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经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B 2. A 3. D 4. A 5. A 6. B 7. A
8. B 9. D 10. D 11. D 12. C 13. A 14. A
15. C 16. B 17. C 18. D 19. B 20. B 21. C
22. A 23. B 24. B 25. D 26. A 27. D 28. D
29. A 30. B 31. D 32. B 33. C 34. B 35. A
36. (1)黑子
(2)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3)黑子光球;
(4)11年;
(5)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影响地球气候(或与某些自然灾害具有相关性)
(6)是:北京太阳能资源较丰富;有利于改善北京大气污染状况。北京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消耗大,但常规能源缺乏
否:太阳能光伏电站占地面积广;能量密度低,成本较高。
(7)生活用品:太阳能热水器等;城市基础设施:太阳能路灯等。
37. (1)太阳 大气逆 大气吸收地面
(2)B
(3)15日 CD
(4)18日 阴雨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晚上气温较高,昼夜温差较小。
【解析】
1~2. 1. 【分析】
本题考查天体系统的级别判断,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天体系统的层次。
【解答】
材料中“月球围绕地球运行”说明提到地月系;“地球在距离太阳较近的轨道上运行”说明提到了太阳系,所以材料中提到了两个级别的天体系统,故B对,ACD错。
故选B。
2.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的位置,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布。
【解答】
据材料,地球处在一个得天独厚的空间位置上,主要强调空间位置,地球距太阳的距离适中,致使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A对;其他选项均与位置无关,BCD错。
故选A。
3~4. 1. 【分析】
本题考查推测到2025年,地球上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太阳活动和太阳辐射相关知识。
【解答】
到2025年将迎来太阳活动最高峰。地球磁场受到太阳活动的干扰增多,磁暴现象增多,所以发现罗盘无法正确指示方向,③对;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讯的影响变大,因此造成电视信号极不稳定,④对;到2025年将迎来太阳活动最高峰,全球降水也可能频次增加,①错误;极光主要出现在高纬度地区,②错,故D正确,ABC错误。
2.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辐射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太阳辐射相关知识。
【解答】
D.煤炭资源、石油资源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辐射能,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B.我国冬季西北风的形成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而海陆气温的变化能量来自太阳辐射,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C.植物的生长需要太阳辐射,不符合题意,故 C错误;
A.火山喷发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能,符合题意,故A正确。
5~6. 1. 太阳能光热电站主要需要充足太阳能资源,我国下列地区中,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最适宜建大型太阳能光热电站,A正确;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华北地区位于季风区,降水较多,太阳辐射较青藏高原地区少,BCD错误;故选A。
2. 水的运动是太阳辐射推动的,植物生长是太阳辐射为树木光合作用提供能量,④⑤符合;岩浆喷发和冰岛地热资源丰富是由地球内能作用形成的,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关系不大,①③不符合;“磁暴”现象是由太阳活动造成的,太阳辐射不能干扰有线电话接听,②⑥不符合;综上,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9. 1. 【分析】
本题考查震源的位置,旨在考查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地球的内部圈层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0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因此该深度位于地壳。A对,BCD错。
2.
【分析】
本题考查地震波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地震波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根据所学可知,地震波中的纵波传播方向与震动方向一致,传播速度快,表现为上下跳动;横波的传播方向与震动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慢,表现为左右摇晃。地震发生时先上下跳动后左右摇晃,左右摇晃时建筑物才会倒塌;因此地震发生时,建筑物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所以“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与人体的生理反应能力、传播介质差异和抗震系数无关,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的外部圈层,旨在考查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由图可知,甲圈层为水圈,水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水圈是由各种水体组成的外部圈层,水循环促进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ABC正确,不符合题意;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 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①正确;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②错误;由于海陆变迁,陆地地层不一定含有陆地生物的化石,海洋地层不一定含有海洋生物化石,③错误;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是研究地球生命历史和地理环境的重要途径,④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
11~12. 1. 【分析】
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形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解答】
读图,①为褶皱,为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弯曲变形而成,属于内力作用,②为沙丘,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属于外力作用,③为流水沉积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也为外力作用,④为断层,成因为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 【分析】
本题考查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形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解答】
读图,①为褶皱,为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弯曲变形而成,②为沙丘,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③为流水沉积形成的河口三角洲,④为断层,成因为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形成的,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3. 【分析】
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沙丘的迎风坡缓。
【解答】
图中的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沙丘的迎风坡缓,等高线稀疏,因此西北坡等高线稀疏,故A正确,BCD错误。
14~16. 1.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图②为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主要是因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A正确,BCD 错误。故选A。
2.
本题考查外力地貌,难度一般。读图可知,图示地貌,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黄土峁较多,故此类地貌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
本题考查区域生态问题。由于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土质疏松、植被稀疏等自然特点,以及长期的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所以B对,ACD错。故选B。
17~19. 1. 【分析】
本题考查河流阶地形成的先后顺序,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河流阶地的形成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河流阶地是在地壳抬升之后,流水下切侵蚀而形成,因此阶地所处的相对位置越高,形成的时间越早。图中三个阶地相对位置由高到低依次③②①,故因此形成时间由早到晚依次是③②①,故C正确,ABD错误。
2. 【分析】
【分析】
本题考查该地区的聚落需要防御的主要地质灾害,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地质灾害的的成因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洪水、台风、寒潮、暴雪、沙尘暴属于气象灾害,ABC错误;该地聚落位于河流阶地,地形起伏大,位于季风气候区,遇到暴雨时容易发生哈珀、泥石流地质灾害,D正确。
3. 【分析】
本题考查该地区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阶地上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阶地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河流阶地形成之前先形成河漫滩,后经过地壳抬升,流水下切侵蚀形成,故阶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靠近河流,但阶地面积小,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
20~21. 1. 【分析】
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准确获取材料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分析材料可知,该地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广泛发育,容易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多地下暗河,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 【分析】
本题考查地貌类型,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准确获取材料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土耳其溶洞的地貌类型与其一致,雅丹地貌为风力地貌,海蚀柱是海岸地貌,角峰是冰川地貌,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2~24. 1.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垂直分层及其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熟记大气垂直结构分层及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人们根据大气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层。其中天气现象最复杂多变的大气层是对流层。读图A层为对流层;B层为平流层;C层为高层大气层。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垂直分层及其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熟记大气垂直结构分层及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晴朗, 该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垂直分层各层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图示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熟记各层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A层为对流层,因大气的热量来自地面辐射,故随着高度增加,气温下降,由于上冷下热,对流运动显著,故A错误。
B.对流层位于大气圈的底部,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固体杂质,故B正确。
C.B层为平流层,上暖下冷,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利于高空飞行;该层存在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减少对生物的伤害,故C错误。
D.C层为高层大气层,存在一个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故D错误。
故选B。
25~27. 1. 略
2. 略
3. 略
28~30. 1.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阳棚铺设双层棚膜、内层膜铺防寒棉被主要作用,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从题干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解:阳棚铺设双层棚膜以及防寒棉被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温,减少大棚内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D正确。
这种温室与传统温室相比,地面没有因此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而根据所学,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因此不能增加大气辐射,A错误。
白天双层棚膜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进入,加热棚内地面,而日落后防寒棉被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棚内热量损失,与传统日光温室相比更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因此B错误。
这样做不能减弱对太阳辐射的吸收,C错误。
故选:D。
2.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可阴阳互补,阴棚对阳棚的有利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从题干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解:由材料知,阴棚位于阳棚北面,中间共用一堵墙,组成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这样就能更好地阻挡来自北面冷空气的影响,最大限度减少阳棚内热量散失,A正确。
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和传统日光温室都是封闭空间,棚内水汽不能散失,与外界空气很少交换,因此BD错误。
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不能起到增大昼夜温差的作用,C错误。
故选:A。
3.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在我国最具推广价值的的地区,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从题干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解:由材料“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采光面向阳的温室铺设双层棚膜,内层膜铺防寒棉被”可知,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起到保温作用,说明该地气温低,热量少,因此可以推断在我国最具推广价值的是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B对,ACD错。
故选:B。
31~33. 1. 【分析】
本题考查高原季风的成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季风的形成过程是答题的关键。
【解答】
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存在热力差异,夏季同一海拔,青藏高原地区空气离地面近,气温上升快,热空气上升,青藏高原附近形成低压,周边地区同海拔高度空气温度上升慢,形成冷空气,冷空气下沉形成高压,风由周围吹向高原内部, bc为青藏高原的夏季风;冬季,海拔高,降温速度快,形成冷高压,高原周围的空气离地面较远,降温慢,形成低压,风从高原内部吹向四周,ad为青藏高原的冬季风,D正确;气压带和风带在陆地上被切断,高原面和海洋面距离远,高差大,高原表面植被少,季节变化影响小,ABC错误。
2. 【分析】
本题考查高原季风的形成过程和风向,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高原季风的形成过程是答题的关键。
【解答】
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存在热力差异,夏季同一海拔,青藏高原地区空气离地面近,气温上升快,热空气上升,青藏高原附近形成低压,周边地区同海拔高度空气温度上升慢,形成冷空气,冷空气下沉形成高压,风由周围吹向高原内部, bc为青藏高原的夏季风;冬季,海拔高,降温速度快,形成冷高压,高原周围的空气离地面较远,降温慢,形成低压,风从高原内部吹向四周,ad为青藏高原的冬季风,B正确,ACD错误。
3. 【分析】
本题考查高原季风对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高原季风的风向推断其对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影响是答题的关键。
【解答】
东亚季风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南亚季风夏季为西南风,冬季为东北风,结合上题分析,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与东亚、南亚冬夏季风风向一致,故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C正确,ABD错误。
34~35. 1. 【解析】5.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鹅卵石比热容较小,夏季鹅卵石受热升温快,气流受热上升至丙,丙打开,乙关闭,热气流出室外;甲、丁打开,甲处气流至丁,补充魏卵石上方流失的气流,气流上升再流至丙,形成热力环流,可以节省能耗,B正确,A错误;同理,冬季甲、丙关闭,乙、丁打开,形成室内环流,CD错误。故选B。
2.
6.冬季,由于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升温快,空气受热上升,此时丙关闭,乙打开,热气进入室内,甲关闭、丁打开,形成室内环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即从②到③、③到④、④到①、①到②,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热力环流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水平气压存在差异——大气水平运动——形成近地面和高空的热力环流。
36. (1)根据材料,文中记载的太阳活动为太阳黑子。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为A光球层,B色球层和C日冕层。
(3)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黑子,它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
(4)从图中可知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是11年。
(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
(6)①若认为北京适合推广光伏发电项目,理由是北京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适合推广光伏发电项目。同时,建设太阳能光电发电项目,可改善其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北京大气环境质量。②若认为北京不适合推广光伏发电项目,理由是北京土地资源有限,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会占用大量土地,造成土地资源短缺。同时,太阳能光伏发电能量密度较低,且受气象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相比于传统的火力发电,其成本较高。
(7)结合生活实际选出合适的案例即可。生活用品方面,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充电器等,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如太阳能路灯,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等。
37. (1)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据图可知,左图中①表示太阳辐射、②为大气的削弱作用,③为削弱后的太阳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⑤表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
(2)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据上题可知,左图中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①→③→⑤。
(3)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据右图可知,右图所示期间,北京市主要原因是该日图1中夜晚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弱,晴天大气保温作用弱,北京市夜晚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5日。
(4)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右图所示期间,北京市昼夜温差最小值出现在18日,18日阴雨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晚上气温较高,昼夜温差较小。常德市经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卷
满分:100 分 时量:75 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5 小题,共 70.0 分)
月球围绕地球运行,地球在距离太阳较近的轨道上运行,这使得地球处于得天独厚的位置。据此回答下列题。
1.材料中提到的天体系统包含的级别有( )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2.材料中提到的“得天独厚的位置”指( )
A. 日地距离适中 B. 地球自转周期适中 C. 地球质量、体积适中 D. 大气成分适合
2019 年以来,太阳活动日益频繁,到 2025 年更将迎来活动最高峰,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可能会频繁发生。据此, 完成下列题。
3.推测到 2025 年,地球上可能会出现()
①全球降水均减少,旱灾发生频率增加②赤道附近出现“极光”的范围将扩大
③野外考察的人发现罗盘无法正确指示方向④电视信号极不稳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4.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很多能量,下列能量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A. 火山喷发 B. 冬季我国盛行西北风
C. 草原上的小草蓬勃生长 D. 煤、石油等化石能源
太阳能光热电站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宜建大型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 青藏高原地区 B. 珠三角地区 C. 长三角地区 D. 华北地区
6.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对地球造成的影响相关的是( )
①岩浆喷发 ②“磁暴”现象③冰岛地热资源丰富 ④水的运动⑤植物生长 ⑥干扰有线电话接听
A. ①②③ B. 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④⑤
北京时间 2020 年 4 月 18 日 05 时 35 分在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北纬 32.98 度,东经 98.90 度)发生 3.1 级地震,震
源深度 20 km。据此完成下题。
7.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 地壳 B. 地幔 C. 内核 D. 外核
8.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颠簸,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 12 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
金 12 秒”,在这 12 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 12 秒”确定的依据是
A.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B.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C.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9.读下图,关于甲圈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B. 是由各种水体组成的外部圈层
C. 促进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D. 是连续、规则的圈层
10.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②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级。
③陆地地层只含有陆地生物的化石,海洋地层只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④研究地层与其包含的化石可以推知地球的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如图为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图,回答下列题。
11.图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12.图中主要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3.下图为某地沙丘景观图,该地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据此回答下题。
下列四幅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中,能正确示意上图景观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如图为我国某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题。
14.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流水侵蚀作用 B. 风力侵蚀作用 C. 冰川侵蚀作用 D. 海水侵蚀作用
15.该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
A. 云贵高原 B. 内 蒙 古 高 原 C. 黄 土 高原 D. 青藏高原
16.该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 沙漠化 B. 水土流失 C. 水污染 D. 大气污染
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侧的地形为河流阶地。橘子洲是湘江的江心洲。如图为湘江橘子洲附近的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题。
17.该河流阶地形成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②① D. ②③①
18.该地区的聚落需要防御的主要地质灾害是()
A. 洪水、台风 B. 落石、沙尘暴 C. 寒潮、暴雪 D. 滑坡、泥石流
19.该地区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阶地上的原因有()
①地形平坦 ②土壤肥沃 ③面积广阔 ④靠近水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16 年 7 月,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贵州大窝凼建成。大窝水以可溶性岩石为主,地质条件独特,暴雨时雨水可直接渗漏到地下, 排水性好。读“大窝凼地区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大窝凼地区()
A. 千沟万壑,地表支离破碎 B. 地表崎岖,地下暗河较多
C. 降水多,地表水资源丰富 D. 植被数量多,雨林分布广
21.下列地貌景观与大窝凼地区地貌类型相同的是()
A. B.
C. D.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2.天气现象最复杂多变的大气层是
A. A 层 B. B 层 C. C 层 D. A 层和 B 层
23.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伤害的物质主要存在于大气圈中的
A. 对 流 层 B. 平 流层 C. 电离层 D. 高层大气
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对流运动显著
A 层集中大气质量 3/4 和几乎全部水汽与固体杂质
B 层存在一个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C 层有利于高空飞行,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李商隐有诗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下图示意地球大气受热过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主要是因为此时() A. ①弱 B. ②弱 C. ④强 D. ⑤强
26.图中数码表示短波辐射的是()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④⑤
27.雾霾天气时,图中()
A. ①减弱 B. ②减弱 C. ③增强 D. ⑤增强
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是在传统日光温室的背面共用后墙搭建一个背阳的温室。采光面向阳的温室称为阳棚,采光面背阳的温室称为阴棚。采光面向阳的温室采用双层拱形设计,铺设双层棚膜,内层膜铺防寒棉被。如图为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示意图。据此完成各小题。
28.阳棚铺设双层棚膜、内层膜铺防寒棉被主要是为了( )
A. 增加大气辐射反射 B. 减弱大气逆辐射
C. 减弱太阳辐射吸收 D. 减少地面辐射损失
29.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可阴阳互补,阴棚对阳棚的有利影响是
( )
A. 减少热量散失 B. 减少水分散失 C. 增大昼夜温差 D. 增加空气流通
30.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在我国最具推广价值的是( )
A. 华北地区 B. 东北地区 C. 西南地区 D. 东南地区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中
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读下图,完成小题。
31.高原季风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 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B. 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
C. 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 D. 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32.上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
A. ab B. bc C. cd D. ad
33.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A. 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B. 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
C. 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D. 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节能建筑是指冬暖夏凉,通风日照合理,能源使用上耗电、
耗气更少,还能隔音降噪的建筑。下图为某“节能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4.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夏季乙、丁打开,甲、丙关闭
夏季甲、丙、丁打开,乙关闭
冬季甲、丙打开,乙、丁关闭
冬季甲、丙、丁打开,乙关闭
35.冬季节能房中的气流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A. ②到③ B. ①到④ C. ④到③ D. ②到①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30.0 分)
36.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某同学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活动。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帮助该同学完成学习探究任务。
活动一:文献研究,查询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在文献检索中该同学发现古人对太阳的观测和记录。如《汉书·五行志》中记载公元前 28 年“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1)文中记载的“黑气”是指 。
(2)太阳大气层名称:A , B ,C 。
(3)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 ,它出现在太阳大气的 层。
(4)从图中可知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是 年。
(5)太阳活动增强时,对地球的影响有:
①
②
③
④ 活动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光伏发电是国家鼓励的能源开发项目。下图为 1981~2012 年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6)你认为北京市是否适合推广光伏发电项目,至少说出两点理由
(7)太阳能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请从生活用品和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各举出一例。
37.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题目。
北京某中学开展“大气受热过程”的研究性学习。左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右图为同学们绘制的 2022 年 11
月 15 日至 18 日北京市天气状况示意图。
活动一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1)左图中①表示 辐射、④表示 辐射、⑤表示 辐射。
(2)左图中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单项选择题)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③→⑤→④ D.③→④→⑤ 活动二 探究大气状况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3)右图所示期间,北京市夜晚气温最低值出现在 日,主要原因是该日图 1 中___ ___。(双项选择题)
A.②增强 B.③减弱 C.④减弱 D.⑤减弱
(4)右图所示期间,北京市昼夜温差最小值出现在 日,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