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重点校联考
高一历史
第I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大约1万年前,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人类逐渐由适应自然转向改造自然。在生产工具方面,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由此可知
A.农业是文明出现的最重要特征 B.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文明进步
C.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分工 D.人类社会历史起源于阶级分化
2.观察下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带有神徽,而殷墟和三星堆(前3000年—前1200年)出土的玉琮,没有神徽。这说明
良渚玉琮 殷墟玉琮 三星堆玉琮
A.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B.玉在生产实践中普遍运用
C.神权对政治的影响逐渐衰退 D.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源头
3.如右图《分封宗法制度示意图》,此图反映的信息中,
正确的是
A.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分封等级
B.贵族地位的传承实行长子继承制
C.贵族的大小宗关系是绝对的
D.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两者紧密联系
4.西周中晚期的五祀卫鼎、散氏盘、师永孟等青铜器,均有土地交换或转让的铭文,其中一些甚至涉及了土地赔偿案件的审理程序。这反映当时
A.土地私有制已确立 B.司法判决依据明确
C.井田制度有所松动 D.分封宗法体系瓦解
5.先秦时期,人们热衷于抬出家族中有特殊地位的祖先,如青铜器作器者通常自称为“某之孙”、“某之子”。在追认祖先的风潮中,许多族群塑造出共同的英雄先祖,如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楚人始祖祝融等。该现象
A.重塑了宗法伦理 B.促进了华夏认同
C.强化了分封秩序 D.催生了郡县制度
6.在现在农村的小块田地里,你偶尔仍能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或用驴耕)耕作的场景。中国古代农民用铁犁牛耕最早出现在
A.夏商时期 B.春秋时期
C.汉朝时期 D.唐朝时期
7.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这反映出两者旨在
A.恢复稳定社会秩序 B.变革人才选拔标准
C.迎合封建贵族诉求 D.规范统治阶级行为
8.秦朝修筑的驰道和直道是我国古代筑路史上的杰出成就,以驰道为干线形成的道路交通网,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具有全国规模的道路交通网之一。这一伟大创举最利于
A.各地之间交流 B.皇帝对全国各地的巡视
C.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对全国的思想控制
9.下图为“秦朝统一文字表”,此举
A.促进各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 B.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不利于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 D.推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10.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材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A.建筑技术领先世界 B.交通便利促进交流
C.初步具备化学知识 D.滥用民力负担沉重
11.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
A.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 B.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
C.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D.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
12.某同学整理了关于秦汉时期历史演变的时间轴,空格中应填入的内容是
A.焚书坑儒,张骞西行 B.与民休息,光武中兴
C.楚汉战争,独尊儒术 D.百家争鸣,党锢之祸
13.张骞通西域被称为“凿空”,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丝绸等不断向西出口,胡椒等也通过这条路传入中国。它的开通
A.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B.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
C.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D.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14.据史料记载,东晋元帝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邀请丞相王导与其并排上坐。该史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士族专权 B.政权更迭
C.北民南迁 D.民族交融
15.《木兰辞》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主人公身上兼具英雄气概与女性特点,诗歌既具有鲜明的北方民族特色,又反映了耕织生产、礼乐文明和家国情怀。这说明
A.封建化改革深刻影响北方民族 B.北方游牧民族女性的英雄气概
C.商品经济为市民文化增添色彩 D.民族融合为文化发展注入活力
16.某历史学习小组将“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作为一个课外活动课的内容,最符合这一活动内容的主题是
A.隋唐的繁荣与开放 B.隋唐开明的民族政策
C.隋唐的制度与创新 D.隋唐中华文化圈形成
17.藩镇是唐朝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地,藩镇的统帅即为节度使,节度使不仅手握重兵,又掌管地方的部分权力。这些现象
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B.标志着郡县制度的彻底废除
C.必然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D.表明中央集权制度面临危机
18.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吏》诗中写道:“世胄(世家子弟)蹑(登)高位,英俊沉下僚。”而唐代诗人刘禹锡则在《乌衣巷》中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制的创立 B.三省六部制的推行
C.宰相制的终结 D.社会等级门第消失
19.史学家钱穆先生认为:“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该作者认为
A.三省之间分工明确 B.三省具有民主色彩
C.三省之间彼此制约 D.三省长官身份相同
20.唐朝中后期推行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唐朝这一改革
A.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C.不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 D.实质上废除了人头税
21.唐代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父母恩重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反映了唐代
A.佛教本土化的发展 B.兼容并蓄的时代风貌
C.三教合一局面出现 D.儒学地位受到了挑战
22.《齐民要术》主要记载了贾思勰认为的“资生之业”,如粮食、蔬菜、果树、林木的种植、动物饲养及酿酒、作酱等副业。商贾之事,则阙而不录。据此可知,作者
A.忽视粮食作物种植 B.关注农业精耕细作
C.鼓励改良经济作物 D.具有重农抑商思想
23.唐朝,各国使者、教派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传入东亚、东南亚,甚至远及大食(阿拉伯)、拂林(今东地中海一带)等地。这表明唐朝
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C.包容开放影响世界 D.政治制度优越先进
24.宋朝,以士大夫为基础的官僚政治取代了以往的士族门阀政治,文人出身的官员构成了国家官僚队伍的主体和政治结构的中坚。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规模的扩大 B.以文治国的推行
C.世家大族的没落 D.武将势力的削弱
25.某同学在学习了“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演变”之后,整理出了下表
1 宰相人数越来越多,任职资格越来越低
2 机构分权越来越细,彼此牵制越来越强
3 内侍机构权力扩张,取代外朝宰相机构
4 立断不废旧,但实权逐渐转移至新设机构
据此判断,秦汉至唐宋宰相机构的演变
A.强化了君主专制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有利于加强中央 D.保障决策合理化
26.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的目的,但变法的内容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终至变法失败,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执行过程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 B.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未有效调整
C.触及权贵利益忽略了政治之改革 D.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7.据《辽史》记载,辽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由此可知辽国制度的特点是
A.强化中央集权 B.注重经济发展
C.实行因俗而治 D.民族歧视政策
28.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上述材料反映了
A.元朝华夏认同的观念出现 B.元朝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C.元朝推行了“四等人制度” D.民族矛盾比阶级矛盾尖锐
29.2021年7月,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承载了“大航海时代”以前人类航海活动的历史记忆,也是古代东西方文明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该项目申遗成功
A.肯定了宋元中国对近代欧洲社会变革的推动
B.凸显了宋元时期中国经济居于世界中心地位
C.体现了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
D.反映了宋元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通
30.宋朝除官府的罪犯奴婢外,私家奴婢大部分雇佣化,宋人抛弃了奴婢“类同畜产”的传统观念,视其为“佣雇良民”,这表明当时
A.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新生产关系形成
C.门第观念日益淡化 D.阶层流动性增强
第II卷(共40分)
本题共计2小题,31题22分,32题18分。
31.(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图3
(1)材料一中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战国、秦朝、西汉)的局部示意图。分别提取图1、图2、图3中的历史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
材料二 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赵宋君臣在摸索中创建了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的路制,不在州上设置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首长,而是把路一级的事权分属于不同部门。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官员“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元代行省的地域十分辽阔,形成了多层次的行政区划体系,但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
——摘编自《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加强对地方控制采取的新举措。据材料二,分析“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8分)
(3)综上,归纳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2分)
3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南朝)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据材料一、二,概括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变化?(6分)
材料三 ……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由北向南的跨流域人口迁移以后,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才随之展开。在水利建设、农具改进和劳动力增多的多重促进下,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极为迅速,至唐代中期即超越北方,成为中国经济中心。
——摘编自刘馨秋《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农业开发及土地利用方式》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期后长江流域超越黄河流域成为经济中心的原因。(6分)
材料四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渐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和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摘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等
(3)据材料四,概括宋元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6分)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重点校联考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第I卷(共60分)
本题共计30小题,每小题2分。
1-5 BADCB 6-10 BACAD 11-15 CBCAD
16-20 ADACA 21-25 ADCBA 26-30 CCBDA
第II卷(共40分)
本题共计2小题,31题22分,32题18分。
31.(22分)
(1)图1中既有郡县,又有封国。这与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才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的状况相吻合。(任1条信息,得2分)据此判定图1为西汉。(2分)
图2中有韩赵魏楚燕齐秦等诸侯国,且郑、大梁、邯郸、郢、蓟、临淄、咸阳等为以上诸侯国国都。这与“战国七雄”的状况相吻合。(任1条信息,得2分)据此判定图2为战国时期。(2分)
图3中都城为咸阳;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在北方修筑长城;这与秦朝定都咸阳,实行郡县制,修筑长城等的状况相吻合。(任1条信息,得2分)据此判定图3为秦朝。(2分)
(2)新举措:以交通路线为主干划分路制,并把路一级的事权分属于不同部门;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设立转运司在内的四个平行路级机构;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任意2点,每点2分)
原因:设立行省;行省实行全关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任意2点,每点2分)
(3)规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或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沿袭前代制度损益变革(或继承并发展前代的制度)。
32.(18分)
(1)变化:由人口稀少变为人丁兴旺、由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变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任意三点6分)
(2)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民南迁,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物产丰富;水利工程的兴修;大运河的开通。(任意三点6分)
(3)影响:促进南方文化发展,南方成为文化中心;南方成为政府财赋的主要来源地;促进南北交通发展(推动南北经济联系)。(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