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成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北魏孝文帝把联姻作为增进两个民族之间的了解、扩大相互交流的一种手段,使鲜卑族的文化取向逐渐与汉族相洽,渐至于文化共享。这段论述旨在说明北魏孝文帝的联姻政策
A.展现了汉文化的先进性 B.消除了传统的"夷夏"民族观
C.革除了北魏的落后风俗 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交融
2.公元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每户按人丁资产多寡缴纳户税,按田亩多少缴纳地税,并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国家财政收入明显增加。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新法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 B.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大商人必须纳税抑制了土地兼并 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财产转为人丁
3.原始印度佛教是一种极端出世型的宗教,根据其教律,僧徒以乞讨为生,不事农业。 传至中国后,唐代时期佛教禅宗提出“一 日不作, 一 日不食”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等观点。这反映出( )
A.佛教与道教思想逐渐趋同 B.思想文化发展多元性
C.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D.佛教发展渐趋本土化
4.杜甫的诗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自唐以来,即被公认为“诗史”。以下关于杜甫的诗歌说法正确的是( )
A.杜甫是安史之乱的亲历者,其诗歌作品可作为信史
B.作品通俗易懂。贴近民生,开创了中国市民文学的先河
C.杜甫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作为史料应加以甄别
D.是浪漫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苦难
5.唐朝一入夜就开始禁止出行,至次日“五更三筹”结束;宋初,将夜禁的起始点推后到“三鼓”(夜晚11点)。由此可知,宋初( )
A.城市生活日趋丰富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商业服务设施完备 D.政府对商业管控的放松
6.北宋时期的开封城内不仅有繁华的商业街区,而且还有专业交易场所,“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经营。这反映了宋代( )
A.商业发展突破时空限制 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放宽 D.商业发展超过农业
7.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后朝廷被迫对北方地区的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更加重视教育 B.北方经济遭到破坏
C.南北经济文化差异 D.政府更偏重于南方
8.宋以前,奴婢如同主人家的牛、羊,是可以任意打骂和买卖的。宋代奴婢与主人是雇佣关系,双方签订雇佣契约,一旦所约定的期限到了,奴婢又恢复了自由身。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社会成员地位平等B.人身依附关系削弱C.奴婢政治地位上升D.已经出现手工工场
9.宋代一大批知识分子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的人格意识。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
A.儒学复兴运动 B.商品经济发展
C.民族政权并立 D.中央集权加强
10.宋朝建立后,对吐蕃部落中内附或与西夏战斗中有战功的人,赏以金帛爵命和赐予汉姓,并以忠顺之类的字词命名归顺的吐蕃首领。熙宁七年(1074年),河州吐蕃首领木征降宋,宋朝命其名为赵思忠,拜荣州团练使。这一政策( )
A.变革了边疆行政区划制度 B.消除了游牧民族对宋的威胁
C.改变民族政权的力量对比 D.强化了边疆地区的华夏认同
11.宋初多次出现了中央夺地方的权、别官分散主官之权的现象,以致“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也”“此外寇所以凭陵而莫御,仇耻所以最甚而莫报也”。材料意在强调,宋初( )
A.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 B.地方藩镇割据的危害
C.边疆治理体制的缺陷 D.君主集权统治的弊端
12.宋仁宗时期,兵书的编撰在经历了五代至北宋初年的低潮之后,呈现出迅速复兴的态势,朝廷开始重建武学,重视武举,武学、武举教材由朝廷统一撰著,用以全面提升宋代将士的军事理论、战术水平。这侧面反映出宋代( )
A.边防压力逐渐严峻 B.重文轻武政策被摒弃
C.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D.中央集权体制遭削弱
13.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贷款,以抑制兼并,为官府开辟财源。大臣韩琦报告青苗法实施的情况: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韩琦认为青苗法( )
A.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收入 B.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
C.有利于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 D.加强对农民编制管理
14.元代疆域辽阔,驿传运输发达,修建的驿道东到朝鲜,西连中亚、欧洲,南连越南等地。朝廷在驿道上的重要节点设置驿站,驿站负责给来往使臣和政府官员配备马、牛、舟、轿等交通工具,并提供住宿,战时还担负运输军队军需补给的任务。据此可知,驿传制度的设立( )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开启了中外交流
C.加强了对全国的军事控制 D.开发了边疆地区
15.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仓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宋代科技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科学家个人的努力 B.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C.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D.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
16.元世祖统治的前中期,陕西四川行省、云南行省等,与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其他行省不同,它们有较为稳定的统辖区,都位于中书省直属的腹里以外,且设置时间也比较长。这反映了( )
A.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被解决 B.行省向地方最高机构转化的趋势
C.部分行省摆脱了中书省的管辖 D.行省逐步丧失了处理军政的职权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史料一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明)宋濂等《元史·志第四十一》
史料二 元朝行省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
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摘编自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元朝行省的主要职能,并概括行省在设置上的变化。(6分)
(2)根据史料二,分析元朝行省划界的原则,并分析其意图。(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由于统治者和社会经济(医药、染色、制瓷、调味等行业)对香料等货物的需要日益增加、国际贸易使宋王朝获巨额收入、陆上通道阻塞和造船业技术发展,宋政府一直重视发展海上贸易。宋太祖开宝四年(963年)在广州设立市舶司,后又先后设置了杭州、明州、泉州等八个市舶司,对商舶货物进行抽解和征税等。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宋英宗治平(1064-1067年)时,年收入为63万贯,宋高宗绍兴(1131—1161年)初,年收入增至200万贯,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海外贸易的进口货物以香料、药材为大宗,出口货物以瓷器、丝织品为主,这条海上通道可称为“陶瓷之路”。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服力役,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而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三 北宋之初,宋太祖鉴于晚唐、五代十国时期的教训,认识到了藩镇割据的危害性,逐步收回了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直接统辖州、府、军、监。这样,宋初的政府层级体制实际上又变成了州县二级制。但由于州、府、军、监数量过多,中央政府管理幅度太大,需要对管理层次进行调整,于是又在州、府之上增设转运使提刑按察使、安抚使和提举常平使,这些“使”的管辖区域也称为“路”。当然,宋朝设立的“路”并不是一级行政区,而是中央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各路官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对皇帝负责,彼此互不统属。各种“使”只是在财政、刑罚、监察、仓储等方面分别履行某种单一职能,他们所管辖的“路”在区域划分上也并非彼此一致。故宋代的路只是介乎行政区域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安排,而不能作为一级完整的实体政府切实地控制一个地方。从权力的分配来讲,可以把宋代的这种“条块结合”的政府层级体制称为二级半制或虚三级制。
——摘编自《地方政府层级改革研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地方管理措施所带来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但到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广大农民辛勤耕作、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汉越民族交融和共同开发、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具广泛使用,成为此时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水平仍远低于北方,但还是为后来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作了一定的准备。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这促使当地农业飞速发展。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稻麦轮作制发展,东南“专种粳稻”的种植制度得以改变,农作物种植范围得到扩大。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
第7页(共8页) 第8页(共8页)参考答案:
1.D 2.B 3.D 4.C 5.D 6.A 7.C 8.B 9.A 10.D
11.D 12.A 13.B 14.A 15.C 16.B
17.(14分)(1)职能:掌管地方军政大权(2分)。变化:从临时到逐渐固定;行省长官由宰相兼职到地方专职。(4分)
(2)原则:犬牙交错。(2分)意图:加强军事控制;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6分)
18.(24分)(1)特点:政府重视,设置专门的贸易机构进行管理;外贸范围广,品种多,以中国传统手工制品为主;对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影响大;海路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6分,一点2分)
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区域经济联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6分,一点2分)
(2)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4分, 2分一点)
(3)影响:解决了唐末以来藩旗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的主动性,造成了“强于弱枝”的局面;官僚机构增多,造成了北宋冗官冗费的现象,导致严重的财政危机和社会危机。(8分,3点满分)
19.(14分)(1)表现:粮食产量提高;耕地面积扩大;粮食储藏增多;劳动人口快速增长;农业生产技术进步。(4分,一点2分)
(2)不同:稻麦轮作制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4分,每点2分)
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的劝农政策;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结束,社会相对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土地买卖及租佃制的发展。(3点共6分)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