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高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高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6 00:35:48

文档简介

语文半期考试答案
D.材料二说:“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摩崖石刻周边所汇集的种种题刻,相当于山水画中的题跋,……但即便如此,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峪真正的胜迹所在”。因此选项认为“经石峪上的《金刚经》及周围的其他石刻共同形成了经石峪景点,它们对经石峪景点而言同样重要”不正确。
D.材料二说:“一方面,文字的题写借助于政治、宗教、文学与书法,参与了风景的塑造,但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因此选项认为“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与之相关的题刻、碑文”不正确。
A.材料一的观点是: 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题写胜迹是景观重构。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而A项没有涉及题写名胜的非对象化的特点以及胜迹书写的意义。
(1)相同之处在于两则材料都认为题写或题刻对于胜迹流传有作用。
(2)不同之处在于材料一认为题写胜迹能“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能“取胜迹而代之”,材料二认为“题刻与山水的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
(1)题写的名胜古迹往往消逝或失去了比如《赤壁赋》里的赤壁在苏轼写作时已经改变旧貌(一说地址难以考证)。
(2)题写是对名胜古迹的补偿与替代。如《赤壁赋》增加了赤壁的文化价值/化作了赤壁胜迹的一部分,使其在文本书写中内涵更为丰富。
(3)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赤壁赋》在现代不断更新着读者对赤壁的体验与想象。(每点2分,概括文中内容1分,联系《赤壁赋》分析1分)
补充:如果界定”非对象写作化“概念,答到”对名胜的非对象化写作指不只为名胜当下的模样,更为召唤/重现其在记忆中/历史中的面貌“,也可给2分。
B. “也是传统酒文化的寻根之旅”错误,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酿酒师多番努力,续写韩家酒坊的传奇的故事,表现的是酿酒师的高尚品行,并没有体现传统酒文化的寻根,选项说法于文无据,过度解读。
A. “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展现人物性格”错误,原文中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展现人物性格。
(1)写韩家酿酒用水的那口老井与泗州城一起被淹没了,与后文揭示出酿出好酒的原因在于井水相照应,揭示“韩井”的重要性;
(2)写酿酒师用手试酒醅的温度就能知道酒的好劣,与后文叙写他的寒冰掌功夫了得相照应,说明酿酒师是一位深藏不露的高手。
(3)写酿酒师给东家酿酒多年在梅村置地,与后文刘一刀晓得酿酒师的寒冰掌并非东家所说测温度那般简单,说明东家就是雇刘一刀想要废掉酿酒师手之人。(三点任答两点即可。)
①酿酒师酿酒技艺神奇,品行高尚(胸怀高远),武艺高强(手段高明)。(技艺和人格都答到才给2分,否则只1分)
②酿酒师用酒香锁住杀手刘一刀双肩穴位,东家雇凶杀人的结局翻转,构思奇妙,富于传奇性。(抓住酿酒师和刘一刀之间这个奇特的情节进行阐释即可。)
③作品表达了对酿酒师赓续传统、乐善好施、沉静智慧以及慈悲宽宏的赞颂之情(赞美或者赞颂的是酿酒师的美好品质,不是技艺高超,必须点明才能得2分,只答赞美酿酒师给1分)
【解析】首先应分析题干中引导语的内容,可以提炼出“高人”“奇事”“注目礼”三个关键词,结合文章内容依次解读可得出答案。
“高人”:酿酒师酿出醉圣酒美名远扬,酿酒技术高超。同时,酿酒师面对杀手淡定自若,以礼相待,身怀绝技,又宽容欲取其性命的杀手,足见其品行高尚、武艺高强,此乃“传奇”之处。
“奇事”:东家雇凶杀人,在读者为之紧张之时,酿酒师却于无形中使杀手手无缚鸡之力,化解了自身危机,展现其高超武艺。翻转的结局,构思奇妙,富于传奇性。
“注目礼”:蕴含着礼赞、崇敬等情感。文章通过记叙酿酒师的传奇故事,如“酿酒师发誓,要用双手续写韩家酒坊的传奇”“卖酒的白银多施舍给泗州穷苦乡亲”,以及冷静应对杀手、饶杀手一命等相关内容,表现出其赓续传统、乐善好施、沉静智慧、慈悲宽宏等品质,从而表达了对酿酒师高尚品行的赞美之情。
BDH【解析】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翻译】现在王后想让他作儿子。假如秦国真的要攻打赵国,也不会因为一个王子的缘故而耽误灭赵大计,赵国不是空有人质了吗?
C。西面,就是指面向西,与《鸿门宴》中“张良西向侍” 的“西向”意思一样。前文有“引领西望”可印证。
A。吕不韦没有直接游说秦王后,是通过说动阳泉君,然后阳泉君再说动秦王后。原文是“阳泉君曰:然。入说王后,王后乃请赵而归之。”
(1)子异人贤材也,弃在于赵,无母于内,引领西望,而愿一得归。
公子异人是个贤才,被远弃在赵国,没有母亲在宫中,只有伸颈向西而望,盼望有一日能回到秦国。
得分点:①判断句:公子异人是个贤才,②被动句,被远弃在赵国。注意:被赵国抛弃不给分。没翻译出被动也不给分。③“引领”:伸颈,伸脖子,拉长脖子皆可得分。④“一”,有一天,有一日。各1分
(2) 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
秦王已经年老了,一旦驾崩,(赵国)虽仍有异人为质,也不足以与秦国交好。得分点:①“一日”:一旦,将来有一天;万一有一天,有一天皆可;②“晏驾”:驾崩,去世(写成错别字“去逝”不给分),离世,死皆可;③“虽”,虽然。“即使”不给分;④“结”,结交,交好,友好。足以翻译成值得也不得该点的分。
吕不韦决定帮助秦国公子异人的原因是想要获得不计其数的可以泽被后世的大利。(只答获利1分,答出“不计其数”“泽被后世”各1分。近似的词语也可。)
C. “都运用了……虚实结合”错,本诗颈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写诗人闲倚古树,心随浮云,不料山僧洗钵,群鹤惊飞,打断了诗人的遐思。没有用到虚写手法。
①对匡山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首联写匡山风景如画,山色斑斓,藤影摇曳,令人陶醉。(答出对景色的热爱/赞美即可。)
②对山中闲适/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颔联颈联写匡山生活的图景:人们携犬散步、傍晚砍柴归来,诗人伴着猿啼声倚树赏云,僧人在曾有白鹤飞来的池中洗饭钵,写出匡山环境之清幽和生活之闲适。尾联点出留恋之情。(答出对现有生活的留恋即可)
③诗人虽然留恋匡山,却决心离去,准备将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意思对即可)
(每点2分)
(1)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2)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3)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C
【解析】
A.“他们提出了许多政治策略和措施都是短视的”结构混乱。改正:……他们提出的许多政治策略和措施都是短视的。
B. “他的奋斗的一生正是他这句格言的真实写照”错误,不合逻辑,主宾关系颠倒,应改为“他的这句格言是他奋斗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D.“提倡与人为善的态度进行友好交往”成分残缺(介宾短语缺少介词)。改正:……提倡以与人为善的态度进行友好交往。
故选C。
B【解析】①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句意:在于彰明美好的品德。②树:名词作动词,种植。句意:我把它种到成熟,结成的葫芦很大,有五石的容积。③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句意: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④诚:使动用法,使……诚。句意: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⑤坚:形容词作名词,坚硬的程度。句意:它的坚硬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⑥兆:名词作动词,出现征兆。句意:没有出现征兆时易于谋划。⑦慈:形容词作动词,慈爱。句意:纵使父亲不慈爱儿子。⑧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句意:见到有德行的人就要向他学习,让自己的行为向他看齐。⑨亏:使动用法,使……受损失。句意:所以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获利。①⑦形容词作动词/②⑥名词作动词/③⑤⑧形容词作名词/④⑨使动用法。故选B。
A
【解析】
①宾语前置句,“爱自”。句意: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
②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当臣子的不孝君王,当儿子的不孝父亲,这就是乱。
③状语后置句,“于天下明明德”。句意:古代那些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
④宾语前置句,“以仁为己任”。句意: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
⑤状语后置句,“于未有为之,于未乱治之”。句意:在事情尚未发生之时就预防处理,要在祸乱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
⑥定语后置句,“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宋人”。句意: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宋国人。
⑦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
⑧宾语前置句,“自何起”。句意: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
综上所述,①④⑧,宾语前置句/②⑦判断句/③⑤,状语后置句/⑥,定语后置句。
故选A。
C【解析】包括礼、乐、诗、御、书、数”错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故选C。
(二) 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①土崩瓦解/分崩离析 ②痴心妄想/痴人说梦 ③肃然起敬/万分敬佩(尊敬、佩服有关的成语皆可)
【解析】①根据前文“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伟大的周公早已英魂远逝”可知,此处应是说明周公创建的礼乐制度也随着他的去世而消散,故可填“土崩瓦解”。土崩瓦解:原义是如土之崩坠、瓦之破碎;比喻彻底崩溃、不可收拾。
②结合后文“孔子正是这样一位痴人”可知,前面应是说明这个时候要实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是不被人理解的,故可填“痴人说梦”。痴人说梦:原表示对痴呆的人说梦话,痴呆的人信以为真;后用来形容凭借想象胡言乱语。
③根据后文“他用自己的行为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榜样”可知,这种行为是值得我们敬佩、尊敬的,故可填“肃然起敬”。肃然起敬:形容对某人或某件事产生了敬佩之情。
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多角度表现了春秋战国时代战乱频繁、百姓生存艰难、礼乐荒废的现实,衬托出孔子的巨大作用(1分)。形式整齐,节奏感强(1分)。
②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1分),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增强气势,掷地有声,突出了孔子在改变时代风气方面的巨大贡献(1分)。
评分标准
四类(41以下)
“出”与“回”只提到一方面,或其中一方面只是一笔带过,未展开论述;
三类(42-48)
“出”与“回”均有论述,合题,采用“要……也要”“既……也”等并列形式建立逻辑关系;
二类(48-52)
能建立二者之间更深刻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辨证关系等,层次清晰,逻辑严谨;
一类(53-60)
在二类文基础上,语言优美,论证有力。
【文言文翻译】
濮阳商人吕不韦到邯郸去做买卖,见到秦国入赵为质的公子异人,回家便问父亲:农耕获利几倍?父亲回答说:十倍吧。又问:珠宝买卖赢利几倍?回答说:一百倍吧。他又问:如果拥立一位君主获利多少倍?他父亲说:这可无法计量了。吕不韦说:如今即便我艰苦劳作,仍然不能衣食无忧;假如拥君立国,则可泽被后世。我决定去做这笔买卖。
秦公子异人这时正在赵国为质,住在城这个地方,吕不韦前往拜谒说:公子傒有继承王位的资格,其母又在宫中。如今公子您既没有母亲在宫内照应,在外自身又处于祸福难测的国家,一旦秦、赵背约,公子您的性命将难以保全。如果公子听信我,我倒有办法让您回国,且能继承王位。我先替公子到秦国跑一趟,必定接您回国。
于是,吕不韦前去游说秦孝文王王后的弟弟阳泉君说:阁下罪已至死,阁下可知?您门下的宾客无不位高势尊,相反太子门下无一显贵。而且阁下府中藏有许多珍宝,您的骏马充满了马厩,佳丽多得不可数。如今大王年事已高,一旦驾崩,太子执政,阁下则危如累卵,生死在旦夕之间。小人倒有条权宜之计,可令阁下富贵万年且稳如泰山,绝无后顾之忧。阳泉君赶忙离席施礼,恭敬地请教。吕不韦献策说:大王年事已高,王后却无子嗣,子傒有资格继承王位,士仓又辅佐他。大王一旦驾崩,子傒继位,一定重用士仓,到那时王后的门庭必定长满蓬草野蒿,萧条冷落。公子异人才德兼备,可弃在赵国为人质,又没有母亲在宫中庇护,每每翘首西望家邦,极想回到秦国来。王后诚心请求立异人为太子,这样一来,异人本来不能继位的也能继位为王,而无子的王后也因此有了儿子。阳泉君说:有道理!便进宫说服王后,王后便请求赵国将公子异人送回秦国。
赵国不肯放行,吕不韦就去游说赵王:公子异人是秦王宠爱的儿子,只是没有母亲在内照顾,现在王后想让他作儿子。假如秦国真的要攻打赵国,也不会因为一个王子的缘故而耽误灭赵大计,赵国不是空有人质了吗?但如果让其回国继位为王,赵国以厚礼好生相送,公子不会背弃大王的恩义,这是以恩德相交的做法。如今孝文王已经老迈,一旦驾崩,赵国虽仍有异人为质,也不足以与秦国亲近。于是,赵王就将异人送回秦国。
公子异人回国后,吕不韦让他身着楚服晋见原是楚国人的王后。王后对他的打扮十分高兴,认为他很有头脑,并特地亲近说:我是楚国人。于是把公子异人认作儿子,并替他更名为楚。秦王令异人试诵诗书。异人推辞说:孩儿自小生长于赵国,没有师傅教导传习,不长于背诵。秦王也就罢了,让他留宿宫中。一次,异人乘秦王空闲时,进言道:陛下也曾羁留赵国,赵国豪杰之士知道陛下大名的不在少数。如今陛下返秦为君,他们都惦念着您,可是陛下却连一个使臣都没有遣派去抚慰他们,我担心他们会心生怨恨。希望大王将边境城门迟开而早闭,防患于未然。秦王觉得他的话极有道理,为他的奇谋感到惊讶。王后乘机劝秦王立之为太子。秦王召来丞相,下诏说:寡人的儿子数楚最能干。于是立异人为太子。
公子楚做了秦王以后,任吕不韦为相,封他为文信侯,将蓝田十二县作为他的食邑。而王后称华阳太后,诸侯们闻讯都向太后奉送了养邑。西南大学附高 2023—2024 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 0.5 毫
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管好,以备评讲)。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清人赵翼赞誉崔颢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宋林希
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凤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
借李白和崔颢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这个
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有凤凰集此地,
因名其处为凤凰台”。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
“晋升平已有台”的结论。将金陵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不过,从唐诗可知,
金陵凤凰台此时即便存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地标。李白以《登金陵凤凰台》向崔颢的《黄
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或话题而已。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但入宋之后,凤凰
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 年陆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
仗库”。两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符年间“尝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咸以凤字”;
淳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曰凤凰台”。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
起炉灶,因为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
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绝呢?在胜迹业
已消逝或难以确认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书写胜迹又意味着什么?周宝供的《亭台类序》或
许道出了其中奥秘:
凡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然古迹多湮,倾颓殆半。其间可登览者固在
所必纪,即有空名而无遗址可问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之穷探,更以期后贤之重建云尔。
高二语文 第 1 页(共 10 页)
{#{QQABIYQQggAgQgBAAAhCQwkiCgIQkAECAIoOwAAAoAABAQFABAA=}#}
这再次证实,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后世的诗人来到此地,不只是为了看到凤
凰台当下的模样,更是为了将它从记忆中召唤回来。在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
书写本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消失的胜迹转化为文本,又最终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
取胜迹而代之,或以其他的方式介入后世的胜迹修建与景观重构。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
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
—— 摘编自商伟《“地以一诗传”:题写胜地的“迹”与“文”》
材料二:
就广义的书写而言,胜迹所关联的历史、文学、宗教甚至神话、民俗都至关重要,但最终
既体现“文”而又显现为“迹”的,无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尤其是摩崖石刻。
对于胜迹而言,题刻不仅具有指认的作用,对其塑造也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山东境内那

些以摩崖石刻著名的山川:泰山经石峪 金刚经、四山摩崖与云峰山刻石。泰山上有 2500 多处
题刻,在巫鸿先生看来,它如同一座历史堆积起来的纪念碑,“山脚的碑铭年代相对较晚,越
往上年代则越为久远,沿着这些题铭攀登而上,游客们感到自己正在一步一步地踏寻岁月的痕
迹,深入历史。而岱顶的无字碑,则是沉寂的历史源头”。
明代文士往往通过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出游,来将自己与普通游人区别开来;而乾嘉以后,
随着金石成为时尚,寻访碑刻亦成为文人旅游的重点,其时踵出的登岱图及其题诗之中常见碑
刻的内容,就是一个显见的例证。黄易《铁桥先生登岱观摩崖碑》所描绘的是济宁金石收藏家
李东琪观摩《纪泰山铭》的场景,两位游客对着唐玄宗书丹的摩崖指指点点,整个登岱活动,
黄易只选取了这一场景作为定格,可知观碑已然成为文人登岱的重头戏。
一方面,文字的题写借助于政治、宗教、文学与书法,参与了风景的塑造,但题刻与山水的
关系是从属的,嵌入的,拓展的,不处于主要地位。虽说没有《金刚经》,便没有经石峪(或石经
峪)这样的景点,但这丝毫不妨碍泰山仍是四海闻名的胜迹;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摩崖石刻周
边所汇集的种种题刻,相当于山水画中的题跋,比如宋人陈国瑞题刻、明人所刻《大学》一章、
万恭所题写的《高山流水石壁记》、李邦珍题写的“经正”、汪坦所刻《周颂》中的《般》等,这
些后起的题刻不惟讨论《金刚经》的字体与年代,也涉及儒、佛二教在这片摩崖上所展开的某种
竞争。但即便如此,题跋亦不能争夺本幅的地位,《金刚经》仍然是经石峪真正胜迹所在。
—— 摘编自薛龙春《点缀山林: 摩崖石刻与胜迹的塑造》
【注】①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上刻隶书《金刚经》,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体现了“地以一诗传”的观念,这和宇文
所安对文学与名胜关系的认识有相通之处。
B.材料一指出,到了宋代,题写凤凰台蔚然成风,但此时凤凰台经历多次重建,遗迹所剩
无几,早已不是它最初的面貌了。
C.材料二指出,题写在胜迹上的碑刻也在塑造着胜迹,往往能给胜迹带来一定的文化底蕴,
受到文人喜爱。
D.材料二指出,经石峪上的《金刚经》及周围的其他石刻共同形成了经石峪景点,它们对
经石峪景点而言同样重要。
高二语文 第 2 页(共 10 页)
{#{QQABIYQQggAgQgBAAAhCQwkiCgIQkAECAIoOwAAAoAABAQFABAA=}#}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字对现实的影响力在题写名胜这一文化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平凡山水能借文人之
手得以扬名。
B.从周宝供的《亭台类序》可以看出,胜迹书写不一定反映了胜迹的历史原貌,但这种书
写仍然有价值。
C.从材料二可知,物质性的题刻较之胜迹所关联的文学、历史等书写方式,更能显示“文”
与“迹”的双重内涵。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胜迹的流传方式,启发我们保护名胜古迹关键在于与之相关的题刻、
碑文。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的首联化用沈佺期的“龙池跃龙龙已飞”的句式,来向沈佺期
的《龙池篇》致敬。
B.《题凤台山亭子陈献司空》一诗题刻在金陵凤凰台上近两个世纪,它给人们留下了关于
凤凰台的深刻记忆。
C.晚明时期,因崔颢的《黄鹤楼》命名的鹦鹉洲沉入长江,江边泥沙淤积,形成了一个新
的洲屿,仍被命名为“鹦鹉洲”。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关“兰亭”的语句留给读者关于“兰亭”
的历史记忆。
4. 两则材料分别论述了“题写”“题刻”和名胜古迹的关系,其关系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为什么说题写名胜古迹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请以苏轼《赤壁赋》为例,谈谈你的认识。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韩井
墨中白
拥有韩家酒坊,是酿酒师多年的梦想。酿酒手艺祖传的,多少代,记不清了。酿酒师只记
得三张清晰的画面,那是祖辈口口相传下来的文字。
第一幅:梅山,四面环河,西高东低,西多山丘,东一马平川……酿酒师的太祖爷的太祖
爷的太祖爷……简单点说吧,酿酒师的先祖酿的酒,曾是孔子的最爱。孔子讲学到归仁,爱喝
韩家酿的酒。醉圣酒,名扬徐国。梅山泉水甜,韩家先祖才在此开酒坊的。此外,梅山北黑土
宜长高粱,梅山南黄泥地,宜种山芋。高粱、芋干、大米,配上梅山泉水,佳酿也。天时,地
利,人和,韩家全占了,醉圣才能闻名天下。
高二语文 第 3 页(共 10 页)
{#{QQABIYQQggAgQgBAAAhCQwkiCgIQkAECAIoOwAAAoAABAQFABAA=}#}
第二幅:梅岭,沟湖,东低西高,丘陵处牛马成群,平原上稻花飘香……酿酒师太祖的太
祖的太祖……也简单点说吧,酿酒师的先祖酿的酒还叫醉圣,在楚国,无人不知。项羽爱醉圣,
直至自刎乌江前还和虞姬共饮同一碗。刘邦得天下,醉圣成为他的最爱。
第三幅:梅村,沟河环绕,如围上厚厚的白围巾……冷冬,怎能少一壶酒呢?那个夏天,
归仁大堤决口,冲毁了梅村,韩家酒坊变成一片汪洋。第二天,泗州城也淹没了,连同泗州城
消失于水底的还有韩家酿酒用水的那口老井,梅村人曰:韩井。
酿酒师一直在寻找韩家的老井。泗州城没了,泗州的名字还在,韩家老井没了,他还在。
酿酒师发誓,要用双手续写韩家酒坊的传奇。
酿酒师一直活在别人的酒坛中,他酿的酒再好,可那不是韩家酒坊,更不是醉圣。酿酒师
在梅村,置块地,那是他给东家酿酒多年的工钱。有了自己的酒坊,酿酒师要把关于祖先的传
说变成一坛坛酒。酿酒师识好酒,早年是舌头尝,后改鼻子闻,现在他只需将手插进酒糟,一
试酒醅的温度,就知道酿出酒的好劣。他的双手因此比常人的白。
粮为酒之肉。酿酒师只选用梅村周边的高粱、大米、山芋为原料,他还花银子在自家院子
里打口深井,井壁特用梅村的碎石堆砌成围,用水就取碎石井里冒出来的地下水。
好酒不怕巷子深,酿酒师的酒还叫醉圣。传说中的醉圣重振江湖。
泗州人说,酿酒师坛里酒就是传说中孔子和楚霸王爱喝的醉圣,韩家后继有人了。
醉圣酒美名远扬。酿酒师知道,该来的人怕是走在路上了。
大雪封门,梅村煮雪。正堂屋,八仙桌上,一坛酒,对碗双筷,四碟菜,花生米、雪里蕻、
豆腐干、绿豆饼。酿酒师独坐桌旁,望着门外说:“进来吧,天太冷,喝壶酒,再干事。”
“谢谢。”话音刚落,人飘然而入。
“坐吧。”酿酒师脸如佛般平静。
“韩先生卖酒的白银多施舍给泗州穷苦乡亲,谁人不晓?请先生谅解,拿人银子,帮人消
灾。但我不明白,先生专注酿酒,怎么会结下如此仇家?”
“同行冤家吧!”酿酒师没有怨恨。
“那也不至于废人手足呀。”
“哦?看来是讨厌我的手,并不想取我性命。坐下吧,边喝边聊。担心害你不成?”说着
话,酿酒师拿起筷子,每碟菜都吃一口,又倒半碗酒喝两口说,“酿酒人心里,只有酒。”
来人坐下,并不喝酒,也不吃菜,只听。
“他讨厌我手酿酒好,让你来废了它,感谢坦诚相告。他们之所以酿的酒比不上我的酒好,
是因为心,酿酒人的心怎能不平静呢?要知道曲为酒之骨,他们只知道装甑是酿酒的关键环节,
却不懂,要做到轻、松、匀、薄、准、平,讲究匠人的心平气和,心如佛最佳。当然,做好这,
还需要好水。水是酒之母。看到院里那口井了吧?井水比我的双掌好使。不过,干你们这行,
听这些,也没有用。来,还是喝酒吧,天太冷了。”酿酒师又端起小半碗酒,慢慢喝。
来人抿下嘴唇,口渴的样子,但强忍住了说,等你喝完酒。
“不能放我一马?”酿酒师微笑着问。
高二语文 第 4 页(共 10 页)
{#{QQABIYQQggAgQgBAAAhCQwkiCgIQkAECAIoOwAAAoAABAQFABAA=}#}
来人摇头不语。
“我们无仇,更不想同你结冤。”酿酒师国字脸上有点无奈,“不过,可以放下刀,改行
卖酒,烧酒也中。”
“先生说笑了。银子拿了,这是规矩。”
“不能改?”来人再次摇头。
“你醉了,已无缚鸡之力,走吧。”酿酒师也笑了。来人不信,欲抬手,举无力。大惊。
“醉的是双手,腿脚还清醒,莫怪不留宿了。”酿酒师起身送客。
来人听话地站起身,走向门外。
“稍等。”酿酒师上前,把两小坛酒,一左一右挂在来人胸前说,“放心喝吧,一坛送给
他,一坛可自饮。”随后轻轻在来人双肩一拍说,“慢走。”
来人走了,如雪化一般。
临别那一拍,刘一刀就晓得了,酿酒师的寒冰掌绝不是东家说的测酒温度神了那般简单。
隔着桌子,运力于酒香,就把自己双肩的穴位锁住了。
刘一刀见着东家,把银子和一坛酒丢给他说:“酒好不全是酿酒师的手,还因为韩家那口
井,废不了。对了,人家还转告,如需用水,马车随时去拉。”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跃上院墙,
两片雪花飘落。
面对着一坛酒香,东家又想起民间关于那口井的传说来。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头描绘“梅山”“梅岭”“梅村”三幅画面,写出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
B.酿酒师为了续写韩家酒坊的传奇执着地寻找韩家老井,也是传统酒文化的寻根之旅。
C.酿酒师为东家酿酒多年,因而他的东家认为,酿酒师能够酿出好酒全在于一双巧手。
D.刘一刀是一名杀手,为人谨慎坦诚,敬佩酿酒师人品,最终被酿酒师震慑和感化。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对人物言行的描述叙写灵活自如,同时又深入人物内心,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展现
人物性格。
B.小说细节描写以形显神,“脸如佛般平静”“慢慢喝”“微笑着问”这些细节表现出了
酿酒师的心境。
C.本篇小说中许多段落都很简短,甚至一句一段,这种叙事节奏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
空间。
D.酿酒师谈论酿酒的文字,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还巧妙地交代了他能够酿造出美酒的
原因。
高二语文 第 5 页(共 10 页)
{#{QQABIYQQggAgQgBAAAhCQwkiCgIQkAECAIoOwAAAoAABAQFABAA=}#}
8. 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对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请找
出本文的两处伏笔并简要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小说月刊》“传奇”栏目的引导语说,“传奇,就是世代演义对那些高人奇事所行的注
目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传奇”的理解。(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
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
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秦之异人质于赵,处于城。故往说之曰:“子傒有承国之业,又有母在中。今子无母于中,
外托于不可知之国,一日倍约,身为粪土。今子听吾计事,求归,可以有秦国。吾为子使秦,
必来请子。”
乃说秦王后弟阳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门下无不居高尊位,太子门下无
贵者。君之府藏珍珠宝玉,君之骏马盈外厩,美女充后庭。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
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说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贵千万岁,其宁于太山四维①,必无危
亡之患矣。”阳泉君避席,请闻其说。不韦曰:“王年高矣,王后无子,子傒有承国之业,士
仓又辅之。王一日山陵崩,子傒立,士仓用事,王后之门,必生蓬蒿。子异人贤材也,弃在于
赵,无母于内,引领西望,而愿一得归。王后诚请而立之,是子异人无国而有国,王后无子而
有子也。”阳泉君曰:“然”。入说王后,王后乃请赵而归之。
赵未之遣,不韦说赵曰:“子异人,秦之宠子也,无母于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
赵不顾一子以留计是抱空质也。若使子异人归而得立,赵厚送遣之,是不敢倍德畔施,是自为
德讲。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赵乃遣之。
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
名曰楚。王使子诵,子曰:“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王罢之,乃留止。间
曰:“陛下尝轫车于赵矣,赵之豪杰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国,皆西.面.而望。大王无一介之使以
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使边境早闭晚开。”王以为然,奇其计。王后劝立之,王乃召相,令之曰:
“寡.人.子莫若楚。”立以为太子。
子楚立,以不韦为相,号曰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王后为华阳太后,诸侯皆致秦邑。
(选自《战国策》)
【注】①太山四维:以太山维系四隅,比喻安全稳固。
高二语文 第 6 页(共 10 页)
{#{QQABIYQQggAgQgBAAAhCQwkiCgIQkAECAIoOwAAAoAABAQFABAA=}#}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
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王后欲取[A]而子之[B]使秦[C]而欲屠赵[D]不顾[E]一子[F]以留[G]计[H]是抱空质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春秋,指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指人的年岁。文中正是指年岁。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西面,名词作状语,在西面。与《鸿门宴》中“张良西向侍”的“西向”意思不一样。
D.侯,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
因时而异。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就谋略而言,吕不韦深谋远虑,他善于分步骤来进行谋划,先后亲自游说了异人、阳泉
君、秦王后及赵王。
B.异人回到秦国后,吕不韦出主意让他穿着楚服见王后,是因为他知道王后是楚国人,这
样可以投其所好,获得王后的好感。
C.吕不韦游说赵王,注意以赵国的长远的利益来说动赵王送归异人。这种方法和烛之武说
动秦王“舍郑以为东道主”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D.异人为秦王分析形势,提出边关早闭晚开的建议,得到了秦王对他才能的认同,这也是
他后来被立为太子的原因之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子异人贤材也,弃在于赵,无母于内,引领西望,而愿一得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秦王老矣,一日晏驾,虽有子异人,不足以结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吕不韦决定帮助秦国异人的原因是什么?(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别匡山
李白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释】①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莲乡之北五十余
里,少年李白曾在这里隐居十年,读书学剑。本诗写于李白 24 岁离开大匡山远游之际。
高二语文 第 7 页(共 10 页)
{#{QQABIYQQggAgQgBAAAhCQwkiCgIQkAECAIoOwAAAoAABAQFABAA=}#}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写景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手法多样:远近结合、有动有静,写远山时还点染出了一
片青碧的不同层次。
B.颔联写山村图景,人们携犬漫步于山间小径,傍晚砍柴归来,生活气息浓郁,给人以平
静悠远之感。
C.颈联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两句意境相似,都
运用了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眼前奇景。
D.不同于李白多数作品的浪漫雄奇,这首诗语言风格是清新隽永,颇有“清水出芙蓉,天
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
16.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李白作别匡山时内心复杂的情感。(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高适《燕歌行并序》中,描写前线军情紧急,敌军侵略的战火已经点燃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
伏多变;“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3) 《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 4 小题,12 分)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在春秋战国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许多政治家和士人都充斥着急功近利的情绪,他们提
出了许多政治策略和措施都是短视的。
B.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孔子一生积极求索,“知其不可而为之”,他的奋斗的一生正
是他这句格言的真实写照。
C.春秋战国时期,在各诸侯国之间的交往中,外交官反应是否敏捷,应对是否巧妙往往决
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史书中有很多这样的记载。
D.原始儒家的“仁”包含着人道精神,他们从这种人道精神出发,提倡与人为善的态度进
行友好交往。
高二语文 第 8 页(共 10 页)
{#{QQABIYQQggAgQgBAAAhCQwkiCgIQkAECAIoOwAAAoAABAQFABAA=}#}
19. 下列加点词语词类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在明.明德 ②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③小.学而大遗
④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⑤其坚.不能自举也 ⑥其未兆.易谋
⑦虽父之不慈.子 ⑧见贤.思齐焉 ⑨故亏.父而自利
A.①③/②⑤/⑦⑥⑧/④/⑨ B.①⑦/②⑥/③⑤⑧/④⑨
C.①③/②⑥/⑦⑤⑧/④⑨ D.①⑦/②⑤/③⑥⑧/④/⑨
20. 对下列句子特殊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子自爱,不爱父 ②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③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④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⑤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⑥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⑦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⑧当察乱何自起
A.①④⑧/②⑦/③⑤/⑥ B.①②⑦/③⑥/④⑧/⑤
C.①④⑧/②⑦/③⑥/⑤ D.①②⑦/③⑤/④⑧/⑥
21. 下面古代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四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
一起,合称“四书”。
B.“四端”,指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C.“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诗、御、书、数;一
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D.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
哲学观点。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是儒、法、道、墨四家。
(二) 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 2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2~23 题。
孔子生活的时代确实混乱无道,“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伟大的周公早已
英魂远逝,他制定的“礼”“乐”也 ① 。
在这个时候,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真无异于 ② 。但孔子正是这样一位“痴
人”。面对一个伟大帝国的文化废墟,孔子领悟并践行了自己的使命,挽狂澜于既倒。
孔子的处境,真正令人同情,但他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更让我们 ③ 。
他用自己的行为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榜样,以自己的生命之汁点亮一盏明灯,使后世一切以各种
借口逃避伦理责任的行为都无所遁形。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是一个饿殍遍野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但这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是孔子!
高二语文 第 9 页(共 10 页)
{#{QQABIYQQggAgQgBAAAhCQwkiCgIQkAECAIoOwAAAoAABAQFABAA=}#}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23. 请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本题共 1 小题,60 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人生有两个方向:出与回。
出,是出门,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出先前的“门”……出是出发,是走出自己的舒适
区,抵达另一个可能不会令自己太舒适的领域,是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有所收获。回,是回
家,回地域空间的家,回心理感情中的“家”……
你对人生的“出”和“回”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命题、审题:校命题小组)
高二语文 第 10 页(共 10 页)
{#{QQABIYQQggAgQgBAAAhCQwkiCgIQkAECAIoOwAAAoAABAQ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