”错,由“指望着老大能开个好头,族谱上好浓墨重彩地记上一笔,当年他立人考取中山大学。自己一直找各种理由没在族谱上记录,为的是有朝一日是自己家的孩子开这个好头”可知,不是为村民着想,而是想要自家出风头。
B.“借此说明人难以摆脱命运,印证了水井村流言的准确”错,立人被遣送回来是因为“祖上留有十数亩耕地,给划为地主富农阶级,属于专政的对象”,属于社会原因,不能说明人难以摆脱命运,也不能印证水井村流言的准确。
C.“作者是为了表现时代的进步”错,填了水井后村里出了读书人,讽刺的是村人的愚昧、迷信。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不失绮丽”错,“绮丽”形容辞藻华丽,小说语言质朴平实,没有“绮丽”的特征,如“老婆的讥讽让七叔公气得七窍生烟,破口大骂老婆头发长见识短,娶了你这样的女人真是上辈子鬼打得魄叫”,口语化的词语富有乡土气息。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能力。
小说的题目真实,《水井村纪事》,“纪事”意为记载事实。
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真实。原文“‘水井村两口井,读书没有影’,自陈老太公在丰水河畔开村拓土几百年来,一直走不出一个读书人”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地点叫做“水井村”,还有条河叫“丰水河”,此外文中提到“好不容易到了民国年间,陈氏十五世孙立人考取了国立中山大学”,大学的名称“国立中山大学”真实。
小说背景真实。比如“没几年迎来了解放,因立人祖上留有十数亩耕地,给划为地主富农阶级,属于专政的对象,遣送了回来”,其中“解放”“划为地主富农阶级”“专政”,这些词语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还有“村里在搞秀美乡村建设,村中央那些大大小小的旧房子很快就被拆除一空,腾出了一大块空阔的土地”,“秀美乡村建设”是近几年提出的口号,也富有时代特色。
小说中的细节真实。如写七叔公夫妻吵架,“听多了几次,他老婆忍不住呛了他两句,说别给孩子这么大的压力,孩子能读出来是好事,万一读不出也是命中注定。再说这个读书不是每个人都能读得出来的,要是读得出,你当年为啥不读下去考个学堂,为啥你们老陈家几百年出不了一个读书人,让人们看你们几百年的笑话?老婆的讥讽让七叔公气得七窍生烟,破口大骂老婆头发长见识短,娶了你这样的女人真是上辈子鬼打得魄叫!”,七叔公老婆这番话符合生活中中年妇女的说丈夫的口气,而七叔公的反应也同样符合恼羞成怒的丈夫的真实情绪。再如“开会的这天,到会的村民很少说话,大多沉默,谁都不肯出这个头,都在心里打着自己的小九九。要是塞了这口井,村上还是一只鞋(俚语,依旧的意思),没有人读出书咋办?到时同意填埋水井的责任就会落到自己的头上,那可是一辈子都撒不脱的事儿。再个吃水也是大事,一餐不吃饭没多大事,几个小时不喝水那就会渴得慌。尤其是住在村东这口水井附近的十几家村民更不乐意填埋这口水井,总不能舍近求远跑到村西边那儿去挑水?”,村民的心理描写真实,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自私自利,符合村民的特征。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主题,多角度探究小说意蕴的能力。
不幸:
由“自陈老太公在丰水河畔开村拓土几百年来,一直走不出一个读书人,连个秀才都没出过,更别说举人进士”可知,这是整个村子的不幸,几百年来都没有出个读书人;由“好不容易到了民国年间,陈氏十五世孙立人考取了国立中山大学,总算堵了一下世人的口,不过好景不长,没几年迎来了解放,因立人祖上留有十数亩耕地,给划为地主富农阶级,属于专政的对象,遣送了回来”可知,孙立人好容易考取国立中山大学,结果因为被“专政”,遣送回来,这是人物在当时时代下命运的不幸。
不争:
由“七叔公两夫妻这边吵得不可开交,那边他们的孩子并没有从这吵架声中汲取什么精神力量,不紧不慢,混了个高中毕业,灰溜溜地回到家里来”可知,七叔公期盼儿子有出息,能够考上大学,“给村上的人看看,也破破‘水井村两口井,读书没有影’这个魔咒”,但儿子并不争气,直道七叔公去世,后人也没有考上大学。由召开大会要商量填埋水井时村民的表现,“开会的这天,到会的村民很少说话,大多沉默,谁都不肯出这个头,都在心里打着自己的小九九。要是塞了这口井,村上还是一只鞋(俚语,依旧的意思),没有人读出书咋办?到时同意填埋水井的责任就会落到自己的头上,那可是一辈子都撒不脱的事儿。再个吃水也是大事,一餐不吃饭没多大事,几个小时不喝水那就会渴得慌。尤其是住在村东这口水井附近的十几家村民更不乐意填埋这口水井,总不能舍近求远跑到村西边那儿去挑水?”,最后这件事“不了了之”可知,村子几百年都没有出过读书人,尽管有人说是水井的问题,但真的要填埋水井时村民却各自打起自己的小算盘,并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小利益,村民的自私、冷漠让他们不愿做出改变,村子还是老样子。
通过对人物“不幸”与“不争”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性批判”。
9.B 10.B 11.①人物品质角度: 憨厚无私、勤劳笃实、纯朴善良、尽职尽责、不计得失、心思细腻、与邻为善、热爱家乡等。如,木瓜与邻为善。他天天把自己家门前打扫得像镜子,有时顺手把邻居家门前也扫了。
②对村里的贡献角度:可从邻里关系、生活方式、道德风尚、社区建设等方面分析。如,木瓜的可贵品质对家乡的人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所在的乡村因为他变得安静,清洁,亲切起来。 12.①设置悬念,“嘉木”引发读者的想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一语双关,意蕴丰富:明指村里的“嘉木”其人其事,实指嘉木叔的可贵品质。
③凸显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弥足珍贵的品质的尊崇和对家乡美好风尚的赞美。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B.“因为乡村的道路一次次变脏,又一次次被木瓜清扫干净”错误。“我”一直打心底尊崇他,是因为他憨厚无私、勤劳笃实、纯朴善良、尽职尽责、不计得失、心思细腻、与邻为善、热爱家乡等可贵品质,以及对家乡的人们产生的积极影响,他所在的乡村因为他变得安静、清洁、亲切起来。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与分析的能力。
B.“……运用夸张手法”错误。“一串串简单而轻灵的音节在街巷的墙壁上、树木间碰撞,回荡,像阳光一样跳跃”运用的是“比拟”的手法。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人物品质角度:结合“‘木瓜’其实不是他的本名,只因为他从小沉默寡言,在生产队里和别人一起干活儿时像老牛,光吃亏”可知,“木瓜”不善言谈;结合“如今年龄大了,地里没多少事可做,他就天天抱自己家门前打扫得像镜子,有时顺手把邻居家门前也扫了。下雪时,他会把连接两条街的路铲扫干净。大家都说,组长找他,真找对人了”可知,“木瓜”天天把自己家门前打扫得像镜子,有时顺手把邻居家门前也扫了。下雪时,他会把连接两条街的路铲扫干净。可见“木瓜”憨厚无私、勤劳笃实、纯朴善良、尽职尽责、不计得失;“木瓜”拉着板车,或是扫着地,安静而笃实。结合“道路一次次变脏,又一次次被他清扫。在乡村,鸡毛蒜皮、闲言碎语、生存的欲望,与发自天然的热心肠全都纠缠在一处,有着烟火人间的种种特质。但是因为他,一切都安静起来,清洁起来,亲切起来”可知,道路一次次变脏,又一次次被他清扫。在乡村,鸡毛蒜皮、闲言碎语、生存的欲望,与发自天然的热心肠全都纠缠在—处,有着烟火人间的种种特质。但是因为他,一切都安静起来,清洁起来,亲切起来,可见“木瓜”心思细腻、与邻为善、热爱家乡等。
对村里的贡献角度:结合“道路一次次变脏,又一次次被他清扫。在乡村,鸡毛蒜皮、闲言碎语、生存的欲望,与发自天然的热心肠全都纠缠在一处,有着烟火人间的种种特质。但是因为他,一切都安静起来,清洁起来,亲切起来”可知,木瓜的可贵品质对家乡的人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所在的乡村因为他变得安静、清洁、亲切起来。
12.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
设置悬念,题目为“嘉木”,文章开篇却写“木瓜”收垃圾,负责我们这条街的清洁工作,与“嘉木”没有任何联系,所以以“嘉木”为题引发读者的想象,“木瓜”和“嘉木”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语双关,意蕴丰富:木瓜的大名,叫“嘉木”,明指村里的“嘉木”,也就是“木瓜”其人其事;南方有嘉木,其实嘉木如好人,是不分地域的,所以“嘉木”实指木瓜叔的不善言谈、憨厚无私、勤劳笃实、纯朴善良、尽职尽责、不计得失、心思细腻、与邻为善、热爱家乡等可贵品质。
凸显主旨,道路一次次变脏,“木瓜”一次次地清扫。在乡村,鸡毛蒜皮、闲言碎语、生存的欲望,与发自天然的热心肠全都纠缠在—处,有着烟火人间的种种特质。但是因为“木瓜”,一切都安静起来,清洁起来,亲切起来。由此可知,木瓜的可贵品质对家乡的人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所在的乡村因为他变得安静、清洁、亲切起来。表达了作者对些弥足珍贵的品质的尊崇和对家乡美好风尚的赞美。
13.B 14.C 15.①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理:描写了村小学荒凉破败,烘托了吴贵的失落感;
②推动情节发展:通过典型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刺激吴贵决心回乡建设村庄;
③突出主题:与后来的美丽景象形成对比,使主题更突出。 16.①结尾部分用景物描写,渲染出了欢乐温馨的氛围,含蓄巧妙地写出了两人都觉得值;
②文末“一起笑了”,写出了他们对村庄巨变的欣慰,间接写出两人都觉得值;
③文中通过前后对比,写村子旧貌换新颜,用事实回答了两人都觉得值。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
A.“表达老族长对后村取得成就的嫉妒”错误,老族长意在激励村里的年轻人向后村学习。
C.“说明他的想法太荒唐不切实际”错误,是大家觉得荒唐,而他的想法如今已经实现,并不荒唐。
D.“说明吴贵工作冒进,侵犯了群众的切身利益”错误,老人是封建迷信思想,且态度顽固,这是为了说明吴贵工作的艰难,时常会遇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C. “表达了城里人到农村生活的渴望”错误,应是生动地写出了城里人生活的压抑。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树上的铁钟已不见踪影,只留下铁环摩挲的印痕”“荒草满园,蒌蒿、藤萝、芭茅、艾草,旺旺地长”,写出校园的荒废破败,连寄托了吴贵小时候天真愿望“要是能敲一辈子钟,多好”的铁钟都已经不见,烘托出吴贵的失落感。
从情节结构来看,村小的荒芜衰败推动了情节发展,“他在车里呆了一宿。吴贵说,就是那个晚上,让他决定回来”,吴贵受村小荒凉环境的刺激,而决定回乡建设乡村。
从艺术效果来看,此处的荒凉衰败与吴贵建设村庄后“习习凉风送来阵阵稻香,顿觉神清气爽。原有的田埂已被吴贵替换成木质栈道,在田间诗意地穿梭”“拥抱着这没有灯光的夜色,大口呼吸着青草芳香,看星星眨眼,听虫萤伴唱。他们笑,他们闹,惹得村里的小狗也跟着一起汪汪地叫。夜色渐浓,有蛙声鸣起。先是一声,再接一声,声声呼唤,立即便响成一片”的美丽乡村景色形成对比,突出建设美丽乡村的主题。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结尾含义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结尾的景物描写“拥抱着这没有灯光的夜色,大口呼吸着青草芳香,看星星眨眼,听虫萤伴唱。他们笑,他们闹,惹得村里的小狗也跟着一起汪汪地叫”“夜色渐浓,有蛙声鸣起。先是一声,再接一声,声声呼唤,立即便响成一片”可见,重新建设后的乡村美丽、欢乐,充满温馨气氛,烘托出人愉悦的心情,从而可以看出两人对于乡村美好的改变是非常喜悦的,从而含蓄巧妙地写出了两人都觉得值。
“没想到他有这样一问。刹那间,我俩一起笑了”,“笑”体现出他们两个人都为乡村的变化感到欣慰,一切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文中回眸村原来“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垃圾成堆。年轻人都外出谋生,留下的是孤寡老人和孩子,很多土地被抛荒,让人倍感恓惶”“院内荒草满园,蒌蒿、藤萝、芭茅、艾草,旺旺地长”,荒凉、衰败,贫穷、落后。而在吴贵尽心尽力建设过后,“新铺成的沥青路面充满弹性,落脚无声。两旁的民房很多已租赁出去,有办民宿的,也有开书吧、咖啡厅的”“原有的田埂已被吴贵替换成木质栈道,在田间诗意地穿梭”,前后对比,村子的新颜比旧貌更有活力、富有魅力,这不争的事实让两人都觉得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