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17 13:2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聊城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45分)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基本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
A.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强 B.这些地区水资源丰富
C.早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D.这些地区适合农业发展
2.殷商时期,“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权政治兴盛的标志,同时古代的王,特别是商朝,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但这一状况后来就发生了转变,阅读下表
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C.神学政治彻底衰落 D.人性论走向成熟
3.如图为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其形制和用途和《商君书》,班固《汉书·食货志》等的记述基本一致,成为商鞅变法经济改革的重要史证。这说明:
A.史书文字记载不具备史料价值 B.只有第一手史料才能真实反映历史
C.方升和《汉书》都是二手史料 D.文物资料可以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
4.下图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结构图,图中三处空格处从左到右依次应填:
A.中央官制地方官制 皇帝制度 B.地方官制 中央官制 皇帝制度
C.中央官制皇帝制度地方官制 D.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官制
5.《中国简史》记载“当汉初,承春秋战国以来五百余年的长期战争;加以秦代的暴虐,秦、汉之际的扰乱,天下所渴望的是休养生息……汉初已有这个趋势。文景二代的政治尤能应这一要求,所以社会上顿呈富庶之象。”这说明:
A.道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B.休养生息的政策是基于统治需要提出的
C,人民的要求是调整统治政策的主因 D.文景之治使西汉进入强盛时期
6.电视剧《风中奇缘》讲述的是汉武帝时期西域大漠和都城长安的一系列故事,其中主角胡歌扮演的“九爷”作为一个商人(同时还是汉武帝的外甥),社会地位很高,影响力极大,这最有可能得益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加强 B.盐铁官营政策的实施
C.“推恩令”的实施 D.对商人征收财产税
7.钱穆《国史大纲》记载“州、郡察举之权在地方官,而州大中正则为中央官之兼职。故士庶求出身者,于察举制度下必须归于地方,而在中正制度下则须奔集中央。此制本因人才不在乡里而立。但既立此制,则有使人才永不反归乡里之势。”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A.沉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B.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C.较之于察举制是巨大的历史进步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8.隋炀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措施对后世泽被深远,但隋朝却短命而亡。史学家评论时说:他错就错在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一起做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隋炀帝采取的措施顺应了时代潮流 B.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
C.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D.隋朝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9.唐代以前,耕犁需要两头牛才能牵引,对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水田来说难以使用。唐代以来,耕牛和牛耕具逐渐被长江下游地区的农民接受。该变化受益于唐代
A.统治者重视农耕,劝课农桑 B.曲辕犁发明,生产力水平提高
C.筒车用于农业灌溉 D.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10.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两税之立,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
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此赋税制度的实施
A.推动了租庸调制继续实行 B.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C.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杜绝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11.针对佛教,道教的冲击,隋朝儒学家在处理儒、释、道三者的关系时,提出了“三教合一”的主张,也就是“儒、释、道三教合归儒”。其本质是
A.倡导思想多元化发展 B.弘扬道教文化
C.传播佛教思想 D.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12.史载:“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多以赋入自瞻,名曰留使……及赵善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是月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勿得占留。”为此北宋统治者
A.设诸路转运司转运地方财税 B.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
C.设“三司”分割财权 D.设通判监督地方官
13.元代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落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干行省。这表明元代
A.加强了中央权力 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
C.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D.给予了地方部分权力
14.明成组设内阁后,内阁“票拟”起草,皇帝“批红”拍板,内阁地位不断上升(如下图所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中期相权加强
B.内阁设置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C.“票拟”使内阁大学士拥有决策权
D.内阁是最高行政机关
15.《中国历史·元明清卷》记载“(清朝前期)一百余年间……传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新的高峰……这一时期多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框架…·…与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飞跃相比,中国前进的脚步显得迟滞而迁缓。”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A.腐朽封建制度的阻碍 B.西方列强的入侵
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D.科举考试的束缚
第Ⅱ卷 非选择题(55分)
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古史中:秦汉两代,因国内的统一而转而对外。于是有秦皇汉武的开边。因封建制度的铲除,而前此层累的等级渐次平夷;而君权亦因此扩张。实际上,则因疆域的广大,而政 北治日趋于疏阔;人民在政治上的自由,日以增加;而社会亦因此而更无统制。竞争既息,人心渐 用入于宁静。而学术思想,亦由分裂而入于统一。这是第一期。因两汉的开拓,而有异族入居塞
内的结果。因疆域广大,乱民蜂起之时,中央政府不能镇压,而地方政府之权不得不加重,于是有后汉末年的州郡握兵,而成三国的分裂。晋代统一未久,又有五胡乱华之祸。卒致分裂为南北朝。直至隋代统一,而其局面乃被打破。这是第二期。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简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任选一个时期予以说明。(要求: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1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1)请将图表中的空白部分补全(4分)
材料二 这一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时,是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国史新论》
(2)据材料二、三归纳科举制的特点。(6分)
材料四 晚唐由名族公卿贡举进者占76.4%,至宋代跌至13%;寒族在晚唐仅占9.3%,北宋时增至58.4%。此现象不仅可以表示社会之转变,同时可以表示科举制度汲引寒士之效用,愈久而愈见。
——孙国栋《唐宋之际社会门第之消融》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王朝的影响。(6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评价宋朝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他对于宋朝的文化地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言语间也透露出他对文化盛世宋朝的向往。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在谈到宋代时也曾感慨道:“谈到十一世纪,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散文家余秋雨也曾坦言:“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
——名人眼中的宋朝盛世
阅读材料,自拟题目,结合宋朝历史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论证。(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论证充分)
19.(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1)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为什么?(6分)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9分)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C 2.B 3.D 4.D 5.B 6.B 7.D 8.B 9.B 10.C 11.D 12.A 13.D 14.B 15.A
16.示例:选期:第一期——秦汉两代是中古史第一期
说明:角度一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一个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3分)角度二废除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形成发展(3分)
角度三秦汉开疆扩土,正确处理民族关系(3分)
角度四统一思想巩固政治统一,秦法汉儒(3分)
如果选择第二期,评分标准可参照上述示例制定;(魏晋南北朝政治上国家分裂,多个政权并立,政权更迭频繁(3分);经济上北方战乱经济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3分);民族关系方面,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3分);文化上,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成就突出)(3分)
17.(1)汉朝:品德和才干(2分)隋唐到明清:考试成绩或才学才干(2分)
(2)A.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2分)B.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2分)C.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2分)
(3)A.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2分)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C.平民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活力。(2分)
18.宋朝是伟大的具有创造力的朝代(2分)
(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等角度论证)
政治上,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现局部统一,和议政策稳定边疆,带来社会长期稳定;经济上,农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打破坊市制,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文化上,儒学走向哲学化,思辨化,理学体系形成,文学走向世俗化,宋词成就突出;科技上,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火药取得突破性进展,领先世界;社会生活上,市民阶层壮大,走向平民化。(每一要点2分,答出其中四个要点即得满分8分)
总之,两宋政府注重文人治国,重视海外贸易,国内商业环境宽松,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科技文化发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2分)
19.参考答案:(1)理由不充分。(2分)明太祖认为宰相多专权乱政,激化与皇权的矛盾;古代并没有宰相,秦设宰相短命而亡。(2分)他只看到了宰相制与君主专制的矛盾,而没有看到宰相制度能起到集思广益、限制君权等保证王朝正确决策的积极一面。(2分)
(2)新变化:高产农作物的传入;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5分,每个知识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得满分)影响:推动了人口的增加,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地矛盾;促进生产关系的变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推动市民阶层的壮大,阶级结构出现新的变化;推动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新的经济形式对封建制度起到一定的瓦解作用;推动新的社会思潮出现。(4分,每个知识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得满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