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堂课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堂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01 17:3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第一堂课—— 老舍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夫人胡絜青(1905-2001)。
代表作有 :《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被录入课本的作品:《林海》、《猫》、《济南的冬天》等。
  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絜青、絜予、口青等笔名。因为老舍生于阴历年底,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含有庆贺新春、前景美好之意。舒庆春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有“忘我”的意思。
  “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后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现今人们熟知的“老舍”。这个“老”并不表示年龄大,而是含有一贯、永远的意思 老舍,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忘我”。他用“老舍”这一笔名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以致不少人只知道他的笔名。笔名来历
   文革开始的时候害死了伟大的老舍先生。
  1966年夏天,“文革”风暴呼啸而至,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顷刻间陷入一场空前浩劫。
  1966年8月23日,老舍去北京文联“参加运动”,受到了“造反派”和“红卫兵”的批斗。他们强加罪名在老舍头上,使老舍遭到了人格上的侮辱。如此不堪忍受的侮辱降临到头上,老舍毫不犹豫,平静而坚定地选择了死亡。
  1966年8月24日凌晨,年近古稀遍体鳞伤的老舍先生独自走出了生活了16年的百花小院,来到德胜门外城西北角上的太平湖,在太平湖边坐了整整一天和大半个夜晚,然后步入湖水自尽。没有人知道,在老舍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坐在太平湖边都想了些什么。
老舍之死
迫害至死他曾经说过:“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却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上刻: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关于《四世同堂》小说在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7.7) 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作品记叙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古老、宁静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惶惑与震撼,狠狠地鞭挞了附敌作恶者的丑恶灵魂,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讴歌、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杰出贡献,气度恢弘,可歌可泣。
  老舍先生以深厚精湛的艺术功力和炉火纯青的小说技艺刻画了祁老人、瑞宣、大赤包、冠晓荷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展现了风味浓郁的北平生活画卷,至今传读不衰,历久弥新……
管辖发颤绊装聋卖傻咳嗽耻辱偷手摸脚chànsouchí rǔ利落luo绑赴fù迈朗读课文,分析下列问题:1、作者没有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故事情节没有波澜起伏,那文章是靠什么安排下去的?【参考答案】:完全凭借主人公内心感觉打动读者,即以情动人。2、找出文中刻画主人公心情的句子,并体会他的感情。(1)“今天,他可是怕听见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帮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
对于一位教师来说,上课的铃声 本来不是可怕的,可是今天却怕了,而且怕得要命,这是为什么?【明确】:痛苦。(2)“现在,他的手也在袖口里颤起来。”是课前准备不充分吗?【明确】:不是,是痛苦。(3)“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平这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台上去。”【明确】:不是意志指挥脚,而是脚指挥意志,作者以这种身不由己的感觉来表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4)“低着头,他进了教室。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明确】:在这里,形象的点出了主人公的感觉特点:是痛苦使得自己失去了语言的能力。(5)“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有说出话来。”【明确】:主人公的内在感觉如此特殊而又如此强烈,这是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简直就是痛苦至极呀。3、主人公的内心痛苦是真实的,那么作者是怎样巧妙地表达出这种感情的呢?【明确】:
(1)从主人公的内在感觉(怕、颤、丧失意志如鲠在喉)和外部感觉(学生的麻木表情和脸上的泪痕);
(2)从断断续续的话语(“今天,今天,不上课了!”)
(3)从内心的自我谴责(不能安慰学生,也耻于安慰学生)
(4)从动作不灵活(迈门槛,不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和反常(他一气跑到家中,想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4、分析体味下列重要语句(2)“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明确】:“民族的春花”喻指学生。面对亡国的现实,学生们只能把悲愤压在心底。因此,“变成了木头”。(1)“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 头。”【明确】:“真正的苦痛”是亡国之痛“说不出来”是因为亡国的悲愤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质疑探究1、为什么“瑞宣从来不讨厌铃声”?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明确】因为它可前准备充分,教学水平高,不怕学生的提问,所以才不讨厌铃声。通过这些可以看出,瑞宣老师是一个有事业心、责任感,对工作认真负责,并且有较高水平的老师。2.哈墨尔先生在最后一节法语课上,“想在他走以前把自己全部的知识都传授给我们……”。而瑞宣老师在第一节课堂上,只“挤出了两句话:‘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对于这截然相反的表现你有什么想法?【明确】因为哈墨尔先生讲的是最后一节法语课,再不讲就没机会了,所以他要尽可能的多讲。而瑞宣老师上的是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后的第一节课,亡城的痛苦、对敌人的仇恨充满了胸膛,所以他无法讲课。不管是哈墨尔的多讲,还是瑞宣的不讲,都是爱国激情的使然。课文总结第一堂课害怕铃声沉默、严肃逃离上课前:
课堂上:
走出课堂:第一堂课瑞宣老师的痛苦(亡国奴的痛苦)1.国土沦丧的痛苦2.无法解救学生的痛苦爱国情感3.无法言语的痛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质。同学们,让我们从热爱母语开始,从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开始,拿出实际行动,做一名真正的爱国青年吧!返回
1、在摘抄本上收集有关爱国的格言名句,
2、片段写作练习:
以一位熟悉的老师为写作对象,通过对其神态、外貌、语言、动作等多方面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