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部编本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恩格斯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意深刻、富有表现力的语段,体会 语言运用准确、鲜明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清论述思路,体会论 证、论辩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 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文化传承与理解:加深对社会、历史、人生的认识,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论述的针对性、辩证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专业性。
情境导入
当真理被“雾霾”遮住时,需要勇士站出来,拨开迷雾,让光芒重照大地。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我们实践的真理,也曾被误解,被利用。理论对于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一个人理论素养越高,就越能在实践中见微知著,行稳致远,提高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努力学习经典理论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今天我们走进恩格斯的作品《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知人论世
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学家、军事理论家,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经济支持。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遗留下的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众望所归地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
知人论世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第二、三卷)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病逝世。
《乌培河谷来信》《谢林和启示》《谢林——基督教的哲学家》《英国状况》《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早期作品
1844—1848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
《神圣家族》(与马克思合著)《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与马克思合著)《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合著)
1848年革命及其退潮期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48-1851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法兰西内战》导言。整理《资本论》遗稿。
《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
第一国际时期至马克思逝世
《论权威》《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史部分是马克思写的)《自然辩证法手稿》(因马克思逝世,最终未能完稿)
恩格斯晚年
重要通信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特别是关于《资本论》写作的通信具有独立的学术价值。恩格斯晚年写给弗·梅林、约·布洛赫等人的通信。
作品简介
知识拓展
伟大的友谊
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理念的奠基人。他受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生活很穷苦。恩格斯把马克思的生活困难看作自己的困难,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不断地寄给马克思。
碰到恩格斯需要帮助的时候,马克思同样竭尽
全力,毫不犹豫。1848年11月,恩格斯逃亡到瑞士,
因为走时匆忙,身边没带多少钱。马克思知道了,到
银行将自己仅有的钱取出,全部寄给了恩格斯。
知识拓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亲密合作。
他们同住在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要到马克思家里去。他们讨论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一连谈上好几个小时,各抒己见,滔滔不绝。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在40年里,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识背景
1883年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道士”,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者都向他请教书信,成为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重要形式。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继续在欧洲广泛传播,而1890年德国废除反社会主义的特别法,使人们的思想更为活跃,但是人们甚至有些社会民主党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水平降低了,他们受德国资产阶级学者巴尔特和“青年派”的影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有所泛滥,他们中的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了误解。有一些大学生给恩格斯写信,提出了一些问题,请恩格斯予以解答。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疑惑,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击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批判资产阶级学者的反马克思主义论调,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理论,恩格斯给部分大学生回了信。
解题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本文是恩格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题目简明扼要,直接亮出了本文所要阐述的问题——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所谓论著,就是带有研究性的著作。科学与文化论著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文、著作。
一是社会科学论著,主要由分析推理而得,往往具有抽象性;
二是自然科学论著,主要通过实验研究而得,往往具有实证性。
解题
这是恩格斯1894年1月25日在伦敦给当时德国的青年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写的一封回信。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一个偏正短语,“决定性基础”是中心语,“社会历史”是定语。标题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分析了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什么。
文体知识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在古代,书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来源,它不仅促进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思想的情怀,还起到了报平安的作用。
书信有其固定的格式,一般要遵循以下要求:
①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最一般的是“此致”“敬礼”。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
整体感知
社会历史
的决定性
基础
1-2段: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
3-4段:上层建筑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5-6段:历史发展中存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7-9段: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意经济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任务探究一
1.本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请简要概述。
首先阐明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然后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它们之间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接着分析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阐明了两者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最后归结到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重经济史的学习,学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
任务探究二
1.回信第1条第一段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它有何作用
主要讲述了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即我们所说的经济基础,讲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文段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后文论述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2.恩格斯是如何解读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
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
这种技术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
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
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
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
定义
内容
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
作用
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经济关系
任务探究三
3.这封信中,恩格斯提出了两点不应当忽视的问题,请概述这两点内容。
第二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都是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这里的必然性就是指经济的必然性。
政治、法、哲学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任务探究四
任务探究五
4.恩格斯是如何解读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
(1)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2)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这段文字围绕“经济的决定性基础”地位,用“并不像”“而是”“但”“不管”四个关联词,谈了四层理解:
①经济状况不会自动发生作用;
②是人们在创造社会历史;
③人们的创造受环境制约,以现实关系为基础;
④在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始终具有决定意义。
政治
法律
哲学
宗教
文学
艺术
……
上层
建筑
经济
关系
全部技术、地理基础历史残余、外部环境
相
互
作
用
发生反作用
基础
①造成社会现状的原因并不只有经济,还有上层建筑各领域间的相互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②上层建筑各领域间的相互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又是在经济必然性基础上的作用。
社会的“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
任务探究六
经济关系
社会状况
决定性基础
非自动发生作用,是人们在创造
人们的创造受环境制约,以现实为基础
现实中的经济关系有决定意义
①经济关系对社会的决定性作用不会自动发生,而是人们主动创造的。
②人们的创造受特定环境制约,以现实关系为基础,其中的经济关系具有决定意义。
社会的“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
任务探究七
1.举例论证
观 点 事 例
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
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是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
体会论证方法
任务探究八
论证方法
第四段:谈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时,举出了国家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来发挥作用
第七段谈到德国的著作界很难搜集到必需的材料,列举了老古·冯·居利希的材料。
运用例证法,增强说服力
任务探究八
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例证法的作用?
任务探究九
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使用了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
体会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
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任务探究十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用了做比较的论证方法,作者拿“技术上的需要”和“十所大学”做比较,加一个“更”字,就突出了“技术上的需要”对“把科学推向前进”的重大作用,从而具体形象地论证了“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这个观点。
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注: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体会论证方法
任务探究十一
品味语言
(1)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观点提出鲜明有力,不蔓不枝;“归根到底”言辞准确,语气恳切;“不过”巧妙引起转折,引人思考。
(2)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但是”“并不是”“只有”“才”等关联词语的使用,使表达的意思跌宕起伏,但又缜密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体现了社会科学论著的语言特色,也显示了恩格斯高超的理论思维水平。
任务探究十一
(3)如果您画出曲线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恩格斯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他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经济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经济的必然性。以形象的语言,进一步说明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第二人称的运用,语气亲切,体现了革命导师的平易近人、朴实谦逊。
品味语言
任务探究十一
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运用比喻,把“经济关系”比作“红线”,贯串于社会历史的进程中,直观恰当,生动形象。
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像给报刊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地向您阐述这一切。
“请您”“可惜”“向您”等敬语或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恩格斯对青年朋友的真诚尊重和殷切期望。
品味语言
任务探究十二
在“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一句中,“偶然性”和“必然性”分别指什么?
“偶然性”指看似偶然发生的某种历史现象,如某个历史人物的出现等;
“必然性”指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经济基础。某种历史现象的产生看似偶然,实则是经济基础在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而言,历史现象的产生又具有必然性。
任务探究十三
恩格斯在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中指出: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结合刘邦和项羽,谈谈你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
所谓伟大人物,是指为着完成某种历史任务而出现的、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杰出者。伟大人物的出现,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在楚汉之争中取得最后胜利的刘邦就是这样一位偶然性与必然性统一的伟大人物。比如,刘邦的出身、起家,及至鸿门宴脱险、夺取关中先入咸阳等,充满了偶然性,稍有差池结果便会大相径庭。但不能把这些偶然因素绝对化、神秘化,偶然性的背后,是必然性在起决定作用。刘邦能最后胜出,是具有必然性的。因为刘邦审时度势、知人善任,实行的方针、政策受到了广大士兵和人民的拥护,特别是得到了当时秦人的拥护,他的胜利是大势所趋,必然性使然。而项羽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因在刘邦成功的必然性因素方面,项羽大多相反,最后只能落得众叛亲离的结局。
任务探究十三
偶然性表明的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有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的趋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从“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角度立论,用大胆的假设与推理来揭示历史的发展可以是另外一种情形,“已然的”未必就是“必然的”。从当时形势看,刘邦虽然战胜项羽,但项羽的巨大影响仍在,刘邦并没有取得全局的最后胜利。其实,项羽与刘邦一样都是反抗暴秦的英雄,没有说谁胜就是应该的,是正统的,设若项羽拥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或许会改写历史。
任务探究十四
唯物史观认为,伟大人物的出现作为一种历史偶然现象,归根到底是由经济的必然性决定。如果把历史偶然现象画为曲线,当你画出它的中轴线,所考察的时间越长范围越广,就会发现这个轴线会越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那么如何理解“经济发展的轴线”呢?
任务探究十四
在轴心时代里,中国、欧洲和印度等地区都出现了人类文明精神上的重大突破现象,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时代。
任务探究十四
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等诸子百家。
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先贤。
印度出现了释迦摩尼。
任务探究十四
总结轴心时代出现的原因
(1)它们都处在北纬25-35度之内,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条件。
(2)人类文明已进入铁器时代,农工商业自上古以来发展到了第一个高峰。
(3)基本完成了社会化分工,生产力有所提高,人类有时间探索生产以外的问题。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偶然现象,其实都是由背后的经济发展轴线决定的。恩格斯透过历史发展中种种偶然事件,为我们指出历史发展背后那条红线——经济轴线,历史上出现的一个个伟大人物以及他们的创举,都是经济轴线上结出来的璀璨花朵而已。如果我们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可以做出推测,轴心时代的出现,也许是由于人类发展的生产力在此刻趋同了,所以历史的偶然现象就和经济轴线平行而进了。
任务探究十四
任务探究十五
艺术特色
1.语言准确严谨。
作者在阐述观点时,大量使用修饰词语,使语言表达十分准确、有分寸感。如“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在动词“制约”前面加上“归根到底”,准确地表明这种“制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最根本的。又如“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中,“过分”一词使用严谨,强调了“推敲”的程度。再如“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中,“照我们的观点看来”这一修饰成分把作者的观点界定得非常准确,让人感到作者只是在表明自己的观点,没有把自已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这反而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任务探究十五
2.语言表达严密而富有逻辑性。
这主要体现在文中较多地使用了复句。如“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以“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来分析说理,语言表达十分周密,可谓天衣无缝。此外,文中还多处用到因果复句、并列复句、转折复句、递进复句等。这些复句,使句子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使内容的表达更加准确,无疑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周密性与逻辑性。
艺术特色
小结
本文是恩格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恩格斯针对当时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的歪曲,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因为其还受很多偶然性的影响,但经济的必然性起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