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气候(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运用干湿地区分布图,指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2.运用资料,归纳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结合实例,分析干湿状况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分析干湿状况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干湿状况对生产和生活如何产生影响。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 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 新课 结合上一课时学习内容,创设兴趣小组探究问题时把下载的景观图片 混淆的情境,引入新的课堂探究任务。
中国 干湿 地区 划分 结合教材 35 页,概括干湿状况的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36 页图 2.22,完成任务单上问题,归纳我国干湿 地区的分布特点和划分依据。
秦岭 —淮 河一 线地 理意 义 利用课本中所学的中国自然环境特征单元中的地图,归纳概括秦岭-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通过景观图,了解秦岭—淮河一线两侧的景观差异。
干湿 状况 的影 响 结合上一环节情境,提出问题:干湿状况会对哪些生产、生活产生影 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利用教材 36 页图 2.22,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单,分析干湿状况对植被、 农业类型、农作物的影响。 利用教材 37 页活动,举例分析干湿状况如何影响当地人们的生产和 生活。
小结 温习旧知,总结新知,掌握我国“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的干湿状况特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