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 气候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第二节 气候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16 07:5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气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运用我国 1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我国 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我国地形分布 图,深入理解“我国气温是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综合影响的 ”。运用我国温 度带的分布图,指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分布;举例说明我国温度带与农业生产的关 系,理解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教学重点:运用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指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分布;举例说明 我国温度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学难点:气温是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综合影响的。
教学过程
时间 2 分 钟 教学 环节 1:复 习、 引入 新课 教师:首先,课件呈现 “我国气温分布和变化的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 ”知 识结构,引导学生温故知新。然后,提出“小明的困惑 ”:(1)为什么我国 冬季南北温差大 (2)为什么我国夏季南北温差较小?(3)新疆的吐鲁番 为何成为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 学生:首先,跟随老师回顾旧知识“我国气温分布和变化的特点及主要影响 因素 ”。然后,思考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
时间 8 分 钟 教学 环节 2:深 究我 国气 温时 空分 教师:首先:布置学生进行互助学习,讨论、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一: 理解我国气温分布和变化特点的成因。然后,引导学生共同分析、理解,梳 理、归纳:任何地区的气温受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综合影 响,不同尺度的区域受各种因素影响的程度会有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气温 呈现不同的分布和变化特点,进而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学生:首先,与同伴讨论、互助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一。合作攻 关:运用教科书 31 页“ 图 2.13 中国 1 月平均气温的分布 ”、“图 2.14 中国 7 月平均气温的分布 ”和最后一页“ 中国地形图 ”,深入理解纬度位置、海 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对我国气温的影响。(1)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 因,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布特 征的 成因 (
冬季我国北方获得的
太阳光热
于南方。
) (
冬季我
国南北
温差大
) (
冬季我国北方降温
幅度
于南方。
) (
1
纬度位置:我国位于北半球,南北跨纬度

) ②纬度位置:我国冬季太阳直射 半球,北方的日 照时间 于南方、太阳照射强度 于南方。
③距离和地形使冬季风的影响程度不同: 冬季风对我国北方的影响 于南方。
(2)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原因:我国夏季太阳直射 半球,北方的日照 时间 于南方、太阳照射强度 于南方,北方和南方得到的太阳光热 相差不大。(3)新疆的吐鲁番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原因有:①从纬度位 置看,吐鲁番纬度较 ,夏季日照时间 。 ②从海陆位置看,吐鲁番 , 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阴天很少,夏季太阳光照 。 ③从地形方面看,吐鲁番地处 ,散热性差,热量易积聚。④从地表 情况看,吐鲁番植被 ,荒漠广布,气温上升快。 然后,跟随老师的引导,梳理、深入理解气温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时间 7 分 钟左 右 教学 环节 3:认 识我 国温 度带 的划 分及 与作 物熟 制的 关系 教师:首先,设置情境问题:“爱心速递 ”环节。课件呈现一些常见的水果 图片,设置疑问:在海口度寒假的小明,想给北京的亲友快递一些海南当地 生产的水果,可以挑选哪些?引导学生尝试做出选择。然后,课件呈现“ 图 2.17 中国温度带的分布 ”图,讲解、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依据、 分布位置与作物熟制的关系。随后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 任务二。最后,进行点评总结。 学生:首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帮小明挑选海南当地生产的水果。 然后,听讲、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二:阅读教科书 32 页“ 图
2.17 中国温度带的划分 ”、31 页 “ 图 2.13 中国 1 月平均气温的分 布 ”,认识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 据、位置与作物熟制的关系。 (1)根据 差异,并结合 实 际,将我国划分为亚热带、暖温 带、寒温带、中温带、热带和青 藏高原区等温度带,请将温度带 名称填入右图相应数码代表的我 国各个区域内。(2)右图中,②、
③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大体上与 1 月 等温线一致,此线以南地区的 河流 (有/无)结冰期。(3)在我国的各个温度带中,热量条件最好、 作 物 熟 制 最 多 的 是 带 ; 基 本 满 足 一 年 一 熟 的 有 。 (4)北京位于我国温度带中的 , 该温度带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有 等,种植的水果主要有 等。 最后,听讲,进一步体会气温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时间 1 分 钟 教学 环节 3:总 教师:课件呈现“ 图 2.17 中国温度带的分布 ”图、“图 2.13 中国 1 月平均 气温的分布 ”图,归纳秦岭—淮河一线的三点地理意义。 学生:跟随老师阅读“ 图 2.17 中国温度带的分布 ”图、“图 2.13 中国 1
结秦 岭— 淮河 一线 的地 理意 义 月平均气温的分布 ”图,听讲、思考,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三点地理意义, 体会气温与其他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时间 2 分 钟 课堂 小结 教师:课件呈现、梳理我国气候知识的层级结构。 学生:听讲、思考,形成我国气候知识的层级结构,掌握我国气温分布和变 化的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
时间 1 分 钟 布置 课后 任务 教师:课件呈现课后任务内容及要求:复习教科书 30-33 页,完成本课时资 料包中的课后练习题。 学生:听讲、简单记录课后任务的内容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