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题号
1
2
3
6
7
11
12
15
答案
C
B
D
A
D
B
D
A
1.C(“传统手工工匠已不复存在”过于绝对。材料一说的是“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
2.B(“无法获得经验”曲解文意。材料二说的是“一定的经验性知识”。)
3.D(材料二第三段观点为:执着专注是工匠精神的坚实基础。A项表现的是创新精神:B项表现的是弘扬
工匠文化、激发工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C项表现的是对工匠的重视与培养。)
4.①材料二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先阐释工匠精神的概念,揭示其包含的精神品质,再具体论述这两种精
神品质:
②在论述每种精神品质时,先阐述其内涵及意义,后联系时代背景论述弘扬该精神品质的重要性。(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5.①工匠精神是敬业之美、创造之美和追求之美的体现:
②(工匠精神中的)执着专注的态度是成就时代伟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坚实基础和强大保障:
③(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能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工匠的人生境界,从而应对日趋激烈的社
会竞争,满足越来越高的社会需求。(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A(“相对于下棋而言,老海更加喜欢喝酒”理解不正确。老海的名言是“棋酒不分家”,且老海“最惬
意的时刻”是在傍晚下完棋之后邀几个人一起喝酒聊天,故不能断定“老海更喜欢喝酒”。)
7.D(“可喜变化”分析不正确。从原文中“捧着手机玩游戏的人越来越多了”“老海时常一个人叹气”看,
这一变化并非可喜,因而与《哦,香雪》中山村通火车并不相似。)
8.①写村里人喜欢下棋的风俗,为主人公老海的出场做铺垫:
②写村里其他大人对孩子们的态度与老海进行对比,突出老海的耐心、宽容、和善的特点。(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9.①【甲】通过描写老海坟边草色的变化,暗示时间流逝之快,含蓄地表达了对老海(长久)的怀念之情:
②【乙】通过描写窗外的爆竹声和雪花,渲染出浓郁的过年氛围,寄寓了对老海爷的缅怀与感激之情:
③在写人记事儿的过程中,加上两处环境(景物)描写,或调节叙事节奏,或以景结情,丰富了表达方
式。(每点2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0.BDE(标点如下: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11.B(“迁客骚人”的“迁”指贬谪、降职。两者意思不同。)
12.D(“像山东百姓种植的庄稼,饱满充实”不正确。原文中“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意为“像
山东百姓谈论庄稼之事,字字句句都非常朴实”。)
13.(1)当时皇帝迷乱放纵,宰相才能低下,赏罚不适当,白居易于是乞请调任外官。(句意通顺1分,“才
下”“宜”“丐”各1分。)
(2)与胡杲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年纪大不肯做官,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的人们羡慕他们。(句
意通顺1分,“燕”“仕”“招致”各1分。)
14.①贞元四年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赋以赈救饥民,且多放出一些宫女:
②在殿中答对时持论强鲠,直言皇帝错了;
③武元衡被杀后首先上疏请求抓捕盗贼,触怒宰相。(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白居易,字乐天,他的祖先是太原人。居易聪明过人,擅长作文章。未成年时,谒见顾况。顾况,是
吴人,倚仗才华很少推重称赞别人,见了白居易的文章,脱口而出说:“我以为文人已经灭绝了,现在又
发现了一个你!”贞元年间,白居易应考进士、拔萃科都中。元和元年,召白居易入翰林院任学士。升任
左拾遗。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
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高一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
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工匠的出现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劳动创造人类,恩格斯指出,“真正的劳动…是从制造
工具开始的”。制造工具最初是将自然之物通过人类的加工使其成为能够打猎或捕鱼的工具,将自然的
石块、动物骨头等加工成工具,就是最初的手工艺,这使得前人迈出了人猿相楫别的关键一步。因而手
工艺劳动在起源意义上就是创造人类的劳动。手工艺劳动从创造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发展到满足
人类对美的需求,从磨制石器到制作玉器,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如陶工所制作的陶器,从简单粗陋
到不断精致化,使得陶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同时也具有美的欣赏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技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荀子说:“人
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所削而为工匠。”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为农夫,长期使用斧头等工具的人为工匠。
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从事工艺劳动的工匠,都是以其毕生精力献身于这一工艺领域的。换言之,工匠就
是从小学徒而终身从事某种匠工的人,如铁匠、铜匠、建筑泥瓦匠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除农业之外的
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称为“百工”。这些工匠能够“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随着工
业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工艺已经从手工艺发展到机械技术工艺和智能技术工艺。技艺水平的发展也标
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工艺制造大国,无数行业工匠的创造,是灿烂的中华文明
的标识。在我国的工艺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还有遍及各
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伴随手工艺向机械技艺以及智能技艺转换,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们的生
活,但工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了,即现代工业领域里的新型工匠,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
技术工匠。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及共当代意义》)
高一语文试题
第1页(共8页)
扫描全能王