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
1.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 )
A.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C.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下列关于中共八大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为了讨论和确定新形势下全党的根本任务
B.毛泽东代表中央委员会在大会上作了政治报告
C.会议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D.成为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3.中共八大确定的当时国家的主要任务是 ( )
A.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D.开展“大跃进”运动
4.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是指 ( )
A.中共八大确定了国家的主要任务
B.1958年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5.“大跃进”时期,各地兴起的竞放“卫星”浪潮是指 ( )
A.发射人造卫星上天
B.片面追求工业生产的高速度
C.虚报不切实际的粮食产量
D.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所造成的影响中,不包括 ( )
A.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
D.市场供应得到改善
7.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历史事件 ( )
①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④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②③①④
8.假如你生活在1958年,你可能耳闻目睹到的情况有 ( )
①农民为分到田地而兴高采烈 ②人们纷纷上山,砍树挖煤,找矿炼铁 ③喇叭里不断播送各地粮食产量记录被刷新的消息 ④农村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严重失误,给人们的历史教训是 ( )
①要认清国情、实事求是 ②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③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④经济建设一定要高速度向前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在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哪次会议的内容?这次会议是什么时候召开的?
(2)这次会议指出当前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这次大会的召开有什么历史意义?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全面发展,要求5年、3年以至一二年达到原先12年实现的粮食产量目标;工业强调“以钢为纲”,要求在5年以至3年内提前实现原定15年的钢产量,赶上或超过英国的目标。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运动?同时,党中央还发动了哪一运动?
(2)两项运动开展后,使哪些错误大肆泛滥?造成了什么恶果?
(3)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有哪些?
12.1959年11月~1960年4月,河南信阳地区饿死了很多人,原因是由于信阳领导虚报粮食产量,上交太多,实际上粮食不够吃。事发后,当地领导封锁消息,不许农民外出要饭,不许上访,还派民兵日夜值班,控制民众。这就是著名的“信阳事件”。
请你思考:导致“信阳事件”发生的主要根源是什么?
答案:1.D 2.B 3.C 4.C 5.C 6.C 7.A 8.B 9.A
10.(1)中共八大;1956年。(2)集中力量发展生产,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3)中共八大的胜利召开,成为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11.(1)“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2)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3)对国情认识不足,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急于求成等。
12.提示:由于对国情认识不清,又急于求成,党中央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
课件22张PPT。 1961年初,周恩来到河北邯郸地区调查研究。图为他和河北老乡座谈。八大前,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报告城市中的大炼钢铁运动大炼钢铁宣传画田野里的大炼钢铁场面大炼钢铁运动中的小高炉工人正在打铁大炼钢铁运动,图为老农在炼钢铁。壮观的大炼钢铁场面 大跃进期间,人民掀起了写跃进诗歌的浪潮。图为某乡村俱乐部贴诗歌的诗歌台。大跃进中的汽车各地释放的高产卫星 湖北麻城县建国第一农业社的1.016亩早稻,创造了亩产36956斤早稻的纪录。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各地高产卫星各地农业高产卫星农业中的“巨大成就”人民公社时代的农民在田间劳作大跃进中的报告会厦门一中的小高炉 一字排开的小高炉,颇为壮观。早稻亩产15000斤支持大跃进的游行课件37张PPT。建设之路的探索 中共八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国民经济的调整第10课课程标准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八大召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的相关史实。在此基础上,探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失误的原因和历史教训,培养探究能力。通过对史料阅读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通过对建设之路探索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党,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改正错误的党。重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难点
对八大正确决策的理解和掌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失误的原因和后果。一、中共八大背景:
时间:
内容:
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明确了国家的主要任务成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代表步入会场刘少奇在大会上作政治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先进的工业国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国家的主要任务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起背景各自特点如何评价吸取教训发起背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各自特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盲目求快,急于求成,一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二是高指标带来高估产,浮夸风盛行。一大二公材料一
对高速度的强调,导致高指标风的兴起。1957年全国的钢产量仅为535万吨。……1958年5月,华东区在柯庆施主持下召开计划会议,把华东区的钢产量指标加到600万吨。(一个协作区都600万吨了,全国呢?)在此示范作用下,各部门、各地区对本系统、本地区的指标纷纷加码、层层加码。……材料二
1958年6月19日,毛泽东在听取有关部门负责人汇报时提出,1958年钢产量干脆翻一番,达到1100万吨。他还估计,1959年钢产量可能达到2500万吨,两年就可以在钢产量上超过英国。“大跃进”运动中各地的大炼钢铁运动北京市民积极支持大炼钢铁运动《人民日报》社论阐述了总路线的基本思想“大跃进”运动《人民日报》有关各地粮食高产的报道2001年我国超级杂交水稻创造了亩产2393斤的世界高产记录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大跃进”运动中的宣传壁画叶作风帆荚作船,
长江飞渡若云烟;
出自豆类成大器,
家在东吴试验田。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毛泽东在河北徐水县视察第一个人民公社成立时,人民在庆祝规模大食堂卫星放上天,男女老幼都喜欢,
王母辞去蟠桃宴,降临西古大会餐。公有化程度高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总评)
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失误的原因),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失误的表现),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失误的后果)。探究与讨论 你认为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呢?参考答案: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稳中求进。
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等。三、国民经济的调整1958年 :开始发现问题
1961年: 进行全面调整
1963年: 取得重大进展 国民经济困难时,周恩来在河北武安县伯延公社向老农了解情况。周恩来在河北邯郸地区进行农村调查研究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批准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小结建设之路的探索中共八大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困难国民经济调整练兵营1.曾有报刊不切实际地宣传” “某人民公社小麦亩产10万公斤,一棵白菜250公斤”这种宣传应出现在( )
A.土地革命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C2.有关中共八大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②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重要探索
④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C练兵营3.右图是某报登载
的一则新闻,它反映
了( )
A.土改后农民创造的生产奇迹
B.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C.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
D.科学种田取得丰硕成果练兵营C4.读图回答问题 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等。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重要指导意义。 大跃进运动;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发展。再见!第10课 建设之路的探索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讲述了从1957年到1965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历史,这段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艰辛、曲折的探索中前进的。对于初中生来说,本课比较难于理解,因而,教学设计突出的是教师的引导,主要采取了教师讲解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举了大量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既可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又能把握教学时间,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共八大的内容及对八大的评价。
掌握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失误及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对于三大改造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来完成,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保证的同时,又能很好的把握时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比较难以理解,教师要采用举例子的方法,使得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政策的好坏是一个国家、地区各项工作能否得以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经济建设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五十年代末期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应该成为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借鉴。
教学重点
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学难点
十年经济建设的成绩和失误
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法、故事穿插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自然导入法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结束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在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人民在国内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那么,社会主义建设是怎样展开的?在建设过程中,我国人民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对当时的建设造成了什么影响?党又是如何领导人民渡过难关的?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第10课 建设之路的探索(板书)
【讲授新课】
(教师介绍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国内形势,有助于同学们理解这一时期的背景)五十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关系中缓和趋向的出现以及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刚刚起步的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1956年2月召开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尖锐地揭露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引起极大震动。中国共产党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领导苏联党和人民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历史,先后发表关于如何正确总结无产阶级专政历史经验的两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原则立场。同时认为,揭开斯大林问题的“盖子”,对于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包括我们党,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说:我们从苏共二十大得到的最重要教益是要独立思考,从各个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国内形势的变化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应该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新阶段。全党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是随着革命战争结束而开始的。但是,那时还有繁重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任务需要同时进行。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加紧步伐的时候,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领导层事实上不能不把很大一部分注意力放在社会改革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全党的工作中心,就应该进一步转移到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方面来。新建立的生产关系在各方面都还不完善,需要稳定、巩固、调整和改革,而这种调整和改革,应该紧紧围绕着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任务,并且完全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根据生产:力发展的现实状况和需要来进行。而这一重大决策的完成是在中共八大上实现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中共八大的内容。
一、中共八大(板书)
(引导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中共八大的情况,之后教师讲解,并适当补充《论十大关系》的内容,以帮助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起来,但是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党面临的全新课题。党的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这之前,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则是这一探索的开始。
(出示投影)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教师讲述)1956年2月至4月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分别约集三十多个经济部门的负责同志座谈,讨论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毛泽东集中大家的意见,在4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确定的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是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和以苏联经验为鉴戒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提出今后我国的经济计划应该适当调整,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尽量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论述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阐述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党和非党,革命和反革命,是和非及中国和外国等属于政治生活方面的关系。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同《论十大关系》的讨论相联系,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还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任务。毛泽东在会上讲话,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这样就初步提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若干新方针。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明确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些论述。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以后党确定正确路线的基本依据。大会确定的经济建设方针为:要从国家的财力物力的实际状况出发,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我们说,八大一次会议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这次会议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并且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成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教师补充)八大一次会议后,党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探索:按照大会确定的方针调整若干方面的经济关系和编制1957年经济计划;准备全党整风,正确处理日渐突出的人民内部矛盾。1956年初,党中央和国务院负责经济工作的领导人已经发现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冒进倾向。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种倾向初步得到遏制,但是急于求成的思想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围绕对1956年经济工作的估计和1957年经济计划的制定,党的高层领导产生了一些不同意见。在这年11月召开的八届二中全会上,周恩来提出1957年的计划应该实行“保证重点,适当收缩”的方针,得到大多数与会者的赞同。根据这个精神制定的1957年计划,保证了这一年的经济工作成为建国以来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
(组织学生思考)八大的正确路线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没有坚持下来?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讲解)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党中央认为经济建设的速度可以更快一些,并于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开始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开始偏离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在五十年代后期,党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损失。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情况。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板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左”倾错误出现的原因。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由于中国刚刚从革命战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教师引导)“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教师分析)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探索过程,需要经受实践检验。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党在这两大问题上一度发生严重失误。这两方面又相互影响,使探索过程出现严重曲折。
1.“大跃进”(板书)
1958年5月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它是在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的,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过分夸大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忽视了经济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会后,以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为标志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大跃进”表现在工业方面,首先是钢产量指标的不断提高。在农业上,主要是对农作物产量的估计严重浮夸。生产发展上的高指标和浮夸风,推动着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向所谓更高级的形式过渡,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社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正式决定当年钢产量比上年翻一番,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这次会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推向高潮,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开来。会后,为了在余下的四个月时间里完成追加的钢产量当年翻番的任务,在全国城乡掀起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与此同时,人民公社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没有经过认真试验,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大办人民公社的过程,实际上是大刮以“一平二调”为主要特点的“共产”风的过程,使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下面我们通过投影感受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
(出示投影)
新华社7月31日讯:湖北长风农业社早稻亩产15361斤。
新华社8月9日讯:安徽高丰社试验田开放大红花,早稻亩产16260斤。
新华社8月12日讯:湖北麻城建国第一农业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36956斤。
据《人民日报》8月18日报道:广大农村大办农民公共食堂、托儿所、洗衣组、缝纫组,解放了妇女劳动力,出现了新的生活方式。
新华社8月29日讯:湖北长春社一亩产中稻43869斤。
新华社9月4日讯:广东田北社中稻亩产60437斤。
8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刘西瑞的文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作者以极稳健极老到的笔调写道:“这次寿张之行,是思想再一次的大解放。今年寿张的粮食单值产量,县委的口号是‘确保双千斤,力争三千斤’。但实际在摘全县范围的亩产万斤粮的高额丰产运动。一亩地要产五万斤,十万斤以至几十万斤红薯,一亩地要产一、两万斤玉米、谷子,这样高的指标,当地干部和群众,说来像很平常,一点不神秘。一般的单值是八千斤、七千斤,提五千斤指标的已经很少。至于亩产一、两千斤,根本没人提了。这里给人的印象首先是气魄大。……”
9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记者康濯的文章《徐水人民公社颂》,文中的四个小标题如下:“一亩山药一百二十万斤”“一棵白菜五百斤”“小麦亩产十二万斤”“皮棉亩产五千斤”。文章的结尾是极热情的:“唱不尽人民公社的优越性,颂不完人民公社的灿烂前程,徐水的人民公社将会在不远的期间,把社员们带向人类历史上最高的仙境,这就是那‘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王国的时光。”
2.人民公社化运动(板书)
(教师讲解)除了大跃进外,当时的另一个重大举措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办公共食堂。建立人民公社的目的是尽快地向共产主义过渡。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纷纷成立人民公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是,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社员在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下面我们以山西昔阳的大寨为例来了解当时的情况。
(出示投影)
“1958年8月他(指陈永贵)从报纸上看到河南新乡专区办人民公社的消息后,马上到武家坪等七个村进行活动,建议共同创办人民公社。他的这个建议获得了周围各村干部群众的赞同,然而,却遭到了大寨本村多数社员的反对。大寨群众说:‘咱大寨骡马成群,猪牛满圈,存款上万,粮食堆成山,和他们合在一起,不是自找亏吃吗?’陈永贵同志当即向本村社员进行了耐心的说服,……创办了昔阳县第一个人民公社。”
陈永贵说服大寨社员甘心情愿地让外村人“共产”的方式是很朴素的。首先他声明:“过社会主义光景,不能只咱大寨过,要全县全国人民一齐过。”接着他又补充道:“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事情既然迟早总得办,倒不如把挨批评变成受表扬”。对这种补充,大寨社员大概很难找出反对的理由。
陈永贵创办昔阳县第一个人民公社的场面相当壮观。1958年8月21日,他领着七个村的代表共64人,声势浩大地进了县委大院,请求“立即批准”他们办人民公社。县里的领导人当然高兴自己的治下出现了这种新生事物,马上就同意了。三天后的上午,陈永贵又在武家坪组织了大会,上千位农民参加,会场上锣鼓喧天喜气洋洋,昔阳县红旗人民公社宣告成立了。
两个月后,陈永贵又在大寨办了三个公共食堂,一度还实行了部分供给制,吃饭不要钱,吃粮不定量。恐怕不能说陈永贵办食堂纯粹是为了赶时髦,他好像发自内心地觉得应该这么搞。有一位富裕中农成份的社员说了公共食堂几句怪话,陈永贵就动了怒,声色俱厉地说:“反对公共食堂,就是反对人民公社,反对人民公社,就是反对总路线和社会主义!”那位富裕中农被镇住之后,陈永贵又说:“我们的公共食堂保险搞对了,不然的话富裕中农不会反对。”
在当时,大寨的公共食堂算是办得好的.现在回头看来,食堂的伙食实在不怎么样。县妇联在一份经验总结中写道:“办食堂一年来,总共吃白面饺子八顿;蒸馍四顿;油果一顿;烙饼一顿,拉面一顿;大米于饭四顿;生活吃得好,粮食用得少。”
尽管一年才吃了19顿细粮,日常生活仍然以窝头稀饭为主,陈永贵却真诚地相信共产主义不远了。他坚定不移地说:“这一辈子一定要看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说起来也真怨不得陈永贵,毛泽东主席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念头。1958年11月郑州会议期间,毛主席接到了一份关于某县“五年进入共产主义’’的报告,垂泽东读着读着不由得陶醉了,提笔批道:“美妙如一首诗!我们的秀才伯达、春桥,可否去看一看?”
1958年大寨人的人均年收入只有67元,过惯了苦日子的大寨农民却以为生活很不错了。这种情绪在当时的一首赞美大寨新生活的诗歌中表达得相当动人。
“全村吃饭到食堂,花样多种味美香。七天生活一改善,过节过年宰猪羊。”
“家家铺盖叠成堆,每人平均五身衣。春夏秋冬各一身,还有一套省穿衣。”
“群众文盲已扫完,全党全民闹红专。晚上音乐伴演唱,演唱歌声震山川。”
吴思《陈永贵:毛泽东的农民》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给当时的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如何来评价这场运动呢?这是我们下面就要学习到的内容。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板书)
(教师讲解)1959年的路子继续1958年的走,继续“以钢为纲”,挤农业,挤轻工业,挤人民生活,市场情况越来越紧张。1960年又是高指标,国家经委年初就提出“开门红、满堂红、月月红、红到底”的口号,要动员7000万人搞钢铁。1958年到1960年这三年“大跃进”,实际上是我国经济建设史上的三年大冒进。积累率在国民收人中的比重由1957年的24.9%上升到1959年的43.9%,创历史最高水平。三年基建投资总额超过“一五”期间投资总额的1。5倍,而农业总产值1960年比1957年下降30%。它使我国国民经济的比例遭到严重破坏,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损失。再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1960年7月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我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物资缺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困难。
1960年粮食产量是2800亿斤,比1957年的3900亿斤减少了三成。那时候,全国粮食供应十分紧张。全国6亿人口,城市人口1.2亿多,“大跃进”多了2900万人进城吃商品粮。国家需要有360亿到400亿斤的粮食库存,才能调配得开,保证正常供应,而1960年国家库存只有180多亿斤,除了供应城市外,农村还需返销上百亿斤粮。有的大城市如沈阳、大连只有几天的存粮,许多省、市天天向中央告急。
“大跃进”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重大失调,到1960年,眼看这种“跃进”已经不能再维持下去了。这年7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北戴河会议上,提出来要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这个方针,在1961年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正式通过了。
八字方针的具体内容,完全是为着解决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的,周恩来坚持了这八字方针,措施坚决,国家的经济回升得比较快。到196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接近1957年的水平,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59%,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基本上恢复正常,市场供应显著改善,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工作走上了轨道,可以健康迅速地向前发展了。
(引导学生思考)今天同学们接触了大量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请同学们思考应如何评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这一失误有它的由来。毛泽东发动大跃进时说:“中国经济落后,物质基础薄弱,使我们至今还处在一种被动状态,精神上感到还是受束缚,在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得到解放。”这番话,说出了全党的共同感受。破除迷信,奋发努力,要为民族振兴和社会主义发展有所作为的精神是可贵的。广大干部群众付出的辛勤劳动也取得一部分实际成果。但是,经济建设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它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生产力的发展也需要有积累的过程。党对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对掌握经济规律和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全党普遍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虽然初步积累了一些好的和比较好的经验,但也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同时,在过去的斗争取得一连串胜利后,党内骄傲情绪明显增长。这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就难以避免了。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从1957年到1965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历史。中共“八大”后,出现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左”倾错误,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的背信弃义,使我国的经济建设遭到了重大损失。为了克服困难,中国共产党对国民经济计划进行了全面调整。党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艰苦奋斗,在各条战线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段历史向我们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是在艰辛、曲折的探索中前进的。
板书设计
第10课 建设之路的探索
一、中共八大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
2.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