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微山一中2015届高三(上)入学生物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一中2015届高三(上)入学生物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5-04-01 17:2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4-2015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一中高三(上)入学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30题每题1分,31-40题每题2分,共50分)
1.(1分)(2013秋?兴庆区校级期末)孟德尔对遗传定律的探索经过了(  )
 
A.
实验→假设→验证→结论
B.
假设→实验→结论→验证
 
C.
分析→假设→实验→验证
D.
实验→分析→假设→结论
考点:
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
孟德尔的假说内容“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个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测交实验验证,得出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解答:
解:孟德尔假说﹣演绎法是通过杂交和自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对杂交和自交作出合理解释,演绎是假设测交实验的正确,再通过测交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假说演绎过程,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1分)(2014?庄浪县校级四模)桃果实表面光滑对有毛为显性,在毛桃植株上授以纯合光桃的花粉,该雌蕊发育成的果实是(  )
 
A.
毛桃
B.
光桃
C.
概率为毛桃
D.
概率为光桃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本题涉及到植物个体发育问题,果实是子房发育成的,只有母本的遗传物质,因此该雌蕊发育成的果实为毛桃.
解答:
解:由于果实表面光滑对有毛为显性,所以在毛桃植株上授以纯合光桃的花粉,受精卵为杂合体,子代的表现型为果实表面光滑.但由于该雌蕊发育成的果实是通过有丝分裂,在发育着的种子提供生长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其只有母本的遗传物质,所以为毛桃.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植物个体发育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3.(1分)(2014秋?微山县校级月考)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不适合原核生物的原因是(  )
①原核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 ②原核生物无完善的细胞器
③原核生物内无染色体存在 ④原核生物主要进行无性生殖
⑤孟德尔时期还未发现原核生物 ⑥原核生物不进行减数分裂.
 
A.
①③④
B.
③④⑤
C.
③④⑥
D.
①②⑤
考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
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因此病毒、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细胞质基因的遗传都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据此答题.
解答:
解:由于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而原核生物不进行减数分裂,主要进行无性生殖,且原核生物内无染色体存在,所以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不适合原核生物.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规律,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内容及使用范围,明确孟德尔遗传规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即可.
 
4.(1分)(2014秋?微山县校级月考)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下列对其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假说
 
B.
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因子控制的”
 
C.
孟德尔为了验证所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
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能够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
考点:
孟德尔遗传实验;测交方法检验F1的基因型.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假说演绎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孟德尔通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分析发现F2都是3:1的分离比;揭示实验现象时孟德尔提出Fl 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的假说;提出假说,依据假说进行演绎,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实验后代应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假说能解释自交实验,但是否成立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最终得出结论.
解答:
解:A、豌豆杂交实验的过程,是在孟德尔观察到有关自然现象的时提出了问题,再针对问题进行解释,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相关解释,如测交就是在F1自交的基础上,发现性状分离比为3:1后提出了假设,然后设计了测交实验进行验证,A正确;
B、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孟德尔提出生物性状是由决定遗传因子决定的,B错误;
C、为了验证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C错误;
D、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不能解释连锁交换,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5.(1分)(2014春?嘉兴期末)南瓜所结果实中白色(A)对黄色(a)为显性,盘状(B)对球状(b)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让基因型为AaBb的白色盘状南瓜与“某南瓜”杂交,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图所示,则“某南瓜”的基因型为(  )
 
A.
AaBb
B.
Aabb
C.
aaBb
D.
aabb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从题图看出,白色盘状、白色球状、黄色盘状、黄色球状的比值为3:3:1:1.采用逐对分析法:白色:黄色=3:1,则亲本是Aa×Aa;盘状:球状=1:1,则亲本是Bb×bb;则“某南瓜”的基因型为Aabb.
解答:
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利用逐对分析法分析:(1)白色和黄色这一对相对性状:子代中白色比黄色为3:1,说明亲本都是杂合子,基因型均为Aa;(2)盘状和球状这一对相对性状:子代中盘状比球状为1:1,属于测交类型,亲本的基因型为Bb×bb.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某南瓜”的基因型为Aabb.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设计巧妙,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提升了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6.(1分)(2014秋?微山县校级月考)下列有关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染色体数目不加倍
 
B.
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果蝇体细胞有16条染色单体
 
C.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可发生着丝点分裂
 
D.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的细胞有同源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考点: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解答:
解:A、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主要进行DNA得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但染色体数目不变,A正确;
B、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数目变为0,B错误;
C、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
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的细胞有同源染色体和染色单体,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7.(1分)(2014春?临河区校级期末)等位基因中,不同基因控制着不同性状(如豌豆中,基因D控制高茎,基因d控制矮茎),这是因为(  )
 
A.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不同
B.
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
 
C.
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D.
个体发育过程不同
考点:
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分析:
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解答:
解:等位基因中,不同基因控制着不同性状,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根本原因是由于二者所含的遗传信息不同,即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基因的本质及与性状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是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一般.
 
8.(1分)(2015?白下区校级三模)基因型为Aa的动物,在其精子形成过程中,基因AA、aa、Aa的分开,分别发生在(  )
①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 ②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
③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 ④精子细胞形成精子.
 
A.
①②③
B.
③③②
C.
②②②
D.
②③④
考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分析: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随之分离;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过程),着丝粒分裂,复制的基因分开,移向细胞两极,分配到2个精细胞中去.
解答:
解:基因A和A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即③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过程中;
基因a和a的分离也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即③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过程中;
A和a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即②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中.
故选:B.
点评:
本题重点考查减数分裂过基因的分离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相同基因随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
 
9.(1分)(2014秋?微山县校级月考)果蝇的受精卵有8条染色体,其中4条来自母本,4条来自父本.当受精卵发育成成虫,成虫又开始产生配子时,下面关于其中一个配子中染色体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不可能全来自父方或母方
 
B.
一定是2条来自父本,2条来自母本
 
C.
配子中的染色体都是非同源染色体
 
D.
配子中只有性染色体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解答:
解:A、果蝇的受精卵中的8条染色体有4条来自母本,4条来自父本,构成4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配子中染色体可能全来自父方或母方,A错误;
B、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配子中染色体可能是2条来自父本,2条来自母本,但不是绝对的,B错误;
C、由于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配子中的染色体都是非同源染色体,C正确;
D、果蝇受精卵中的8条染色体有6条是常染色体,2条性染色体,所以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含1条性染色体和3条常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1分)(2014?浦东新区一模)双子叶植物大麻(2N=20)为雌雄异株,性别决定为XY型,若将其花药离体培养,再将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所得植株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应是(  )
 
A.
18+XY
B.
18+YY
C.
9+X或9+Y
D.
18+XX或18+YY
考点:
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双子叶植物大麻为雌雄异株,性别决定为XY型,则染色体组成18+XY.
解答:
解: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则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花药中精子的染色体组成为9+X或9+Y,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的幼苗,将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加倍,所得植株的染色体组成是18+XX/18+YY.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染色体组成和秋水仙素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1分)(2006秋?海淀区期末)用纯系的黄果蝇和灰果蝇杂交得到下表结果,请指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亲本
子代
灰雌性×黄雄性
全是灰色
黄雌性×灰雄性
所有雄性为黄色,所有雌性为灰色
 
A.
灰色基因是伴X的隐性基因
 
B.
黄色基因是伴X的显性基因
 
C.
灰色基因是伴X的显性基因
 
D.
黄色基因是常染色体隐性基因
考点:
伴性遗传.
分析:
本题是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判断伴性遗传方式的题目,伴性遗传的概念是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其遗传总是与性别相连.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灰雌性×黄雄性→全是灰色,说明灰色是显性;黄雌性×灰雄性→所有雄性为黄色,所有雌性为灰色,说明果蝇的这种体色遗传与性别相关联,为伴性遗传.
解答:
解:A、由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知灰雌性×黄雄性→全是灰色,说明灰色是显性,黄色是隐性;黄雌性×灰雄性→所有雄性为黄色,所有雌性为灰色,灰色基因是伴x的显性基因,黄色基因是伴x的隐性基因,A错误;
B、由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知,黄色色基因是伴x的隐性基因,B错误;
C、由A项分析可知,灰色基因是伴x的显性基因,C正确;
D、由A项分析可知,黄色色基因是伴x的隐性基因,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伴X的隐性遗传,根据后代的表现型推测遗传方式,对与伴性遗传最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解题的方法 总结是:先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显隐性,然后再根据后代中不同性别间的表现型差别判断基因的位置.
 
12.(1分)(2014秋?微山县校级月考)仅考虑染色体上的DNA,下列人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可能相同,而DNA含量一定不同的是(  )
 
A.
初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B.
精原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
 
C.
卵原细胞和卵细胞
D.
初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以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为例):
结 构 时 期
染色体数
染色单体数
DNA分子数




间期
2n
0→4n
2n→4n


前、中期
2n
4n
4n
后期
2n
4n
4n
末期
2n→n
4n→2n
4n→2n
减Ⅱ
前、中期
n
2n
2n
后期
n→2n
2n→0
2n
末期
2n→n
0
2n→n
解答:
解:A、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精细胞的2倍,DNA含量是精细胞的4倍,A错误;
B、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与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相同,但两者的DNA含量相同,B错误;
C、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都是卵细胞的两倍,C错误;
D、初级卵母细胞中染色体含量为2N,DNA含量为4N;第一极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时染色体数为N,DNA数为2N,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为2N,DNA数为2N,所以细胞中染色体数可能相同,而DNA含量一定不同,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和DNA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熟练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变化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1分)(2012?历下区校级模拟)如图的4个家系,带阴影的为遗传病患者,白色表现正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能是色盲遗传的家系是甲、乙、丙、丁
 
B.
肯定不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的家系是甲、乙
 
C.
家系甲中,这对夫妇再生一患病孩子的几率为
 
D.
家系丙中,女儿一定是杂合子
考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
甲图中,父母均正常,但有一个患病的儿子,说明甲病是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根据乙图无法确定乙病的遗传方式,但肯定不是伴X显性遗传病;根据丙图无法确定丙病的遗传方式;丁图中,父母均患病,但有一个正常的儿子,说明该病是显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
解答:
解:A、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可能是色盲遗传的家系是甲、乙、丙,但丁是显性遗传病,不可患有色盲,故A错误;
B、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显性遗传病,甲是隐性遗传病,不可能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乙病的遗传方式虽然不确定,但肯定不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丙和丁家系都有可能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故B正确;
C、无论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还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这对夫妇再生一患病孩子的几率都是1/4,故C错误;
D、丙的遗传方式不确定,可能是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所以女儿可能是杂合子,也可能是纯合子,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意在考查考生分析系谱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各种遗传病额遗传特点;能运用所学知识,对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4.(1分)(2008秋?丰台区期末)如果用3H、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是(  )
 
A.
可在外壳中找到3H、15N和35S
 
B.
可在DNA中找到3H、15N和32P
 
C.
可在外壳中找到15N、32P和35S
 
D.
可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
考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解答:
解:噬菌体是DNA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蛋白质和DNA都有CHON四种元素,蛋白质中含有S元素,DNA上有P元素.当用3H、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蛋白质外壳和DNA中都能找到3H、15N;因为侵染时只有DNA进入细菌体内,所以还可以找到的放射性元素是32P.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关键是:噬菌体侵染时只注入DNA,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1分)(2013?永春县校级模拟)如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体内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此细胞(  )
 
A.
是次级卵母细胞,该生物的基因型是AaBB
 
B.
含同源染色体2对、染色单体4个
 
C.
正在进行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产生的子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两条染色体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二倍体生物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该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该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因此其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
解答:
解:A、是次级卵母细胞,但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汇总等位基因分离,无法判断该生物的基因型,A错误;
B、图示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B错误;
C、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
D、产生的子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两条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卵细胞的形成的过程,能准确判断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判断该细胞的名称及子细胞的情况,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6.(1分)(2010?青浦区一模)在信使RNA分子结构中,相邻的碱基G与C之间是通过什么结构连接而成的(  )
 
A.
氢键
 
B.
﹣脱氧核糖﹣磷酸基﹣脱氧核糖﹣
 
C.
﹣核糖﹣磷酸基﹣核糖﹣
 
D.
﹣磷酸基﹣核糖﹣磷酸基﹣
考点:
RNA分子的组成和种类.
分析:
本题是考查RNA的组成与结构,回忆RNA的基本单位和连接方式,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RNA是由四种核糖核苷酸连接而成的核糖核苷酸链,核苷酸之间
解答:
解:RNA是由四种核糖核苷酸连接而成的核糖核苷酸链,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是一个核糖核苷酸的磷酸与另一个核糖核苷酸的核糖脱去1分子水形成磷酸二酯键连接,因此在信使RNA分子结构中,相邻的碱基G与C之间是通过﹣核糖﹣磷酸基﹣核糖﹣连接.
故选:C.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RNA的组成和结构,对于RNA的组成单位、化学组成和结构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解题时画出由几个核糖核苷酸组成的RNA链的简图,一目了然.
 
17.(1分)(2014秋?微山县校级月考)如图是生物mRNA合成过程图,请根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R所示的节段①正处于解旋状态,与之有关的酶是DNA聚合酶
 
B.
图中②上有密码子
 
C.
合成②过程中涉及到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T与A、G与C、C与G
 
D.
图中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生物mRNA合成过程图,其中①表示正在恢复双链结构的RNA;②表示转录形成的mRNA;③表示RNA聚合酶;④表示正在解旋的DNA分子.
解答:
解:A、R所示的节段①正处于解旋状态,与之有关的酶是RNA聚合酶,A错误;
B、图中②为mRNA,其上有密码子,B正确;
C、合成②过程中涉及到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U、T与A、G与C、C与G,C错误;
D、图中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DNA→RNA,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结合生物mRNA合成过程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具体过程、条件、场所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准确判断图中过程及物质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8.(1分)(2008?汕头二模)已知一信使RNA片段中有30个碱基,其中A和C共有12个,那么转录该信使RNA的一段DNA分子中G和T的数目以及该信使RNA经“翻译”而合成肽链时脱去的水分子的最大数目分别是(  )
 
A.
12和30
B.
30和29
C.
18和10
D.
30和9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
分析:
DNA中碱基数目是mRNA碱基数目的2倍,即60个;DNA中C和T之和占其DNA碱基总数的,即30个.信使RNA上连续的三个碱基为1个密码子,决定一个氨基酸,则多肽链中氨基酸为10个,而脱去的水分子=氨基酸个数﹣肽链的条数=10﹣1=9.
解答:
解:由信使RNA的A+C=12,可知信使RNA的U+G=18,DNA模板链的T+G=12,A+C=18;DNA非模板链的T+G=18.所以这段DNA分子的G和T为30.又因信使RNA的30个碱基最多含10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翻译成肽链后应脱9分子水.
故选:D.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信使RNA与DNA模板链以及DNA双链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关系和碱基数目计算,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易错题.
 
19.(1分)(2014春?资阳期末)治疗艾滋病(致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的药物AZT的分子结构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很相似,推测AZT抑制该病毒繁殖的机制是(  )
 
A.
抑制艾滋病毒RNA的转录
 
B.
抑制艾滋病毒RNA的逆转录
 
C.
抑制艾滋病毒遗传信息的翻译
 
D.
抑制艾滋病毒RNA的自我复制
考点:
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涉及的知识点是中心法则的内容,回忆中心法则的内容,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解答:
解:由题意知,艾滋病病毒是RNA病毒,由于药物AZT的分子结构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很相似而治疗艾滋病,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是合成DNA的原料,因此药物AZT可能是通过抑制RNA的逆转录过程抑制艾滋病毒的复制.
故选:B.
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所学理解所学知识要点,分析题干信息,并根据题干信息进行合理推理获取结论的能力.
 
20.(1分)(2014春?伊春区校级期末)从理论上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
二倍体×四倍体→三倍体
B.
二倍体×二倍体→二倍体
 
C.
三倍体×三倍体→三倍体
D.
二倍体×六倍体→四倍体
考点:
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
植物体在有性生殖进行减数分裂时,产生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时,受精卵又结合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奇数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因此不育.
解答:
解:A、二倍体产生的配子含1个染色体组,四倍体形成的配子含2个染色体组,经过受精作用能发育形成三倍体,A正确;
B、二倍体和二倍体的配子结合含2个染色体组,B正确;
C、三倍体在形成配子时,染色体分离的时候会出现不均等分离,从而导致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配子,高度不育,不会产生后代,C错误;
D、六倍体含有6个染色体组,产生的配子含有3个染色体组,与含一个染色体组的配子结合后可发育常四倍体,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染色体组的判断、有性生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21.(1分)(2011?鸡冠区校级二模)进行无性生殖的生物,其可遗传的变异来源是(  )
 
A.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B.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
 
C.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D.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考点:
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
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前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后者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
解: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而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生物.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来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2.(1分)(2014秋?微山县校级月考)下列变异的原理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
 
A.
将四倍体植株与正常二倍体植株杂交,产生三倍体植株
 
B.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既白化又色盲的儿子
 
C.
组成血红蛋白的氨基酸排列顺序改变,导致血红蛋白异常的疾病
 
D.
某人的第5号染色体丢失一个片段,导致患某种遗传病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突变的特征;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的增添、缺少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少、重复、倒位和易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答:
解:A、将四倍体植株与正常二倍体植株杂交,产生三倍体植株,属于染色体变异,A错误;
B、进行有性生殖的后代产生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B正确;
C、血红蛋白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导致某些血红蛋白病,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
D、某人的第5号染色体丢失一个片段,导致患某种遗传病,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要求考生识记可遗传变化的种类及相应的概念,能准确判断各选项所属变异类型.需要注意的是D选项,要求考生明确同源染色体之间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而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23.(1分)(2012?安徽四模)关于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错误的描述是(  )
 
A.
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B.
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
 
C.
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
 
D.
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方面,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相似
考点: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
分析:
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解离后细胞已经死亡)→漂洗→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
解答:
解:A、由于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所处的时间占95%左右,所以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A正确;
B、如果观察的细胞处于前期、中期,则细胞内含二个染色体组;如果观察的细胞处于后期,则细胞内含四个染色体组;所以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B正确;
C、由于在制作装片过程中,要进行解离,使细胞失去活性,所以在显微镜下不可能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C错误;
D、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方面,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相似,都是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4.(1分)(2012?白云区校级学业考试)下列关于无籽西瓜与无籽番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利用无籽西瓜与无籽番茄所在的植株枝条进行扦插,新植株仍然能够结出的无籽果实
 
B.
无籽西瓜与无籽番茄由于没有种子,需要年年重新育种
 
C.
无籽西瓜与无籽番茄的发育都离不开生长素的作用
 
D.
无籽西瓜与无籽番茄的培育基本原理相同
考点:
生物变异的应用;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
无籽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培育出来的,这种变异是不可以遗传的.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的结果,它是利用三倍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产生不了正常的生殖细胞,从而不能形成正常种子的原理制成的.三倍体无籽西瓜属于染色体变异,理论上是可以遗传的变异,理论上是可以遗传的变异,理论上是可以遗传的,而三倍体无法进行有性生殖,但是可以通过无性生殖遗传给后代,例如组织培养、扦插等.
解答:
解:A、无籽西瓜属于染色体变异,理论上是可以遗传的变异,理论上是可以遗传的变异,理论上是可以遗传的,而无籽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培育出来的,这种变异是不可以遗传的,故A错误;
B、无籽西瓜由于是三倍体,无法进行有性生殖,也不能产生种子,因此需要年年重新育种,而无籽番茄不需要,故B错误;
C、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所有的植物均离不开生长素,故C正确;
D、无籽西瓜是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培育的,而无籽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培育出来的,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无籽西瓜与无籽番茄的区别,意在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
 
25.(1分)(2014秋?微山县校级月考)下列关于运载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与目的基因结合后,实质上就是一个重组DNA分子
 
B.
对某种限制酶而言,最好只有一个切点,但还要有其他多种限制酶的切点
 
C.
目前常用的有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D.
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对其进行切割
考点:
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
关于运载体,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常用的运载体:质粒(质粒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独立于细菌拟核DNA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2)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①要具有限制酶的切割位点; ②要有标记基因(如抗性基因),以便于重组后重组子的筛选③能在宿主细胞中稳定存在并复制;④是安全的,对受体细胞无害,而且要易从供体细胞分离出来.
(3)天然的质粒不能直接作为载体,基因工程中用到的质粒都是在天然质粒的基础上进行过人工改造的.
解答:
解:A、运载体与目的基因结合后,就会形成一个重组DNA分子,A正确;
B、运载体中,对某种限制酶而言,最好只有一个切点,但还要有其他多种限制酶的切点,便于与目的基因定向连接,B正确;
C、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C正确;
D、运载体上要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筛选重组子,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运载体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常用的运载体种类,掌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及作为基因工程运载体需要具备的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作出准确的判断.
 
26.(1分)(2014秋?微山县校级月考)人们将苏云金杆菌中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中,成功培育出抗虫棉.这个过程利用的主要原理是(  )
 
A.
基因突变,DNA→RNA→蛋白质
 
B.
基因重组,DNA→RNA→蛋白质
 
C.
基因工程,DNA→RNA→蛋白质
 
D.
染色体变异,DNA→RNA→蛋白质
考点:
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
1、基因工程又叫转基因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2、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解答:
解:(1)将一种生物的基因导入另一种生物体内,使其表达产生相应的物质或性状,这采用的是转基因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2)抗虫基因表达产生毒蛋白,其过程为:DNA(抗虫基因)→RNA→蛋白质(毒蛋白).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概念及应用;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7.(1分)(2012?如东县校级模拟)观察如图,有关工具酶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切断a处的酶是限制性内切酶
 
B.
切断b处的酶是解旋酶
 
C.
连接b处的酶为DNA连接酶
 
D.
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均作用于a处
考点:
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
由图分析可知,a是磷酸二酯键,b是氢键.解旋酶使DNA双链解旋成两条单链,作用于氢键.限制性内切酶作用对象是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将段DNA分子连接,作用对象是磷酸二酯键.
解答:
解:A、a是磷酸二酯键,切断此处是限制性内切酶,A正确;
B、b处事氢键,切断此处的酶是解旋酶,B正确;
C、DNA连接酶作用对象是磷酸二酯键,应该连接a处,C错误;
D、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作用对象是磷酸二酯键,应该是a处,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酶的作用对象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8.(1分)(2011秋?蚌埠期末)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所不能引起的变化是(  )
①提高突变频率 ②获得无籽果实 ③大幅度的改良某些性状
④抑制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 ⑤获得单倍体植株.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②⑤
D.
①③
考点:
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诱变育种.
分析:
1、秋水仙素作用的原理: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促进染色体数目加倍.应用此原理可以培育多倍体植株.
2、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能获得无籽果实.
解答:
解:①用秋水仙素能提高突变频率,①正确;
②用秋水仙素处理能获得多倍体,但不能获得无籽果实,②错误;
③用秋水仙素处理能使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多倍体,从而大幅度的改良某些性状,③正确;
④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④正确;
⑤用秋水仙素处理能获得多倍体,而不是获得单倍体植株,⑤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变异的种类及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掌握秋水仙素作用的原理,能与生长素的作用进行区分,同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9.(1分)(2013秋?天津期末)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20年内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表,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该种群在20年内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
Aa(%)
aa(%)
1
24
72
4
20
36
48
16
 
A.
该种群将朝着Aa增多的方向进化
 
B.
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有较大变化
 
C.
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进化
 
D.
该种群生物已形成与原来不同的新物种
考点:
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
分析表格: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基因频率,A的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0.5Aa基因型频率,所以第一年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第二年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据此答题.
解答:
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A错误;
B、该种群基因频率不变,由此可推测该种群生活环境没有发生较大变化,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基因频率没有改变,因此没有表现出生物进化,C正确;
D、该种群没有发生生物进化,更没有形成与原来不同的新物种,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种群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及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能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种群的基因频率;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再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30.(1分)(2010?崇文区二模)以下对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二倍体生物用秋水仙素处理形成四倍体,二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B.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C.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D.
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考点: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环境,生物与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解答:
解:A、二倍体和四倍体的后代是三倍体,高度不育,所以二倍体和四倍体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A错误;
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B错误;
C、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C正确;
D、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引起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错误.
故选:C.
点评:
此题考查生物进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结构,难度不大.
 
31.(2分)(2013秋?同安区期末)马的黑色与棕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黑色马与棕色马交配的不同组合及结果如下:
①黑×棕→1匹黑 ②黑×黑→2匹黑 ③棕×棕→3匹棕 ④黑×棕→1匹黑+1匹棕
根据上面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黑色是显性性状,棕色是隐性性状
 
B.
棕色是显性性状,黑色是隐性性状
 
C.
交配的不同组合中的黑马和棕马肯定都是纯合子
 
D.
无法判断显隐性,也无法判断哪种马是纯合子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两表现不同的亲本杂交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或亲本杂交出现 3:1 时,比例高者为显性性状.
后代分离比推断法:(1)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2)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亲本一定是测交类型,即一方是杂合子,另一方为隐性纯合子;(3)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亲本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解答:
解:A、黑×棕的后代只有1匹黑色马,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而不能确定黑色是显性性状,棕色是隐性性状,A错误;
B、四种不同杂交组合都无法确定棕色是显性性状,黑色是隐性性状,B错误;
C、黑×棕→1匹黑+1匹棕的杂交组合中,肯定有杂合体,C错误;
D、由于后代数目少,具有偶然性,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也无法判断哪种马是纯合子,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2.(2分)(2010?虹口区一模)狗毛褐色由B基因控制,黑色由b基因控制,I和i是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I是抑制基因,当I存在时,B、b均不表现颜色而产生白色.现有黑色狗(bbii)和白色狗(BBII)杂交,产生的F2中褐色:黑色为(  )
 
A.
1:3
B.
2:1
C.
1:2
D.
3:1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已知狗毛褐色由B基因控制,黑色由b基因控制,I和i是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I是抑制基因,当I存在时,B、b均不表现颜色而产生白色.即__I_为白色、bbii为黑色、B_ii褐色.
解答:
解:已知狗毛褐色由B基因控制,黑色由b基因控制,I和i是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I是抑制基因,当I存在时,B、b均不表现颜色而产生白色.即__I_为白色、bbii为黑色、B_ii褐色.现有黑色狗(bbii)和白色狗(BBII)杂交,产生F1的基因型是BbIi,表现型为白色;F1自交产生的F2的基因型为B_I_(白色)、B_ii(褐色)、bbI_(白色)、bbii(黑色),所以产生的F2中褐色:黑色为3:1.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判断基因型和表现型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I存在时,B、b均不表现颜色而产生白色.
 
33.(2分)(2014秋?桐乡市校级期中)下列有关植物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A、C、T、U四种碱基参与合成的核苷酸共有7种
 
B.
一个转运RNA只有三个碱基并且只携带一个特定的氨基酸
 
C.
一个用15N标记的双链DNA分子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两次后,所得的后代DNA分子中含15N和14N的脱氧核苷酸单链数之比为1:3
 
D.
控制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如线粒体)的物质分别是DNA和RNA
考点:
DNA分子的复制;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转运RNA的结构及特点、DNA复制等,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
解:A、由于T在存在于DNA分子中,U只存在于RNA分子中,所以由A、C、T、U四种碱基参与合成的核苷酸共有6种,A错误;
B、一个转运RNA由成百上千个碱基组成,只有三个碱基与mRNA上的密码子配对,并且只携带一种特定的氨基酸,B错误;
C、一个用15N标记的双链DNA分子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两次后,所得的后代DNA分子共4个,其中含15N和14N的脱氧核苷酸单链数分别为2个和6个,比例为1:3,C正确;
D、控制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如线粒体)的物质都是DNA,只有少数种类的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遗传物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2分)(2014秋?微山县校级月考)下列有关遗传规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减数分裂中,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B.
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分别符合基因分离定律时,则这两对相对性状遗传一定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C.
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就一定为常染色体遗传
 
D.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是孟德尔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考点:
孟德尔遗传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发生时间: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1.实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①正确选材(豌豆);②对相对性状遗传的研究,从1对到多对;③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的分析;④运用假说演绎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这一科学方法.
解答:
解:A、在减数分裂中,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遗传是连锁,故A错误;
B、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分别符合基因分离定律时,则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故B错误;
C、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可以是常染色体遗传,如Aa×Aa,也可以伴X遗传,如色盲中XBXb×XBY后代,故C错误;
D、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的分析,再推测实验结论,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分裂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35.(2分)(2011?普陀区模拟)如图是进行有性生殖的同种生物体内的有关细胞分裂图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中心法则所表示的生命活动主要发生在图⑤时期
 
B.
基因重组的发生与图①有关而与图②无直接关系
 
C.
图②所示分裂方式,其间期突变产生的新基因传给后代的可能性要大于图③
 
D.
雄性动物体内,同时具有图①~图⑤所示细胞的器官是睾丸而不可能是肝脏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
分析题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⑤细胞处于分裂间期.
解答:
解:A、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是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主要发生在分裂间期,即图中⑤时期,A正确;
B、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与图②有关而与图①无直接关系,B错误;
C、图②所示分裂方式为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配子,而图③所示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体细胞,因此减数分裂间期突变产生的新基因传给后代的可能性要大于有丝分裂,C正确;
D、只有生殖器官中的原始生殖细胞既可进行有丝分裂也可进行减数分裂,因此雄性动物体内,同时具有图①~图⑤所示细胞的器官是睾丸而不可能是肝脏,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再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6.(2分)(2011秋?宁波期末)下列关于育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烟草植株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
 
B.
无籽西瓜的培育方法属于多倍体育种
 
C.
将人胰岛素原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细胞内的技术属于基因工程
 
D.
利用辐射的方法将蚕的常染色体上带有卵色基因的片段易位到W染色体是诱变育种
考点:
生物变异的应用;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诱变育种.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和,诱变育种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
解:A、单倍体育种过程先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物,后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A错误;
B、无籽西瓜是三倍体,是通过多倍体育种获得,B正确;
C、转基因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内,C正确;
D、利用辐射的方法进行育种属于诱变育种,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7.(2分)(2008?江苏)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点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A.
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
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
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
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考点:
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
本题是考查种群中某种基因型的基因型频率和某基因的基因频率.分析题意可知,环境对种群没有选择作用,因此不论是自交还是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频率不变,随自交次数的增加,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逐渐降低,纯合子基因型频率逐渐升高.
解答:
解:由题意可知,AA=16%,aa=36%,Aa=1﹣16%﹣36%=48%,由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的公式可知:A的基因频率=16%+×48%=40%,a的基因频率=36%+×48%=60%;自由交配后后代的基因型为:AA=40%×40%=16%,aa=60%×60%=36%,Aa=2×40%×60%=48%,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不变,基因频率也不变;若种群进行自交,AA、aa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分别是AA和aa,Aa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因此自交后代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16%+48%×=28%,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36%+48%×=48%,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48%×=24%,自交后代是基因频率是:A=28%+24%×=40%,a=48%+24%×=60%.
因此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故选:C.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根据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对于种群中自交、与自由交配的后代的基因型频率进行计算,对于自交与自由交配方式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8.(2分)(2014?梓潼县校级模拟)图1表示某生物正常体细胞中两对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图2表示该生物体内3对基因控制黑色素合成的过程,三对基因的控制均表现为完全显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图1可知,该生物是四倍体、基因型是Aabb
 
B.
由图1和图2可知,该生物体肯定不能合成黑色素
 
C.
由图2可知,该生物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可以合成物质乙
 
D.
由图1可知,该生物体内肯定存在含有四个b基因的细胞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
根据基因型来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可推知该生物为二倍体;基因型为Aabb,无法确定是否有C基因,不能推出该生物不能合成黑色素.
解答:
解:A、图1中大小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2条,是二倍体;故A错误.
B、由图2知,合成黑色素需要基因A、基因b和基因C,图1中该生物有A和b基因,无法确定是否有C基因,故可能合成黑色素,B错误.
C、由图2可知,存在A基因能合成物质甲,存在b基因能合成物质乙,而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可以合成物质乙,若b基因突变为B基因,则该生物不能合成物质乙;故C错误.
D、该生物进行DNA复制时,会出现四个b基因;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从图形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推理、判断和运用的能力.
 
39.(2分)(2014秋?微山县校级月考)如图表示果蝇的一个细胞,其中数字表示染色体,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形成配子时基因A、a与B、b间自由组合
 
B.
e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性个体中出现的概率高
 
C.
1、2是同源染色体,7、8不是同源染色体
 
D.
只考虑3、4与7、8两对染色体时,该个体能形成四种雄配子,并且四种雄配子数量相等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果蝇的一个细胞,该细胞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1和2、3和4、5和6、7和8),且7和8这对性染色体的大小不同,为雄果蝇.据此答题.
解答:
解:A、A、a与B、b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属于连锁关系,因而不能自由组合,A错误;
B、e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所以e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雄性个体中出现的概率高于在雌性个体中出现的概率,B错误;
C、1、2是同源染色体,7、8也是同源染色体,C错误;
D、只考虑3、4与7、8两对同源染色体时,该果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DdXeY,能产生DXe、dXe、DY、dY四种配子且数量相等,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结合果蝇一个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分布图解,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图中信息,运用逐对分析法计算配子的种类.
 
40.(2分)(2012?上海模拟)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
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
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考点: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只要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就进化了;地理隔离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图示的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
解: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进而产生进化,B错误;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产生进化,但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和新物种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
41.(12分)(2014秋?微山县校级月考)图中图1和图2分别表示某二倍体雌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象.请分析并回答:
(1)图1中a、b、c柱表示染色体的是 a ,图2中表示二倍体体细胞分裂时期的是图 甲 .
(2)图1中Ⅲ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2中的 丙 ,图2中乙细胞有 2 个染色体组,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是 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
(3)请仔细观察图2中丙细胞内染色体上的基因,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
考点: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
分析图1: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Ⅰ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数目均只有Ⅱ中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DNA分子=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分析图2: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解答: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a表示染色体;二倍体体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如图2的甲细胞所示的分裂方式.
(2)图二中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于图一中的Ⅲ时期;图2中乙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称为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为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3)姐妹染色单体是间期复制形成的,应该含有相同的基因,而图2丙细胞中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含有等位基因(E和e),其形成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故答案为:
(1)a 甲
(2)丙 2 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3)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点评:
本题结合柱形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染色体数目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1中各柱形代表的时期和图2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
 
42.(8分)(2014秋?微山县校级月考)经典实验分析
(1)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实验包括4个步骤:
①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②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
③放射性检测;
④搅拌离心分离.
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②①④③ (用数字表示).
(2)艾弗里等科学家用肺炎双球菌来研究遗传物质是什么的问题时,他们先做了三组实验:
实验一:S型细菌的蛋白质+R型活细菌→R型菌落
实验二:S型细菌荚膜中的多糖+R型活细菌→R型菌落
实验三:S型细菌的DNA+R型活细菌→R型菌落+S型菌落
他们发现实验步骤并不严密,于是又做了第四组实验,请按照实验一、二、三的表达格式,写出第四组实验方法和结果:
实验四: 经DNA水解酶水解过的S型细菌的DNA+R型活细菌→R型菌落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
②该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 把DNA、蛋白质和多糖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
考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噬菌体是由蛋白质和DNA构成的,根据元素组成可确定,35S标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当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注入到细菌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因此离心时,细菌沉在底部,蛋白质外壳在上清液中.
2、艾弗里实验设计思路: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RNA、脂质等一一提纯,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通过实验发现S型细菌的DNA能使R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解答:
解:(1)噬菌体是病毒,是在活细胞中营寄生生活的生物,不能直接在培养基上培养.所以要先培养细菌,使细菌被标记,用噬菌体侵染被标记的细菌,②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①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④搅拌离心分离→③放射性检测,因此顺序为②①④③.
(2)为了实验更加严谨,艾弗里等人又做了第四组实验,即S型细菌的DNA+DNA水解酶+R型活细菌→R型菌落.
①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②艾弗里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等物质分开,独立地观察其作用.
故答案为:
(1)②①④③
(2)实验四:经DNA水解酶水解过的S型细菌的DNA+R型活细菌→R型菌落
①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②设计思路:把DNA、蛋白质和多糖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点评: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和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和得出正确的结论;本题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要求考生识记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的过程、实验现象及结论.
 
43.(12分)(2014秋?微山县校级月考)如图1是人类某一类型高胆固醇血症的分子基础示意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以D和d表示).根据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LDL受体合成的是 显 性基因,患者的基因型是 Dd、dd ,基因型为 dd 的人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最高.
(2)图2是对该高胆固醇血症和白化病患者(有关基因用A和a表示)家庭的调查情况,其中Ⅱ8的基因型是 AADD或AaDD ,Ⅱ7与Ⅱ8生一个同时患这两种病的孩子的几率是  ,为避免生下患这两种病的孩子,Ⅱ7和Ⅱ8必需进行的产前诊断方法是 基因诊断 .
考点: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正常的人细胞膜表面存在较多的LDL受体,而中度患病的该受体减少,严重患病的细胞膜上没有该受体,并且严重患病的为隐性性状.
图2中,根据系谱图判断Ⅱ7与Ⅱ8个体的基因型,然后根据乘法法则计算患病概率=患高胆固醇血症×患白化病的.
解答:
解:(1)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分析题图可知,细胞膜上LDL受体的数量为0,即严重高胆固醇血症是隐性性状,因此控制LDL受体合成的是显性基因;由于Dd个体合成的LDL受体少,dd个体合成的受体为0,他们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高于正常人.即严重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基因组成为dd,中度患者基因组成为Dd,正常人的基因型为DD.
(2)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Ⅰ﹣1和Ⅰ﹣2不患白化病,Ⅱ﹣6是患白化病的女性,因此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9是患者,因此对白化病来说基因型为aa,同时,Ⅱ﹣9不患高胆固醇血症,基因型为DD,故Ⅱ﹣9的基因型为aaDD;由遗传系谱图可知Ⅱ﹣7的基因型为AADd或AaDd,AaDd的概率是,Ⅱ﹣8的基因型为AADD或AaDD,AaDD的概率是,因此II 7与II 8生一个同时患这两种病的孩子的几率是aaDd=.为避免生下患这两种病的孩子,Ⅱ7和Ⅱ8必需进行的产前诊断方法是基因诊断.
故答案为:
(1)显   Dd、dd  dd 
(2)AADD或AaDD 基因诊断(或基因检测)
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人类遗传病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图中信息准确判断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特点,了解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措施;能熟练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44.(18分)(2014秋?微山县校级月考)果蝇中,已知基因B和b分别决定灰身和黑身,基因H和h分别决定后胸正常和后胸异常,基因W和w分别决定红眼和白眼.图1表示某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和部分基因组成,图2表示某个果蝇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初,摩尔根等人利用 假说演绎法 科学研究方法证明了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图中所示的染色体上.后来,有人发现,形成果蝇红眼的直接原因是红色色素的形成,形成红色色素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而每一反应各需要一种酶,这些酶分别由相应的基因编码.该实例表明,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之一是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
(2)如果只考虑图l所示果蝇中的B(b)、w(w)基因,则该果蝇产生的配子基因型有 BXW、BXw、bXW和bXw  ,让该果蝇与杂合灰身红眼的异性个体杂交,所产生的雄性后代中,灰身与黑身的数量比是 3:1 ,红眼和白眼的数量比是 1:1 .
(3)图2所示的是一个异常的精细胞,造成这种异常的原因是,在该精细胞形成过程
中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一对姐妹染色单体(或者Y染色体)没有分离 .
(4)现有一定数量的刚毛和截刚毛果蝇(均有雌雄,且均为纯合子),且刚毛对截刚毛为显性.请设计实验来确定其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写出你的实验设计方案,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设计方案是 取截刚毛雌果蝇与刚毛雄果蝇杂交 .
请预测结果,并得出结论:
① 子代中雌果蝇全部刚毛,雄果蝇全部截刚毛,则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
② 子代中雌、雄果蝇全部为刚毛,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
考点: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表示某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内含8条染色体,其基因型为BbHhXWXw.图2表示该果蝇所产生的一个异常生殖细胞,内含2条Y染色体.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
解:(1)20世纪初,摩尔根等人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图中所示的染色体上.题干中“每一反应各需要一种酶催化,这些酶分别由相应的基因编码”可推知此实例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2)由于B(b)、W(w)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图1所示果蝇BbXWXw产生的配子基因型有BXW、BXw、bXW和bXw共4种.由于基因B和b分别决定灰身和黑身,位于常染色体上,与性别无关,所以该果蝇与杂合灰身红眼BbXWY的异性个体杂交,所产生的雄性后代中,灰身与黑身的数量比是3:1,红眼和白眼的数量比是1:1.
(3)正常生殖细胞只含一条性染色体,而图2细胞含有两条Y染色体,比正常生殖细胞多一条Y染色体,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单体(或者Y染色体)没有分离,进入同一个精细胞中.
(4)果蝇的刚毛对截刚毛为显性,要确定其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X染色体上,可设计实验来确定.用截刚毛雌果蝇与刚毛雄果蝇杂交:
①如果子代中雌果蝇全部刚毛,雄果蝇全部截刚毛,则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②如果子代中雌、雄果蝇全部为刚毛,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故答案为:
(1)假说演绎法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2)BXW、BXw、bXW和bXw 3:1 1:1 
(3)减数第二次分裂中一对姐妹染色单体(或者Y染色体)没有分离
(4)取截刚毛雌果蝇与刚毛雄果蝇杂交,
①子代中雌果蝇全部刚毛,雄果蝇全部截刚毛,则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②子代中雌、雄果蝇全部为刚毛,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点评: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