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变化,探主旨(2)——于人物变化中读15《故乡》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抓变化,探主旨(2)——于人物变化中读15《故乡》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6 15:1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抓变化,探主旨(2)——于人物变化中读《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对比杨二嫂画像,品读刻画杨二嫂的语句,从细节入手研读杨二嫂前后形象的变化。 2.对比闰土、杨二嫂的特点,分析杨二嫂变化的原因,理解故乡的主旨内涵。 教学重点:对比杨二嫂画像,从细节入手深入研读杨二嫂的形象。 学习难点:对比闰土、杨二嫂的特点,分析杨二嫂变化的原因,理解故乡的主旨内涵。
教学过程
时 间 教学 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 分 钟 一 、 导入 由上节课的学习引出本节课学习重点对杨二嫂的分析。
12 分 钟 二、 探究 “故 乡 ”里 的杨 二嫂 研读杨二嫂: (一)仿照上节课的设计方案,为杨二嫂设计一个剧本大纲。 1. 以活动促进阅读,跳读描写杨二嫂的段落,圈画刻画杨二嫂形象语 句,旁批记录杨二嫂形象。
2. 阅读提炼杨二嫂特点,对应三幅杨二嫂画像选择最符合原著的一幅。 1)关注杨二嫂的肖像描写的语句,排除第三幅画像。 2)研读杨二嫂独特肖像的关键词进一步分析理解杨二嫂特征。 解惑:“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 ”能读出尖酸、刻薄、 泼辣、轻浮等特点。 3.深入研读,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1)有人说,从杨二嫂的身上读出了作者的厌恶与鄙视,也读出了同 情与悲悯,你认同吗?请结合刻画杨二嫂形象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解惑:通过研读杨二嫂的语言、动作等细节,分析作者鲁迅的情感 态度。 2)对比研读记忆中和现实中杨二嫂的区别,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小结:在鲁迅的笔下,这种冲击偏偏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强烈的反 差,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扭曲了的人格! 4 .结合文章内容,小结作者情感态度的具体体现。 5. 总结小说人物分析的方法。 6.总结剧本大纲的正确设计。 (二)探究杨二嫂的变化原因。 1.对比杨二嫂与闰土的变化,分析两个人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惑:他们都是社会底层百姓,遭遇破产困顿的命运。一个是辛苦 恣睢的生活;另一个则是辛苦麻木的生活。都是悲剧性人物。 2.剖析杨二嫂的心理活动,探究她的变化原因。 解惑:杨二嫂的内心已经被病态社会传染了。 3.理解杨二嫂的“辛苦恣睢 ”。 解惑:惟利是图是她为人处世唯一的标准,只要有利可图,她什么 事都做得出来。
5 分 钟 三、透 过“故 乡 ”看 社会 (一)鲁迅的创作风格: 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 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小说《呐喊》的情节模 式“离去——归来——再离去 ”。 解惑:“我 ”辗转二十年,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原本以为能看到昔日 惦念的伙伴,美好的一切。但“我 ”发现错了,一切都变了!在变化中,“我 ” 的希望变成绝望,所以“我 ”再度远走。
3 分 钟 四、 收束 小结 推荐大家阅读《药》《祝福》《明天》,这些都是鲁迅的名篇,作品中精 心刻画的人物都是点睛之笔。 希望同学们读鲁迅作品时饱有一种态度,一份激情,甚至是敬畏。 完成《故乡》第二课时的相关练习,具体内容详见课后练习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