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6 05:33:09

文档简介

新会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科试题 答案版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宗法伦理成为现代基层治理的柔和剂。中国传统礼治模式是基于血缘宗法关系网的组织架构,甚至封建王朝统治者一度需要依靠地方豪门、宗族的社会动员力量推行有效的军政举措。进入现代社会,地方宗族作为组织化的整体力量虽然不复存在,但在乡镇农村地区,却以血缘宗亲圈层化的“熟人社会”新形式,直接影响到现代社会治理进程。甚至有学者通过田野调查认为,在宗族型村落的村治实践中,宗族的实际作用并没有随着现代化演进而消失,相反在乡村治理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毋庸置疑,传统宗法社会的制度、文化、习俗等是礼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以距统治者血缘关系远近而圈层式推衍的“封诸侯,建同姓”,以“长幼”“名分”“内外”加以区分和辨认的关系网络,在古代礼治模式中发挥着国家治理的地方组织架构作用。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几千年宗法文化培育之下的“熟人社会”,在贯彻国家治理大政方针、开展社会动员和执行基层治理时,依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街道、居委会等基层工作的深入开展,可以借鉴宗法血缘圈层文化所特有的情感协调功能,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增强现代国家治理的组织文化软实力。当然,宗法血缘圈层文化也有其固有的文化劣根性残余,比如其内含的“家天下”“家长制”“一言堂”等,尤其需要在现代行政组织体系中去粗取精,避免可能出现的人身依附、山头作风、权力监管真空等沉疴疾死灰复燃。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研究人类社会起源时,提出了基于血缘、地缘、精神文化的三种类型的共同体,其中血缘共同体是最为“本质的统一体”,因为“由于出生,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的‘植物性生命’的关联”。以宗法血缘圈层文化认同为基础构建的宗法伦理共同体,兼具血缘、地缘、精神文化等多重意涵,实际上成为地域性、多样性、牢固性的基层治理单元,确保了社会稳定。
当前,对于宗法伦理共同体的现代运用,需要从组织结构、制度体系、个体认知等多个角度加以深入研究,确保全面综合、审慎有序、良性推进。
(摘编自周瑞春《传统礼治模式的现代实践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单从行为规范上看,礼与法并无明显差异,都是一种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
B.乡土社会有安土重迁的特点,人口流动与土地变动较小,传统的效力变得较大。
C.宗法伦理作为礼治的柔和剂,有效平衡了王朝统治者和地方豪门宗族间的权力。
D.宗法血缘圈层文化内含“家天下”“家长制”“一言堂”等主张,需要在现代行政组织体系中去粗取精。
【答案】C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宗法伦理作为礼治的柔和剂,有效平衡了王朝统治者和地方豪门宗族间的权力”说法有误。首先,材料二开篇提到“宗法伦理成为现代基层治理的柔和剂”,而非选项中所说的“礼治”。其次,原文“甚至封建王朝统治者一度需要依靠地方豪门、宗族的社会动员力量推行有效的军政举措”旨在说明在某些情况下地方豪门、宗族的基于血缘宗法关系产生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并不能说这是在平衡“王朝统治者和地方豪门宗族间的权力”。
故选C。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需要传统来维持,如果一个社会的环境变迁较快,那么礼在维持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的效力就会变得不确定。
B.礼治是通过在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来使人信仰遵从,这样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秩序也能自动形成。
C.礼治中以距统治者血缘关系远近而圈层式推衍的“封诸侯,建同姓”的做法体现了中国社会“团体格局”的特点。
D.斐迪南·滕尼斯认为由于血缘共同体是最为“本质的统一体”,所以人与人一出生时便形成了“植物性”生命的关联。
【答案】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礼治是通过在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来使人信仰遵从,这样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秩序也能自动形成”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可知,“秩序自动形成”有误,原文明确提到“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秩序的形成离不开社会。
C.“礼治中以距统治者血缘关系远近而圈层式推衍的‘封诸侯,建同姓’的做法体现了中国社会‘团体格局’的特点”说法有误,如果未读过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可以认为该选项于原文无据;如果读过《乡土中国》,可知该选项中的“团体格局”有误,选项中描述的“以距统治者血缘关系远近而圈层式推衍的”模式,与书中提到的“差序格局”基本相同。
D.“斐迪南·滕尼斯认为由于血缘共同体是最为‘本质的统一体’,所以人与人一出生时便形成了‘植物性’生命的关联”属于因果倒置。
故选A。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持“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答案】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句意指“不符合礼不看,不符合礼不听,不符合礼不说,不符合礼不做,要符合礼的看,要符合礼的听,要符合礼的说,要符合礼的做”这里提到要符合礼制的要求。故可证明。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出自《韩非子》,意为惩罚罪过不免除大臣,赏赐善行不忽略百姓,指惩罚和奖赏应一视同仁,不应因人的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这种思想更偏向于“法治”而非“礼治”。
C.句意指“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也符合礼制。
D.句意指“出自《论语·颜渊》,指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也符合礼制。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答案】①首先直接提出“宗法伦理成为现代基层治理的柔和剂”这一观点;②接着分析宗法伦理(传统宗法社会的制度、文化、习俗)在实行礼治的古代社会中发挥的作用;③然后分析宗法伦理(宗法血缘圈层文化)在现代社会基层治理中的借鉴意义与劣根残余;④最后指出在现代社会中该如何运用宗法伦理。
5.假如你是一名“大学生村官”,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你的现代基层治理方略。(6分)
【答案】①贯彻国家法治社会的治理方针,坚持以“法治”为主。②借鉴、发挥宗法血缘圈层文化的情感调节功能,发挥村委会沟通情感的纽带作用)③落实制度公开制度和村民议政,避免出现山头作风、权力监管真空等问题。④从组织结构、制度体系、个人认知等多个角度深入研究,确保基层治理全面、有序、良性地推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小题。
回家
朱道能
日暮时分,他终于赶回了家乡。
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有几个乡邻在说着闲话。见了他,都一脸热情地招呼着。他立即放下大包小包,连连回应,一一敬烟。
刚唠了几句,爹来了。
“回了。”爹的话,永远是那么简明,然后就去提地上的行李。
有人对他说:“你爹都来瞄几趟了。”
也有人对他说:“养儿不要多,一个顶十个呀——老哥好福气哟。”
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
回到家,把脸一洗,娘已经把七大碟八大碗摆上了桌子。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来。
一看这酒,他愣了一下。去年春节前,妻子冰在单位分了八瓶抵债的高档白酒。初一给领导拜年拎去了两瓶,可一看领导家的酒柜,就又悄悄拎了回来。后来这酒,就送了岳父两瓶,客户四瓶,朋友来家喝了一瓶,余下这一瓶,回老家时塞进了提包,他想让一辈子只喝两块五一斤土烧的父亲,也尝尝这百元佳酿的滋味。
娘说:“这酒你爹稀罕着哩,过生日时都舍不得拿出来喝一口。”
爹打开酒盖,先给他倒满,然后给自己满上端起来,和儿子轻轻一碰,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他心头一热,为不苟言笑的父亲和儿子这尽在不言中的一碰,
于是,他也一饮而尽。
娘嗔怪道:“瞧你爷俩,慢点喝,跟谁抢呀?吃菜,吃菜……”
就这样杯来盏去,一瓶酒很快去了大半。
他说,“爹,你少喝点”
娘说:“老头子,身体不好,别逞能了。”
爹说:“没事。”
又是一杯。
酒见底了,爹也醉了。
他扶起爹,爹的头就软软地靠在他肩上。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羸弱……
他几乎是搂抱着把爹放在了床上。爹的手还一直抓着他的胳膊,嘴里还含糊不清地絮语着。他拉过被子,把爹的手轻轻塞进被窝。
出来时,娘已经收拾好饭桌。
有杯茶,热气腾腾地等着他。
娘说:“你爹是高兴啦。”
他点点头。
“你爹是高兴啦,”娘又重复了一遍,“你们寄回来的纸片片,可给你爹长脸了……”
纸片片?他愣住了。
娘说:“就是那啥……那啥……”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一一张明信片。
他想起来了,那是春节前,儿子蛋蛋从学校带回几张学校发的明信片,说是要完成“感恩”的家庭作业。
他说:“算了吧,你爷奶都不识字,寄回去了也没有用。”
儿子说:“不嘛,老师说一定要寄的。”于是,他就替儿子写地址。在写“溡河村”时,还一时想不起“溡”字是不是应该有个三点水。有多少年没有给父母写信了呢?仔细想想,应该追溯到上大学的时候了。
他看儿子一笔一画地写道:祝爷爷奶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
他见下面还有大片空白,就提笔续了一句:祝爹妈笑口常开,健康长寿!
儿子见了,又拿起笔递给妻子:“妈妈,你也写一句……”
于是妻子也写了一句。
然后,儿子交到学校,统一寄发了。
如果不提起,他早已忘记了这张“纸片片”了。
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
娘还在说:“这张纸片片,邮递员就送在村口商店里,好多人都看了,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儿子孝顺,孙子乖,媳妇也懂得礼数……”
“你爹才没有出息呢,跟俺一样,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却没事捧着这个纸片片,左瞅瞅右瞄瞄的……”
说着,娘就笑出了声。
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
“前几天,你爹还说呢,掰个指头算一算,冰冰有五年没回了,蛋蛋也有三年没回了……”
娘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他立即道:“原来是准备回的,冰冰单位要临时值班,孩子也要上补习班……”说这话时,他感觉脸在发烫。
娘也立即说:“知道,知道。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
说到这里,娘的眼圈突然红了:“你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勤扒苦做的一一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省俩钱儿,好给咱的蛋蛋上大学……”
他鼻子一酸,说:“娘,你别这样说……”顿了顿,又大声道:“跟俺爹说,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
在里屋,爹的鼾声正响。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儿子独自回来过年,父母依然从心底感到高兴。回到家父子对饮的场面虽不热,但家人间的深情显得格外温馨感人。
B.“他”给儿子蛋蛋写明信片地址时,想起大学毕业后就没给父母写过信了,不是没这份心,是父母不识字,寄去没用。
C.父母违心劝说儿子不要年年回家过年,希望这样能减轻儿子的经济负担,表现了父母对在城里打拼的子女的贴心理解。
D.结尾处写“他”决定明年全家一定都回来过年,这是被父母恩情真正触动后的决定,是痛悔自己忽视父母的真心告白。
【答案】B
B.题中“是父母不识字,寄去没用”这句不是不写信原因,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对父母的关心,这正是“他”内心里感到愧疚的地方。故选B。
7.下列对本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这一“瞅”一“笑”很符合父亲憨厚内向的性格,表现了父亲内心的自豪与幸福。
B.娘拿出装着明信片的包“解了一层又一层”的细节描写表明爹娘极其珍视这张明信片,透露出对儿子一家爱之深。
C.“没有出息”“大字不识”“没有啥本事”,娘一再抱怨爹的不是,其真实目的是表达自己对儿子无力帮助的愧疚。
D.小说多用口语,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简明的对话描写既能揭示人物的心理,又能推动情节发展,并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答案】C
C.题中对母亲语言存在断章取义的理解,娘对爹不存在抱怨,说他不识字关键点是“没事捧着这个纸片片,左瞅瞅右瞄瞄的”,并且“没有啥本事”的分析也有误。故选C。
文章开头写“他”回到村子时乡邻们热情招呼的场面,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①借乡邻之口侧面描写父亲,“你爹都来瞄几趟了”写出了爹盼儿归的急切心情。②紧扣题目“回家”,乡邻热情打招呼展现了家乡人情的淳朴。③交代谈话的地点“小商店”,照应后文“纸片片”邮递地点。
9.文章中母子对话表现了“他”的心理变化过程,请对此作简要概括和分析。(4分)
【答案】①疑惑与尴尬。寄明信片是为了完成儿子蛋蛋的作业,早忘了的事没想到母亲视为珍宝。“他愣住了”“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都表现了他此时的心理。②羞愧与自责。母亲因为明信片开心地笑,感觉很幸福,“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谈到儿媳和孙子很久没回家,他只有搪塞,“他感觉脸在发烫”一句表明他羞愧和自责的心理。③感动与坚定。“他鼻子一酸”他真正被母亲打动了,表示“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坚定的语气表明他以后一定要用行动多关爱父母。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有删改)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B.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C.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D.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答案】B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第一处断句,“河朔乱”为主谓结构,“河朔乱兵”为偏正结构,并且“兵”是下一句话的主语,故在“乱”后停。可排除A、C。“乞外”是谓语,省略主语,故“外”后必须断,故排除D。
故选B。
划线句子译文: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弱冠,男子20岁左右称弱冠。这时行冠礼,戴上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尚年少,故称“弱”。
B.翰林学土,为古代官名。始设于南北朝,至唐玄宗时,选朝官充任翰林学士,批答表疏,应和文章,随时宣召撰拟文字
C.致仕,指古代官员上任。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等名称来表示同样的意思,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六义,指《诗经》中的“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答案】C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致仕,指古代官员上任”错误。致仕,意思是辞去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前“谑”后“叹”的态度变化,侧面表现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疏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答案】D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和对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正确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答题时先找准信息范围,然后逐字对照。注意细节。
D项,“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错误,由文中“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可知,白居易的佛教思想始于被贬江州之后,并非并存于人生各个阶段。
故选D。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答案】
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的缘故。
1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白居易形象。(3分)
【答案】才华横溢、仕途不顺、性格耿直(结合原文分析)
【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小题。
黄州 陆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注释】①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陆游44岁,任四川夔州通判,次年他沿江前往赴任,于八月间到达黄州。②齐优:取悦于人的优伶。
1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述了诗人来到黄州,看见前代遗迹,不禁感慨时事艰危,身不由己。
B.颔联采用借景抒情和拟人手法,表达了对时光流逝,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C.“万里羁愁添白发”和杜甫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抒情委婉含蓄,可谓异曲同工。
D.陆游的爱国诗篇或高亢激昂,一泻千里;或悲痛深沉,哀婉悱侧。本诗属于后者。
【答案】C
15.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 “委婉含蓄”不准确,两句诗都有描写情感的词,分别是“愁”“艰难苦恨”,两句都直抒胸臆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故选C。
16.同是南宋人,同借“孙仲谋”的典故抒怀,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慨“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陆游则在本诗中慨叹“生子何须似孙仲谋”请结合诗句分析二人所抒发情感的异同。(7分)
【答案】同:二人皆有感于英雄的丰功伟绩不再,因而慨叹南宋朝廷不思北伐,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异:辛弃疾赞叹孙权曾建都京口,表达了对英雄业绩表示向往;陆游却说如今人已经不需要像孙权那般,表达了对朝廷不善用人的极度不满。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先看相同点:二人皆有感于英雄的丰功伟绩不再,因而慨叹南宋朝廷不思北伐,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辛弃疾“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感慨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了。当时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了。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同时慨叹朝廷不思北伐,自己无法像孙权一样建立一番功业。而陆游“生子何须似孙仲谋”是借景感事言志。赤壁尚在,但英雄不可再世,古战场已成旧址,万事尽付东流,世事成败不足道,因而作者认为“生子不须似仲谋”了。此联中诗人借赤壁陈迹感叹朝廷偏安半壁,强敌入侵,思无英雄与敌抗衡,自己虽似仲谋,志在恢复失地,驱逐强敌,但又得不到不思振作小朝廷的重用,还放外任万里之外的蜀地。只有提笔狂书,遂豪情壮志形诸于诗篇了。
再看不同点:辛弃疾赞叹孙权曾建都京口,表达了对英雄业绩表示向往。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用典表达了对英雄业绩的向往。陆游却说如今人已经不需要像孙权那般,表达了对朝廷不善用人的极度不满。后人过黄州遂思赤壁,见痴壁又必追忆昔日英雄。特别在偏安半壁,强敌入犯之时,更是思英雄再世,与敌抗衡。放翁于此,却偏道赤壁已成陈迹,万事尽赴东流,世事成败,又何足道,生子何须定似仲谋。放翁一生,志在恢复失地,即使僵卧孤村,犹梦铁马,提笔狂书,思驱敌人,决不会出此消极之言。明王嗣奭评杜甫诗句“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皆尘埃”时“说总是不平之鸣,无可奈何之词。”(《杜臆》)此诗末联,也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平之鸣,表达了对朝廷不善用人的极度不满。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中,“ , ”两句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家国之恨。
(2)《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从师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传统,并由此得出“ ,
”的结论,这是对师生关系的概括。
(3)《晋书·陶潜传》中记载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由此“折腰”一词便有了屈身事人之意,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 ?”
【答案】
(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小题。
人们的欣赏心理常常是这样:赏景尚虚,读书崇实。当我们置身于空气清新、优美如画的黄山,会对山上丛密的树影,对岩头奇异的山石,甚至对数峰环拥着的晴空白云,产生某种虚幻的想象:婆娑的树影掩影着无数生灵的悸动,怪趣的奇石讲述着远古无人知晓的故事,变幻的白云编织着巍巍群山的神奇。如果游览湖南名胜张家界和浙江古地雁荡山,导游还会特地安排晚间观赏奇异山石造型的节目,那时夜幕一派笼罩着山里世界,高远的天光将被山涧巨石勾勒出生动可喜的轮廓,或如人形,或如动物,或如人与动物构成的童话故事,有时真是 ,趣味无限。总之,观赏自然景物,人们所重的往往是这一类虚幻之感,是恍恍惚惚、 ,似是而非,如入仙境的感觉,它能唤起人们对于造化之 和大自然气象万千的赞叹;如果观赏自然景象 ,实实在在,丝毫不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就会显得全无内涵,索然无味。
18.依次填入横线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惟妙惟肖 扑朔迷离 鬼斧神工 一览无余
B.呼之欲出 眼花缭乱 巧夺天工 一目了然
C.惟妙惟肖 眼花缭乱 鬼斧神工 一目了然
D.呼之欲出 扑朔迷离 巧夺天工 一览无余
【答案】A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组,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非常逼真。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在这里描写对象是“巨石的轮廓”,不是人像,应用“惟妙惟肖”。
第二组,扑朔迷离:本意是难辨真伪,也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根据“似是而非”可知,应用“扑朔迷离”。
第三组,鬼斧神工:形容好像鬼神所为,技艺高超,非人力所为。巧夺天工:只能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在文中是指“造化”,“造化”指大自然,应用“鬼斧神工”。
第四组,一览无余:所有的景物全部都能看见。一目了然:偏重在指事物脉络清楚,一看就明白。在这里形容自然景象,而不是事物脉络,应用“一览无余”。
故选A。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是( )(3分)
A.那时夜幕一派笼罩着山里世界,山涧巨石将高远的天光的轮廓勾勒得生动可喜。
B.那时一派夜幕笼罩着山里世界,高远的天光将山涧巨石的轮廓勾勒得生动可喜。
C.那时一派夜幕隐藏着山里世界,高远的天光将山涧巨石的轮廓勾勒得生动可喜。
D.那时夜幕一派隐藏着山里世界,山涧巨石将高远的天光的轮廓勾勒得生动可喜。
【答案】B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共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一派”不能用来修饰“笼罩”,应修饰“夜幕”,放在“夜幕”之前,排除AD。
二是不合逻辑,“高远的天光将被山涧巨石勾勒出生动可喜的轮廓”主客颠倒,应是“高远的天光将山涧巨石的轮廓勾勒得生动可喜”。
C项“隐藏”跟“高远的天光”相矛盾。
故选B。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赏析其艺术效果。(5分)
【答案】①运用拟人手法。“树影掩影悸动”“奇石讲述故事”“白云编织神奇”三句,将静态的“树影”“奇石”“白云”赋予人的动作,使虚幻的想象更生动,表达了对黄山的喜爱之情②运用排比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文章气势。丰富了“虚幻想象”的内容。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使用“掩影”“讲述”“编织”三个动词描写“树影”“奇石”“白云”,属于拟人手法,这三个动词赋予静态的物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登上黄山欣赏山石时产生的虚幻想象,抒发了作者对黄山的喜爱之情。
从整体上看,“婆娑的树影掩影着无数生灵的悸动”“怪趣的奇石讲述着远古无人知晓的故事”“变幻的白云编织着巍巍群山的神奇”三句话句式结构一致,运用排比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气势,集中概括了“虚幻想象”的内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小题。
冬季有喝酒驱寒保暖又养生的说法。专家介绍,所谓喝酒养生,不一定特指白酒,红酒、黄酒均可。其次,要控制量,如果大量饮酒,会让血液循环加快,使人体内大量的热量通过皮肤散失、 ,不仅起不到御寒功用,反而易使人出现感冒等症状。
冬天养生,可以坚持用热水泡脚,但洗脚水温度要适宜,太高的水温会破坏足部的皮脂膜,因此水温最好不要超过40℃。更为重要的是,泡脚时间也不是越长越好, ,幼童和老人不要超过10分钟。成年人不要超过半小时。
一些网文提到在空气加湿器中加入板蓝根、醋等, ,也能预防感冒。专家提示,加湿器滥用添加物,小心伤肺,这种做法既不科学,更可能会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21.下列句子中的“所谓”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所谓”,用法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人生里面是充满遗憾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常态。所谓的成熟,就是你必须要学会接受残缺。
B.他一直以来都是个不知所谓的人,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
C.所谓奉献,既是蜡烛燃烧自己,奉献光明。
D.做人要有自己的脾气,适当放高姿态,所谓温柔,不过是看用在谁身上。
【答案】B
文中的“所谓”,意为“所说的”。
B项“不知所谓”,意为“表示行事莫名其妙、没有规章;不知道所说的是什么,等于不知所云的意思。”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答案】使体温迅速下降 需要因人而异 既能加湿空气
四、写作(60分)略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正在使用的高中语文新教材提倡学生多读书,要求学生读《乡土中国》《红楼梦》等经典之作。有人说,高中学业负担那么重,还哪有时间去读书。也有人说,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青年人要读“磨脑子”启迪心智的经典之作。
对于“中学生阅读”这个话题,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新会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科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宗法伦理成为现代基层治理的柔和剂。中国传统礼治模式是基于血缘宗法关系网的组织架构,甚至封建王朝统治者一度需要依靠地方豪门、宗族的社会动员力量推行有效的军政举措。进入现代社会,地方宗族作为组织化的整体力量虽然不复存在,但在乡镇农村地区,却以血缘宗亲圈层化的“熟人社会”新形式,直接影响到现代社会治理进程。甚至有学者通过田野调查认为,在宗族型村落的村治实践中,宗族的实际作用并没有随着现代化演进而消失,相反在乡村治理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毋庸置疑,传统宗法社会的制度、文化、习俗等是礼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以距统治者血缘关系远近而圈层式推衍的“封诸侯,建同姓”,以“长幼”“名分”“内外”加以区分和辨认的关系网络,在古代礼治模式中发挥着国家治理的地方组织架构作用。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几千年宗法文化培育之下的“熟人社会”,在贯彻国家治理大政方针、开展社会动员和执行基层治理时,依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街道、居委会等基层工作的深入开展,可以借鉴宗法血缘圈层文化所特有的情感协调功能,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增强现代国家治理的组织文化软实力。当然,宗法血缘圈层文化也有其固有的文化劣根性残余,比如其内含的“家天下”“家长制”“一言堂”等,尤其需要在现代行政组织体系中去粗取精,避免可能出现的人身依附、山头作风、权力监管真空等沉疴疾死灰复燃。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研究人类社会起源时,提出了基于血缘、地缘、精神文化的三种类型的共同体,其中血缘共同体是最为“本质的统一体”,因为“由于出生,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的‘植物性生命’的关联”。以宗法血缘圈层文化认同为基础构建的宗法伦理共同体,兼具血缘、地缘、精神文化等多重意涵,实际上成为地域性、多样性、牢固性的基层治理单元,确保了社会稳定。
当前,对于宗法伦理共同体的现代运用,需要从组织结构、制度体系、个体认知等多个角度加以深入研究,确保全面综合、审慎有序、良性推进。
(摘编自周瑞春《传统礼治模式的现代实践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单从行为规范上看,礼与法并无明显差异,都是一种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
B.乡土社会有安土重迁的特点,人口流动与土地变动较小,传统的效力变得较大。
C.宗法伦理作为礼治的柔和剂,有效平衡了王朝统治者和地方豪门宗族间的权力。
D.宗法血缘圈层文化内含“家天下”“家长制”“一言堂”等主张,需要在现代行政组织体系中去粗取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需要传统来维持,如果一个社会的环境变迁较快,那么礼在维持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的效力就会变得不确定。
B.礼治是通过在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来使人信仰遵从,这样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秩序也能自动形成。
C.礼治中以距统治者血缘关系远近而圈层式推衍的“封诸侯,建同姓”的做法体现了中国社会“团体格局”的特点。
D.斐迪南·滕尼斯认为由于血缘共同体是最为“本质的统一体”,所以人与人一出生时便形成了“植物性”生命的关联。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持“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假如你是一名“大学生村官”,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你的现代基层治理方略。(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小题。
回家
朱道能
日暮时分,他终于赶回了家乡。
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有几个乡邻在说着闲话。见了他,都一脸热情地招呼着。他立即放下大包小包,连连回应,一一敬烟。
刚唠了几句,爹来了。
“回了。”爹的话,永远是那么简明,然后就去提地上的行李。
有人对他说:“你爹都来瞄几趟了。”
也有人对他说:“养儿不要多,一个顶十个呀——老哥好福气哟。”
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
回到家,把脸一洗,娘已经把七大碟八大碗摆上了桌子。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来。
一看这酒,他愣了一下。去年春节前,妻子冰在单位分了八瓶抵债的高档白酒。初一给领导拜年拎去了两瓶,可一看领导家的酒柜,就又悄悄拎了回来。后来这酒,就送了岳父两瓶,客户四瓶,朋友来家喝了一瓶,余下这一瓶,回老家时塞进了提包,他想让一辈子只喝两块五一斤土烧的父亲,也尝尝这百元佳酿的滋味。
娘说:“这酒你爹稀罕着哩,过生日时都舍不得拿出来喝一口。”
爹打开酒盖,先给他倒满,然后给自己满上端起来,和儿子轻轻一碰,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他心头一热,为不苟言笑的父亲和儿子这尽在不言中的一碰,
于是,他也一饮而尽。
娘嗔怪道:“瞧你爷俩,慢点喝,跟谁抢呀?吃菜,吃菜……”
就这样杯来盏去,一瓶酒很快去了大半。
他说,“爹,你少喝点”
娘说:“老头子,身体不好,别逞能了。”
爹说:“没事。”
又是一杯。
酒见底了,爹也醉了。
他扶起爹,爹的头就软软地靠在他肩上。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羸弱……
他几乎是搂抱着把爹放在了床上。爹的手还一直抓着他的胳膊,嘴里还含糊不清地絮语着。他拉过被子,把爹的手轻轻塞进被窝。
出来时,娘已经收拾好饭桌。
有杯茶,热气腾腾地等着他。
娘说:“你爹是高兴啦。”
他点点头。
“你爹是高兴啦,”娘又重复了一遍,“你们寄回来的纸片片,可给你爹长脸了……”
纸片片?他愣住了。
娘说:“就是那啥……那啥……”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一一张明信片。
他想起来了,那是春节前,儿子蛋蛋从学校带回几张学校发的明信片,说是要完成“感恩”的家庭作业。
他说:“算了吧,你爷奶都不识字,寄回去了也没有用。”
儿子说:“不嘛,老师说一定要寄的。”于是,他就替儿子写地址。在写“溡河村”时,还一时想不起“溡”字是不是应该有个三点水。有多少年没有给父母写信了呢?仔细想想,应该追溯到上大学的时候了。
他看儿子一笔一画地写道:祝爷爷奶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
他见下面还有大片空白,就提笔续了一句:祝爹妈笑口常开,健康长寿!
儿子见了,又拿起笔递给妻子:“妈妈,你也写一句……”
于是妻子也写了一句。
然后,儿子交到学校,统一寄发了。
如果不提起,他早已忘记了这张“纸片片”了。
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
娘还在说:“这张纸片片,邮递员就送在村口商店里,好多人都看了,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儿子孝顺,孙子乖,媳妇也懂得礼数……”
“你爹才没有出息呢,跟俺一样,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却没事捧着这个纸片片,左瞅瞅右瞄瞄的……”
说着,娘就笑出了声。
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
“前几天,你爹还说呢,掰个指头算一算,冰冰有五年没回了,蛋蛋也有三年没回了……”
娘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他立即道:“原来是准备回的,冰冰单位要临时值班,孩子也要上补习班……”说这话时,他感觉脸在发烫。
娘也立即说:“知道,知道。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
说到这里,娘的眼圈突然红了:“你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勤扒苦做的一一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省俩钱儿,好给咱的蛋蛋上大学……”
他鼻子一酸,说:“娘,你别这样说……”顿了顿,又大声道:“跟俺爹说,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
在里屋,爹的鼾声正响。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儿子独自回来过年,父母依然从心底感到高兴。回到家父子对饮的场面虽不热,但家人间的深情显得格外温馨感人。
B.“他”给儿子蛋蛋写明信片地址时,想起大学毕业后就没给父母写过信了,不是没这份心,是父母不识字,寄去没用。
C.父母违心劝说儿子不要年年回家过年,希望这样能减轻儿子的经济负担,表现了父母对在城里打拼的子女的贴心理解。
D.结尾处写“他”决定明年全家一定都回来过年,这是被父母恩情真正触动后的决定,是痛悔自己忽视父母的真心告白。
7.下列对本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这一“瞅”一“笑”很符合父亲憨厚内向的性格,表现了父亲内心的自豪与幸福。
B.娘拿出装着明信片的包“解了一层又一层”的细节描写表明爹娘极其珍视这张明信片,透露出对儿子一家爱之深。
C.“没有出息”“大字不识”“没有啥本事”,娘一再抱怨爹的不是,其真实目的是表达自己对儿子无力帮助的愧疚。
D.小说多用口语,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简明的对话描写既能揭示人物的心理,又能推动情节发展,并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8.文章开头写“他”回到村子时乡邻们热情招呼的场面,有什么作用?(4分)
9.文章中母子对话表现了“他”的心理变化过程,请对此作简要概括和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有删改)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B.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C.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D.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弱冠,男子20岁左右称弱冠。这时行冠礼,戴上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尚年少,故称“弱”。
B.翰林学土,为古代官名。始设于南北朝,至唐玄宗时,选朝官充任翰林学士,批答表疏,应和文章,随时宣召撰拟文字
C.致仕,指古代官员上任。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等名称来表示同样的意思,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六义,指《诗经》中的“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前“谑”后“叹”的态度变化,侧面表现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疏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1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白居易形象。(3分)
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小题。
黄州 陆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注释】①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陆游44岁,任四川夔州通判,次年他沿江前往赴任,于八月间到达黄州。②齐优:取悦于人的优伶。
1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述了诗人来到黄州,看见前代遗迹,不禁感慨时事艰危,身不由己。
B.颔联采用借景抒情和拟人手法,表达了对时光流逝,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C.“万里羁愁添白发”和杜甫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抒情委婉含蓄,可谓异曲同工。
D.陆游的爱国诗篇或高亢激昂,一泻千里;或悲痛深沉,哀婉悱侧。本诗属于后者。
16.同是南宋人,同借“孙仲谋”的典故抒怀,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慨“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陆游则在本诗中慨叹“生子何须似孙仲谋”请结合诗句分析二人所抒发情感的异同。(7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中,“ , ”两句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家国之恨。
(2)《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从师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传统,并由此得出“ ,
”的结论,这是对师生关系的概括。
(3)《晋书·陶潜传》中记载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由此“折腰”一词便有了屈身事人之意,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小题。
人们的欣赏心理常常是这样:赏景尚虚,读书崇实。当我们置身于空气清新、优美如画的黄山,会对山上丛密的树影,对岩头奇异的山石,甚至对数峰环拥着的晴空白云,产生某种虚幻的想象:婆娑的树影掩影着无数生灵的悸动,怪趣的奇石讲述着远古无人知晓的故事,变幻的白云编织着巍巍群山的神奇。如果游览湖南名胜张家界和浙江古地雁荡山,导游还会特地安排晚间观赏奇异山石造型的节目,那时夜幕一派笼罩着山里世界,高远的天光将被山涧巨石勾勒出生动可喜的轮廓,或如人形,或如动物,或如人与动物构成的童话故事,有时真是 ,趣味无限。总之,观赏自然景物,人们所重的往往是这一类虚幻之感,是恍恍惚惚、 ,似是而非,如入仙境的感觉,它能唤起人们对于造化之 和大自然气象万千的赞叹;如果观赏自然景象 ,实实在在,丝毫不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就会显得全无内涵,索然无味。
18.依次填入横线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惟妙惟肖 扑朔迷离 鬼斧神工 一览无余
B.呼之欲出 眼花缭乱 巧夺天工 一目了然
C.惟妙惟肖 眼花缭乱 鬼斧神工 一目了然
D.呼之欲出 扑朔迷离 巧夺天工 一览无余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是( )(3分)
A.那时夜幕一派笼罩着山里世界,山涧巨石将高远的天光的轮廓勾勒得生动可喜。
B.那时一派夜幕笼罩着山里世界,高远的天光将山涧巨石的轮廓勾勒得生动可喜。
C.那时一派夜幕隐藏着山里世界,高远的天光将山涧巨石的轮廓勾勒得生动可喜。
D.那时夜幕一派隐藏着山里世界,山涧巨石将高远的天光的轮廓勾勒得生动可喜。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赏析其艺术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小题。
冬季有喝酒驱寒保暖又养生的说法。专家介绍,所谓喝酒养生,不一定特指白酒,红酒、黄酒均可。其次,要控制量,如果大量饮酒,会让血液循环加快,使人体内大量的热量通过皮肤散失、 ,不仅起不到御寒功用,反而易使人出现感冒等症状。
冬天养生,可以坚持用热水泡脚,但洗脚水温度要适宜,太高的水温会破坏足部的皮脂膜,因此水温最好不要超过40℃。更为重要的是,泡脚时间也不是越长越好, ,幼童和老人不要超过10分钟。成年人不要超过半小时。
一些网文提到在空气加湿器中加入板蓝根、醋等, ,也能预防感冒。专家提示,加湿器滥用添加物,小心伤肺,这种做法既不科学,更可能会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21.下列句子中的“所谓”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所谓”,用法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人生里面是充满遗憾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常态。所谓的成熟,就是你必须要学会接受残缺。
B.他一直以来都是个不知所谓的人,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
C.所谓奉献,既是蜡烛燃烧自己,奉献光明。
D.做人要有自己的脾气,适当放高姿态,所谓温柔,不过是看用在谁身上。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正在使用的高中语文新教材提倡学生多读书,要求学生读《乡土中国》《红楼梦》等经典之作。有人说,高中学业负担那么重,还哪有时间去读书。也有人说,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青年人要读“磨脑子”启迪心智的经典之作。
对于“中学生阅读”这个话题,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