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变化,探主旨(3)——于环境、心绪变化中读《故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语句、抓关键词等,学会分析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通过分析议论抒情句,阅读助读资料,深入理解小说主题,从而理解作者的深沉情怀。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语句、抓关键词等,学会分析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通过分析议论抒情句,阅读助读资料,深入理解小说主题,从而理解作者的深沉情怀。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议论抒情句,阅读助读资料,深入理解小说主题,从而理解作者的深沉情怀。
教学过程
时间 教 学 环 节 主要师生活动
1 分 钟 一 、 导 入 新 课 同学们好,前两节课我们梳理了小说《故乡》的情节,分析了小说中非 常鲜活的两个人物:闰土和杨二嫂,从人物的变化中探究了小说的主旨。小 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那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描写了 怎样的环境?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我 ”又有怎样的心绪呢?这节课我们将从 环境和“我 ”的心绪变化来探究《故乡》的主题。
10 分 钟 二 、 分 析 环 境 及 变 化 原 因 环节一:“画 ”环境 同学们,通过阅读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有好几处描写故乡环境的 语句,一处是我回故乡时所见到的故乡的景,一处是我回忆中故乡的景,还 有一处是我离开故乡时,我想象中故乡的景,也可算是未来的故乡的景。 下面请你快速默读小说,圈点勾画这三处描写故乡自然环境的语句,分 别用两三个词来概括环境的特点,并完成下表。 环境描写语句概括环境特点观察视角现实中的故乡回忆中的故乡未来的故乡
这个问题对大家来说,很容易,我们一起来看答案。 环境描写语句概括环境特点观察视角现 实 中 的 故乡1.时候既然是深冬; 渐近故乡 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 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 抖着。衰败、萧条、 没有生机成人回 忆 中 的 故乡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 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 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 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 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 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神异美丽、 静谧安详、 充满生机孩子未 来 的 故 乡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 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 的圆月。神异美丽、 静谧安详成人
通过完成上面任务,我们发现“我 ”看到的现实中故乡的环境与回忆中 及未来故乡的环境不同,而后两者是基本是相同的,作者这样构思三处自然 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将你的想法写在任务单 上) 正如有的同学说,描写现实中故乡的景,从“ 阴晦 ”“冷风 ”“呜呜的 ” “苍黄 ”“横着 ”“萧索 ”“荒村 ”等词,可以看出 “我 ”回故乡时见到故乡 的景象是死气沉沉、缺乏生机、萧条凋敝的,渲染了沉郁、凄凉的气氛,烘 托了“我 ”悲凉的心境,与下文描写二十年前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对比,并为 下文描写人物的巨大变化埋下伏笔。 而描写 “我 ”记忆中的故乡的景,“深蓝 ”“金黄 ”“ 圆月 ”“一望无 际 ”“碧绿 ”等词,写出了故乡的神异美丽、静谧安详、充满生机的特点, 衬托出少年闰土“小英雄 ”的形象,烘托了“我 ”回忆儿时故乡时的愉悦心 情,与前文见到故乡的景象形成对比,引起“我 ”思考故乡变化的原因。
鲁迅先生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先写记忆中故乡的景,再写现实中故乡 的景呢? 是的,把现实中故乡的景放在最前面,这样更能突出现实中故乡的萧条、 不景气,突出农村生活的艰难,突出农民生活的穷苦,为后文人物的变化做 铺垫,深化了辛亥革命后农村衰败的主题。 最后一处环境描写是虚写,是作者想象的未来的故乡的景,因为记忆中 的故乡虽美却消失了,现实中的故乡却是让人感到悲凉的,所以“我 ”产生 了一种希望,希望现实中的故乡也如记忆中的故乡那么美好,希望现实中的 故乡人也如回忆中的少年闰土那么朝气蓬勃,也像少年“我 ”与少年闰土那 样亲切友好、无隔膜,烘托出“我 ”对美好未来充满希望。 同学们,我们是怎样分析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的呢? 你是不是想到了这些方面呢?抓住环境描写中的关键词,分析景物特点, 分析其对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多处景物描写比较分析,从而理解主题的。 同学们,“我 ”见到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的环境完全不一样了,你们知 道其中的原因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创作背景,结合文章内容,从中找找故乡 变化的原因。 1898 年,帝国主义列强疯狂地瓜分中国, “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 别样的人们。 ”鲁迅先生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 年 12 月他最后一次回 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那正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当时连年混战,对老百 姓的盘剥十分严重。儿时的伙伴章运水专程从海边农村来看他,鲁迅目睹农 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儿时伙伴、乡邻同自己的巨大隔膜, 引 起他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 同时激起了他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故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 相信细心的你结合文本第 71 段:“非常难……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 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种出来的东西,挑去卖,总要捐几回 钱,折了本…… ”这些词句和 74 段: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 绅。 ”以及创作背景,发现故乡环境变化的原因是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层层压榨下农村破产、农民日益贫困,人们变得麻木、恣 睢。
10 分 钟 三 、 探 究 “ 我 ” 的 心 绪 变 化 及 原 因 环节二:“感 ”心绪 文中的“我 ”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是在城市谋生的人。“我 ”从回到故 乡,到离开故乡,面对变了的景和人,“我 ”的心绪也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 跳读小说,圈点勾画体现“我 ”心绪的语句,用你喜欢的图示标出“我 ”心 绪变化的过程。你可以按下暂停键,将图示画在任务单上。 好,咱们一起来看一位同学画的:
回忆 愉悦 憧憬
渐近 悲哀 见到杨二嫂 离开 压抑 闰土 愕然、悲哀 悲哀 这位同学用折线图很形象地表现出了“我 ”心绪的三次变化。 再看这位同学的,他是用表格的形式来展现的:
时 间 心 情
渐近故乡 悲 凉
在故乡 愉悦(回忆儿时) 悲哀(见到旧友、乡邻)
离开故乡 不留恋、气闷、悲哀、充满希望
两位同学找的“我 ”在不同时段的心绪的词基本一致,找得很准确。如 果老师让你试着把这些词整合一下,找出“我 ”心绪变化最核心的两个词, 你会选哪两个? 你选的是这两个词吗? “悲哀 ”和“憧憬 ”。 同学们能说说选这两个词的理由吗? 有同学是这么理解的:因为“我 ”看到故乡之景衰败、萧条、没有生机 的,再也不是“我 ”心目中美丽的故乡,所以感到悲哀。而且帝国主义和封 建主义对小市民和农民的层层压榨,使他们辛苦恣睢和辛苦麻木地生活,所 以“我 ”感到悲哀。更让“我 ”感到悲哀的是儿时的伙伴和我之间有了等级 观念,我们不再能平等的相处,杨二嫂对“我 ”的污蔑,让“我 ”无语,“我 ” 和他们之间有了隔膜,“我 ”感到非常气闷与悲哀。但是因为看到宏儿还在想 念水生,他们是一气的,“我 ”又对未来充满希望,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所 以“我 ”对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是满怀憧憬的。 这位同学总结了“我 ”感到悲哀的是所见之景、所见之人以及“我 ”与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渐近故乡和在故乡时的主要心绪。在离开故乡时“我 ” 看到了希望,所以“憧憬 ”是“我 ”的主要心绪。 同学们,学到这,你对文章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吗? 老师在课前收集同学们的问题时,有同学告诉我,他不理解下面的句子: “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 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两句话是议论句,在小说的最后两段。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大声的朗读一遍最后两段,结合文章内容和理解语 句的方法,你来帮这位同学解答一下疑惑。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 笑他, 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 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 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们先来帮同学解答第一处困惑吧!有同学认为,这句话中“他的愿望 ” 是指闰土希望一家人眼前过上幸福生活,“我 ”的愿望是指让普天下的人都过 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是要实现这个愿望,从当时的社会来看是 很艰难的,比闰土愿望的实现要难多了,所以说“茫远 ”。这位同学解读了句 中的两个“愿望 ”,并分析了“切近 ”和“茫远 ”的原因,抓住了句子中的关 键词谈对语句的理解,很好。 我们再来看一位同学对第二处疑问的解答。他说:这句话用了比喻修辞 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希望是人们“走 ”出来的。 这位同学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分析,是对的。如果再抓住“希望 ”“走 ”“成 了 ”等这些关键字词,说出语句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就更好了。
同学们看,我们这样修改一下是不是好一些? 这句话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希 望要实现,就必须去“走 ”,去探索实践,大家都去探索,都去做,人们过上 自由、平等、幸福生活的希望就一定能实现,表达“我 ”积极谋求社会变革 的进取精神和相信希望必定实现的信心。
2 分 钟 四 、 反 思 总 结 拓 展 延 伸 环节三:“读 ”作者 同学们,通过以上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你认为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中想 要表达什么主题呢? 是的,这篇小说以“我 ”从北京回故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对 故乡景色和人物前后变化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 的面貌,揭示了农民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表达了“我 ”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及坚定信念。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读懂小说主题的方法有哪些呢? 你是不是发现有以下方面?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结合创作背景、探究 人物心绪变化、分析议论句来读懂主题。希望大家在今后的阅读中可以运用 这些方法来解读小说的主题。 同学们,老师在课前收集问题时,有同学提出疑问:《故乡》这篇小说的 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我们今天读这篇小说还有意义吗? 这个问题,老师是这么想的:因为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它一 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读小说肯定是能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 状况。但读小说除读作品之外,一定要读作者,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 解读该文的意义。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鲁迅先生在《呐喊 自序》中的一段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 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 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 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不免呐 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相信同学们从这些语句中看出,鲁迅先生是在绝望中仍怀有希望,永不 放弃斗争,他有强烈的改变社会的民族责任心,他就是奔跑在最前面的猛士, 他的责任担当,让后人称他为“ 民族魂 ”。《故乡》收录在小说集《呐喊》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也看到了鲁迅先生这种情怀在《故乡》中的体现。 对于鲁迅先生而言,十几岁离开绍兴去浙江,绍兴就是故乡;去日本, 中国就是故乡,他的“故乡 ”实际是他对新社会新生活的一种向往,是他希 望中国强大的美好理想,是他爱国情感的体现。我们学习过的《社戏》放在 小说集《呐喊》最后,《社戏》中的故乡就是先生的理想国。所以,读《故乡》, 我们还要读出先生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爱国情感,这种情怀是永不过时的, 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有位同学写了一首关于鲁迅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您 您,在悲哀中不放弃, 您,在绝望中仍怀希望,
您,有改变社会的决心, 您,有爱国情怀和民族担当, 您,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人 …… 这首小诗表达了同学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同学们,故乡,浓缩是“家 ”,放大是“ 国 ”。不管你走到哪里都要爱 我们的家,爱我们的国,为它越来越美好而奋斗不止!
五 、 课 后 作 业 1.阅读老舍的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勾画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并说 说自然环境的变化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文中说: “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了这地步了,但我们后辈还是一 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 ”发挥想象,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 的情景。(300 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