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基础选题(有答案)
鲁教版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选择题。(16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新鲜的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的质量占78%
C.空气中稀有气体的体积占0.96%
D.空气成分比较固定,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2、关于相对原子质量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kg
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g
C.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是该原子的实际质量的12倍
D.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原子的实际质量也越大
3、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叙述错误的是( )
A.标准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通常状况下,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
C.氧气不易溶于水
D.氧气从淡蓝色液体变成无色气体发生了化学变化
4、化学实验操作的“先”与“后”,对化学实验结果、师生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的实验先与后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必须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B. 制取氧气时,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
C. 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为节约能源应先移去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面
D. 使用氢气时,先检验氢气的纯度,再点燃
5、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
B.空气中可分离出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D.空气中氮气的化学性质比氧气活泼
6、在进行“空气中的氧气会减少耗尽?”的辩论中,作为正方(空气中的氧气会减少耗尽)。下列论点不应成为本方论据的是( )
A.汽车越来越多,消耗的氧气越来越多
B.限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是目前各国政府的重要环境政策
C.有证据表明,在远古时代的原始空气中氧气含量高达
D.人口增多,人类所消耗的燃料越来越多
7、某同学给实验室制作的试剂瓶标签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8、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四氧化三铁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9、下列关于产生氧气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用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才有可能产生氧气
B. 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C. 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是分解反应
D. 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10、下列同学对“SO2”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表示二氧化硫这种物质
B.表示二氧化硫由氧原子和硫原子组成
C.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
D.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由2个氧原子和1个硫原子构成
11、下列关于空气各成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按质量计算,空气中约含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1%
B.氦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造成空气污染的气体主要有CO、CO2和SO2等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又被称为“惰性气体”
12、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但不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Ar B.Ag C.Si D.I
13、2022年,“土坑酸菜”在央视3.15晚会曝光后,“老坛酸菜”四字刷屏。酸菜大多用绿叶蔬菜腌制发酵而成。酸菜发酵是乳酸杆菌分解绿叶蔬莱中糖类产生乳酸(C3H6O3)的过程。乳酸是一种有机酸,它被人体吸收后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等作用。下列有关乳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乳酸是一种氧化物
B.乳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C.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0g
D.乳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14、如图所示为验证水的组成的简易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产生的氧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
B. 用燃着的木条检验B试管中的气体,气体可以燃烧
C. 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 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1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检验氧气是否集满
B.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时,应立即收集氧气
C. 从水槽中取出集气瓶,拿出水面,盖上玻璃片后正放在桌上
D.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水槽中导管口气泡快速均匀冒出时就开始收集氧气
16、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N2、O2、CO2、水蒸气等多种成分。请判断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 )
A.1% B.16% C.21% D.25%
二、填空题。
17、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造成下列实验后果的原因可能是:
(1)加热固体时试管炸裂_______ ;(任答一条原因即可,下同)
(2)用量筒量取一定量体积的水时,实际量得的体积偏大_______ ;
(3)在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结果偏低_______ 。
18、有下列七种物质:①食盐水 ②铜丝 ③冰水混合物 ④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后的产物 ⑤液氧 ⑥氯化钠⑦清新的干燥空气,其中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混合物的是 ,含有水分子的是 ,含有氯离子的是 (以上均填序号)。
19、化学通常是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来研究物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1)如图中 A 是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B、C 分别为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D 为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
①依据 A 图,你可以得到的信息是______。(写一条即可)
②依据 B 图可知,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
③若 x=8,则 C 图表示的微粒符号是______。
④D 图中甲、Cl、乙三种元素其原子的电子层数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2)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该反应中共有四种原子
B.A 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
C.这四种物质中有两种是氧化物
D.该反应中 B 和 C 的质量比为 12:7
20、在实验室中,常用________取用块状固体;在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集气瓶中常常放少量水,则本实验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的作用是________ 。
21、用化学用语表示:
(1)3个钾原子____ ;
(2)氦元素__ ;
(3)4 个碳酸根离子__________;
(4)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二价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22、某科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镁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可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于是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验证。
步骤1:用盛水的水槽、无底的废广口瓶、燃烧匙、蒸发皿、橡皮塞等装配成如图所示的装置。另准备一个有一根铜丝穿过的橡皮塞,铜丝末端固定一根镁条。
步骤2:引燃燃烧匙中足量的红磷,塞好橡皮塞。待充分冷却,观察到广口瓶内水面上升的体积约占原瓶内水面上方空间的左右。
步骤3:往水槽中加水使广口瓶内外水面相平。点燃镁条,更换橡皮塞,镁条在广口瓶内继续燃烧,发出红光,放出热量。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
(1)步骤2的目的是 。
(2)在步骤3“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是由于瓶内气压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气压。
(3)拓展应用
①通过该实验可知, (填“能”或“不能”)用镁条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若使用镁条,则测得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
②由此实验可知,选取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可燃物应具有的性质为 。
23、如图所示是木炭、铁丝和硫粉的燃烧实验。
(1)图1中丙集气瓶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 ;
(2)图2中水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3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关上述三个燃烧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都放出热量
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所有物质反应
C.实验前铁丝需要打磨
D.木炭、铁丝、硫粉点燃后要立即从瓶口伸到瓶底
四、计算题。
24、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后又发明了双氢青蒿素。如表是双氢青蒿素片的部分说明,请回答:
双氢青蒿素片成份:C15H24O5功能主治:适用于各种疟疾的症状控制用法用量:口服1日1次,成人1日3片,连用7日规格:每片含双氢青蒿素20mg
(1)双氢青蒿素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双氢青蒿素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精确到0.1%)
(3)成人每天所服双氢青蒿素片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mg)
2023—2024学年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基础选题(有答案)
鲁教版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选择题。(16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新鲜的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的质量占78%
C.空气中稀有气体的体积占0.96%
D.空气成分比较固定,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答案】D
2、关于相对原子质量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kg
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g
C.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是该原子的实际质量的12倍
D.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原子的实际质量也越大
【答案】D
3、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叙述错误的是( )
A.标准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通常状况下,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
C.氧气不易溶于水
D.氧气从淡蓝色液体变成无色气体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D
4、化学实验操作的“先”与“后”,对化学实验结果、师生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列有关的实验先与后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必须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B. 制取氧气时,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
C. 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为节约能源应先移去酒精灯,再将导管移出水面
D. 使用氢气时,先检验氢气的纯度,再点燃
【答案】C
5、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
B.空气中可分离出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D.空气中氮气的化学性质比氧气活泼
【答案】B
6、在进行“空气中的氧气会减少耗尽?”的辩论中,作为正方(空气中的氧气会减少耗尽)。下列论点不应成为本方论据的是( )
A.汽车越来越多,消耗的氧气越来越多
B.限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是目前各国政府的重要环境政策
C.有证据表明,在远古时代的原始空气中氧气含量高达
D.人口增多,人类所消耗的燃料越来越多
【答案】B
7、某同学给实验室制作的试剂瓶标签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答案】A
8、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四氧化三铁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答案】D
9、下列关于产生氧气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用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才有可能产生氧气
B. 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C. 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是分解反应
D. 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答案】C
10、下列同学对“SO2”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表示二氧化硫这种物质
B.表示二氧化硫由氧原子和硫原子组成
C.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
D.表示一个二氧化硫分子由2个氧原子和1个硫原子构成
【答案】B
11、下列关于空气各成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按质量计算,空气中约含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1%
B.氦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造成空气污染的气体主要有CO、CO2和SO2等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又被称为“惰性气体”
【答案】C
12、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但不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Ar B.Ag C.Si D.I
【答案】D
13、2022年,“土坑酸菜”在央视3.15晚会曝光后,“老坛酸菜”四字刷屏。酸菜大多用绿叶蔬菜腌制发酵而成。酸菜发酵是乳酸杆菌分解绿叶蔬莱中糖类产生乳酸(C3H6O3)的过程。乳酸是一种有机酸,它被人体吸收后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等作用。下列有关乳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乳酸是一种氧化物
B.乳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C.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0g
D.乳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答案】D
14、如图所示为验证水的组成的简易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产生的氧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
B. 用燃着的木条检验B试管中的气体,气体可以燃烧
C. 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 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答案】D
1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检验氧气是否集满
B.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时,应立即收集氧气
C. 从水槽中取出集气瓶,拿出水面,盖上玻璃片后正放在桌上
D.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水槽中导管口气泡快速均匀冒出时就开始收集氧气
【答案】D
16、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N2、O2、CO2、水蒸气等多种成分。请判断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 )
A.1% B.16% C.21% D.25%
【答案】B
二、填空题。
17、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造成下列实验后果的原因可能是:
(1)加热固体时试管炸裂_______ ;(任答一条原因即可,下同)
(2)用量筒量取一定量体积的水时,实际量得的体积偏大_______ ;
(3)在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结果偏低_______ 。
【答案】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答案合理即可)
(2)仰视读数
(3)红磷的量不足(答案合理即可)
18、有下列七种物质:①食盐水 ②铜丝 ③冰水混合物 ④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后的产物 ⑤液氧 ⑥氯化钠⑦清新的干燥空气,其中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混合物的是 ,含有水分子的是 ,含有氯离子的是 (以上均填序号)。
【答案】②⑤;①④⑦;①③④;①⑥。
19、化学通常是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来研究物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1)如图中 A 是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B、C 分别为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D 为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
①依据 A 图,你可以得到的信息是______。(写一条即可)
②依据 B 图可知,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_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
③若 x=8,则 C 图表示的微粒符号是______。
④D 图中甲、Cl、乙三种元素其原子的电子层数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2)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该反应中共有四种原子
B.A 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
C.这四种物质中有两种是氧化物
D.该反应中 B 和 C 的质量比为 12:7
【答案】(1) 锡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不活泼 Cl- 相等 (2)D
20、在实验室中,常用________取用块状固体;在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集气瓶中常常放少量水,则本实验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的作用是________ 。
【答案】镊子;吸收反应生成的有害气体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
21、用化学用语表示:
(1)3个钾原子____ ;
(2)氦元素__ ;
(3)4 个碳酸根离子__________;
(4)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二价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3K He (2) 4 (3)
三、实验题。
22、某科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镁可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可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于是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验证。
步骤1:用盛水的水槽、无底的废广口瓶、燃烧匙、蒸发皿、橡皮塞等装配成如图所示的装置。另准备一个有一根铜丝穿过的橡皮塞,铜丝末端固定一根镁条。
步骤2:引燃燃烧匙中足量的红磷,塞好橡皮塞。待充分冷却,观察到广口瓶内水面上升的体积约占原瓶内水面上方空间的左右。
步骤3:往水槽中加水使广口瓶内外水面相平。点燃镁条,更换橡皮塞,镁条在广口瓶内继续燃烧,发出红光,放出热量。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
(1)步骤2的目的是 。
(2)在步骤3“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继续上升”是由于瓶内气压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气压。
(3)拓展应用
①通过该实验可知, (填“能”或“不能”)用镁条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若使用镁条,则测得结果 (填“偏大”或“偏小”);
②由此实验可知,选取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可燃物应具有的性质为 。
【答案】(1)除去广口瓶中空气中的氧气。 (2)小于。
(3)不能;偏大。 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23、如图所示是木炭、铁丝和硫粉的燃烧实验。
(1)图1中丙集气瓶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 ;
(2)图2中水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3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关上述三个燃烧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都放出热量
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所有物质反应
C.实验前铁丝需要打磨
D.木炭、铁丝、硫粉点燃后要立即从瓶口伸到瓶底
【答案】(1)溶液变浑浊;
(2)防止反应产生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瓶底,使瓶底炸裂;
(3)硫+氧气二氧化硫;
(4)AC。
四、计算题。
24、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后又发明了双氢青蒿素。如表是双氢青蒿素片的部分说明,请回答:
双氢青蒿素片成份:C15H24O5功能主治:适用于各种疟疾的症状控制用法用量:口服1日1次,成人1日3片,连用7日规格:每片含双氢青蒿素20mg
(1)双氢青蒿素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双氢青蒿素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精确到0.1%)
(3)成人每天所服双氢青蒿素片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mg)
【详解】(1)双氢青蒿素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5):(16×5)=9:4;
(2)双氢青蒿素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答:双氢青蒿素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3.4%;
(3)成人每天所服双氢青蒿素片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
20mg×3×63.4%≈38.0mg。
答:成人每天所服双氢青蒿素片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为:38.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