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悼亡类 专题练习合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哭刘尚书梦得①
白居易
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②。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③地下游。
【注】①梦得:刘禹锡,字梦得,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②我知丘:丘,指孔子。孔子认为“后世知丘者以《春秋》”。③微之:白居易好友无稹,字微之。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点明自己和刘禹锡是诗坛相提并论的名人,虽有自夸之意,却不令人反感。
B.“绸缪”表现了朋友间的情意深厚,“百年交分”则更表现出二人友情的终生不渝。
C.第三句写诗人与刘禹锡有着同样的贫困与病痛,字里行间含有委屈与不平之意。
D.尾联说虽然一代诗豪刘禹锡去世了,但在不久的将来,自己将和微之一起与他在地下重逢欢聚。
2.诗歌颈联意蕴深刻,手法精妙,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离思五首·其四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诗和苏词都属于悼亡之作,表现了两位诗人对妻子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B.元诗善用典故,开篇化用孟子之言和巫山神女故事暗喻两人之间爱情的神圣。
C.苏词中处处实写死别之悲、独处之苦和世路艰辛,道出生死相隔,深情不减。
D.苏词善于刻画形象,“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便道出了十年间岁月沧桑。
4.这两首悼亡之作结尾处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何差异?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①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这首词写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年近五十的作者从北方回到苏州,故地重游,悼念亡妻而作。
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同来何事不同归”一句,劈头一问,看似无理,却极有情,道出了词人失去妻子后强烈的悲苦之情。
B.上片“头白鸳鸯失伴飞”中“头白”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词人自己,也指亡妻,写出词人晚年丧偶的孤独凄凉。
C.下片运用对比手法,“旧栖”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词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
D.结尾“谁复挑灯夜补衣”,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平实的细节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勤劳以及夫妇之间的甘苦共尝。
6.本词与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堪称古代悼亡词中的双璧,同以真挚、沉痛见称。请分析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7.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词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
B.“苏词下阕结尾三句运用了对写法,从侧面落笔,并不直接写对亡妻的思念,而是设想亡妻的痛苦,从而寄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藉和深沉。
C.贺词中的“原上草,露初晞”,纯粹是为了状眼前之景,以荒郊常见的“草”“露”为主要意象,运用起兴手法引出后文的“新垅”,抒发了诗人对妻子离世的伤悲。
D.贺词中的“谁复挑灯夜补衣”,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平实的细节表现了妻子的贤慧、勤劳以及夫妇之间的患难与共、甘苦共尝。
8.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的《半死桐》堪称古代悼亡篇章中的双璧,同以真挚、沉痛见称。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劝,深情惟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9.下列对第一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B.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10.两首诗虽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但在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诗分析其手法上的相似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续哀雨诗① (其三)
王夫之
羊肠虎穴屡经过,老向孤峰对梦婆②。他日凭收柴市③骨,此生已厌漆园歌④。
藤花夜落寒塘影,雁字云低野水波。樾馆⑤无人苔砌冷,桂山⑥相较未愁多。
【注】①诗人曾作《哀雨》组诗,后佚失,此时妻子亡故,诗人作续诗以悼念。②梦婆:相传苏轼贬官昌化,遇一老妇,谓轼曰:“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乡人因呼此妇为“春梦婆”。后用以感叹荣华富贵变幻无常。③柴市:文天祥就义的地方。④漆园歌:庄周曾作过蒙县漆园吏,其妻死后,庄子鼓盆而歌,以示超脱。⑤樾馆:山中木屋。⑥桂山:南明反清复明义军驻地,在今桂林,后被清兵攻陷。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诗人对抗清失败后与妻子辗转逃亡的回忆,九死一生,如同梦境。
B.诗人不喜庄子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旷达,深切表达对亡妻的思念。
C.颈联描写居住环境,用藤花、寒塘、雁群等意象渲染凄清和孤寂的氛围。
D.在尾联中,诗人着重抒发了因抗清失败而满腔爱国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
12.王夫之认为诗歌“出其情以相示,可以群矣;含其情而不尽于言,可以怨矣”,即诗歌需有真切的情感但要注意情感的节制,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种诗学主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①
贺 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②,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①这首词是词人从北方回到苏州时悼念亡妻所作。阊门,苏州城西门,这里代指苏州。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桐,其根半生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清霜后,秋天,这里指年老。
13.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贺词写词人再次来到苏州时觉得物是人非;苏词写妻子去世十年,词人难以忘怀。
B.“原上草,露初晞”运用比喻,既是描写亡妻坟前景物,又是哀叹妻子生命短暂。
C.“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融现实与梦幻于一体,是绝望又无奈的假设。
D.两首词都是悼念亡妻之作,写得都非常感人,而贺词抒发的感情更加深沉和悲痛。
14.贺词的“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与苏词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在表达技巧上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离思五首·其四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诗和苏词都属于悼亡之作,表现了两位诗人对妻子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B.元诗善用典故,开篇化用孟子之言和巫山神女故事暗喻两人之间爱情的神圣。
C.苏词中处处实写死别之悲、独处之苦和世路艰辛,道出生死相隔,深情不减。
D.苏词善于刻画形象,“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便道出了十年间岁月沧桑。
16.这两首悼亡之作结尾处表达情感方式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
朱敦儒
晚凉可爱,是黄昏人静,风生革叶。谁做秋声穿细柳?初听寒蝉凄切。旋采芙蓉,重熏沉水,暗里香交彻。拂开冰簟,小床独卧明月。
老来应免多情,还因风景好,愁肠重结。可惜良宵人不见,角枕烂衾虚设。宛转无眠,起来闲步,露草时明灭。银河西去,画楼残角呜咽。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悼亡之作,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和长夜难眠的孤苦寂寞。
B.“旋采芙蓉”化用古诗《涉江采芙蓉》,表达的意思也与这首诗相同。
C.词作以“可爱”开篇,以“呜咽”收尾,在强烈的反差中突出情感。
D.这首词以景语起,以景语终,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情,语淡而情浓。
18.悼亡是诗词里的常见题材。请简要分析本词的“悼亡”之情体现在何处。
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故武卫将军挽词三首(其一)
杜甫
严警当寒夜,前军落大星【注】。
壮夫思敢决,哀诏惜精灵。
王者今无战,书生已勒铭。
封侯意疏阔,编简为谁青?
【注】落大星:史书记载,有大星在诸葛亮的军营上空划落,不久诸葛亮去世。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寒夜”渲染气氛;再引“落大星”的典故,将武卫将军与诸葛亮并论。
B.颔联写将军生前英勇果决,死后人们为之哀悼,生与死相互映照,情感格外深沉。
C.颈联点明如今天下太平无事,自有文人为将军撰写碑铭,以此告慰逝者之灵。
D.诗人感慨,将军封侯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其生前事迹恐怕也不会被史书记载。
20.作为挽词,这首诗围绕武卫将军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思量,自难忘”并举,利用两组看似矛盾心态之间的张力,倾诉往事蓦然来到心间难以遏止的久蓄情感,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苏轼的内心世界。
B.“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说得极为沉痛,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
C.“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推人及已,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这种表现手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D.词中读不到令人感觉“矫情”之语,用词简练凝重,每一个音节的连接都有冷涩凝绝之感,犹如声声咽泣,压抑沉重的气氛就在这“幽咽泉流”中弥散开来。
22.下列对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年生死两茫茫”,写词人与妻子生死两隔,恩爱夫妻,一朝永诀,转瞬十年了。
B.词人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C.“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表现了词人心情的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也是不能话凄凉的。
D.“夜来幽梦忽还乡”,实写自己当年和妻子共度的甜蜜岁月;“小轩窗,正梳妆”,妻子的情态容貌,就在眼前。
23.下列对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记梦”,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
B.“纵使”句设想相逢情景,以自己的沧桑困顿进一步渲染对亡妻的眷恋。
C.“相顾无言”句以夸张手法摹写梦中之境,以千行之泪,反衬相聚的欢欣。
D.结尾三句从对面着笔,设想亡妻月夜凄凉心境,以寓自己深切悼念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永乐文长老①已卒
苏轼
初惊鹤瘦②不可识,旋觉云归③无处寻。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④尚有心。
欲向钱塘访圆泽⑤,葛洪⑥川畔待秋深。
【注】①文长老:即文及,嘉兴报本禅院住持。熙宁四年(1071)六月,苏轼因议新法和王安石不合,以太常博士直史馆通判杭州,十一月到任。次年末,过永乐乡,游览报本禅院,遇到文及。熙宁六年十一月,苏轼赴常州赈济灾民,又过秀州,夜过永乐,至报本禅院,这时文及已卧病退院。熙宁七年五月,苏轼返回杭州,再过报本禅院,文及已圆寂,因而写了这首悼诗。②鹤瘦;比喻生病。③云归:比喻圆寂。④文及也是蜀人,两人相见时,有怀念故乡之语。⑤圆泽:唐人袁郊《甘泽谣》载,圆观与李源相友善,曾与李源相约,卒后十二年,在杭州天竺寺相见。十二年后,李源如约来到寺前,听一牧童口中作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⑥葛洪:东晋人,字稚川,号抱朴子,始以儒术得名,后好神仙导养之术。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惊”写出了上次见面时诗人见文及病容的吃惊,用“云归”代指文长老的离世,符合其僧人身份。
B.颔联中“一弹指顷”即一弹指的时间,比喻时间极短暂,一弹指的时间便已是过去此生和来世了,诗人与文及天人永隔。
C.颈联“存亡惯见”,着眼于“亡”,见亡应流泪,但诗人没有流泪,前后转折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D.尾联诗人运用典故,用圆泽、葛洪自比,圆泽等待与李源重逢,葛洪在江畔已等到深秋之时了,带有神秘色彩。
25.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宿杜城亡友李羽处士故墅
温庭筠
柳不成丝草带烟,海槎①东去鹤归天。
愁肠断处春何限,病眼开时月正圆。
花若有情还怅望,水应无事莫潺潺。
终知此恨销难尽,辜负南华第二篇②。
【注】①海槎:神话传说中能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竹木筏。②南华第二篇,即庄子的《齐物论》,阐述了等生死夭寿、是非得失之理。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交代了地点、事件及朋友的姓名、身份,“故墅”二字表明这是一首悼亡诗。
B.首联第二句“鹤归天”三字以鹤喻友,以所见白鹤直飞天空之景暗指朋友仙逝。
C.颈联以物写人,写花之有情惘怅伤感与水之无情潺湲流淌,一正一反对比鲜明。
D.诗人虽然用庄子“齐死生”的观念劝慰自己,但终究难以消除内心的无限悲情。
27.本诗“病眼开时月正圆”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明月夜,短松冈”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里”和“十年”写出了生者与死者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隔离,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能再相逢的遗憾。
B.“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三句,把现实与梦幻混同起来,记述词人在对亡妻的哀思中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加深了这首词的内涵。
C.“小轩窗,正梳妆”句采用白描手法,刻画了亡妻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印象。这看似梦境记实,实则是夫妻二人生前甜蜜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D.本词题为“记梦”,梦境在全篇中居主导地位。词人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语言朴素,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
29.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耐人回味。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莺啼序·春晚感怀①(节选)
【南宋】吴文英
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苎②。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亸凤③迷归,破鸾慵舞。
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沉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临江仙·悼妻
【清】纳兰性德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纳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注】①这是作者悼念亡妻之作。②苎:苎麻,白色。③亸凤:失意之凤。
30.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词上阕登高望远,睹草青而叹鬓白,睹旧物而悼亡人,以失意之凤、失伴鸾鸟自喻,抒发胸中无限的悲痛之情。
B.吴词下阕欲将长恨写入长信,却无法投寄,只能移情入筝,寄意招魂,此处化用典故,实是自写其心。
C.纳兰词上阕二、三句描写“忆当初”的具体内容,追忆自己与妻子共同读书写字的生活情景。
D.两首词都写到睹旧物而生相思情,都以问句结尾,将词人内心的悲痛和对妻子的怀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1.诗评家评论这两首词都是“无意相思,却起相思;相思既生,一发而不可收”,请结合这两首词,分析情感是如何层层深化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其三)
杜甫
哀挽青门去,新阡①绛水遥。
路人纷雨泣,天意飒风飘。
部曲精仍锐,匈奴气不骄。
无由睹堆略,大树②日萧萧。
【注】①新阡:新的墓道。②大树:指“大树将军”。东汉名将冯异辅佐刘秀争天下,诸将并坐论功,冯异独处树下,军中称之为“大树将军”。
3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颈联说的是武卫将军部下的士兵精锐,匈奴不敢骄狂,由此可以看出,武卫将军曾威震沙场。
B.尾联中“无由”一词,意在强调诗人没有必要亲自到现场也能深切了解武卫将军的雄才大略。
C.尾联运用冯异的典故,谓武卫将军人虽谢世,但功业犹存,表达了诗人对武卫将军的敬慕之情。
D.整首诗没有直接抒发对武卫将军亡故的悲痛之情,但在字里行间将悲痛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3.该诗在称颂武卫将军时,除了运用典故外,还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阐释。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孤雁儿①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②,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③,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④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孤雁儿:词牌名。②三弄:即“梅花三弄”,古代笛曲名,或称“梅花引”。③萧萧地:淅淅沥沥。④吹箫人去:《列仙传》有载“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此言其夫赵明诚之去世。
3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从床、帐、香炉等闺中常见事物写起,逐渐展现出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B.“沉香”两句,炉寒香断,渲染了凄冷的心境,“情怀如水”使复归平静之情具体可感。
C.下片“小风”两句,由雨而泪,写出由疏淡而渐至浓郁的感情变化,层次鲜明。
D.全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哀婉的意境。
35.这首词明为咏梅,实为悼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浮丘道人招魂歌①
汪元量
有官有官位卿相,一代儒宗一敬让。
家亡国破身漂荡,铁汉生擒今北向。
忠肝义胆不可状,要与人间留好样。
惜哉斯文天已丧,我作哀章泪悽怆。
呜呼九歌②兮歌始放,魂招不来③默惆怅。
【注】①诗中所记为宋代政治家、爱国诗人文天祥。②九歌:屈原根据江南民间祭祀创作的乐歌。③魂招不来:屈原《招魂》中反复咏叹“魂兮归来”。
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宗”“铁汉”“忠肝义胆”等词语具有褒义色彩,是对文天祥的高度评价。
B.“家亡”句是对文天祥一生经历的高度概括,颇有“身世浮沉雨打萍”之意。
C.诗人借助屈原的作品《九歌》《招魂》,表达了对文天祥的深切哀悼之情。
D.这首诗多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情深意切,感人至深。
37.请从语言特色和情味意蕴的角度对“要与人间留好样”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3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B.“无处话凄凉”既是诗人自己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
C.整首诗歌以“梦”为线索,上片写实,下片记梦,用语浓墨重彩,抒写出对亡妻的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情调凄凉哀婉。
D.这首诗是记梦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通过记梦来写实,表达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
39.将苏轼的《江城子》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抒发的感情进行比较,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歌表达感情的不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内子亡十年其家以甥在稍还母所服潞州红衫颈
(明)徐渭
黄金小纽茜衫温,袖摺犹存举案痕。
开匣不知双泪下,满庭积雪一灯昏。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北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4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渭诗的标题意思是妻子去世十年后,其外甥来讨回妻子穿过的衣服。
B.徐渭诗的标题有叙事性,既作为写诗背景,也能增进诗人的情感表达。
C.徐渭诗使用的典故源自于《孔雀东南飞》, 而苏轼词没有使用典故。
D.徐渭诗押韵,苏轼词不押韵,可见格律诗要求押韵,词不要求押韵。
41.两首作品皆为悼念亡妻之名作,有人认为苏轼词抒发的情感更显深厚,你是否赞同?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答案:
1.D 2.意蕴:前一句将刘禹锡比作英雄刘备,表明刘、白二人都有远大的抱负,彼此惺惺相惜。后一句意为白居易非常欣赏刘禹锡婉而多讽的诗歌风格,是其难得的知音。
手法:颈联分别运用了曹操表梅煮酒论英雄和孔子修撰、评价《春秋》的典故,语言典雅精练,从政治抱负和诗文唱和两个方面颂扬二人的志趣相投,情意深厚。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自己将和微之一起与他在地下重逢欢聚”错。最后一句是说刘禹锡应与微之在地下相遇共游,并非说自己和微之将与刘禹锡在地下相逢同游。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从内容上来看,“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二句分别从政治理想和诗文唱和两个方面描述了二人志趣相投的友情。将刘禹锡比作英雄刘备,刘、白二人都热衷于政治革新,可谓志同道合,故以英雄相推崇,这是二人为友的政治思想基础。后一句则写刘禹锡诗风婉而多讽,其微言大旨,自己能知之。这是指在诗文方面白居易也是刘禹锡的知音。
②从手法上来看,结合文化常识和注释可知,这两句都采用了用典的手法。“杯酒英雄君与操”化用了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作者在这里以刘备来借指刘禹锡,以曹操来自比,以此典故来表明他们二人有相同的政治抱负,志向一致。“文章微婉我知丘”化用孔子修撰评价《春秋》的典故,据说孔子修完《春秋》,曾慨叹说:“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白居易自注说:“《春秋》之旨微而婉也。”这是作者在表明从诗文唱和方面两人也是知音,体现两人的深厚情谊。
3.C 4.相同:苏词和元诗结尾都直抒胸臆,苏轼的“料得年年肠断处”一句表明思念之久,肝肠寸断;元诗直接检讨自己懒于流连花丛,一半原因是参禅悟道,一半原因皆是思念你。不同:苏词尾句重在以景结情,“明月夜,短松冈”意境凄清幽独,相思之深,死别之痛,黯然魂销。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处处实写”错,纵观苏词,上片纪实,下片梦中还乡,是典型的的虚笔想象,“处处”太过绝对。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苏词结尾前半句“料得年年肠断处”用“肠断”表明思念之久,肝肠寸断,这是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悲痛之情。元诗“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一句的意思是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根据其中的“半缘……半缘”可以看出,作者这是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由此可见,苏词和元诗结尾都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思念之情。
而苏词结尾中,最后还有“明月夜,短松冈”这半句景物描写。这两句写景凄清幽独,以景结情,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思念,更加令人黯然魂销。可见,苏词结尾还体现了以景结情的手法。
5.B 6.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的上片是写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下片一开始由现实进入梦境,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的绝望。贺词由实入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如苏词中“小轩窗,正梳妆”,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苏词的“明月夜,短松冈”,贺词的“原上草,露初晞”,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的“鬓如霜”,把鬓发比作寒霜,把自己的辛苦遭逢与对亡妻的思念交融在一起。贺词上片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刻画出作者的孤寂、伤悲。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既指词人自己,也指亡妻”错。“头白”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鸳鸯,也指词人自己。鸳鸯头上有白毛(李商隐《石城》:“鸳鸯两白头。”),而词人此时已年届五十,也到了满头青丝渐成雪的年龄。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上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整首词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贺词,“重过阊门万事非”领起眼前之景,到“空床卧听南窗雨”都是实写,通过旧地重游抒发感情,追念了作者与亡妻在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育出来的深厚爱情;“谁复挑灯夜补衣”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 这一句是想象昔日之景,是虚写。
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苏词,“小轩窗,正梳妆”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这一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亲切而又熟悉,她的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这句细节描写,抓住人物“卧听”的动作,表达自己长夜不眠之思。
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苏词,“明月夜,短松冈”借助凄冷幽独的景物描写,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贺词,“原上草,露初晞”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
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鬓如霜”鬓发如霜,这是一句明喻,借助“霜雪”的颜色写出了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与对亡妻的思念。贺词,“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形象地刻画出了诗人的孤独凄凉。
7.C 8.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的上片是写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下片一开始由现实进入梦境,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的绝望。贺词由实入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
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如苏词中“小轩窗,正梳妆”,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
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苏词的“明月夜,短松冈”,贺词的“原上草,露初晞”,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
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的“鬓如霜”,把鬓发比作寒霜,把自己的辛苦遭逢与对亡妻的思念交融在一起。贺词上片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刻画出作者的孤寂、伤悲。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纯粹是为了状眼前之景”错误。“原上草,露初晞”,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亦比亦兴,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使用了比兴的手法,不是为了状眼前之景。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苏词,上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整首词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贺词,“重过阊门万事非”领起眼前之景,到“空床卧听南窗雨”都是实写,通过旧地重游抒发感情,追念了作者与亡妻在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育出来的深厚爱情;“谁复挑灯夜补衣”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这一句是想象昔日之景,是虚写。
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
苏词,“小轩窗,正梳妆”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这一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亲切而又熟悉,她的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
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这句细节描写,抓住人物“卧听”的动作,表达自己长夜不眠之思。
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苏词,“明月夜,短松冈”借助凄冷幽独的景物描写,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
贺词,“原上草,露初晞”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
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苏词,“鬓如霜”鬓发如霜,这是一句明喻,借助“霜雪”的颜色写出了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与对亡妻的思念。
贺词,“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形象地刻画出了诗人的孤独凄凉。
9.B 10.两者都运用了想象,晁补之的《临江仙》中词人想象与友人结伴赏景,表现出词人心中对友人真挚的依恋与不舍;苏轼的《江城子》下片写梦中与妻子相聚相逢,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出对爱妻的思念,并设想死者的痛苦,寄寓自己的悼念之情。
词的末尾均为以景结情,《临江仙》中最后写到了与友人一起欣赏垂柳倒映在江水中的影子与雪中凋谢的梅枝,《江城子》中苏轼用“明月夜,短松冈”营造出了凄清幽独的意境,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真挚。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两者都运用了想象:
《临江仙》里,结合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可知,词人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正在离别,词人却马上盼望其未来的相聚,可见词人心中充满对友人真挚的依恋与不舍。
而《江城子》下片五句,借“记梦”展现了词人对与妻子相聚的想象。“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常怀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落。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词的末尾均为以景结情:
《临江仙》的末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意思是观赏那江水中倒映的柳影和隐在雪中零落的梅花。词句选取春日的“柳影”和“梅花”作为意象,用动词“垂”“谢”赋予景物动态的美感,写出杨柳的婀娜多姿和梅花绽放后的零落之态。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秀丽的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依依杨柳映在水面的倒影和枝枝梅花在白雪中纷纷零落。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既安慰了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将离别的伤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伤感中又带有乐观豁达的情愫。
而《江城子》结尾三句,词人描写“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凄凉景象,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真挚。
11.D 12.①情感表达真切:“羊肠虎穴”感慨抗清斗争的艰险,“凭收柴市骨”表达报国热情和牺牲精神,“已厌漆园歌”表达对亡妻的深切悼念,颈联选用藤花、寒塘、雁等多个意象渲染孤寂凄凉的心境。②情感表达节制:九死一生的艰难苦恨于“对梦婆”处戛然而止;凄凉孤寂的绵密感在“未愁多”处及时止住,以自勉作结。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苦闷”错,由尾联中的“未愁多”可知,尽管处境艰难,诗人仍在自我鼓励。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和写作特色的理解能力。
①前四句“羊肠虎穴屡经过,老向孤峰对梦婆。他日凭收柴市骨,此生已厌漆园歌”大意是说一生多次经历抗清斗争,其艰难危险深切感知,而今年岁老迈,面对孤高的山峰不禁感慨九死一生,如同梦境,荣华富贵变幻无常。无论战事多么险恶,诗人不怕牺牲乐于奉献,不喜庄子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的旷达,对亡妻永远地思念。以上可见情感表达是真挚恳切的。
②颈联“藤花夜落寒塘影,雁字云低野水波”意思是说藤蔓上的花在夜晚静静凋落于寒凉的池塘里,只留下默默的影子,大雁以人字形低飞于野外水波上的云层间,渲染了凄凉的氛围,抒发了孤寂凄苦之情,尾联“樾馆无人苔砌冷,桂山相较未愁多”意思是说山中木屋因为无人到来而致台阶上长满苔藓,让人心生寒凉,胜过了南明反清复明时义军驻地后被清兵攻陷的桂林给人带来的愁绪,诗人以此自勉,要永远怀抱爱国之志,不可学那些故作超脱之人。可见诗人不直言对战事的感悟,而是使用“羊肠虎穴”借代,不说报国之志无畏无惧和对妻子的悼念,而是化用“对梦婆”“柴市”“漆园歌”的典故,并把孤寂伤感之情融于凄清的自然景物中,委婉曲折地表达真情实感,可见情感表达有节制。
13.D 14.①贺词运用典故及比喻手法,把自己比作半死梧桐和失伴鸳鸯,形象地刻画出了作者丧妻之后的孤独的凄凉。
②苏词通过虚写和白描手法,写自己与亡妻梦中相见的情景,写出了对妻子刻骨的思念。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贺词抒发的感情更加深沉和悲痛”错。两首词各有各的优势,能被称之为“词坛悼亡双绝”,就足以见世人对于这两首词的肯定和推崇。但无法比较两首词谁的感情更深沉和悲痛。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意思是自己就好像是霜打的梧桐半死半生,又像是失去伴侣的鸳鸯独自飞行。此句首先是用典,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桐,其根半生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其次运用比喻手法,用半死梧桐和失伴鸳鸯比喻自己知天命之年却成为鳏夫,孑身独存的苦状,寂寞之情,溢于言表。“清霜”二字,以秋天霜降后梧桐枝叶凋零,生意索然,比喻妻子死后自己也垂垂老矣。“头白”二字一语双关,鸳鸯头上有白毛,而词人此时已年届五十,也到了满头青丝渐成雪的年龄。这两句形象地刻画出了作者的孤独的凄凉。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写梦中相逢情景:你我久别重逢而又默默相望,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无言的泪水落下千行。此句是写梦境,是虚写,同时又是白描手法,这一细节所表现的含义是多重的:十年相思,一旦相逢,千言万语,当从何处开始倾吐?无语凝咽,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切合梦境的特征。其一,虽然无言,但那千行热泪,其中包含了多少辛酸,多少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其二,两人见面,泪水交相迸流,就是对对方的最后慰藉,因为泪水沟通了夫妻的感情,传导了对对方心意的充分理解;其三,这种白描手法带来的艺术效果,就是可以实中生虚。
15.C 16.相同:苏词和元诗结尾都直抒胸臆,苏轼的“料得年年肠断处”一句表明思念之久,肝肠寸断;元诗直接检讨自己懒于流连花丛,一半原因是参禅悟道,一半原因皆是思念你。不同:苏词尾句重在以景结情,“明月夜,短松冈”意境凄清幽独,相思之深,死别之痛,黯然魂销。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处处实写”错,纵观苏词,上片纪实,下片梦中还乡,是典型的的虚笔想象,“处处”太过绝对。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相同:苏词和元诗结尾都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苏词“料得年年肠断处”用“肠断”表明思念之久,肝肠寸断。元诗“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不同:苏词“明月夜,短松冈”结尾写景凄清幽独,以景结情,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思念,更加令人黯然魂销。
17.B 18.①“旋采芙蓉”化用《涉江采芙蓉》,表达对爱人的怀念。②“拂开冰簟,小床独卧明月”直接抒写自己独处的凄冷孤寂。③“可惜良宵人不见,角枕烂衾虚设”两句直接表达爱人逝去的遗憾伤感和独守空房的寂寞清冷。④“画楼残角呜咽”中“呜咽”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对亡妻的深切思念和孤身独处的无限痛苦。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表达的意思也与这首诗相同”理解错误,《涉江采芙蓉》,抒发的是两地相隔,游子思乡之情,本诗抒发的是对亡妻的悼念之情,一为生离,此为死别。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寒蝉凄切”此句断断续续的蝉声,引起了词人的“凄切”之感,更深切地反映出他蕴蓄在内心深处的悲凉情绪,触景生情,引发悲凉之情。
“旋采芙蓉,重熏沉水,暗里香交彻”是虚写,重在化用古代诗句抒发情怀。借用《涉江采芙蓉》写生离诗句抒发死别之情。借南朝乐府民歌重用香和炉的密切关系来比喻男女情爱,来写词人沉香犹存,山炉已杳。连用典故,以虚写实,抒发对亡妻的无限思念之情。
“拂开冰簟,小床独卧明月”,直接抒写自己独处的凄冷孤寂,“独卧”一词里隐含着酸楚,透露出悼亡的词旨。
“可惜宵人不见,角枕烂衾虚设”把无限的哀思凝缩在这两句里,直接表达爱人逝去的遗憾伤感和独守空房的寂寞清冷。
“宛转无眠,起来闲步,露草时明灭”,写词人心绪不安,想尽力排遣,然而徘徊往复,不觉得玉绳西转,已近黎明,徘徊愈久,情思愈苦。
“画楼残角呜咽”从黄昏到黎明间哀思的发展。“呜咽”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对亡妻的深切思念和孤身独处的无限痛苦。再写现实,彻夜难眠,徘徊愈久,情思愈苦。
19.D 20.①沉痛哀悼,将军之死令天下同悲。
②由衷赞美,将军生前英勇果敢,功绩必为后人铭记;
③无比惋惜,将军功业未竟,未得封侯。诗人为他感到惋惜。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D.“将军封侯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错误,“封侯意疏阔”意思是武卫将军自己对封侯之事看得很淡,所以“将军封侯的愿望”曲解文意,只是杜甫为将军感慨功业未竟,没能封侯。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结合颔联“壮夫思敢决,哀诏惜精灵”分析,可见诗人沉痛哀悼之情,想想英武的将军在敌军面前曾经多么勇敢果断,死亡的信息昭告天下时令天下人惋惜哀痛至极,将军之死令天下同悲。
结合颔联“壮夫思敢决”可知将军生前曾英勇杀敌,杀伐决断,果敢无畏;颈联“书生已勒铭”,写将军的功业已然昭告天下,可见诗人对将军的由衷赞美,将军功绩显著,其英勇精神必为后人永远铭记于心。
结合尾联“封侯意疏阔,编简为谁青?”分析,可见诗人内心为逝者深深地遗憾惋惜,战死沙场的将军终究是功业未就,青史册上自然不能记录将军的大名,情不自禁地为之怅然叹息。
21.C 22.D 23.C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推人及已”错, 应为“推己及人“。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实写”错误,“夜来幽梦忽还乡”意思是“晚上忽然在梦境中又回到了家乡”,应为虚写,想象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夸张手法”“反衬相聚的欢欣”理解有误,词的下片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自肺腑出,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了全词的悲伤基调,并非“相聚的欢欣”。
故选C。
24.D 25.①对过去与文及交往经历的回忆以及世事无常的感叹。
②赞美了文及道行高,又抒发前缘未尽的思念之情。
③对文及逝世的哀伤,亲朋日渐凋谢,更加深诗人对乡井的怀念。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用圆泽、葛洪自比”错误,应是用圆泽比文及,赞美文及道行高。
故选D。
2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三国秀州见了你的生和病和死去,一弹指的时间便已是过去此生和来世了。回忆过去与文及交往经历,表达世事无常的感叹。
②“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想去那钱塘寻访高僧圆泽,葛洪在江畔已等到深秋之时了。结尾两句“圆泽”“葛洪”用典极切,用圆泽比文及,既赞美他道行高,又有前缘未尽的思念之情。
③“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存在和死亡我见过很多所以没有落泪,同乡的离去让我也愁心重重。对文及逝世的哀伤,亲朋日渐凋谢,更加深诗人对乡井的怀念。
26.D 27.相同处:都借月抒情,表达悲伤之意。不同处:①“月正圆”是乐景,属以乐景衬哀情;②“明月夜,短松冈”意境凄清,是以哀景衬哀情。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故墅’二字表明这是一首悼亡诗”说法有误。表明这是一首悼亡诗的是“亡友”,“故墅”指过去的居处,不能体现悼亡之意。
B.“以所见白鹤直飞天空之景”说法有误。“鹤归天”不是作者眼前所见之景,而是借典想象之景。
C.“对比鲜明”错,颈联意为,花好像含情,为主人的逝去而怅望不已;水若无情,就不会这样为主人的逝去而日夜呜咽。二者不是对比。
故选D。
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特色(炼句)的能力。
首先,在意象上,“明月夜”和“月正圆”都出现了典型的“月”这一意象。
在表达的情感上,本诗是为悼念亡友李羽处士而写,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为纪念亡妻而写,因此,两者都借月抒情,表达悲伤之意。
本诗中,对“月”的描写是“月正圆”。圆月常常有花好月圆人团圆之意,而此时此刻面对这一轮象征团圆的明月,故友却已离世。两相对比,更让人悲痛。因此,本诗“月正圆”是乐景,属以乐景衬哀情。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明月夜,短松冈”结尾句,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遥隔千里,松冈之下,亡人长眠地底,冷月清光洒满大地,这是一种怎样孤寂凄哀的情景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难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诗人亦不免肝肠寸断。所以,“明月夜,短松冈”意境凄清,是以哀景衬哀情。
28.D 29.(1)对写(侧面落笔,悬想)。从对方落笔,写自己怀念亡妻,却料想对方为怀念自己而柔肠寸断,将对亡妻的思念之痛表达得深沉哀婉,催人泪下。
(2)以景结情。用明月夜、短松冈作结,以荒凉凄清之景,烘托出思念幽独之痛,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梦境在全篇中居主导地位”错,此词题为“记梦”,只有下阕五句写梦境,上阕写梦前所思。
故选D。
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对写(侧面落笔,悬想)。“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意思是“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诗人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实际上,这是从对方落笔,写自己怀念亡妻,通过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
以景结情。“明月夜,短松风”二句,使用了白描的手法,描写荒凉凄清的景物,渲染了凄清幽独的氛围,让“难舍亲人、柔肠寸断’的情感更加黯然魂销。诗歌以景作结,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30.C 31.①触景生情。本是无意相思,吴词中因登高望青草而伤己念妻,纳兰词因雨滴芭蕉而起相思之情。
②借物抒情(虚实结合)。吴词中因点检旧物忆起曾经离欢,以致如凤鸾迷归、慵舞;纳兰词因看到书信上的字,而追念过往。情感愈发悲痛。
③直抒胸臆。吴词下阕直言“长恨”“相思”“伤心”;纳兰词下阕倦眼湿帙,直言“孤”情。情感喷涌。
④以“问天”结句。吴词弹筝问天,为妻招魂;纳兰词以“无情有情”问天。情感一发不可收。(任意答出其中三点)
【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追忆自己与妻子共同读书写字的生活情景”说法错误,二、三句是诗人心碎难眠,翻阅旧时书信时,看到妻子写的小字,便想起她初学书写时还不熟练的模样,并非“与妻子共同读书写字”。
故选C。
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抒情手法的能力。
触景生情。这两首词都是无意抒发相思之情,但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了悼念亡妻的感情。吴词中上片“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苎”,作者登上高亭极目遥望,看见芳草染绿天边道路,叹一半鬓发已雪白,由此引发出伤己念妻之情;纳兰词中“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作者因听到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而唤起了相思之情。
借物抒情。吴词“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亸凤迷归,破鸾慵舞”,意思是你留下的凤钗上,那垂下羽翼的孤凤仿佛迷失了归路;你留下的鸾镜已破,上边孤独的鸾鸟仿佛懒得再飞舞。作者睹物思人,因点检旧物而回忆起曾经的离欢,以致如凤鸾迷归、慵舞,借物抒怀,意蕴加深,情感更显悲痛。纳兰词“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意思是临睡前还展开旧时书信,看着那写满相思情意的书笺,记起当时她书写鸳鸯二字时还不熟练的模样。词人因看到书信上的字,而追念过往。情感愈发悲痛。两首词中写的都是作者看到眼前的事物而引发出对往事的追忆,所以此处也可以答“虚实结合”的手法。
直抒胸臆。吴词下阕“殷勤待写,书中长恨”“漫相思、弹入哀筝柱”“伤心千里江南”,直接用表达情感的词语“长恨”“相思”“伤心”等来抒发对逝者的凭吊之情以及胸中的无限悲痛之情,意蕴加深;纳兰词下阕“倦眼乍低纳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写自己看着这些散乱的书册,不禁泪眼模糊。词中用倦眼湿帙,直接抒发了内心的孤寂怅惘之情,情感喷涌。
均以“问天”结句。吴词结句“怨曲重招,断魂在否”化用《楚辞·招魂》之语,写作者因相思无已而弹筝问天,为妻招魂;纳兰词“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也是以问天结句:料想你我的缘分已尽,可谁又道得清究竟是有情还是无情呢?情感真挚,一发不可收。
32.B 33.①运用了侧面描写与衬托的手法表达诗人对武卫将军的敬仰以及亡故的痛惜。②侧面描写,路人因武卫将军亡故而泪如雨下的场景表现了武卫将军深得民心,借助悲风飘飘来烘托武卫将军亡故的悲伤氛围。③衬托,武卫将军的部下依然精锐颂扬了武卫将军的功业,匈奴不敢肆意妄为凸显了武卫将军的声威。
【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没有必要亲自到现场”错。“无由”意为“没有机会”,尾联表达的是“可惜没有机会亲眼看到你施展雄才伟略,将军树将逐日萧条”,并非没有必要。
故选B。
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与衬托的手法表达诗人对武卫将军的敬仰以及亡故的痛惜。
颔联“路人纷雨泣”写路上行人纷纷落泪,如雨滴一般。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与衬托的手法极写送棺时的悲伤,表达诗人对武卫将军的敬仰以及亡故的痛惜,路人因武卫将军亡故而泪如雨下的场景从侧面表现了武卫将军深得民心。
颔联“天意飒风飘”写天上悲风飘飘,借助悲风飘飘来烘托武卫将军亡故的悲伤氛围;
颈联“部曲精仍锐”意思是你的部曲精神仍很勇锐,写武卫将军的部下依然精锐,从侧面颂扬了武卫将军的功业;颈联“匈奴气不骄”意思是匈奴不敢肆意妄为,死后如此,生前威势可知,从侧面凸显了武卫将军的声威。
34.B 35.①这首词虽在序中称梅词,实际上既没有直接描绘梅花,也没有去歌颂梅的品性,而是把梅作为词人个人悲欢的见证者。
②上片写闻“梅花三弄”而怀人,见梅心惊破而思春;下片又因折梅无人共赏,无人堪寄而陷入无可排释的绵绵长恨之中。
③全词以“梅”为线索,着力描写了丈夫去世后自己清冷孤寂的生活和凄凉悲绝的心情。
【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使复归平静之情具体可感”说法错误,“伴我情怀如水”意思是“我的情绪如水一样凄凉孤寂”,是把悲苦之情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故选B。
3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词主旨内容的能力。
由这首词的小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看,词人似乎在咏梅,一般咏物诗会在内容中涉及所咏之物的特点及品性,但本词既没有直接描绘梅花,也没有去歌颂梅的品性,而是在“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句,把梅作为词人个人悲欢的见证者。
从具体内容上看,上片梅花相关的诗句是“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意思是《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写出了词人凄冷孤苦之情,暗含了怀人之意。下片与梅花相关的诗句是“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意思是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词人因折梅无人共赏,无人堪寄而陷入无可排释的绵绵长恨之中,寄托了对不幸病故的丈夫赵明诚的深切思念。
“梅”在词中贯穿上下两片,起到了线索作用。词作中描写的是丈夫去世后自己清冷孤寂的生活,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36.B 37.①语言特色:不事雕琢,通俗易懂(质朴无华,口语化等分析均可)。②情味意蕴:对文天祥忠肝义胆、英勇不屈崇高精神的肯定与赞美;激励后来者要以文天祥为榜样,为国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对文天祥一生经历的高度概括”言过其实,从诗中看,应为“对文天祥自抗元以来经历的高度概括”。
故选B。
3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要与人间留好样”,要给这人世间留下自己的高风亮节,以及舍身取义的人生观,作为世人仿效的榜样。
语言特色:诗句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不事雕琢,通俗易懂,质朴无华,极富口语化特点。
情味意蕴:诗句是对文天祥视死如归、忠肝义胆、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的肯定与赞美,他是世间人们学习的榜样;留下了“好样”,就是要后人学习的,诗句激励后来者要以文天祥为榜样,要有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要有为国赴汤蹈火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
38.C 39.《江城子》: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处境的孤寂和世事的艰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了诗人借梦游超脱现实,对现实世界的憎恨和厌恶,同时表达诗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质。
【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用语浓墨重彩”错误。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故选C。
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江城子》:
上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意思是:你我夫妻生死相隔已经整整十年,强忍着思念,可终究难以忘怀。“不思量”和“自难忘”看似矛盾,实则透露出词人痛苦的内心世界,上片为写实,表达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记述梦境,为虚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常怀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尘满面,鬓如霜”等,写出了诗人处境的孤寂和世事的艰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诗人借梦游超脱现实,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憎恨和厌恶;同时,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表达了诗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质。
40.B 41.示例:苏词的情感抒发得较为深厚。(要表明苏词的更为深厚之处。苏词对妻子的思念源于过去的回忆、夫妻的美好生活、自己现今的孤寂,还有对作为心灵伴侣的思念。情感更显深邃。)
示例:徐诗的情感抒发得较为深厚。(要表明徐渭诗的更为深厚之处。徐渭诗写的更多是生活琐事、细节,融入生活的情感更为真切、厚重。)
【解析】4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其外甥来讨回妻子穿过的衣服”错误,由原文可知“还”是“归还”的意思,不是“讨回”。
C.“使用的典故源自《孔雀东南飞》”错误,应使用的是梁鸿传的典故。
D.“词不要求押韵”错误,因为词是按照词牌而进行押韵的,故错误。
故应选B。
4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赞同,从苏轼词抒发的情感更显深厚入手分析。
苏轼:这首悼亡词,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徙知山东密州(今山东诸城)时所作。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多年后的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从诗歌内容角度看,开头三句,直接抒情,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表达到了妻子去世后自己的深沉的悲痛。
“夜来幽梦忽还乡 ”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常怀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虽是梦中景象,却能表现两人以往生活幸福甜蜜,但梦中相见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苏词的情感抒发得较为深厚。
示例二:不赞同,要从徐诗的情感抒发得较为深厚角度分析。
“袖摺犹存举案痕”从再次见到妻子衣服上的褶皱这一细节,联想到曾经与妻子举案齐眉的日子;“开匣不知双泪下”从对自己动作的细节描写入手,写出再次面对妻子遗物时睹物思人的伤痛难以控制,不禁黯然泪下,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真切的表达了作者对亡妻深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