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合肥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16 12:1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合肥四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 4页。全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言文字应用(18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车辙 岛屿 提炼 不落窠臼 B.整饬 蝉联 吸吮 委曲求全
C.尺牍 毗邻 绵密 苦口婆心 D.刀俎 帷幕 筹划 通货膨涨
2.下列句中画横线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村里成立“农家乐合作社”,协调客源,规范标准。客人越来越多,需求也五花八门。
B.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志愿者既要坚持身先士卒,也要抓机遇、重宣传,做好思想引导。
C.二十多年的成长积淀,他们啃下一个个零部件“硬骨头”,开发新功能更加得心应手。
D.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向上向善、趋利避害,为人工智能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植根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沃土的中国共产党,更懂得中华民族之于复兴的意义。
B.在沟通过程中,因对问题理解不相异,两人差点发生口角,只好找到村委会评理。
C.辩证来看,越是行业需求不足的时候,越是企业可以凭借创新脱颖而出的时候。
D.对于白内障,特别是老年性白内障,既然不可避免发生,但可以延缓进展速度。
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读不读书,固然是个人选择,但又不仅是个人的选择,______它是关系到整个国家国民素质的大问题。_____,当前应该强化的是国民的阅读意识,而这也需要政府扶持。______这样,在国民经济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______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某种意义上,后者更重要,因为它将为前者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
A.由于 因故 不仅 而且 B.因此 然而 唯有 才
C.所以 而且 只要 就能 D.因为 因此 只有 才能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某作家致信李编辑:“李生吾兄台鉴,近日囊中渐空,不知稿费何日能到,望速寄为盼。”
B.你们家现在有几口人 你的内人在哪里工作 家里收入怎么样 有需要我帮忙的吗
C.您老今天不在府上也不要紧,只要您的舍亲在就行,我们此行就是想一睹贵府的风貌。
D.这个月惠临贵公司实习,我确实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收获颇丰,在此,真心表示感谢。
6.下列依次填入画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人在古镇,前瞻是景,顾盼也是景。____,____,____,____。绿意十足的爬山虎贴墙疯长,紧紧密密、像一张张陈年的迷彩蛛网、又像一幅幅苍老得无从辨识的老地图,把古镇装扮成一个展览馆。
①再一眼便越过了对岸的庭院 ②望得到河里的水、水上的波
③你的目光从街心穿过厅堂 ④落在一窗的绚烂或者一墙的青葱上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二、古诗文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15 分。选择题 9 分,每小题 3 分;翻译题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7.下列对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故:原因,缘故。B.以致天下怨谤也 谤:诽谤,指责。
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顾念,忧虑。D.度义而后动 度:计划。
8.下列对句中画横线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以授之于有司 ②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③不为侵官 ④为天下理财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9.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和致怨五事。
B.作者文中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
C.本文作者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招致怨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D.作者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注意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6分)
(1)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2)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二)古代诗歌鉴赏(6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1~12题。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1.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写深秋景象,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B.第二句写诗人眼前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C.第三句写诗人的劝诫,希望人们记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
D.第四句写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正是一年最美之时。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已无”与“犹有”两词形成强烈的烘托,以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B.本诗不是简单写荷、菊花朵的凋零,而是将描写的笔触伸向荷叶和菊枝。
C.本诗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
D.诗歌先描绘了荷败菊残的景色,目的是强调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
(三)古诗文默写(6分)
13.补写出下列语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踮起月极目远望,也“_”。
(2)古代诗歌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感情,杜甫《登高》中也有这样的诗句,“__”。
(3)《红楼梦》的护身符歌谣里有“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在《阿房宫赋》里表明阿房宫规模庞大的两句是“_,_”。
三、现代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海南杂忆
茅盾
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原以为这个地方是一条陆地,突入海中,碧涛澎湃,前无去路。但是错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所谓“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边,相去二三十步。当然有海.就在岩石旁边,但未见其“角”。至于“天涯”,我想象得到千数百年前古人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但是今天,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沿途还有盐场、铁矿等。这哪里是“天涯”
出乎我的意料,这个“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我们看到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浪打风吹,石面已颇光滑;两石之隙,大可容人,细沙铺地;数尺之外,碧浪轻轻扑打着岩根。我们当时说笑话:可惜我们都老了,不然,一定要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这些怪石头,叫我想起题名为《儋耳山》的苏东坡的一首五言绝句: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
我翻阅过《道光琼州府志》,在“谪宦”目下,知谪宦始自唐代,凡十人,宋代亦十人;又在“流寓”目下,知道隋一人,唐十二人,宋亦十二人。明朝呢,谪宦及流寓共二十二人。这些人、不都是“补天遗”的“道旁石”么 其中有大名震宇宙的李纲、赵鼎和胡铨。这些名臣,当宋南渡之际,却无缘“补天”,而被放逐到这“地陷东南”的海岛作“道旁石”。千载以下,真叫人读了苏东坡这首诗同声一叹!
经营海南岛,始于汉朝。大概从唐朝开始,这块地方被皇帝看中了,作为放逐罪人的地方。可是宋朝更甚于唐朝,宋太宗贬逐卢多逊至崖州的诏书,就有这样两句:“特宽尽室之诛,止用投荒之典。”原来宋朝皇帝把放逐海南岛视为仅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你看,他们把这个地方当作怎样的“险恶军州”!
只在人民掌握政权以后,海南岛才别是一番新天地。兴隆农场是归国华侨经营的一个大农场。以前这里没有的若干热带作物,如今都从千万里外来这里安家立业了。正像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万里投荒,为人作嫁,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却不是“道旁石”,而是真正的补天手了!
我们的车子在公路上扬长而过。时令是农历岁底,北中国的农民此时正在准备屠苏酒,在暖屋里计算今年的收成、筹划着明年的夺粮大战吧 但是眼前,这里,海南,我们却看见一望平畴,新秧芊芊,嫩绿迎人。这真是奇观。
还看见公路两旁,长着一丛丛的小草,绵延不绝。这些小草矮而丛生,开着绒球似的小白花。我忽然想起明朝正统年间王佐所写的一首五古《鸭脚粟》了。我问陪同我们的白光同志,“这些就是鸭脚粟吗 ”
“不是!”她回答:“这叫飞机草。刚才路旁就有鸭脚粟。”我问鸭脚粟今作何用,她说:“喂畜牲。可是,还有比它更好的饲料。”我说,明朝时候,老百姓把它当作粮食。
然而,王佐还有一首五古《天南星》:
君看天南星,处处入本草。夫何生南海,而能济饥饱。八月风飕飕,闾阎菜色忧。南星就根发,累累满筐收。
这就是说,老百姓所得,尽被搜刮了去,不但靠鸭脚粟过活,也还靠天南星。怪不得王佐在诗的结尾用了这样“含泪微笑”式的两句:
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
1963 年 5月 13日
14.怎样理解“道旁石”在文中的含义。(4分)
15.作者认为,王佐诗的结尾“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 ”是“含泪微笑”式的,为什么 (5分)
16.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分析。(6分)
四、写作(4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烟火,是锅碗瓢盆交响曲,是谁也离不开的本真之味;清欢,是不同于柴米油盐的一些诗意,是尘俗之外的一点灵明。生活,一半是烟火,一半是清欢。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语文答案
1. D 解析:D.“通货膨涨”应为“通货膨胀”。胀:体积变大;涨:水位上升,或头部充血。
2. B 解析:B.身先士卒:指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代也指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此句中应用“身体力行”。
3. C 解析:A.语序不当,“复兴”“中华民族”对调。B.“不相异”不合逻辑,应为“不相同”。D.搭配不当,“既然”应为“虽然”。
4. D 解析:“它是关系到整个国家国民素质的大问题”解释原因,应选“因为”;后面两空应选“只有…·才能”才符合语境。
5. A 解析:B.“内人”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不能用来称对方的妻子。C.“舍亲”是谦词,指自己的亲属,不能用来指对方的亲属。D.“惠临”是敬辞,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不能用于自己到对方那里去。
6. D 解析:首先前面没有提到“望一眼”,所以不可能用“再一眼”开头,排除A、B两项;后面的内容“绿意十足的爬山虎贴墙疯长”很明显与第4句“落在一窗的绚烂或者一墙的青葱上”衔接紧密,故④在最后,最恰当的是D项。
7. D 解析:D.度:考虑。
8. D 解析: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连词,表原因,因为。为:判断动词,是:介词,替,给。
9. C 解析:C.引用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作类比,表明作者推行新法的决心。
10.(1)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有利于天下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不能算是制造事端。(译出大意1分,关键词“举”“生事”各1分)
(2)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预料到它会这样的。(译出大意1分,关键词“怨诽”“固”各1分)
11. C 解析:C.第三句中的“君”应为“刘景文”。
12. A 解析:A.“烘托”应为“对比”。
13.(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3)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每空1分)
14. 1“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2在文中指被弃置不用的人才。(4分)
15. 1天南星本是一种草药,当地老百姓无以为生,拿它充饥,情状悲惨。(2分)2王佐似乎赞美了天南星是海南独有的“美产”,但实际上是对搜刮百姓行为的反讽。(3分)
16. 1古代的海南岛被当作险恶之地,流放到此的人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人民掌握政权之后,海南岛成为新天地,归国华侨在此安家立业,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3分)②古时候老百姓把鸭脚粟、天南星当作粮食,生活很悲苦:现在的农民用它喂畜牲,且有比它更好的饲料。(3分)
17. 写作指导:材料主要解释了什么是“烟火”,什么是“清欢”,最后指出生活一半是烟火,一半是清欢。“清欢”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它代表着人们日常的饮食起居,是生活的本真之味。“清欢”则是生活中不同于烟火的一种诗意,是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追求和向往。“生活,一半是烟火,一半是清欢”意味着在人们的生活中,既需要面对现实的生活琐碎,也需要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写作时,从谋篇布局上看,可以在文章的开篇表明观点:烟火(现实)与清欢(诗意)并存,然后从“烟火”与“清欢”两个角度去论述,并在行文中阐述二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二元结构的思辨性。从内容上看,考生应从自身出发,选取日常生活的画面,把日常的温暖、热闹、生机感表现出来。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叙议结合,恰当地穿插抒情描写,深化文章中心。从写作体裁上看,可以写说理性议论文,也可以写哲理性散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