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6 11:2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所作,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诗虽短小,但内容却很丰富。整首诗气势恢弘,意境高远。这首诗由两个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巧合天成,意境浑圆深远,读起来琅琅上口。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是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由实及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为后两句析事明理铺垫。 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作者由景生情,抒发了他高瞻远瞩、蓬勃向上的情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欠佳,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这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诵,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在教学时适时进行点拨,但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意即可。注意体会诗的意境,是低年级古诗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欲”等11个生字,会写“依、尽”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4.通过朗读和背诵,理解诗人描绘的意境,让学生明白想要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比、唱、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充分运用大量合适的数字资源,比如动态图片、音频资料以及音频视频资料与文字的结合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祖国传统诗文的韵味美,在潜移默化中学语言,受教育。
【学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2)再读古诗,了解古诗内容。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登鹳雀楼》
【课时目标】
1.识记本课5个生字。会写“依、尽、黄、层”4个字。
2.通过看图想象理解诗的大意,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体会“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一、看图猜诗句:
1.今天,老师带着大家来做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现在,让我们坐着飞船,穿越时空,来到唐朝诗意的星空,在这里,每一颗星星都有一幅美丽的画,都是一首经典的诗。
2.出示图片,学生猜诗句。
【设计意图:我用“看图猜古诗”的小游戏活跃气氛,并配合美丽的图片,引出所学过的生字,请学生说说图片对应的是那首古诗的形式顺利导入新课,唤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二、看图解诗题: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古诗《登鹳雀楼》。传说,有一种叫鹳雀的鸟经常来到这个楼上休息,所以叫鹳雀楼。诗人王之涣来到这儿游玩写下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2. 请同学们拿出小手书空,跟老师一起写诗题《登鹳雀楼》。
3.指名读诗题,注意停顿。
三、观图明诗意:
【整体感知】
你们想和王之涣一起登上鹳雀楼,去学习这首古诗吗?那就请你们睁大你们的小
眼睛,看清老师的学习要求: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试读古诗。指导:读古诗的时候,要有停顿,节奏,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3.师范读。指名读。
4.思考:如果要根据古诗作画,应该画上哪些景物?王之涣看到了哪些景物?请你用笔圈出来。
5.教师巡视,指名学生反馈所圈景物:白日、山、黄河、海 。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范读、互读、师生接读、配乐齐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读准字音,读对词语,读通诗句,读出节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读好诗歌,为积累背诵打下基础。】
【明理知意】
1. 学习第一句诗。
a.出示太阳落山图,说说这幅图是哪一句诗? 生:白日依山尽
b.出示太阳落山动作,猜猜看这个动作是诗中的哪一个字?。 生:猜“依”字。“依”字就是挨着,靠着,看图上,太阳落下来的时候,挨着山了。
c..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句。
d.随文学习范写“依”字,生书空笔顺。
e.师:同学们再看,太阳落山了,还看得到吗 随文学习“尽”字,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笔顺 。
f.指名看着这幅图,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师总结:夕阳依靠着群山慢慢地消失,就是----(指诗句全班读一遍)
2. 学习第二句诗。
a.师出示黄河图,看到了太阳和远山,王之涣还看到了什么?生答。
b.指名问黄河流到哪里去啦?
c.指名是从哪句诗知道的?
d.指名把这句诗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e.指导学生朗读出黄河的气势,读出感情。
3.一、二句连读: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图)夕阳挨着群山慢慢地消失了,滔滔的黄河水朝着大海汹涌奔流。现在,谁来看着这幅图把这两句连起来读一读?
4.学习三、四句: 师:王之涣还想要看到更远处的美景,就要_________(生答)
①随文学生字:
a.“欲”字,指名教识记方法并组词。
b.出示“穷”字甲骨文,生猜,这是哪个字?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c.数一数鹳雀楼,一共有三层,随机学习“层”字,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设计意图:随文识字将识字放置于古诗当中拼读认读,做到了随文识字,降低了学习难度。】
②读诗明理:
a.你们看老师的字写得好不好?如果我希望自己的字能够写得更好,我就可以用哪句诗来鼓励自己?______(生答)
b.我们班同学的学习习惯特别好,如果我们希望他以后能够表现得更好,就会对他说______(生答)
③小组合作学习:
a.请同学们以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和同桌之间相互鼓励。
b.指名两组同学上台交流展示。
小结: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你要想看到更多的美景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你要想有更多的收获,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设计意图:1.引领学生依据文字展开想象,深入领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2.积累是为了运用,给学生提供情景运用诗句,使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融为一体。】
四、赏图品诗韵
同学们,老师觉得你们还可以把这首古诗学得更好,你们相信自己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老师出示图片,学生说诗句?②老师说诗意,学生猜诗句。
师生配乐吟诵古诗。 ④古诗配乐演唱。
【设计意图: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学生在练习背诵时以优美背景音乐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获得美的感受,与其它学科高度融合,播放《登鹳雀楼》的多种吟唱形式,学生边学唱边做动作进行表演,在看、说、读、想、唱、演的过程中,使文字所代表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从而真切地感受到夕阳西下的美景,黄河流进大海的那种雄浑壮观的气势。这样去感悟古诗,使书本上的知识得到了内化,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五、生字书写:
1.出示本节课所学生字:“楼、依、尽、黄、层”。
2.跟老师一起放松,做手部操。伸伸手臂,转转手腕,动动脖子。
3.拿起笔,在书上 把这三个字描红一个写一个,注意正确的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开始动笔写。
【设计意图:随文识字让学生不觉得写字枯燥,写笔顺、描红练习,快速地掌握生字的结构写法。注意对学生书写姿势的纠正,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写字练习,有效地指导学生正确、美观书写汉字。】
六、拓展延伸,走进诗意的星空
鹳雀楼因为王之涣的古诗,名扬天下,成为中国的四大名楼之一。中国还有三大名楼,它们分别是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出示三座名楼相对应的名句,学生了解。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丰富古诗的积累。】
七、结束语:吟诵中华诗词,品悟诗情画意
同学们,古诗就像天上的星星多得数也数不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去吟诵中华诗词,品悟诗情画意!
【设计意图: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点明本课中心,而且能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使本课留下无穷韵味,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影响。小结时教师的拓展延伸必会在学生中掀起一股背诵古诗的热潮。】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站得高 看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