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元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通过插片拼插、插片分类、原子分类等活动,体会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 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构建元素概念。 2. 通过分析不同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理解元素与物质、原子的关系,应用元素观解释 相关事实或预测分析。 3. 完善微观粒子与元素结合,分析物质组成与化学变化的角度,能够全面分析纯净物 的组成,并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 ”的观念。 教学重点:元素概念的构建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构建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3 分 钟 环节一 复习 引入 【复习】回忆原子构成分子,微观粒子构成物质。 【活动 1】用不同颜色插片,表示 O2 ,H2O ,H2 ,CO2 ,CO。 【活动 2】用不同颜色插片,表示相应物质。 【小结】通过拼插,直观体会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的过程。
7 分 钟 环节二 构建元素 概念 【类比】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原料。 【活动 3】对插片进行分类。 【小结】分类标准多样性。
【活动 4】对原子进行分类。 【小结】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6 分 钟 环节三 利用元素 分析物质 【活动 5】从元素的角度,分析物质的组成。 【活动 6】从元素的角度,分析化学变化。 【小结】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 【练习】分析未知物质的组成。
4 分 钟 环节四 总结 提升 【活动 7】分析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小结】1.元素描述物质组成。 2.元素组成物质的多样性。 3.元素在化学变化中的守恒。 【总结】 【布置作业】课题 元素(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了解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与所表示的意义,能够记住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 符号。 2. 通过观察元素周期表,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 指定的元素。 3. 通过给元素分类,初步认识元素的性质与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原子的最外层电 子数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元素符号的书写与意义 教学难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3 分 钟 环节一 复习 引入 【活动 1】元素、物质、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
3 分 钟 环节二 常见混合 物的组成 【活动 2】分析地壳中的元素组成。 【小结】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 【讲述】海水中和细胞中的主要元素。
5 分 钟 环节三 元素符号 【活动 3】概括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 【活动 4】分析元素符号的意义。 【小结】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 1 个原子,也可以 表示由这种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8 分 钟 环节四 元素 周期表 【活动 5】对元素进行分类。 【小结】1.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 2.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形成元素周期表。 【讲述】元素周期表的发展过程。 【活动 6】观察元素周期表,获取信息。 【小结】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1 分 钟 环节五 总结 【总结】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