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10张PPT。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让我们透过今天的遗迹,拨开历史的层层烟雾,遥想当年那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伟大帝王!深圳市翠园中学孙曙光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标要求: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
——唐的建立与李世民登基李渊:
617年,太原起兵,乱世反隋
→
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
624年,扫平群雄,实现一统李世民:
机敏聪慧,出谋反隋
→
强悍勇猛,屡立奇功
→
玄武门之变,袭杀亲兄
→
逼父退位,治世随呈秦王李世民征战图西安的唐太宗昭陵“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大唐帝业时所乘过的六匹骏马,它们都曾伴随李世民在削平群雄而纵横驰骋的战场上献出了自己的牲命。 “昭陵六骏”采用高浮雕表现手法雕刻而成,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珍品,也是中华文物的稀世珍宝,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它是前无古人”的。在20世纪初曾被美国商人勾结国内古董商将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盗卖,现藏在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另外四骏即“特勤骠”、“青骓”、“白蹄乌”、“什伐赤”,古董商又勾通美国商人将其打成块企图装箱盗卖运住国外,后被爱国民众发现追回,现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四骏中。 昭陵六骏这6匹骏马体型粗犷,雄健有力,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迎风,神态生动,它们都曾伴随李世民在削平群雄而纵横驰骋的战场上献出了自己的牲命,昭陵六骏成为唐太宗爱马成癖的真实写照。 时间
都城
建立者618年长安李渊
(唐高祖)唐朝的建立一统天下 战功赫赫公元618年(隋大业十四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唐,定年号为武德,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哥哥被立为太子,弟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唐朝的建立并不等于全国的统一,事实上当时正是各派军事势力分裂与混战的高峰期。如果说李世民在唐朝建立之前的战功还不十分显著的话,那建立唐朝之后统一全国的军功则无人能与其匹敌,也正因为有了如此的赫赫战功,李世民才有了要帝位的强烈愿望,才导致哥哥建成的嫉妒与谋害,才有了兄弟相残的玄武门之变。
李渊在称帝之后就不便于亲征了,而建成也要在长安辅佐父亲处理政务,这样,平定各方势力统一全国便成了李世民不可推卸的责任。二十来岁的李世民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前后用了十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这项艰巨的统一战争任务。 高祖窦皇后四子在双方的较量中,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略占优势,因此李世民决定发动政变。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 玄武门之变
《旧唐书》卷六四《李建成传》:
“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高祖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 ……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 玄武门之变
很多读者既佩服唐太宗李世民的人本主义,但在读到他谋杀同胞兄弟以登极的故事,则又不免感到毛骨悚然。李世民功勋显赫,对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构成了极大威胁,有意除之。李世民得知后,与亲信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策划,抢先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内设下埋伏。李建成、李元吉上朝路过玄武门,发现伏兵,急忙掉头回马便走。李世民从后面大呼追赶,李元吉仓皇转身张弓搭箭,连发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李世民还箭,李建成中箭而亡。李元吉也被李世民部将射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又把建成和元吉两人的10个儿子全部处死,然后才逼着父亲退位,自已登极。 唐太宗的即位是通过兵变得到的,而且杀死了自己的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但从古至今极少有人对此指责他。
虽然如此,但亲兄弟之间这样的结局总让人有些心寸芥蒂,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历史就是有这种过多的血腥味儿,无毒不丈夫,用这句话形容帝王位置的血腥争夺战看来还是比较准确的。 能力提升你怎样看待嫡长子继承制和玄武门之变?
解题关键:认识嫡长子继承制与遴选德才之人统治国家之间存在的矛盾嫡长子继承制对于富有才干,但庶子出身的皇室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因此,这种制度不利于选举贤能之人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这种残酷性。
李世民最具有取得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因此这场斗争并没有影响唐皇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王朝腿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开创盛世的超级演员?
——“解剖”唐太宗
从《贞观政要》等典籍的记载里,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太宗皇帝李世民,确实做到了“以道德而不是权术治国”,确实是合格的“天子” 。但史实恰恰与之相反,从他踩着亲人尸体登基那刻起,李世民已经失去用道德治国的立足点,西方汉学家与中国教科书对中国皇帝向来批评的多,但对唐太宗几乎一致恭维。但传统历家多认为其行事不近人情,所以为了“贞观之治”,他只能在管理上用功。 二、贞观之治
——“贞观新政”的深刻影响P24:探究“贞观新政”一系列举措的影响一位智勇兼备的统帅,
一位兼听纳谏的开明君主开创“贞观之治”……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2.主观上: ( 用人与纳谏)
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
1.客观上:(吸取隋亡教训)
隋统治残暴速亡,迫使唐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
共37年这个勇猛强悍、机敏聪慧、重情重义的帝王除了赫赫战功之外,还有更多值得后人品评的业绩……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3。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4。重视法制,颁行《唐律》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化重为轻,惩治贪赃枉法扩大了统治基础复苏了唐初经济有利于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三、开明的君主与开放的时代
——古代帝王中绝无仅有的开明人物-唐太宗涉及哪些方面?
吸取教训--心存百姓
广揽人才--知人善任
广开言路--兼听纳谏
民族关系—民族平等在中国所有的开国皇帝中,只有李世民一人受过良好系统的教育,出身也最为高贵。他胸襟开阔,文武全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在当政期间创立了盖世绝伦的文治武功。 在中国这个高度集权缺乏民主和人权观念的国家里,最高领导人的素质决定国家的命运。 李世民除了具备历史上的英明帝王共有的优势外,下面的几个优势还是李世民独有的。 和那些志得意满的权力人物不同的是:李世民大帝有浓厚的危机意识,他的眼睛看到的不是一个幅员辽阔,兵强马壮的强盛帝国;而是一个危机四伏随时可能被又一次民变推翻的新生政权。他的眼睛紧紧地盯着那个刚刚瓦解的曾经强盛无比的隋帝国,不断地琢磨隋王朝灭亡的教训,不时提醒自己不要重蹈隋王朝的覆辙,小心而又勤勉地引导他的帝国走出荆棘,走上繁荣,走向辉煌。在李世民当政的中期,唐帝国已成了当时已知世界无与伦比的超级强国,繁荣和富庶达到了连上帝都嫉妒的程度。这时李世民应该满足了,可他一点也没有满足的迹象,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繁华和辉煌,而是帝国漫长而艰巨的未来之路,并为夯实未来的路基继续孜孜不倦地努力。 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心和浓厚的危机意识唐太宗的治国方略1.政治方面
1、强调为君者个人素质及对的国家的影响。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2、统治思想上,深明隋亡教训,坚定“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即以民为本的思想。 “夫欲盛则费广,费逛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夷”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毖。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即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民生百姓为之解体,离叛亦兴。《贞观政要 君道 》” 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剥夺民众来供奉人君,好比割身上的肉来充饥,腹饱了身也亡了,君富了国也就亡了。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从外面而来,而是由自己所造成的。人君嗜欲太盛就要多分财物,多费财物就要加重赋税,加重赋税民众就要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要危殆,国家危殆了人君哪得不丧亡。
3、在具体的统治方式上,更现一代明君的统治艺术,主张最高统治者应当“广任贤良,高居深视”,而不是身代百官,君行臣职,为己所不宜为,劳己所不必劳。 他对“励精之主”的看法是,“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2.求贤任能,人尽其才
1、在用人方面,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当臣下劝谏太宗用谋略鉴别臣子的正与佞时,太宗的观点是:“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2、兼听纳谏,堪称典范。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对为君之道鲜明酣畅的表达:“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魏征辞世后太宗“思征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皇 帝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唐朝是宰相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唐代的中枢机构中,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是秉承皇帝意旨掌管国家机要大事、发布政令的机构。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凡朝廷有军国大事,则中书出令(决策),门下封驳(审议),尚书受而行之(执行)。所以人们也简称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又因尚书省下设有六部,故习称“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度 既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专权乱政,也充分发挥了大家的集体智慧,有了互相牵制的制度和措施,就使正确的方针政策得以顺利产生,有了贤明的君主,则使得好的国策能够得到彻底执行,君臣的共同努力,通力协作,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唐太宗的行为给历代帝王树立了一个好的典范。 分权制度的初步尝试---- 中国封建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马首是瞻。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且极易酿成暴政。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得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 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运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但是这体系与时下西洋所谓“互相制衡”截然不同。李唐政府体制之内,没有任何构成的因素代表选区民众的利益;因此一种独立的司法机关不可能在这样的根基上出现。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规定自已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中国历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个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拥有如此杰出的智慧和胸襟。 唐太宗在即位之后便听从了尉迟敬德的建议,这主要是如何处理原来属于太子李建成东宫集团的人,尉迟敬德说杀人过多了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因此,唐太宗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还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唐太宗的宽容化解了许多矛盾,也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 他有高度超强的自制力,对人性的弱点有深刻的认识,对“好话”保持高度的警惕:爱听好话几乎是人类的通病,权力人物对好话的偏爱则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纵观历史上的那些亡国之君,只有极少数败在强大的敌人手里,绝大多数是被身边的甜言蜜语打到的。只有那些凤毛麟角的睿智人物才能够不被好话所误导,李世民大帝就是其中一人,他充分意识到绝大多数的好话都是别有用心的,因此对阿谀奉迎之言格外警惕。他常常告诫身边的官员:“君主如果刚愎自用,自以为比别人聪明,他的部下一定会谄媚他。结果君主失去国家,部下也不能单独保全。隋王朝的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谀杨广,以保全他的富贵,结果也难逃一死。各位应以此为戒,对国家大事有意见,一定要直言相告,切莫报喜不报忧。” 魏征 魏征是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的旧臣,两兄弟曾经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政治对手。魏征曾不止一次地劝说李建成先发制人杀掉李世民,按理李世民应该对他恨入骨髓了。李世民在这场权力角逐中获胜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李世民会杀掉魏征泄愤或嫁祸于人地把他作为替罪羊杀掉;谁也想不到李世民对魏征的最大惩罚竟然是任命他当帝国宰相,还和他结成儿女亲家。这一戏剧性结局的果实是:魏征为唐帝国的强盛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被人尊崇,和他纳谏的过人气度是有直接关系的,纳谏方面他也是最突出的。他和魏征成了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名君和名臣。
魏征有句名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至今还被我们经常引用,当时,唐太宗就将魏征的这句忠言牢记在心,有了好的指导思想,纳谏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魏征被唐太宗重用和他的宽容也有很大的关系,当初唐太宗质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并不求饶,反而倔强地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是今天的结局。”唐太宗很赞赏他的直率,便以礼相待,根据他耿直的秉性,让他任谏议大夫,贞观三年又任参予朝政,行宰相职权,成为贞观名臣。 纪元六二三年,魏征在大殿上当着文武大臣的面指责李世民的一条条过失,一点也不给李世民面子,使李世民的忍耐终于达到了极限。他当即大怒回宫,对前来迎接他的长孙皇后发狠:“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庄稼汉是谁,李世民说:“当然是魏征,他总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我。”长孙皇后也是一位亘古少有的杰出女子,听了此话后立即穿上皇后官服向皇帝郑重参拜:“我听说君明则臣直,魏征所以正直,正由于我夫的英明,我怎能不祝贺你呢。”面对这样贤明的妻子,李世民的火气即刻烟消云散。 有一次,李世民下令年龄虽不满十八岁,但体格健壮的男子也要应征入伍。魏征拒绝在诏书上副署(注意这是李世民最为智慧的杰作,他的命令没有分管大臣的签字没有法律效力,没有哪个皇帝会主动限止自己的无限权力,只有李世民例外),李世民解释说:“这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报年龄。”魏征回答说:“陛下常说我以诚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诈欺;可你却先失去诚信。陛一不以诚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诈欺。”李世民的反应是深以为然并立即收回成命。《谏太宗十思疏》即《再论时政疏》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叁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长
孙
无
忌李世民手下猛将有程咬金、李靖、秦叔宝等。十八学士有多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秦叔宝杜
如
晦李
靖程
咬
金 以___为镜,可以正衣冠;以___为镜,可以知兴替;以___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3.经济方面
1、经济思想:农业是安定民心、治理国家的根本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失,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2、经济措施:动用国库粮食和皇室府库,赈济灾民。要求朝廷尽量缩减开支; 奖励农耕,使农民纷纷回故里从事农耕; 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鼓励垦荒.效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贞观后期“天下丰足”4.重视法制建设,慎用法律1、修订《唐律》(又叫《贞观律》)
2、唐律的立法思想和原则:
仁义为本、刑罚为末(“死者不可生,用法服在宽简”)
3、唐律的特点:
德行相济、礼法并用、宽仁慎刑、立法宽简、稳定法律、执法严明、宁国安民、注重吏治等特点。发展经济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
颁行租佣调法,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不夺农时:
设置义仓,救灾备荒;
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
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有了上述这些利民措施,太平盛世很快到来,粮食连年丰收,粮价持续下跌。百姓开始安居乐业。到贞观中期时,国家出现昌盛景象,贞观之治就是指的这个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很难出现的太平盛世。 中国封建王朝的经济特征是“重农抑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种田人要低好几个等次。这也是中国的封建经济一直得不到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贞观王朝是唯一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的高瞻远瞩之处。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杨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肃敦煌)、凉州(甘肃武威)。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唐太宗说:
法乃天下之法,
非朕一人之法。唐律残片-《贞观律》 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长孙无忌又和其他人为其作注,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唐律疏议》,成为封建社会成就最高的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
唐太宗特别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这种制度的建立有个惨痛的教训,就是错杀了大臣张蕴古,唐太宗后悔不已。因此决定设立这项制度,同时为了防止和严惩诬告行为,还规定诬告者要“反坐”,即诬告他人什么罪名,就用这种罪名惩罚诬告人。 贞观王朝的社会秩序好得令人难以置信,是真个的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六三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六三二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明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少之又少,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挺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这也许是李世民最最值得称导的政绩。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份,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尢为可贵的是:李世民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檠告贪污,主要是以身示范和制定一套尽可能科学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在一个精明自律的统治者面前,官吏贪污的动机很小,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明王朝的朱元璋对贪污的处罚最为严酷,贪官一律处以剥皮的惨刑,可明王朝的贪官之多在历史上仍属罕见。可见防范贪污主要取决于一套科学修明的政治体制,光靠事后的打击只能取效于一时,不能从根子上铲除贪污赖以滋生的社会土壤。 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 5.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1、文德治国思想:
唐太宗即位之初,定下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贞观初年,唐太宗一心实行偃武修文的统治政策,这甚至影响到了他的音乐审美情趣。有一次唐太宗宴请群臣,席间演奏了《秦王破阵乐》,太宗听了很自得,但还是觉得这首军乐“非文德之雍容”。有大臣奉承说“陛下以神武平定海内,岂文德之足比!”太宗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
2、文德治国的体现:
发展完善了隋朝创建的科举制
重视学校教育,设立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封建文化想高峰发展。 “天下英雄入吾彀矣”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6.民族关系
1、开明的民族政策: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2、周边少数民族:
北方有突厥,西方有薛延陀,西南方有吐蕃
3、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方式:
武力征服、册封、设置机构、和亲等
东突厥——武力征服、羁縻府州、天可汗、册封子嗣
西突厥——武力征服、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恢复丝绸之路
吐蕃—— 唐蕃和亲,中原文化影响吐蕃
4、作用和意义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于发展,揭开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
唐皇室有胡人血统。高祖的母亲独孤氏,太宗的母亲窦氏和皇后长孙氏、睿宗皇后窦氏,都是鲜卑人后裔,反映了中国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思考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为开展大规模的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
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对周遍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唐朝疆域辽阔,交通发达。
唐政权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最过人之处是他的宽容,因为宽容,贞观时期的民族关系异常融洽。唐太宗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采取和亲政策,著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结婚;建立了州县制度,仍然用少数民族领袖为官。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出现了历史上难得的民族关系融洽、各族和睦共处的黄金时期。 “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能平定汉族地区,但却无法制服四周的少数民族,我的才干并没有超过古人,但做到了他们做不到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先前的帝王们只知道重视汉族,却总轻视少数民族,只有我能像爱护汉族一样爱护他们,因此他们才像父母一样对待我。”
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对照地图说一说,唐朝时,边疆地区主要有哪些少数民族?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强大的封建王朝。那时,它的疆域“东及海,西至焉耆,南及林州南境,北及薛延陀界,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在这样一个辽阔的范围里,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不但文化先进,而且是立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社会制度必然成为这个国家的统治制度。然而,在这个辽阔的地域范围内,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如突厥、回纥、党项、吐蕃、龟兹、于阗、西域十六国等,这些少数民族,当时基本上处于奴隶制时期,相对比汉族地区落后。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民族大家庭,唐王朝特别是唐太宗没有简单地在全国采用单一的封建郡县制,没有在所有地区有朝廷来派遣命官,也没有在全国实行统一的赋税制度,而是有所区别:在汉族地区,唐王朝实行封建郡县制,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则允许他们保留原有的奴隶制,允许他们在本地区或本民族内部有自主权,实行不同于内地的府州制度。这些府州的建署大多以各少数民族的部落为单位,不同于内地的以地理为划分,他们的府州官不但非朝廷所派遣,多由其首领担任,而且是世袭制;
这些地区一般不征收赋税,他们只是定期向朝廷贡纳一定的财物,财物的品种和数量并没有什么严格的规定。并且这些羁縻府州的数目很是不少。《旧唐书》说“迨八百焉”,《新唐书》则明确为“八百五十六”。
这样,唐政府于内地三百二十八州府实行封建制,于周边八百五十六羁縻府州仍允许保留其奴隶社会制度。这就构成了唐朝的“一国两制”。 贞观时期的国家版图也相当大。唐太宗即位之初,为解除突厥的军事威胁,派遣李靖统兵十余万分路征讨,李世民灭掉东突厥、西突厥,终于消除边患,随之又对突厥降众实行开明的统治政策,使得其他北方各族首领归心朝廷,稳定了对大西北的统治,再无外族侵扰之害。他还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番王松赞干布,巩固了西南边疆。当时与中国通使的国家有70多个,强盛的唐朝成了亚、非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唐太宗被各少数民族首领称为‘天可汗”。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唐] 阎立本 《步辇图》 [唐] 阎立本 《步辇图》 《步辇图》 1、上图中哪一位是吐蕃使者禄东赞?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禄东赞代松赞干布去唐朝求婚时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你能否讲一个?文成公主入藏壁画现在的布达拉宫唐蕃会盟碑患难相恤暴掠不作阅读与思考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1、你知道这句话的含义吗?
2、唐朝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什么政策?
3、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有何特点?
4、唐朝时为什么能实施这一政策?
5、这样的民族政策有何作用?羁縻州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一国多制、政治开明 (1)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2)造就唐代开明和繁荣;(3)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7.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府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礼宾部)负责接待外宾
2、鼓励发展中外贸易
3、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
4、开展政府使节交往
5、对外来文明兼容并蓄(‘书文混四方’)
结果:使中国与各国均获益良多,物产交换、技艺交流,促成了亚洲各国文明进步,也间接的影响到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结论:是中华文明圈形成的重要时期
外来文化有力地影响唐朝,而唐文化也对周边国家有强大的辐射作用。 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可这条商业通道在唐帝国时才达到她的最高使用价值。唐帝国的疆域空前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四个军事重镇(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绸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当今美国恐怕也只能望其项背。这一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外交频繁;文化发达,是一个空前伟大的时代。 唐朝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学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哲学、史学、宗教兴盛‘文学艺术光耀千古。唐文化泽被深远,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进步,是“中华文化圈”的源流。唐文化在世界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使人们产生了空前的骄傲感,认为今天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伟大,但细想想,如果拨开令人眼花缭乱的物质生活,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也就平平无奇而已。回顾盛事,让我们期待中华民族再一次中兴的到来~ 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就象今天的美国纽约一样。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在看到唐帝国的高度繁荣和文明之后,自己的国家在他们心中和没有开化的“原始森林”差不多,于是就不想回国,千方百计地要留下。中国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中国的各国人民,大多数以成中国人为荣(这使人想起今日美国的绿卡)。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外国人入境和中国人出境并没有太严格的限制,即不担心中国人出去后忘本忘祖;也不担心外国人进来后喧宾夺主。仅这一点就说明贞观王朝的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最文明富强的土地,不担心外来文化把自己淹没。贞观王朝的国民素质是如此之高,对外国侨民既不歧视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拿来主义”,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国民气度和王者风范。外国人在中国就象中国人在自己家里一样,享有和中国人一样的公民权力,不但可以发财致富,还可以从政当官。 你知道吗? 今天国外华人聚居地被称为
世界各地几乎都有此街。唐人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玄奘西游 从天竺取回佛经, 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促进我国佛学研究,促进中印文化交流。想一想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中央的三省制。所以,后来人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对外交流,盛世气象贞观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边境稳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和政治经济一样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包括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和艺人、僧侣都来到唐朝,来到长安,使长安成了当时世界性的都城。为管理对外交往,唐朝政府还专门设鸿胪寺,负责接待工作。当时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国家有七十多个。大批外国人的到来,给唐朝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文化内容,如佛教、伊斯兰教。还有许多的植物也传进来,如菠菜、胡椒、郁金香等。
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的影响尤其巨大。中国的瓷器、纸张、茶叶和丝绸运往波斯,再传到欧洲。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便是在这个时期传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过阿拉伯传到了欧洲和非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亚洲,唐朝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最深。在631年(贞观五年)日本向唐朝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到了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开始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几乎是全面地学习唐朝文化,甚至是照搬过去直接来用。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田制和租用调制,使日本很快建立了封建的国家制度。这些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十九世纪的明治维新。 秦王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是唐时著名歌舞大曲,原是唐初军歌,主要是歌颂唐太宗的英勇战绩。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唐太宗亲自为此曲设计秦王破阵乐舞,此曲在当时的名气很大,甚至传到外国。玄奘大师到达印度后,印度国王尸罗逸多召见他时就曾问起有关此曲的事项。武则天时期日本遣唐使节粟田正人将其带回日本。 敦煌壁画中描绘的《秦王破阵乐》演出时的盛大场面 唐代舞女服饰 唐 代 宫 乐 图 唐朝是个很讲时尚的王朝,男人崇尚戴花、熏香,女人喜欢穿男人衣服,皇帝们热衷打马球……作为那个时代的超级大国,唐朝引领着东亚乃至更广泛地区的潮流风尚。既然追求时尚,注重风度自然就成为必要的生活内容之一。 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抑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 观察《长安城平面图》,说一
说长安城的布局及特点。长安城平面图外 郭 城长安城下水道铁滤网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大明宫麟德殿复原图 说一说:图片说明了什么?阅读与思考:1、东市。
2、经济发达、商业繁荣。长安城规划布局之严谨、建筑艺术之精湛,在历史上首屈一指。 唐城面积84平方公里,相当现在西安城(明城)的10倍,比旧北京城还大,同现有西安市区差不多,其规划布局之严谨、建筑艺术之精湛,在历史上首屈一指,足以媲美西欧罗马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堪称中外古今第一城。 宽得可以让45辆车同时行驶的朱雀大桥 [唐] 张 萱《捣练图》(局部,宋摹本) [唐]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唐帝国初期的军队
汉人疆土最大的国家是唐朝,击溃突厥,吞并高丽,但被阿拉伯帝国和西域国家合力击溃后,再也无力进取,而李隆基也因为宠幸杨玉环而断送了盛唐气象。大唐帝国这支军队给后人留下了一些神奇的名字:李靖,那已接近传说;尉迟恭、秦叔宝千年以来成为了门神…… 唐代穿明光甲及戎服的武士复原图唐是一个南征北战夺取天下的强悍政权。唐初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西面的吐蕃、西北的回纥、北面的突厥三股强敌。历经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代不断反击,中国领土有了很大伸展。西北到达咸海,直接于今日伊朗接壤,称陇右道;北边到达贝加尔湖与今日俄罗斯的赤塔地区,称关内道;南部包括全部越南,称岭南道;东北远达今日俄罗斯的朱格朱尔山脉(包括库页岛),称河北道。回顾贞观王朝的灿烂文明史,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华民族曾经是世界上最最优秀的民族,中国人也曾经是最最优秀的国民!当今天的中国人回首先辈辉煌的过去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是死抱着“四大发明”和“文明古国”等早以消逝的光环自欺欺人;还是痛心革面地反省自己,改造自己?重新找回中华民族的理性和自信,还是每个中国人自己来作出决择吧! 四、唐太宗晚年的骄奢1、晚年渐趋奢靡,求仙长生,最后服丹暴亡,享年51岁。
2、唐太宗:
599—649年
3、贞观之治:
627—649年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为要大量造船,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还有奢侈现象增多了。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 不过,唐太宗毕竟是个名君,在晚年他还能反省自己的错误,很难能可贵。他对太子李治教诲时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应该从历史中找古代的贤明帝王为学习的典范,像我这样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许多错事,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隼没有不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劳民伤财,这都是大错,你不要以为这都是好事,总想学着去做。”太宗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 创造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也因滋生骄傲自大之心,无法真正做到善始善终。贞观十三年,魏征针对唐太宗渐好奢纵的倾向,献上直言进谏名篇《十渐不克终疏》,指出唐太宗的志业与贞观初年相比,在十个方面都出现了今不如昔的变化,求治之心锐减而骄逸之心渐萌。好在唐太宗还能够听得进魏征等人的谏言,引以为戒。盛世是一个充满诱惑、令人仰慕的政治术语和历史名词。它总是承载着过多的荣耀。其实,与热情的讴歌相比,对盛世加以理性的透视,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636年(贞观十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宗得了痈疮,此后一直调养,开始服用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始皇和汉武帝用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到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吃了这个外国骗子的“延年之药”,结果使病情恶化。649年(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丹药的毒性发作,终于不治身亡。享年仅五十岁。太宗的自我评价:
《全唐书》中记载的唐太宗的自我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污。”
济世安民,平定天下,故自认为功大于过,对国家有益之事多,损害之事少。唐太宗对自己一生“公大欲过”的评价是贴切的。
太宗问群臣:“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 群臣皆称:“陛下公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太宗回答:“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之士,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请总结出唐太宗自认“所以成今日之功”的原因晚年曾有些过失,表现在:纳谏渐少、错杀臣下、耗费民力营建宫殿。但他有所悔悟,曾经 “下诏罪己”,并撰写《帝范》,反省自己的过失,以教育太子。
“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从这段话中,你怎样看待晚年的唐太宗?
晚年有过失,但能及时总结改正。你们的评价又是怎样的呢?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来评价唐太宗一生的治国方略,指出不仅对当时,更对后世乃至今日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启迪、警示意义。 “皇帝虚心纳谏,臣下积极进谏”是“贞观之治”的一大特色。你能否讲述其中的几个故事?魏
征讲一讲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 唐太宗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 魏征
想一想,这两句名言对一个封建帝王会产生什么影响?前者有利于封建帝王明确:要更为有效的治理国家,必须选拔最为适当的官员去完成各项施政措施,皇帝事必躬亲未必能够高效、全面的完成各项治理国家的事务。作为一国之君,最应具备的是把握统治策略,制订统治大政方针的能力和知人善任的本领。
后者提示封建帝王,必须多方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才能作出正确的抉择,而偏听往往带来判断失误,滋生帝王的娇纵思想。思考:(从文景之治,到光武中兴,到贞观之治)为什么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大多出现在王朝统治初年?1.经过长期战乱后,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程度破坏,统治秩序并不稳固,因此客观条件要求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2.统治者吸收前朝灭亡教训,看到人民群众力量,主观上迫使他对生产关系进行部分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如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等。)关于封建社会的盛世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
和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3.对盛世的认识:肯定其进步作用
认识其实质4.盛世出现的启示:P26自我测评: 2003广东高考问答题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不过是个中等人才,其文韬武略不及梁武帝等人,之所以出现盛世,“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请从“时会” 与“人力”两个方面,分析促成“贞观之治”的原因。参考答案:(13分)
隋末农民起义为唐初社会发展扫除了障碍,隋朝的灭亡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7分)
唐太宗顺应形势,调整政策、任贤纳谏,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6分)(具体答案)原因(1)从时会方面看:唐太宗即位时国家已经统一,又有隋朝一系列制度作为借鉴,这些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
(2)从人力方面看:唐太宗在执政时期,在认识上认真吸收了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他发展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考试制度,延续均田制和阻庸调法,使社会经济逐步复苏;他又重视法制建设,修订颁布《唐律》;唐太宗本人又具备良好素质,如知人善任与兼听纳谏等方面体现出的开明,使得执政较少发生错误,这些综合因素促成了贞观年间的政治清明和社会发展。问题探究
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佃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不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 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卷一
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执政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与影响。(参考课本p24)
?
?
思路点拨:
1)唐太宗在执政时期,认真吸收了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统治集团内部关系,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具体的制度有:三省六部制,科举考试制度,均田制和租庸调法等;
2)唐太宗知人善任与兼听纳谏。
影响(略)
?选择题
1、使唐初经济得到逐步恢复的政策措施主要是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考试制度
C、修改颁布《唐律》 D、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2、既能扩大唐朝统治基础和提拔有才能的“寒门”出身的人做官的措施是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考试制度
C、修改颁布《唐律》 D、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3、唐朝的措施中对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起到非常大作用的措施是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考试制度
C、修改颁布《唐律》 D、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4、导致“贞观之治”出现的最主要经济条件是
A、生产工具的重大改进 B、开辟大量荒田
C、人口大量增加 D、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
5、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矣。”,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科举考试扩大了贡士人选,重视进士科 B、科举考试重视士族
C、修改完善了法律 D、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谏6、导致“贞观之治”出现的因素不包括
A、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B、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C、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考试制度 D、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7、下列对隋唐科举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打击了士族 B、选拔了人才
C、发展了教育 D、禁锢了思想
8、“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雠不弃。”,下面对这段话的诠释不正确的是
A、“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B、求贤若渴,不拘一格
C、广开言路,从谏如流 D、知人善任
9、下列关于唐初与汉初统治相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实行宽舒政策 B、都出现了治世局面,经济发展、政治清明
C、都采用科举制度 D、都加强中央集权
10、唐太宗的开明政治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创新,造就唐朝出现了下列哪些时代风貌
1)兼容并蓄 2)博大开放 3)昂扬进取 4)经济繁荣、无土地兼并
A、1)2)3) B、1)2)3)4) C、2)3)4) D、1)3)4)
?请多提宝贵意见:孙曙光sunhistory@163.com选择题:1——5 DBDDA 6——10 CDC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