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
1.为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作战方法是 ( )
A.游击战 B.运动战 C.阵地战 D.攻坚战
2.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我们一定能够打败蒋介石。这一论断告诉我们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 ( )
A.精良武器装备 B.正确的战略战术 C.外部援助 D.人民群众的支持
3.全面进攻失败后,蒋介石实行重点进攻的“双矛攻势”是指 ( )
A.中原解放区 B.山东解放区 C.陕甘宁解放区 D.晋冀鲁豫解放区
4.1949年,转战陕北的解放军是 ( )
A.西北野战军 B.中原野战军 C.华北野战军 D.华东野战军
5.蒋介石惊呼“这是我军剿匪以来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是指 ( )
A.占领延安而未能摧毁中共首脑机关 B.未能阻止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孟良崮战役整编七十四师全军覆灭 D.美国的军事援助迟迟不到
6.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是在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__时 ( )A.山东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陕甘宁解放区 D.大别山根据地
7.1947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是 (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华东地区 D.中原地区
8.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文中的转折点是指 ( )
A.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B.抗日战争胜利
C.孟良崮战役胜利 D.三大战役胜利
9.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开辟的第一块根据地是 ( )
A.鲁西南根据地 B.晋察冀根据地
C.大别山根据地 D.陕甘宁根据地
10.人民解放战争中,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的目的是 ( )
A.实现战略转移 B.争取战略主动
C.指挥全国战争 D.转移到河北西柏坡村
二、材料分析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3月,蒋介石军队由于战线拉长,兵力不足,被迫将其全面进攻改为对山东和陕北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蒋介石企图利用其34个旅共25万人的兵力,在3天内攻占延安,在3个月内聚歼西北野战军于延安及其以北地区,或逼迫西北野战军东渡黄河。
材料二 为了粉碎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决定:以陕甘宁和晋绥解放区的部队组成西北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在具体的作战方针上决定实行诱敌深入的方针,依靠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的地形,大打人民战争,运用“蘑菇”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寻机歼敌。
材料三 1947年国民党占领延安后,得意地说,当年毛泽东在瑞金,被我们打得长征,跑到陕北,现在在延安,又被我们打得被迫长征。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中央面对蒋介石的重点进攻做出了怎样的战略布署?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西北野战军采取“蘑菇”战术的依据有哪些?
(2)针对蒋介石的强大攻势,中共中央仍留守陕甘宁解放区的意义何在?
(3)材料三中的两个“长征”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两个“长征”有什么相似之处?其结果如何?
(4)两个“长征”及其结果对你有什么启示?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军第二年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引自《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材料二 下文是毛泽东对一次战略部署的生动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1)材料一中所说的“内线”和“外线”分别是指什么?
(2)材料二中“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胸膛 ”的战略部署指的是什么?“敌人胸膛”指的是哪里?
(3)材料二中的战略布署的意义有哪些?核心意义是什么?
答案:1.B 2.D 3.C 4.A 5.C 6.C 7.D 8.A 9.C 10.B
11.(1)撤离延安;依据包括:敌我力量相差悬殊,陕北优越的群众条件,陕北高原的有利地形。(2)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3)1934-1936年红军长征,1947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相似之处是路线比较曲折,也比较艰辛等。结果: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长征结束,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1947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4)启示:答案多元,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灵活多变等,言之有理即可。
12.(1)“内线”指解放区,“外线”指国统区。(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南京和武汉。(3)见课本P12页,其核心意义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课件29张PPT。“大别山先锋”胸章 1947年9月,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发动沙土集战役。1947年,毛泽东在转战陕北途中。1947年,粟裕(左二)在孟良崮战役前线。 刘伯承登上大别山三角峰。 为实现人民解放军突入敌人战略纵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反攻计划,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3万人,下决心不要后方,分三路秘密南进,向大别山挺进,演了一出逐鹿中原的好戏。任弼时彭德怀孟良崮战役遗址孟良崮战役遗址孟良崮战役示意图 孟良崮战役前,(左起)张茜、陈毅、刘瑞龙、陈士榘在沂水县西王庄。孟良崮战役毛周朱转战陕北途中刘邓大军自制的棉服刘邓大军夜渡黄河,挺进鲁西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刘伯承与邓小平进军大别山 解放军于1948年收复延安。图为庆祝延安光复大会会场。解放军部队猛攻孟良崮蒋介石国画《风雪大别山》 宜川瓦子街战役后,彭德怀令西北野战军向西府、陇东进军。邓小平与刘伯承在一起邓小平同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在一起陈毅课件31张PPT。1945.81946.61947.61948.91949.11949.41949.10.1和谈时期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导入新课转入战略进攻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孟良崮之战
千里跃进大别山第2课课程标准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重点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千里跃进大别山。难点
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战略防御蒋介石的“双矛攻势
”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孟良崮战役中国共产党转入战略进攻 千里跃进大别山毛泽东在转战陕北途中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947年3月,蒋介石集中25万人的兵力向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由于敌我兵力过于悬殊,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依靠陕北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力地形,采取蘑菇战术,同敌人周旋。毛泽东转战陕北时与农民一起吃饭周恩来在转战陕北途中批阅文件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集中兵力打运动战 在大的战线和战区内,以正规兵团进行进攻性的战役作战,特点是正规兵团、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性和流动性。这是与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开展的分散灵活的游击战不同的一种作战形式。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示意图二、孟良崮之战华东解放军向孟良崮挺进孟良崮上鬼神号,
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
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
血雨飘来湿战袍。
喜见贼师精锐尽,
我军个个是英豪。
——陈毅孟良崮战役片段孟良崮战役纪念碑转入战略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时间:1947年6月—8月经过: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国民党统治走向失败的转折点。指挥:刘伯承、邓小平跃进 一种独特的进攻方式,它不是逐城逐地地进攻,而是长途奔袭,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地区。探讨与交流 刘邓大军为什么要选择向大别山跃进?请谈谈你的看法。刘邓大军夜渡黄河刘邓大军向大别山区的英山县城开进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示意图 结合毛泽东的话,谈一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毛泽东小结全面进攻重点进攻被粉碎跃进大别山转入战略进攻练兵营1.1947年3月,蒋介石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集中兵力进犯的解放区是( )
A.中原解放区和陕北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C.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D.陕北解放区和东北解放区C练兵营2.(2006广东)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长江??
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A练兵营3.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里所说的“转折点”是指( )
A.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B.三大战役胜利
C.渡江战役
D.抗日战争A 练兵营4.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是指( )
A.三大战役
B.渡江战役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百团大战
C练兵营5.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的重大贡献是( )
A.成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为建党打下了基础
B.指挥百团大战,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C.领导延安大生产运动,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D.率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D再见!第2课 转入战略进攻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利用表格对比法,使学生明确内战初期国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国民党在各方面占据优势的史实。在此基础上理解中共中央制定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如运动战、蘑菇战术等。将学生自主阅读、概括教材和教师总结补充相结合,使学生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最终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的战术,从中体会毛泽东等一代领袖的伟人气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应能掌握人民军队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以及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基本情况。
培养学生识别图画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图画的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分析概括教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和大量图片使学生感知这段历史,达到再现历史的目的。
采用生动讲述和启发式教学法,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加深理解和增强记忆
组织学生先阅读教材并分析概括,教师再予以总结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教学难点
千里跃进大别山
教学媒体
幻灯片和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方法
讲解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和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全面内战的烈火已雄雄燃烧了起来。(提问上节课“全面内战的爆发”相关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全面内战的战况。
第2课 转入战略进攻(板书
【讲授新课】
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概括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得出结论)
生:(阅读并分析总结)
师:(结合课件或出示幻灯片进行总结)
国民党方面
共产党方面
军队数量
总兵力430万人
(正规军约200万)
总兵力127万人
(野战军61万)
装备情况
有美国援助的飞机、舰艇和大量的剩余物资
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没有飞机、坦克,大炮很少,没有外国接济,基本上是抗战中缴获的日伪军的武器
结论:中共处于战略防御。
师:那么中共中央有怎样的对策呢?(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上面的小字部分,总结对策)
生:(阅读并总结)
师:(总结)毛泽东提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在此原则指导下,中共中央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主要作战方法是运动战。在8个月里,解放军就歼灭国民党军7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不得不改为重点进攻,目标首先是陕甘宁解放区。(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0页)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板书)
师:(结合课件)1947年3月,蒋介石集中34个旅共25万人的兵力,从南、北、西三个方向,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陕北的人民解放军只有4万多人,处于绝对劣势。由于敌我兵力过于悬殊,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撤离延安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依靠陕北优越的群众条件和陕北高原的有利地形,采取“蘑菇战术”,与敌人周旋。在艰苦的转战途中,毛泽东、周恩来等运筹帷幄,继续指挥全国各战场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行动。这其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0页,建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看谁找的故事多又好)
师:(组织学生看教材第10页《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示意图》)
师:(组织学生思考“想一想”:毛泽东为什么要坚持留在陕北?)
生:(思考并发表看法)
师:(总结)我军主动撤离延安后,一些人考虑到党中央的安全,劝毛泽东东渡黄河。毛泽东诙谐地说:“我是一块臭肉,走到哪里苍蝇就叮到哪里。”他力排众议,执意要坚持在陕北。他就是这样在关键的时刻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指挥作战。为了减轻其他战略区的压力,主动承担起牵制十倍于我之重兵的任务。毛主席留在陕北,极大地振奋了党心军心民心。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经过5个月连续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二、孟良崮之战(板书)
师: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第二个方向是山东解放区。1947年3月,蒋介石集中60个旅共45万兵力,向华东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著名战役是孟良崮战役。(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11页)(教师结合课件生动讲解)经此战役,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彻底粉碎,人民解放军逐渐居于主动地位,开始了战略上的反攻,主攻方向是中原地区。
三、千里跃进大别山(板书)
师:(结合课件)1947年底,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组织学生分析教材第13页《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示意图》)刘邓大军的千里跃进战略,使国民党统帅部一片震惊。蒋介石立即调集重兵,前堵后追,并派大批飞机侦察、轰炸。刘邓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先后跨越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汝河(可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小字部分)、淮河等重重障碍,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于8月底胜利进入大别山区。(组织同学思考“想一想”:刘邓大军为什么选择向大别山跃进?)
生:(思考)
师:(总结)大别山位于南京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这里又曾是一块老革命根据地,人民解放军容易在这里立足生根。占据了大别山就可以东震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与此同时,陈赓、谢富治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太岳兵团,开辟豫陕鄂解放区;陈毅、粟裕率领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这三路大军呈“品”字形阵势,驰骋中原,展开大规模进攻。其他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转入进攻。解放战争的胜利年即将来到!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解放战争中,中共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基本概况。第一目主要学习中共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是本课的重点内容。第二目主要学习孟良崮战役的具体情况,内容比较简单。第三目主要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基本情况,是本课的难点部分,教师应组织学生积极思考:刘邓大军为什么选择向大别山跃进。本课主要采取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即教师组织学生先阅读、思考和概括,教师再予以总结补充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板书设计
第2课 转入战略进攻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二、孟良崮之战
三、千里跃进大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