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第五章第一节
一、自然环境的组成
自然环境由以气体物质为主的大气圈、液态水为主的水圈、固体岩石为主的岩石圈、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组成。
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地球内能、太阳能等
生物(植物)
大气
土壤
水(河流 )
岩石(地貌)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一)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表现一:每一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景观上具有一致性。
P111活动
据图5-3,绘制一幅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并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例,阐明各要素间的关系。
整体性表现在不同尺度的地理环境中,大到全球尺度的海陆对比,小到地方性的森林系统。
气候
水文
植被
土壤
地貌
大尺度:西北内陆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
贫瘠、有机物含量少
风蚀地貌
草原、荒漠为主
气候干旱,多风沙
动植物稀少
河流流量小、主要为内流河
风力作用强,地表风阻小
呼伦湖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高原,冬季水量稳定。如图为“呼伦湖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呼伦湖所在地区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A.森林 B.灌丛 C.草原 D.荒漠
C
2.导致呼伦湖在冬季水量稳定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 B.气温
C.风力 D.降水
B
3.历史时期呼伦湖曾为微咸水湖,该时段内
A.大气降水较多 B.湖泊面积缩小
C.太阳辐射增强 D.蒸发量减少
B
小尺度:黄山的自然环境特征
黄山四绝:
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
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怪石、云海、奇松、温泉
航拍中国第三季——安徽黄山
断裂作用
形成断块山;受断层影响
形成许多大溪谷、悬崖等
岩石以花岗岩为主
岩体沿节理风化
形成奇峰怪石
山体高大陡峭
气流抬升强烈
形成“云海”
缺水少土的峭壁岩缝间
发育不良的黄山松成为“奇松”
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
形成“温泉”
黄山“四绝”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各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表现二: 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影响当地其他要素的改变
影响其他区域甚至全球的变化
植被破坏
植被覆盖率降低
地表蓄水能力下降
下渗减少
土壤热容量减小
地表径流增加
加剧水土流失
土壤湿度降低
蒸发减少大气变干
气温变幅加大
区域地理环境改变
案例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引起的景观演变
影响当地其他要素的改变
2.影响其他区域甚至全球的变化
案例研究:青藏高原隆起对周边地区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沙漠戈壁连绵
雨热同期、物种丰富、产量最高、生态环境优越
阻挡西伯利亚
南下气流
黄土疏松易冲蚀,黄河泥沙易淤积
青藏高原隆升
阻挡印度洋、太平洋气流深入
中亚、西亚成“干旱核心”
东亚、南亚形成最强盛的季风区
中亚、西亚粉尘东输沉积形成黄土高原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阿特拉斯造山带位于阿尔及利亚北部,呈西南—东北走向,位于地中海与撒哈拉地台之间,从北向南可以划分为5个构造带:内带、泰勒隆起带、前渊带、大高原和撒哈拉阿特拉斯构造带。新生代时期构造带的地质变化促使阿特拉斯山脉形成,隆起的阿特拉斯山脉像一道绿色的屏障,使山脉东南和西北两侧形成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下面两图分别为阿尔及利亚北部阿特拉斯造山带构造分带图(图1)及沿AB线的阿特拉斯造山带构造演化剖面图(图2)。
(1)从板块构造和地质作用角度,简述阿特拉斯造山带形成的地质过程。(4分)
阿特拉斯造山带处于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地带;
地壳运动使岩层断裂,岩块上升形成大高原;
在挤压作用下,撒哈拉阿特拉斯构造带上升到撒哈拉地台之上,内带上升到泰勒地区之上;
泰勒地区发生强烈的挤压变形,形成褶皱隆起带,众多大型突起构造共同构成阿特拉斯山脉体系。
(2)说明阿特拉斯山脉隆起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
阿特拉斯山脉隆起后,该山脉西北侧盛行西风受地形抬升作用影响,降水较多,形成地中海气候;
该山脉东南侧处于西风背风坡且受信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
该山脉高差较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3)说明阿特拉斯山脉西北侧气候对当地硬叶低矮灌木群落形成的影响。(4分)
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日照强烈、气候干燥,使得该地灌木群落具有硬叶的特点;
冬季受西风和寒流影响,低温多雨,多强风,使得该地灌木群落具有生长较慢、低矮的特点。
(二)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土壤的功能、生产有机物的功能
二氧化碳
水
能量
氧气
糖分
案例分析: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
东亚季风的形成,也是大陆与大洋组合后产生的新功能。
光照
(有机物)
6CO2+6H2O
C6H12O6+6O2
叶绿素
2.自然地理系统具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华南阔叶林地区
组分结构多样,系统整体性强
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
黄土高原地区
组分结构简单
功能不协调
稳定性较差
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其生态功能显著。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森林的自然生产力差异明显。历史上,我国黄土高原森林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森林类型中,自然生产力最高的是(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常绿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2.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 固定表土 ② 减少径流 ③ 沉积泥沙 ④ 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A
A
D
阿根廷大部分位于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世界蜂蜜生产和出口大国。阿根廷蜜源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有车轴草(俗称三叶草)、柑橘、桉树、紫首蓿、向日葵等,采蜜期一般为10月至次年3月。蜂蜜的产量、质量是当地地理环境整体性效应的反映。阿根廷可划分为三个蜜源区,由于每个蜜源区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差异,形成不同特征的自然地理系统结构,拥有了不同的产蜜功能。
阿根廷的蜂蜜生产
思考:比较阿根廷蜂蜜生产的地区差异有哪些?为什么蜂蜜产量和质量有明显的差异
阿根廷的蜂蜜生产
东部平原区:地势平坦,气候条件适宜蜂业,是阿根廷主要的产蜜区。蜜源植物以三叶草和柑橘为主,生产的蜂蜜呈浅琥珀色,深受国际市场欢迎。不利因素是水灾较多、冬季潮湿、夏季多雨,蜂群有时发生病害。
北部亚热带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雨量充沛,蜜源植物种类繁多,蜂群发育较快,生产的蜂蜜种类较多。
南部草原区:气候条件复杂,蜜源植物混杂,蜂蜜产量较少。
结论:整体性效应的差异!
随着时间系统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发展的方向、速度、形式会发生变化。
变化性:自然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但周期性的日变化、年变化不会导致系统的演替。
(三)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青藏高原
流水侵蚀
高原面萎缩,演化为山地
山地侵蚀演化为丘陵
随着侵蚀的进行,进而演化为平原
水与岩石间的物质迁移导致了流水地貌的演化。
案例:喀斯特地貌的演化
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就苏门答腊岛的地理位置来看,当地应属于热带雨林景观。而由于海拔等因素的影响,该岛热带雨林景观分布较少。该岛西海岸经常遭受“印度洋拍岸浪”的袭击。这是一种高高卷起的拍岸浪,呈一长排或两排、三排向海岸推进,冲击力量甚大,可把渔船举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该岛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区达4 500 ~6000毫米; 山脉东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 ~3 000毫米; 岛的南北两端年降水量仅1500~1 700毫米。
P113
1.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导致苏门答腊热带雨林景观分布有限的原因。
2.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苏门答腊岛缺少热带良港的原因。
3.导致苏门答腊岛降水空间差异的主导地理因素是什么?
苏门答腊岛屿中部山地广布,海拔高,地势起伏大,气候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有机物分解速度快,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雨林植物难以扎根。
苏门答腊西部地区海岸,常年多大风大浪,风力作用强,难以停靠船舶。东部地区,地势低平,多沼泽,沉积作用强,海水水位浅,难以建成港口。
地形、海拔
10.(2022·山东泰安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人类活动可以影响自然环境,使之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位于日本九州岛中部低山区的著名旅游景点——阿苏草原,是一片依靠人工维持的半自然草原(面积约230平方千米),当地农民有定期对草原进行烧荒的传统,烧荒之后,新草破土而出,造就阿苏草原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的景观,吸引众多游客来此策马扬鞭。千百年来,该区域形成了以畜牧业和旅游业为主的特色草地系统。如图为阿苏草原位置示意图及景观图。
(1)指出在无人工干预的自然状态下,阿苏草原地区的植被类型可能的演变方向,并说明理由。(5分)
演变方向:由草原向森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灌丛)演变。
理由:本区域降水较多(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适合森林(灌丛)的生长;在此环境中森林(灌丛)物种比草原竞争力更强。
(2)说出当地农民烧荒的时间并分析原因。(5分)
时间:冬末春初(早春)。
原因:此时,天气逐渐转暖,草原干枯,便于燃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危害较小(或草未发芽,不会危害嫩草的生长)等。
(3)简析烧荒对阿苏草原的意义。(3分)
防止草原向森林演化(或保持草原生态稳定),维持畜牧业及旅游业发展;
增加草木灰(为刚发芽的嫩草提供肥料);
减少病虫害(促进草的生长);
增加光照(利于新草发芽)。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往往仅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会影响到其他要素甚至自然环境变化。
案例:森林过度采伐导致东北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
森林过度采伐对东北自然环境整体影响
森林面积锐减
自然环境整体变化
浮尘、扬沙天气增加
水旱灾害增加
沟谷纵横、岩层裸露,风化加速
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腐殖质减少,土壤肥力下降
森林过度采伐
2.各地区之间的环境状况是相互影响的,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很重要。
案例:黄土高原过度开垦
不仅破坏当地生态,使农业产量下降,且造成黄河下游洪涝、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受气候变暖、降水增减、病虫害增多、人口增长、土地使用、森林火灾、灯光干扰等因素影响,老弱植物在原区域枯死,原有植物在新的区域发展,种群中心发生转移。研究发现,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如云杉、冷杉、松树,数十年来每十年向北迁移11千米;喜高温和雨水的开花被子植物如白橡树、糖枫树、冬青属植物约有3/4每十年向西迁移15.4千米,没有出现东迁或南迁现象。据此完成4~6题。
4.北美东部地区的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向北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土壤
A
5.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向西迁移可能是因为当地
A.年均温降低 B.蒸发量减少
C.自然灾害减少 D.土地开发利用
D
6.北美开花被子植物种群中心西迁的速度快于裸子针叶植物种群中心北迁的速度,这说明
A.病虫害对东西方向的影响小于南北方向
B.水分变化大于热量变化
C.人类活动在东西方向的影响大于南北方向
D.热量变化大于水分变化
C
35吨煤
30吨铜矿
1吨铜
142吨废渣
废渣占用大量土地,废渣中有大量的其他金属元素→科学应对、综合性利用
3.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到其他环境要素。
破坏地表
污染环境
矿渣堆放,占用和破坏土地
开矿之后土地废弃
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美洲鹤属于世界稀禽之一,体态优雅,鸣声嘹亮,其高声鸣叫能传播到3千米开外的地方,又称高鸣鹤;其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湿地里,被戏称为“水中老人”。美洲鹤曾广泛分布于北美洲大陆湿地。随着移民的到来,大量湿地被排干后变成耕地。人们修筑房屋、道路、沟渠等,使得美洲鹤栖息地严重破碎化,再加上猎杀和拾卵,其生存受到极大威胁。如今,美洲鹤逐渐从北美洲大陆湿地上消失,已成为世界濒危鹤类之一。
(1)从整体性角度说明移民在开发土地资源时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
(2)为什么尽管恢复了部分区域被破坏的湿地环境,但要恢复美洲鹤原来的生活环境却仍有很多困难
大量湿地被排干后变成耕地,湿地较少。 人们修筑房屋、道路、沟渠等活动也会造成湿地减少。 湿地减少会导致蒸发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变干,进一步造成湿地减少。
因为随着移民的到来,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的增强等,已经导致了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3)从整体性角度分析,为什么人工训练美洲鹤并野外放飞,实验成功的难度非常大
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具有差异,会形成不同特征的自然地理系统结构,拥有不同的功能。人工训练的环境和野外环境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美洲鹤对环境的不适应,实验很难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