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选修二第16课亚洲第一共和国(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选修二第16课亚洲第一共和国(共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4-02 07:2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9张PPT。 第16课 亚洲第一共和国中華民國國旗的前身是「青天白日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五色国旗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五色国旗 原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旧址原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中华民国
前后分三个历史时期
1、南京临时政府(1912.1-1912.3)
2、北洋军阀政府时期(1912-1928)
3、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为首)时期(1927-1949)
改良派—— 主张建立_________________革命派——主张建立________________以康梁为代表以孙中山为代表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一、改良和革命的论战:中心:围绕中国__________________展开.民主革命的任务要不要以“_______”为目标要不要________要不要建立_____________反满革命民主共和国实质:资产阶级就中国实行何种_____进行的论战,是一次___________运动。 政体思想解放(注意: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都是要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但政权组织形式不同)一、改良和革命的论战:
创办《新民丛报》时的梁启超 《新民丛报》(封面) 论战双方的代表人物及舆论阵地《民报》黄兴与《民报》社员二、《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

1、背景:
1)、改良派的广泛宣传,实行民主宪政的呼声越来越高。
2)、清廷为了顺应民情,摆脱统治危机
2、颁布:1908 《钦定宪法大纲》二、《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
派往欧洲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及随员1. 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漫画:《考查宪政》 选自1909年上海《时事报》编辑出版的石印画集《戊申全年画报》。该画的寓意是:清政府派官员出洋考查宪政的行动如水中捞月一样可笑。 (1906)……吁恳改行立宪政体,以定人心而惟国势。……以今日之时势言之,立宪之利有最重要者三端:一曰,皇位永固……一曰,外患渐轻……一曰,内乱可弭……立宪之利如此,及时行之,何嫌何疑?而或有谓程度不足者。不知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惟先宣布立宪明文,树之风声,庶心思可以定一,耳目无或他歧,既有以维系望治之人心,即所以养成受治之人。
——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 1905年7月,慈禧太后召见大臣时表示:“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泯灭……”
——《东方杂志》2.“预备仿行立宪”   1908年6月16日,全国掀起立宪请愿高潮。这是直隶、江苏、安徽、吉林等省立宪派选出的国会请愿代表。 漫画:《禁口不谈天下事》 此图形象地反映了清政府及当时人民对待立宪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家把立宪比作一只温度计,人民群众在温度计下燃火,不断给它升温,而清政府则在旁边不断地摇扇子,企图给它降温。 1908年12月2日,年仅三岁的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即帝位,号宣统。其父任摄政王,代理清廷朝政。这是宫廷为其父子画的像。3.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8 年) 《钦定宪法大纲》“君上大权”的规定: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散之时,即令国民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之旧员,即与齐民无异,倘有抗违,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治。
  五、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君上调遣全国军队,制定常备兵额,得以全权执行。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预。
  ……
     《钦定宪法大纲》“臣民权利义务” 的规定:
一、?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   二、??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
事,均准其自由。   三、??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   四、??臣民可以请法官审判其呈诉之案件。   五、??臣民应专受法律所定审判衙门之审判。   六、??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七、??臣民按照法律所定,有纳税、当兵之义务。   八、??臣民现完之赋税,非经新定法律更改,悉仍照旧输纳。   九、??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二、《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
积极:
司法权和行政权相分离,
君主不能以召令变更法律;
臣民有言论、 出版等权利.
消极:
皇帝的权利很大漫画《依样画葫芦》 该图从两个方面讽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一方面,清官员张大的嘴里写着“立宪”二字,而胸口的心脏部位却写着“专制”二字;另一方面,画的左上角有两只葫芦,而葫芦是“专制”和“立宪”四字组成的,讽刺《钦定宪法大纲》表面上实行法制,葫芦里卖的却是“专制”的药。二、《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

《钦》的出台体现了历史的进步。
因为大纲虽然规定皇帝有很大的权利,但君主的权利毕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相对于以前的君主专制而言,是有进步的。三、帝制的终结: 1911年5月,清政府撤销军机处,改设内阁,任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协理大臣,善耆、载泽等为各部大臣。阁员十三人,满族占九人,其中皇族又占七人,军政大权均被皇室和贵族掌握,故称“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 1 .“皇族内阁” 新军工程营第八营旧址 陆军第八镇工程营旧址位于湖北省武昌城内紫阳湖东岸。1911年10月10日晚8时许,革命士兵抱着“死里求生”的决心,勇敢地打响第一枪,武昌起义首先从这里开始。2.武昌起义 湖北军政府成立 2.湖北军政府成立 黎元洪北京南京 辛亥革命
1911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2年 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根据革命党人提倡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精神,由临时参政院通过,采用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中华民国的五色旗清朝政府的黄龙旗北方和谈代表唐绍仪南方和谈代表伍廷芳任命伍廷芳为南方和谈代表的委任状4.南北议和 “人去堂空”的大堂宝殿 5.清帝退位 1912年3月,原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6.袁世凯窃权 三、帝制的终结:1、1911、5 成立责任内阁--“皇族内阁”
2、1911、10 辛亥革命爆发,清廷土崩瓦解
3、1912、1 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4、1912、2 南北达成妥协,清帝退位,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纵横捭阖两时代,既是清朝重臣,又是民国元首。袁世凯是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早年科考失败,弃文从武,投靠吴长庆,攀附李鸿章,巴结荣禄,取悦西太后,出卖维新派,同时还不忘镇压义和团……工于心计的他施展手腕,长袖善舞,终于位极人臣。民国初始,又攘夺了民国大总统的职位,进而称帝建元。做了八十多天的皇帝后在唾液中下台,最后郁郁而终。袁世凯思考3:促使袁世凯成为大总统的因素有哪些?客观:列强的支持
袁拥有北洋军队、权力、心计
主观:资产阶级的妥协退让思考4:南京临时政府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是一个怎样的政权?意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宣告了2000多年的帝制的终结,是辛亥革命胜利的重要标志,中国进入了历史的新时期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弱点:缺乏反帝勇气,缺乏真正的群众基础,没有触到封建土地所有制.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颁布:1912、3
颁布的主要目的 防范_______的专制,确保中国走上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主要内容:①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②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③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扩大议院的权利和严格修宪程序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最初是仿效美国总统共和制防止袁世凯擅权袁世凯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历史地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
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为什么一部专门用来限制袁世凯专权的《临时约法》却不能限制袁的专制乃至复辟?民主环境很不完善
民众的公民意识差
权利基本控制在旧官僚手里
列强干预袁世凯拥兵自重,权欲熏心
五、“临时”不幸言中1、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
解散第一任内阁
刺杀宋教仁
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年复辟、1916年宣布撤销,众叛亲离 袁世凯第一任内阁成员
前排右起:内阁总理唐绍仪、代外交总长胡惟德、海军总长刘冠雄、工商次长王正廷、教育总长蔡元培;后排右起:国务院秘书长魏宸组、司法总长王宠惠、陆军总长段祺瑞、交通总长施肇基、农林总长宋教仁。1.责任内阁解散 宋教仁(1882-1913),湖南桃源人。1904年2月参与组织华兴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任《民报》撰述。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院总裁,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代理理事长。1913年被袁世凯派人刺杀,死于上海。2.宋教仁被刺 宋教仁 遇刺身亡的宋教仁 孙中山写给他的诔词曰:“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3.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称帝后在天坛祭天。六、革命尚未成功1、积极意义:建立了共和制,带有民主气息
各种革命政党、社会团体、报刊杂志不断涌现
2、存在问题:民主政治形同闹剧
内阁更迭频繁
人民的权利无法兑现
脱离人民群众
3、认识:中国民主政治之路任重而道远 总结“关于孙中山生
平主要事迹的内容”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县人。1894年在檀香山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准备在广州起义,事泄未成。
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誓就职。2月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辞去大总统职务。其后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屡经失败。
1924年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遗体安葬于南京中山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