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3张PPT。 30、诗四首归园田居(三)-------陶渊明
使至塞上 ---- -------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读的技巧
1 、把握感情基调,
2 、要按音节节奏和意义节奏来读,
3 、语速要缓慢。第一把金钥匙第二把金钥匙 品的技巧
先了解每句诗的字面意思,
然后进行想象和联想,体会
所表现的意义。
背的技巧
句首一个词,
脑中一幅画。第三把金钥匙归田园居(其三)陶渊明诗歌朗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归园田居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huìhèzhǎng 荒秽(huì):杂草丛生。带月:顶着
月亮。
荷(hè)锄:扛着锄头。
道狭(xiá):道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沾(zhān):沾湿。
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wéi):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第一层:写劳动情况
带着以下问题朗读: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况?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干了多长时间?(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思考:“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 这是本诗的第一层,交代了劳动的 ,以及 。地点劳动的收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前1句体现了农家生活的 ,“带月荷锄归”一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 图”。优美的月色描写表现出作者 ,
反而 。艰辛月下归耕不以为苦享受这劳作的乐趣内容点析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带着以下问题朗读:
问:第五句中的“道”是指什么?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
问:为什么要着重写夕露沾衣?
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穿行草木,致使衣为露所湿。借夕露沾衣作衬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精彩赏析 请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并说说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总结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内容包括:农村生活风貌、诗人和乡邻交往、诗人出游,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语言自然朴实。
以下是这组诗的另外几个“镜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归恋厌弃田园:土地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烟
狗 鸡官场:
尘网
樊笼幽雅恬适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用语平淡自然,朴素随口而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写作特色使至塞上——王维 读出字音,读出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歌朗诵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历史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扁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使至塞上(结构思路)首联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写使者进入边塞)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以“蓬” “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精彩赏析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一“征”一“归” ,一“出” 一“入” ,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以“蓬”自喻,暗示自己在朝廷受到排挤,仕途不顺的苦闷心情。以“雁”自喻,抒发了远离家乡异地飘泊的愁绪,情感复杂。
揣摩语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
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 “落日”)颈联: 大漠孤烟直,长河日圆。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
长河奔流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空间阔大——层次丰富——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你是如何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个名句的?
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品读赏析尾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线。
(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诗歌朗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介绍创作情况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叙送别缘起) 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绘山势,流水,原野) 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水中映月画于天边云霞图)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深沉思乡之情)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诗文解释】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叙事)
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写景,想象,比喻)
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抒情,拟人)? 精彩赏析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这也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诗人采用正面描写,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苍茫起伏的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了广阔无垠的平原。一泻千里的江水,流入辽阔无边的荒原,滚滚东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飞”“结”是用拟人的手法。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作者在5岁那年便随父亲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称四川为“故乡”。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作者称它为“故乡水”。
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对这种情感并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舌送我到楚地,愈觉情味无穷。 “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写作特色 全诗运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首联叙事、颔联、颈连写景,尾联抒情,时空广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登岳阳楼宋·陈与义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著有《?简斋集》。 陈与义身处两宋之交这样一个国事多艰、时局动荡的时代。该诗写于“靖康之变”的第三年。此时诗人正处于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的苦涩生活中。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写作背景诗歌朗诵登岳阳楼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jīngxǐyǐ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诗眼”悲登岳阳楼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注释: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缓慢 瓜分 徘徊 靠着 高处 登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这句诗写什么?怎么写的? 写岳阳楼之所在。
“帘旌不动夕阳迟”这句诗写什么?有什么特点? 写举目所见。
“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颔联的风格有什么变化? “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
“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
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过渡,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颈联通过叙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
诗的四联各主要写了什么?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残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